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李栋妮[4](2020)在《糖尿病肾脏疾病Ⅲ-Ⅴ期的相关性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证型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KD提供理论依据,改善预后,延缓DKD的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Ⅲ期~Ⅴ期DKD的患者,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09例患者。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相关化验指标,运用中医四诊合参对DK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将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209例Ⅲ期~Ⅴ期DKD患者中,糖尿病病程介于11~20年所占比例最大(57.9%),其次为8~10年(20.1%)。Ⅲ期患者25例(11.96%),IⅤ期患者164例(78.47%),Ⅴ期患者20例(9.57%)。2.209例Ⅲ期~Ⅴ期DKD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BMI、SBP、DBP、脉压差、FBG、Hb Alc、LDL-C、HDL-C、TG、TC在DKD的不同分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r、BUN、UA、GFR、Cys-C、Ca、P、PTH、Hb、ALB、FIB、m ALB、24h-PRO在不同分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DKD的进展,患者的GFR、Ca、Hb、ALB逐步下降,Scr、BUN、UA、Cys-C、P、PTH、m ALB、24h-PRO、FIB逐步升高。3.m ALB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P、HDL-C与其呈极弱的正相关;Scr、BUN、Cys-C、PTH、LDL-C、TC呈弱的正相关;FIB呈中度正相关;24h-PRO呈极强的正相关性。性别呈极弱的负相关,年龄、GFR、Hb呈弱的负相关,血清Ca与呈中度负相关,ALB呈较强的负相关。4.Ⅲ期~Ⅴ期DKD患者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患者最常见,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各本虚证在不同DKD分期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其次为肝肾阴虚证;IⅤ期以脾肾阳虚为主,其次是气阴两虚证;Ⅴ期以阴阳两虚证为主,其次是脾肾阳虚证。随着DKD的进展,阴阳两虚证证型不断增加,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证型逐渐减少。5.Ⅲ期~Ⅴ期DKD患者标实证以血瘀证患者最多,其次为痰浊证,溺毒证最少;各标实证在不同DKD分期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期、IⅤ期均以血瘀证为主,其次为痰浊证;Ⅴ期患者以溺毒证为主,其次为痰浊证。随着DKD的进展,溺毒证证型不断增加,血瘀证及痰浊证证型逐渐减少。6.本虚证中患者的Scr、BUN、UA、GFR、Cys-C、Ca、P、PTH、Hb、ALB、FIB、m ALB、24h-PRO与证型分布相关,其中Scr、BUN、PTH在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中的水平显着低于其他3个证型,而GFR、Ca的水平显着较高;P在气阴两虚证中的水平最低;UA在阴阳两虚证中的水平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Cys-C、24h-PRO、m ALB在气阴两虚证中的水平显着低于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而Hb、ALB在气阴两虚证的水平显着高于其他3个证型;FIB在肝肾阴虚证的水平显着低于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7.标实证中患者的年龄、Scr、BUN、UA、GFR、Cys-C、Ca、P、PTH、m ALB、24h-PRO、Hb、ALB、FIB、LDL-C、HDL-C、TG、TC等指标的水平与证型分布相关。其中GFR、Hb、Ca在溺毒证中的水平显着低于血瘀证、湿热证及痰浊证,而Scr、BUN、Cys-C、PTH的水平显着高于其他3个证型;24h-PRO、m ALB、FIB在血瘀证中的水平显着低于湿热证、痰浊证及溺毒证,而ALB的水平显着高于其他3个证型;P在溺毒证的水平显着高于血瘀证。UA在痰浊证的水平显着高于湿热证;LDL-C和TC在血瘀证的水平显着低于湿热证和痰浊证;TG在血瘀证的水平显着低于湿热证。8.Scr是气阴两虚证及气血两虚证进展为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ALB、TG是肝肾阴虚证进展为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Scr、UA、Hb、ALB、TG、TC是脾肾阳虚证进展为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结论:1.DKD患者的Scr、BUN、UA、GFR、Cys-C、Ca、P、PTH、m ALB、24h-PRO、Hb、ALB、FIB等指标在DKD不同分期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2.DKD患者m ALB的水平与其凝血功能、贫血程度、低蛋白血症、体内毒素水平、血脂代谢、钙磷代谢及甲状旁腺功能相关。3.Ⅲ期~Ⅴ期DKD患者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Ⅲ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IⅤ期以脾肾阳虚为主,Ⅴ期患者以阴阳两虚证为主;标实证主要以血瘀证为主,其中Ⅲ期、IⅤ期以血瘀证为主,Ⅴ期患者以溺毒证为主。4.本虚证中,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中患者的毒素蓄积、肾损伤、钙磷代谢紊乱程度较其他证型严重;标实证中,溺毒症中患者的毒素蓄积、肾损伤及贫血程度较其他标实证严重,血瘀证中患者尿蛋白及FIB低于其他证型。5.Scr是气阴两虚证及气血两虚证进展为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ALB、TG是肝肾阴虚证进展为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Scr、UA、Hb、ALB、TG、TC是脾肾阳虚证进展为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
