教学形态论文-颜鼎

教学形态论文-颜鼎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学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形态,课堂教学

教学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颜鼎[1](2019)在《智慧课堂背景下的教学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慧课堂无疑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热门话题。目前,中小学有关智慧教育的试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也存在概念认识不清、课堂教学偏差等问题。智慧课堂应具备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能够支持多维度的课堂互动等关键性技术特征。智慧课堂应具有任务教学、混合教学、精准教学等几种关键性的教学形态。(本文来源于《实验教学与仪器》期刊2019年11期)

马业康,宁新辉,马健[2](2019)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形态研究——基于体育课构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以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整体表现、所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体育文化的考察为基础,分析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及应然过程,同时,增加对其所处内生态系统的观察,并考察其与外生态系统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由这些交互过程所影响的内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和由构建过程带来的结果。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跟踪调研、访谈、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的观察及讨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形态表现,同时分析,基于课改理论及体育教学的逻辑去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学现有形态和应然形态。研究结果:1.学校体育教学理论逻辑起点及指向1.1"去知识化"趋势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的目的在于提升体育课的质量,进而达到以运动参与促进学生健康(体质),继而带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预设。但是,在以上述内容为课程改革出基本发点时,课改的具体设计却似乎出现了概念及理论指向不明确的问题,即未能在其基本进程中,明确指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仅给出了较为宽泛的解释。由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并不明确如何实现课改的目标,在目标明确而过程指向不明晰的状态下,教师势必会产生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强化认识——即促进健康,而在实践层面却逐渐淡化对于实施过程的认知,即"学习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但是,这一必要条件却是体育教学改革目标达成的逻辑出发点。1.2逻辑指向的错误在现行的学校体育理论中,将体育课的目标确定为增强学生体质,继而提升健康水平。这种目标设定基本符合关于体育的狭义概念。但是首先,在该理论——以体育课新课标为例——中并未对达成这一目标的方法(即过程),进行系统、明确的论述,即该理论目标的获得在体育教师的实践层面缺乏明晰的可操作性、确定性。过多的脱离操作性知识的学习过程而着重强调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等心理层面的目标,这与前述"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并不明确如何实现课改的目标,在目标明确而过程指向不明晰的状态下,教师势必会产生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强化认识,即促进健康,而在实践层面却逐渐淡化对于实施过程的认知,即‘学习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具有相同的作用。此次课改理论的器质性问题,带来了实际工作中的程序不定现象,造成该理论的可操作性被降低,由此,思路的不确定将各种不符合体育概念内在逻辑及与现代健康观不太相符的概念引入这一领域。2.对课改前学校体育理论的思考由于国内高等体育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基本思路缺乏对"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系统推介及应用,对动作技能学习及发展与人体生命周期内的体育意识产生过程,以及体育参与目的达成的意义方面也未能产生合理的认知。基于此种认知基础及其影响范围,学校体育的改革并未能够从形式逻辑角度梳理"叁基派"、结合论在实践层面产生问题的根源,而是以一种全面否定的方式代之以"健康第一"(体质论)为宗旨的课改理论,在不经意间,动作技能学习似乎失去了其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合理性。3.拓展性思考——学校体育教学形态与外部因素的交互关系学校体育的构建,从单一的角度而言,较容易被认为仅是学校教育内部的事物,只需学校教育内部的管理及设定,即可完成其内定的目标及任务。但是,如果将其放置于社会多维、多元环境的综合视角下,对其目标的产生及任务设定的影响因素便不再单一。(如图3所示)综合分析表明,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并不仅接受来自学校内生态系统的因素控制及影响,因为这一系统无法封闭及自在发展。学校内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单元——人——不断地与学校外系统进行交流、接触,并将交互关系的结果,即关于体育的认知,以及由这些认知产生的学校体育教育策略带入学校内生态系统,对内生态系统的演进方式产生明显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有:(1)身心二元论的异化使用(2)体育工具论被普遍认可(3)学校教育管理思维的影响结论中小学体育共同体应舍弃那种普遍存在的工具(实用)理性,代之以价值理性,舍弃对体育课首要任务及其达成方式带有误导的认识,恢复体育课作为一门课所应该具有的传授知识的原初的功能,即在体育课中传授运动技能(动作技能)这种成熟的操作性知识,以此为关键任务,并成为过程任务,去达成体育课教学的目的,包括精神性的和身体性的。这种认识并不应该仅局限于体育从业者,而应从学校教育管理的整体给予合乎逻辑的考量,结合体育教学本身,内外的共同改变方可体现学校教育应遵从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及精神内涵。(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马业康,宁新辉,迪力木拉提·阿布都肉苏里[3](2019)在《学校体育教学形态研究——基于过去十年间体育课构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表现、所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体育文化的考察为基础,分析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及应然过程,以及,现过程所影响的内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由构建过程带来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金久仁[4](2019)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嬗变及其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化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作用于高等教育教学,将引发高等教育教学场域、主体、内容、方式的"四个转变",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在场域上由课堂发生型向时空自主型转变、主体上由教师主导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内容上由文本确定型向信息多元型转变、方式上由传统灌输型向自主构建型转变。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影响的有限性、高等教育教学中"育"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不可替代性、高等教育场域的情境化等约束性因素,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变革在当下仍具有限度。(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陈依婷,郭少阳,杨向东[5](2019)在《课堂学习机会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课堂教学形态为调节变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行十余年的大背景下,基于"中国学校课程教学调查项目"数据,采用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课堂学习机会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和多组模型比较检验传统课堂教学形态和课程改革教学形态下,学生学习机会和学业成绩的差异及学生学习机会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路径差别。结果表明:教学质量对学生个人和班级平均数学学业成绩均有积极影响;回答问题机会对学生个人数学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对班级平均数学学业成绩有消极影响;教学内容没有显着影响。现有课堂传统讲解型与过渡型数量相近;数学学业成绩、教学质量、教材内容在不同班级教学类型下不存在显着差别;过渡型课堂中,教学质量的提升对班级平均数学学业成绩更为有益。(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9期)

