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包括外管、内管、聚流桶和蜗杆,内管通过支撑环固定连接在外管的内部中心处,聚流桶固定连接在内管上,聚流桶内设置有第一助推腔、第二助推腔和导流腔,第二助推腔位于第一助推腔的正上方,第二助推腔内设置有第一转动轮,第一助推腔内设置有第二转动轮,第一转动轮通过转轴连接第二转动轮,转轴与聚流桶之间设置有密封轴承,蜗杆位于聚流桶的下方,蜗杆通过转轴连接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蜗杆的底部通过支撑机构连接内管的内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不仅提高了PVC下水管道的消声降噪效果,而且通过改变水流方向和增加消音棉实现双重消声降噪,同时具有很好的防漏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内管、聚流桶和蜗杆,所述内管通过支撑环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管的内部中心处,所述支撑环等间距设置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所述聚流桶固定连接在所述内管上,所述聚流桶内设置有第一助推腔、第二助推腔和导流腔,所述第二助推腔位于所述第一助推腔的正上方,所述导流腔位于所述第一助推腔和所述第二助推腔的外侧,所述第二助推腔内设置有第一转动轮,所述第一助推腔内设置有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一转动轮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轮,所述转轴与所述聚流桶之间设置有密封轴承,所述蜗杆位于所述聚流桶的下方,所述蜗杆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轮和所述第二转动轮,所述蜗杆的底部通过支撑机构连接所述内管的内壁。
设计方案
1.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内管、聚流桶和蜗杆,所述内管通过支撑环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管的内部中心处,所述支撑环等间距设置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所述聚流桶固定连接在所述内管上,所述聚流桶内设置有第一助推腔、第二助推腔和导流腔,所述第二助推腔位于所述第一助推腔的正上方,所述导流腔位于所述第一助推腔和所述第二助推腔的外侧,所述第二助推腔内设置有第一转动轮,所述第一助推腔内设置有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一转动轮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轮,所述转轴与所述聚流桶之间设置有密封轴承,所述蜗杆位于所述聚流桶的下方,所述蜗杆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轮和所述第二转动轮,所述蜗杆的底部通过支撑机构连接所述内管的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横截面与所述内管的横截面互为同心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环之间填充有吸音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助推腔的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第一透水槽,所述导流腔与所述第一助推腔之间均匀设置有第二透水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轮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一扇叶,所述第一扇叶倾斜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的外圆周侧面上,所述第一扇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a,所述夹角a的范围为60°~7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叶的顶边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扇叶的底边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轮包括第二立柱和第二扇叶,所述第二扇叶垂直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柱的外圆周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套环和支架,三个所述支架均匀设置在所述套环的外圆周侧面上,所述支架的底端设置有定位块。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在装饰装修领域中,经常会遇到下水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噪音的问题,影响生活起居,尤其在晚上使用洗手间时,水流发出的声音会影响到楼下住户的正常休息,因此出现了消声降噪的下水管道。