李佳霖[5](2020)在《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中药糖肾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CKD全球患病率大约是8%~16%。中国约有10.8%的成年人患有CKD,其中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CKD作为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潜在危险因素,受到医务工作者广泛的关注,影响CKD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研究亦引起肾脏病学界的高度重视。蛋白尿、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作为CKD疾病进展的常见危险因素已经在业内达成共识,然而甲状腺激素水平对于CKD疾病进展的影响仍然关注不够。肾间质纤维化是CKD进展为ESRD的重要病理过程,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中医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具有显着优势。糖肾方是本研究组在继承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基础上,研制的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中药复方制剂。临床试验表明糖肾方可以改善肾功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但缺乏动物实验证实其有抗纤维化作用。研究目的:(1)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揭示影响CKD进展的危险因素;(2)甲状腺激素作为CKD进展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建立甲状腺激素与CKD发生发展的疾病预测模型;(3)评价糖肾方通过改善肾间质纤维化对CKD的治疗作用,筛选其最佳治疗剂量;并初步探讨糖肾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一: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至少住院治疗2次,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的CKD患者。分析CKD患者首次住院治疗时的一般情况、原发病、临床生化指标特点,并从临床相关参数变化的角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KD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2)研究二:从研究一的研究对象中选取有甲状腺激素水平数据的CKD患者,并收集未患CK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x 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甲状腺激素与CKD发生发展的疾病预测模型,采用重分类改善指标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等多种方法结合来评估疾病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和特异度。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法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探索甲状腺激素变化对首次和末次入院之间eGFR变化的影响。(3)研究三:利用UUO模型小鼠,评价糖肾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疗效,筛选最佳治疗剂量;并初步探讨糖肾方最佳剂量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选取90只6-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UUO模型组,UUO模型+糖肾方低剂量组,UUO模型+糖肾方中剂量组,UUO模型+糖肾方高剂量组,UUO模型+福辛普利组,每组15只;其中,以假手术组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7天后进行单侧输尿管结扎手术,假手术组只游离不接扎,手术后继续灌胃给药7天。假手术组和UUO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取材后,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等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损伤,评估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明确糖肾方治疗UUO模型小鼠的最佳剂量。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各组小鼠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相关因子TGF-β 1、E-cadherin和Vimentin等分子变化以及肾脏ColⅠ和Col Ⅲ等胶原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研究一:本研究共纳入5603名CKD患者,以男性多见(64.9%),年龄以61~80岁期间者为主(65.9%);有原发病诊断患者1372例(占24.5%),其中高发前3位依次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828例(60.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91例(21.2%),肾血管疾病96例(7.0%)。