[6](2019)在《共生课堂的教学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共生课堂的教学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叁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生长性。对于阅读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共生,就是教师在基于教学的文本阅读和文本处理中对文本的发现和丰富,以及学生基于学习的文本解读和文本理解中的发现和丰富。在作文教(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20期)

王林淳[7](2019)在《改变教学形态让大学生爱上体育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大学体育作为论述的论述和分析对象,结合当下的大学体育课和大学生的运动情况,建议大学体育老师们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教学形态,从而能够使得自身的课程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热爱大学体育课,能够真正将大学体育课作为自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不断地通过运动不断地锻炼自身的机体,使得自己能够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作为学习的重要保证。(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7期)

路秋兰,刘凡荣[8](2019)在《基于TOP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形态探索——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试行TOP人才培养模式下,本文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论述了教学形态的现状和问题,从"TOP"叁个维度为切入点,对教学形态进行探索研究,致力于在人格养成、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方面得到提升,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来源于《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Z1期)

牛鹤丽[9](2019)在《新形势下课堂教学形态转变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西方的主动教学活动应用到《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形态转变: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水平。(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18期)

孙从众[10](2019)在《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院校智慧课堂教学形态——以跨境电商实务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工匠精神的提出对于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智慧课堂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课堂教学形态的改革与创新。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慕课平台、移动端学习工具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叁个方面来体现智慧课堂的新型教学形态。工匠精神与智慧课堂教学形态的有效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可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教学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以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整体表现、所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体育文化的考察为基础,分析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及应然过程,同时,增加对其所处内生态系统的观察,并考察其与外生态系统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由这些交互过程所影响的内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和由构建过程带来的结果。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跟踪调研、访谈、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的观察及讨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形态表现,同时分析,基于课改理论及体育教学的逻辑去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学现有形态和应然形态。研究结果:1.学校体育教学理论逻辑起点及指向1.1"去知识化"趋势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的目的在于提升体育课的质量,进而达到以运动参与促进学生健康(体质),继而带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预设。但是,在以上述内容为课程改革出基本发点时,课改的具体设计却似乎出现了概念及理论指向不明确的问题,即未能在其基本进程中,明确指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仅给出了较为宽泛的解释。