但是现有的下水管道一般只在管道的内壁上增加螺旋结构的条纹,以降低水流在流动时的噪音,但是效果并不好,而且一旦管道出现裂缝容易渗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的技术方案,不仅提高了PVC下水管道的消声降噪效果,而且通过改变水流方向和增加消音棉实现双重消声降噪,同时具有很好的防漏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内管、聚流桶和蜗杆,内管通过支撑环固定连接在外管的内部中心处,支撑环等间距设置在内管与外管之间,聚流桶固定连接在内管上,聚流桶内设置有第一助推腔、第二助推腔和导流腔,第二助推腔位于第一助推腔的正上方,导流腔位于第一助推腔和第二助推腔的外侧,第二助推腔内设置有第一转动轮,第一助推腔内设置有第二转动轮,第一转动轮通过转轴连接第二转动轮,转轴与聚流桶之间设置有密封轴承,蜗杆位于聚流桶的下方,蜗杆通过转轴连接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蜗杆的底部通过支撑机构连接内管的内壁;通过内管和外管的设计,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而且提高了消声降噪的效果,当内管或外管出现裂缝时,仍可以起到密封的效果,防止发生泄漏,支撑环大大提高了内管与外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聚流桶可以将水流进行汇聚,使第二助推腔和第一助推腔内的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在水流的作用下同步旋转,并通过转轴带动蜗杆一起转动,水流在螺杆的作用下形成涡流,大大降低了与内管臂之间的垂直碰撞,降低水流噪音,密封轴承可以对转轴起到定位的作用,防止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在旋转时发生偏移而影响蜗杆的转动稳定性,支撑机构从另一端对蜗杆进行定位,提高蜗杆在旋转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外管的横截面与内管的横截面互为同心圆,同心圆的设计提高了内管与外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PVC下水管道的安装拆卸。
进一步,相邻两个支撑环之间填充有吸音棉,通过增加消音棉可以有效地将下水管道内产生的水流声进行吸收,隔音性能好,而且具有很好的耐火性能,离火自熄、不会蔓延,不会产生烟和毒气。
进一步,第二助推腔的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第一透水槽,导流腔与第一助推腔之间均匀设置有第二透水槽,通过第一透水槽和第二透水槽的设计,第二助推腔内的水流推动第一转动轮旋转后通过第一透水槽进入导流腔内,再通过第二透水槽流入第一助推腔内,实现对第二转动轮的推动,提高蜗杆旋转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第一转动轮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一扇叶,第一扇叶倾斜均匀设置在第一立柱的外圆周侧面上,第一扇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a,夹角a的范围为60°~70°,第一扇叶的倾斜设计,不仅可以增大水流与第一扇叶之间的接触面积,推动第一扇叶转动,而且在水流作用第一扇叶后可以快速通过第一透水槽进入导流腔内,减小第二助推腔内侧面上的水流对第一扇叶的反作用力,减小阻力,此夹角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管径大小的PVC下水管道使用。
进一步,第一扇叶的顶边长度大于第一扇叶的底边长度,该结构设计可以使第一扇叶贴合第二助推腔的内侧面移动,防止发生碰撞。
进一步,第二转动轮包括第二立柱和第二扇叶,第二扇叶垂直均匀设置在第二立柱的外圆周侧面上,导流腔内的水流经第二透水槽作用于第二扇叶上,可以增大水流与第二扇叶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及涡杆在旋转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支撑机构包括套环和支架,三个支架均匀设置在套环的外圆周侧面上,支架的底端设置有定位块,支架可以提高套环与内管壁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蜗杆在旋转时发生晃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内管和外管的设计,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而且提高了消声降噪的效果,当内管或外管出现裂缝时,仍可以起到密封的效果,防止发生泄漏。
2、支撑环大大提高了内管与外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3、聚流桶可以将水流进行汇聚,使第二助推腔和第一助推腔内的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在水流的作用下同步旋转,并通过转轴带动蜗杆一起转动,水流在螺杆的作用下形成涡流,大大降低了与内管臂之间的垂直碰撞,降低水流噪音。
4、密封轴承可以对转轴起到定位的作用,防止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在旋转时发生偏移而影响蜗杆的转动稳定性。