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KD进展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FT3、FT4、T4、T3、Ca、HGB、LDL-C的下降,和TSH、Hs-CRP、UA、Hcy、血 β 2-MG、24 小时 Pro、IP、K、TG 的升高。(2)研究二:本研究纳入3274例CKD患者和289例对照组。通过对其甲状腺激素与CKD发生发展风险疾病预测模型的建立,我们发现FT3每增加0.2 pg/mL,CKD 1~4期发生风险降低35%~38%,而FT4每增加0.3 ng/dL,发生CKD 5期的风险降低21%(OR,0.79,95%CI:0.69~0.89),TSH 每增加 0.5 μ IU/mL,发生 CKD 5 期的风险将增加8%(OR,1.08,95%CI:1.02~1.14)。FT3和FT4之间的具有交互作用,可用于CKD 5期的进展预测(高FT3 ×低FT4:OR,1.81 95%CI;1.35~2.55;低FT3×高FT4:OR,17.72;95%CI,7.18-43.74;低 FT3 × 低 FT4:OR,22.28;95%CI,9.68~51.30)。亚组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TSH没有预测作用。进一步以620例规律接受常规治疗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首末次甲状腺激素变化和eGFR变化之间相关性,发现FT3、FT4和TSH首次和末次就诊变化值均与eGFR的变化值具有显着相关性(P<0.001)。在校正首末次入院时间间隔、首次入院时年龄、性别、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情况后,FT3和FT4的变化值与eGFR呈正相关(P<0.05);并且FT3、FT4减少的越多,eGFR下降越快,FT3和FT4可以对CKD进展起到预测作用。(3)研究三:发现了糖肾方中剂量是治疗UUO模型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最佳剂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TGF-β 1表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有关。与假手术组比较,UUO模型组小鼠肾间质损伤严重、纤维化面积显着增多,糖肾方中、高剂量组及福辛普利组均能显着改善肾间质损伤和肾脏胶原沉积;且糖肾方中剂量和高剂量治疗效果相当,因此我们选择药物浓度较低的糖肾方中剂量探索其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UUO模型组小鼠肾组织TGF-β 1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 ColⅠ、ColⅢ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标志性分子α-SMA表达水平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糖肾方可显着逆转UUO模型小鼠肾脏中上述蛋白表达。结论:(1)CKD疾病进展除了与尿蛋白、血脂异常、高尿酸、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公认的危险因素有关外,也与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降低,和促甲状腺激素、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等因素相关;(2)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甲状腺素的水平变化可以预测CKD进展风险;两者水平降低与eGFR下降速度相关;(3)中药糖肾方能够通过改善肾间质纤维化来治疗CKD,其中以中剂量为最佳治疗剂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TGF-β1表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转分化有关。
代广玉[6](2020)在《证素学探究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辨证分型及其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98例糖尿病肾病(DKD)Ⅲ、Ⅳ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的统计分析,探究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期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制定的调查表(附表1、附表2)对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患者进行横断面的调查,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实验室指标和中医四诊资料,利用朱文锋提出的“证候辨证素量表”提取相对高值的证素,运用统计学分析,探究并归纳其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1.本研究示Ⅲ期、Ⅳ期的病位证素以肾为主,涉及到脾肝肺胃;绝大部分为多个证素组合而成,Ⅲ期病位证素以脾肾同病为主,Ⅳ期以肝脾肾同病为主。2.Ⅲ期病性证素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83.87%)>阴虚(74.19%)>气虚(72.58%)>痰(46.77%)=热(46.77%)>气滞(29.03%)=血虚(29.03%)=阳虚(29.03%)>血瘀(8.06%)>血热(1.62%);Ⅳ期病性证素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83.33%)=气虚(83.33%)=阴虚(83.33%)>痰(63.89%)>热(52.78%)>血虚(47.22%)>阳虚(33.33%)>气滞(25.00%)=血瘀(25.00%)。3.病性证素分为虚性证素与实性证素,虚证组合包括阴虚、气虚、气阴两虚、气阳两虚、气虚血虚阴虚、气虚阴虚阳虚、气血阴阳俱虚,Ⅲ期多个虚性证素兼杂的比例(69.36%)低于Ⅳ期(72.22%),实证组合较复杂,按频率排名的证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证(27.42%)>湿热证(25.81%)>湿蕴证(1 1.29%)>血热证(1.61)=痰湿瘀阻证(1.61%);Ⅳ期出现的证名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证(27.78%)>痰湿瘀阻证(25.00%)>湿热证(22.22%)>湿蕴证(8.33%)。