由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并不明确如何实现课改的目标,在目标明确而过程指向不明晰的状态下,教师势必会产生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强化认识——即促进健康,而在实践层面却逐渐淡化对于实施过程的认知,即"学习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但是,这一必要条件却是体育教学改革目标达成的逻辑出发点。1.2逻辑指向的错误在现行的学校体育理论中,将体育课的目标确定为增强学生体质,继而提升健康水平。这种目标设定基本符合关于体育的狭义概念。但是首先,在该理论——以体育课新课标为例——中并未对达成这一目标的方法(即过程),进行系统、明确的论述,即该理论目标的获得在体育教师的实践层面缺乏明晰的可操作性、确定性。过多的脱离操作性知识的学习过程而着重强调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等心理层面的目标,这与前述"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并不明确如何实现课改的目标,在目标明确而过程指向不明晰的状态下,教师势必会产生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强化认识,即促进健康,而在实践层面却逐渐淡化对于实施过程的认知,即‘学习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具有相同的作用。此次课改理论的器质性问题,带来了实际工作中的程序不定现象,造成该理论的可操作性被降低,由此,思路的不确定将各种不符合体育概念内在逻辑及与现代健康观不太相符的概念引入这一领域。2.对课改前学校体育理论的思考由于国内高等体育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基本思路缺乏对"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系统推介及应用,对动作技能学习及发展与人体生命周期内的体育意识产生过程,以及体育参与目的达成的意义方面也未能产生合理的认知。基于此种认知基础及其影响范围,学校体育的改革并未能够从形式逻辑角度梳理"叁基派"、结合论在实践层面产生问题的根源,而是以一种全面否定的方式代之以"健康第一"(体质论)为宗旨的课改理论,在不经意间,动作技能学习似乎失去了其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合理性。3.拓展性思考——学校体育教学形态与外部因素的交互关系学校体育的构建,从单一的角度而言,较容易被认为仅是学校教育内部的事物,只需学校教育内部的管理及设定,即可完成其内定的目标及任务。但是,如果将其放置于社会多维、多元环境的综合视角下,对其目标的产生及任务设定的影响因素便不再单一。(如图3所示)综合分析表明,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并不仅接受来自学校内生态系统的因素控制及影响,因为这一系统无法封闭及自在发展。学校内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单元——人——不断地与学校外系统进行交流、接触,并将交互关系的结果,即关于体育的认知,以及由这些认知产生的学校体育教育策略带入学校内生态系统,对内生态系统的演进方式产生明显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有:(1)身心二元论的异化使用(2)体育工具论被普遍认可(3)学校教育管理思维的影响结论中小学体育共同体应舍弃那种普遍存在的工具(实用)理性,代之以价值理性,舍弃对体育课首要任务及其达成方式带有误导的认识,恢复体育课作为一门课所应该具有的传授知识的原初的功能,即在体育课中传授运动技能(动作技能)这种成熟的操作性知识,以此为关键任务,并成为过程任务,去达成体育课教学的目的,包括精神性的和身体性的。这种认识并不应该仅局限于体育从业者,而应从学校教育管理的整体给予合乎逻辑的考量,结合体育教学本身,内外的共同改变方可体现学校教育应遵从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及精神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学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颜鼎.智慧课堂背景下的教学形态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

[2].马业康,宁新辉,马健.中小学体育教学形态研究——基于体育课构建基础[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马业康,宁新辉,迪力木拉提·阿布都肉苏里.学校体育教学形态研究——基于过去十年间体育课构建基础[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4].金久仁.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嬗变及其限度[J].当代教育论坛.2019

[5].陈依婷,郭少阳,杨向东.课堂学习机会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课堂教学形态为调节变量[J].教育学术月刊.2019

[6]..共生课堂的教学形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7].王林淳.改变教学形态让大学生爱上体育课[J].体育风尚.2019

[8].路秋兰,刘凡荣.基于TOP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形态探索——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9

[9].牛鹤丽.新形势下课堂教学形态转变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9

[10].孙从众.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院校智慧课堂教学形态——以跨境电商实务课程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教学形态论文-颜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