5、支撑机构从另一端对蜗杆进行定位,提高蜗杆在旋转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不仅提高了PVC下水管道的消声降噪效果,而且通过改变水流方向和增加消音棉实现双重消声降噪,同时具有很好的防漏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聚流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转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转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管;2-内管;3-支撑环;4-吸音棉;5-聚流桶;6-导流腔;7-第一助推腔;8-第二助推腔;9-第一转动轮;10-第二转动轮;11-密封轴承;12-转轴;13-蜗杆;14-支撑机构;15-第一透水槽;16-第一立柱;17-第一扇叶;18-第二立柱;19-第二扇叶;20-套环;21-支架;22-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PVC下水管道用消声降噪装置,包括外管1、内管2、聚流桶5和蜗杆13,内管2通过支撑环3固定连接在外管1的内部中心处,外管1的横截面与内管2的横截面互为同心圆,同心圆的设计提高了内管2与外管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PVC下水管道的安装拆卸,支撑环3等间距设置在内管2与外管1之间,相邻两个支撑环3之间填充有吸音棉4,通过增加消音棉可以有效地将下水管道内产生的水流声进行吸收,隔音性能好,而且具有很好的耐火性能,离火自熄、不会蔓延,不会产生烟和毒气。
聚流桶5固定连接在内管2上,聚流桶5内设置有第一助推腔7、第二助推腔8和导流腔6,第二助推腔8位于第一助推腔7的正上方,导流腔6位于第一助推腔7和第二助推腔8的外侧,第二助推腔8的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第一透水槽15,导流腔6与第一助推腔7之间均匀设置有第二透水槽,通过第一透水槽15和第二透水槽的设计,第二助推腔8内的水流推动第一转动轮9旋转后通过第一透水槽15进入导流腔6内,再通过第二透水槽流入第一助推腔7内,实现对第二转动轮10的推动,提高蜗杆13旋转时的稳定性。
第二助推腔8内设置有第一转动轮9,第一转动轮9包括第一立柱16和第一扇叶17,第一扇叶17倾斜均匀设置在第一立柱16的外圆周侧面上,第一扇叶17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a,夹角a的范围为60°~70°,第一扇叶17的倾斜设计,不仅可以增大水流与第一扇叶17之间的接触面积,推动第一扇叶17转动,而且在水流作用第一扇叶17后可以快速通过第一透水槽15进入导流腔6内,减小第二助推腔8内侧面上的水流对第一扇叶17的反作用力,减小阻力,此夹角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管径大小的PVC下水管道使用,第一扇叶17的顶边长度大于第一扇叶17的底边长度,该结构设计可以使第一扇叶17贴合第二助推腔8的内侧面移动,防止发生碰撞。
第一助推腔7内设置有第二转动轮10,第二转动轮10包括第二立柱18和第二扇叶19,第二扇叶19垂直均匀设置在第二立柱18的外圆周侧面上,导流腔6内的水流经第二透水槽作用于第二扇叶19上,可以增大水流与第二扇叶19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第一转动轮9和第二转动轮10及涡杆在旋转时的稳定性。
第一转动轮9通过转轴12连接第二转动轮10,转轴12与聚流桶5之间设置有密封轴承11,蜗杆13位于聚流桶5的下方,蜗杆13通过转轴12连接第一转动轮9和第二转动轮10,蜗杆13的底部通过支撑机构14连接内管2的内壁,支撑机构14包括套环20和支架21,三个支架21均匀设置在套环20的外圆周侧面上,支架21的底端设置有定位块22,支架21可以提高套环20与内管2壁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蜗杆13在旋转时发生晃动;通过内管2和外管1的设计,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而且提高了消声降噪的效果,当内管2或外管1出现裂缝时,仍可以起到密封的效果,防止发生泄漏,支撑环3大大提高了内管2与外管1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聚流桶5可以将水流进行汇聚,使第二助推腔8和第一助推腔7内的第一转动轮9和第二转动轮10在水流的作用下同步旋转,并通过转轴12带动蜗杆13一起转动,水流在螺杆的作用下形成涡流,大大降低了与内管2臂之间的垂直碰撞,降低水流噪音,密封轴承11可以对转轴12起到定位的作用,防止第一转动轮9和第二转动轮10在旋转时发生偏移而影响蜗杆13的转动稳定性,支撑机构14从另一端对蜗杆13进行定位,提高蜗杆13在旋转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3327.X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569449U
授权时间:20191101
主分类号:F16L 55/033
专利分类号:F16L55/033
范畴分类:27G;
申请人:成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成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22000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机场路669号
发明人:朱青;程旭栋;潘鑫洪;蒋隆;朱靖
第一发明人:朱青
当前权利人:成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胡根良
代理机构:33217
代理机构编号: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