4.男性患者的人数多于女性,比值为1.5:1;患者平均年龄为61.74±8.86岁,61-70岁的患病人数最多,占45.9%;80岁以上患病人数明显减少;糖尿病的平均病程为11.74±6.18年;研究发现超重及肥胖患者占62.3%。5.平均年龄及病程在Ⅲ期、Ⅳ期患者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患者的BMI明显高于Ⅳ期(P<0.05)。6.本研究中72.4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4.90%合并血脂异常,28.57%合并高尿酸血症,22.45%合并脑梗死,35.71%合并冠心病。Ⅲ期与Ⅳ期相比: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Ⅳ 43.5%/72.7%);脑梗塞(Ⅲ/Ⅳ 12.9%/38.9%)Ⅳ期较Ⅲ期比例明显增高(P<0.05);合并高血压(Ⅲ/Ⅳ 67.7%/80.6%);合并冠心病(Ⅲ/Ⅳ 29.0%/47.2%);合并高脂血症(Ⅲ/Ⅳ 95.2%/94.4%)、合并高尿酸血症(Ⅲ/Ⅳ 22.7%/38.9%)的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7.Ⅳ 期患者的 BUN、Cr、TG值明显高于 Ⅲ 期(P<0.05);FBG、HbA1c、HDL-C、LDL-C、UA值在Ⅲ期与Ⅳ期间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Ⅲ期、Ⅳ期患者的病位证素以肾为主,涉及脾肝肺胃等,多脏腑同病较多,Ⅲ期以脾肾同病为主,Ⅳ期以肝脾肾同病为主;病机为多为虚实夹杂,病性证素以气阴两虚为主,涉及阳虚、血虚,兼夹湿、痰、热、气滞、血热、血瘀等实证;其中Ⅲ期气阴两虚比例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至Ⅳ期,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加重,血瘀、痰湿等增多。2.导致糖尿病肾病(DKD)的发生可能会与性别、增龄、超重及肥胖有关。3.DKD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Ⅳ期患者的平均病程大于Ⅲ期。4.Ⅲ期、Ⅳ期DKD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脑梗塞、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Ⅳ期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脑梗塞、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Ⅲ期患者,Ⅲ期患者的高脂血症与Ⅳ期患者无明显差异。5.Ⅳ期患者的 BUN、Cr、TG、HDL-C、LDL-C、UA、HbA1c 值均高于Ⅲ期患者,FBG值在Ⅲ期、Ⅳ期患者中无明显差异。
王晓蓉[7](2020)在《10年前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横断面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在2007年到2018年前后的变化情况,为DKD的精准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07年到2008年间在我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住院的888例T2DM患者人和2018年住院的1014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情况等数据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并发DKD,将患者分为T2DM未并发DKD组(以下简称单纯T2DM组)和T2DM并发DKD组(以下简称DKD组),对比、分析10年前后T2DM患者DKD占比情况及危险因素差异。以T2DM患者是否并发DKD为因变量,用前进法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以及临床上认为有意义的其他自变量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在考虑了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分析DKD的独立相关因素。然后将多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计量数据类自变量进行适当分组,求解相应的优势比(Odds Ratio,OR值),对比、分析10年前后DKD的独立相关因素在数量上的变化以及各独立相关因素对应的OR值在数值大小上的变化情况,了解10年间住院T2DM患者DKD影响因素变化情况。结果:1 10年前后T2DM患者临床资料共纳入2007年到2008年间T2DM患者888例,男性373名(42%),女性515名(58%),平均年龄61.88±12.01岁,平均糖尿病病程9.58±7.03年,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HbA1c)8.29±2.11%。纳入2018年T2DM患者1014例,男性517名(51%),女性497名(49%),平均年龄63.58±11.34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2.57±7.85年,平均HbA1c 8.41±1.92%。与10年前T2DM患者相比,10年后T2DM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7.17±2.56 vs 8.41±2.57)、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C-P0h)(2.03±1.30vs 2.75±2.04)、餐后1小时C肽(1-hour postprandial C Peptide,C-P1h)(3.07±2.04vs 4.99±3.67)、餐后2小时C肽(2-hour postprandial C Peptide,C-P2h)(3.84±2.48vs 6.23±5.15)、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4.56±1.24 vs 4.94±1.2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1.15±0.32 vs 1.21±0.27)以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77.54±11.46 vs 80.06±11.59)均降低,余比较指标均升高。达标率方面,10年前及10年后T2DM患者的腰围(15.67%vs 38.86%)、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28.63%vs 31.10%)、HbA1c(24.64%vs 31.59%)、HDL-C(61.93%vs 79.27%)以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42.86%vs 51.87%)的单项达标率均较10年前下降,而10年后T2DM患者血脂(TC<4.5mmol/L且TG<1.7mmol/L且HDL-C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血糖(FBG 4.4~7.0mmol/L并且HbA1c<7.0%)、血压(<130/80mmHg)的综合达标率也较10年前降低(1.48%vs 2.25%)。2 10年前后T2DM患者并发DKD比例及10年前后DKD患者临床资料比较10年前后,T2DM患者并发DKD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30.28%vs 29.17%,P>0.05)。与10年前DKD患者相比,10年后DKD患者糖尿病病程更长(14.90±7.58 vs 12.15±7.14,P<0.01),腰围更大(98.94±9.81 vs 96.64±11.79,P<0.05),臀围更大(102.61±8.20 vs 100.70±10.16,P<0.05),HbA1c(8.88±1.94 vs 8.53±2.05,P<0.05),TG(2.29±2.54 vs 1.94±1.61,P<0.05)、血尿酸(Uric Acid,UA)(364.47±100.6 vs 335.16±98.80,P<0.05)、吸烟比例(22.10%vs 14.30%,P<0.05)、饮酒比例(74.50%vs 9.30%,P<0.01)更高,而TC(4.77±1.42 vs 5.24±1.47,P<0.01)、HDL-C(1.18±0.33 vs 1.31±0.34,P<0.01)、DBP(78.63±11.81 vs 80.67±11.11,P<0.05)、C-P0h(2.10±1.41vs 2.71±2.05,P<0.01)、C-P1h(2.83±2.19 vs 4.75±3.40,P<0.01)、C-P2h(3.34±2.11 vs 6.05±5.02,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2.83±1.13 vs 3.07±1.07,P<0.05)、FBG(7.40±2.75 vs 8.71±2.69,P<0.01)水平更低。3 10年前单纯T2DM组与DKD组临床资料、并发症及合并症比较DKD组合并心血管病变(60.20%vs 46.30%,P<0.01)、高血压(77.60%vs 63.00%,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比例(69.90%vs 50.10%,P<0.01)高,吸烟比例低(14.30%vs 20.70%,P<0.05),有统计学差异。4 10年后单纯T2DM组与DKD组临床资料、并发症及合并症比较DKD组并发DR(50.20%vs 31.70%,P<0.01)、心血管病变(61.90%vs 48.40%,P<0.01)、高血压比例(65.80%vs 50.80%,P<0.01)高,有统计学差异。5 10年前单纯T2DM组与DKD组生化指标和一般临床资料比较DKD组糖尿病病程(12.15±7.14 vs 8.53±6.70,P<0.01)、体重(73.08±13.06 vs70.88±12.12,P<0.05)、TC(5.24±1.47 vs 4.81±1.16,P<0.01)、臀围(100.70±10.16 vs 98.58±10.57,P<0.05)、SBP(148.72±23.42 vs 137.51±20.57,P<0.01)、腰围(96.64±11.79 vs 92.58±11.16,P<0.01)、FBG(8.71±2.69 vs 8.26±2.49,P<0.01)、HbA1c(8.53±2.05 vs 8.18±2.13,P<0.05)、LDL-C(3.07±1.07 vs 2.81±0.79,P<0.01)、UA(335.16±98.80 vs 284.47±72.50,P<0.01)高,血红蛋白(Hemoglobin,Hb)(122.23±19.33 vs 128.47±15.68,P<0.01)低,有统计学差异。6 10年后单纯T2DM组与DKD组生化指标和一般临床资料比较DKD组糖尿病病程(14.90±7.58 vs 11.57±7.75,P<0.01)、LDL-C(2.83±1.13 vs2.61±0.89,P<0.05)、年龄(64.84±12.34 vs 63.03±10.84,P<0.05)、体重(74.69±12.00 vs 72.64±13.01,P<0.05)、腰围(98.94±9.81 vs 95.33±10.50,P<0.01)、臀围(149.93±20.52 vs 100.57±8.18,P<0.01)、DBP(78.63±11.81 vs 77.07±11.27,P<0.01)、TG(2.29±2.54 vs 1.78±1.71,P<0.01)、SBP(148.72±23.42 vs 138.35±18.66,P<0.01)、HbA1c(8.88±1.94 vs 8.21±1.88,P<0.01)、TC(4.77±1.42 vs4.47±1.44,P<0.01)、UA(364.47±100.6 vs 321.27±83.59,P<0.01)高,HDL-C(1.18±0.33 vs 1.24±0.30,P<0.05)、C-P2h(3.34±2.11 vs 4.04±2.58,P<0.01)、Hb(119.22±21.85 vs 132.20±14.49,P<0.01)、C-P1h(2.83±2.19 vs 3.16±1.97,P<0.05)低,有统计学差异。7 10年前DKD独立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T2DM患者是否并发DKD为因变量,以DR、高血压、UA、HbA1c、Hb、SBP、臀围、糖尿病病程、吸烟史、年龄、体重、HDL-C、LDL-C、TC、心血管病史、TG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1%)(P<0.01,OR=1.150)、SBP(20mmHg)(P<0.01,OR=1.678)、UA(100umol/L)(P<0.01,OR=1.513)、DR(P<0.01,OR=1.813)、糖尿病病程(5年)(P<0.01,OR=1.190)为DKD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保护因素。8 10年后DKD独立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T2DM患者是否并发DKD为因变量,以DR、HbA1c、SBP、DBP、Hb、HDL-C、LDL-C、UA、TC、TG、高血压、腰围、吸烟史、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心血管病史、年龄、体重、臀围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1%)(P<0.01,OR=1.284)、SBP(20mmHg)(P<0.01,OR=1.636)、UA(100umol/L)(P<0.01,OR=1.477)、DR(P<0.01,OR=1.655)、TC(1mmol/L)(P<0.01,OR=1.219)、腰围(10cm)(P<0.01,OR=1.296)、合并高血压(P<0.05,OR=1.535)为DKD的独立危险因素。Hb(20g)(P<0.01,OR=0.417)、HDL-C(0.5mmol/L)(P<0.05,OR=0.569)为DKD独立的保护因素。结论:1 10年前后住院T2DM患者并发DKD的比例无显着差异,DKD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 10年前后住院T2DM患者并发DKD的相同危险因素有HbA1c、SBP、UA、并发DR。提示对血糖、血压、血尿酸以及对DR的管理仍是DKD防治的关键。3糖尿病病程对住院T2DM患者并发DKD的贡献度下降。但TC升高,腰围增加,HDL-C、Hb降低对DKD的贡献度增加,提示在DKD防治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上述四个方面的调控。
李佳琦[8](2020)在《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及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以期进一步探索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供临床医者参考,旨在提高该病的早期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及个体化治疗水平。2.基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一般资料及相关临床理化指标的统计学分析,了解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规律,并分析其体质特点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调整中医体质以“治未病”的理论提供临床依据,从而提高中西医协同防治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整体水平。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公开发表的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的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及文献追溯等方法。然后将检索到的文献应用EndNote X9软件进行去重处理,浏览题目和摘要,下载与研究内容相关文献的全文,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分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依据纳排标准确定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文献资料后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病房住院治疗且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非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95例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表》及临床病例资料对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进行体质评定,收集并将患者的编号、一般资料、相关临床化验指标、中医体质分型等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工作表。采用SPSS.2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Meta分析最终纳入文献21篇,中文文献19篇,英文文献2篇。其中病例对照研究20篇,队列研究1篇。共涉及病例12612例,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7483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5129例。2.年龄、病程Meta分析结果:年龄、病程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方式相关Meta分析结果:吸烟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蔬菜摄入、运动锻炼、文化程度、体重指数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糖相关指标Meta分析结果:空腹血糖(FPG)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压相关指标Meta分析结果:收缩压(SBP)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DBP)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脂相关指标Meta分析结果: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R合并值在95%CI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肾脏病相关指标Meta分析结果: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尿酸(UA)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ALB)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8.其他相关指标Meta分析结果:空腹C肽(FCP)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9.相关合并症Meta分析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高血压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脑血管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T2DN的关联指标OR合并值在95%CI下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临床研究195例患者中,男性共计115例,占59.0%;女性共计80例,占41.0%。年龄最小的31岁,最大的86岁,平均年龄为62岁。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50-79岁,其中,男、女患者年龄均在60-69岁分布最多。G1期者20例(10.3%),G2期者31例(15.9%),G3a期者17例(8.7%),G3b期者26(13.3%)例,G4期者61例(31.3%),G5期者40例(20.5%),患者主要分布在G4、G5期。11.中医体质分布概况:195例患者中医体质,平和质和8种偏颇体质均有分布。平和质15例(7.7%),偏颇体质中由高到低为:气虚质62例(31.8%),痰湿质25例(12.8%),阴虚质24例(12.3%),湿热质23例(11.8%),阳虚质22例(11.3%),血瘀质21例(10.8%),气郁质2例(1.0%),特禀质1例(0.5%)。12.一般资料与体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13.CKD分期与体质:CKD分期与中医体质分布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G1、G2期主要为平和质、阴虚质,G3a、G3b期以气虚质、痰湿质为主,G4、G5期以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为主。14.合并症与体质: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均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15.血压与体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6.血糖与体质: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7.血脂与体质: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8.肾功能相关指标与体质:血肌酐(Scr)在平和质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与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多种偏颇体质的Scr均普遍较平和质高,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的Scr普遍较阴虚质高。尿素氮(BUN)在平和质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与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多种偏颇体质的BUN均普遍较平和质高,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的BUN普遍较阴虚质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平和质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的eGFR均普遍较平和质、阴虚质低。血清胱抑素C(Cys-C)在平和质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的Cys-C均普遍较平和质、阴虚质高。尿酸(UA)在不同体质类型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1.尿化验指标与体质:24h尿蛋白定量(24Pro)在平和质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的24Pro均普遍较平和质高,其中,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的24Pro水平明显较高。尿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半乳糖苷酶(GAL)在不同体质类型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2.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与体质:血浆白蛋白(ALB)平和质与阳虚质、平和质与湿热质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阳虚质、湿热质的ALB均普遍较平和质低。血红蛋白(HGB)在平和质与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与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与阳虚质,痰湿质与阳虚质、湿热质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的HGB普遍较平和质、阴虚质低,阳虚质较气虚质低,阳虚质、湿热质较痰湿质低。23.凝血指标与体质:纤维蛋白原(FIB)在平和质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的FIB普遍较平和质高。D2聚体(D-Dimer)在平和质与湿热质、阴虚质与湿热质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湿热质的D-Dimer普遍较平和质、阴虚质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不同体质类型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4.钙磷代谢相关指标与体质:血清钙(Ca)在阳虚质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平和质与湿热质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阳虚质的Ca普遍较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低,湿热质较平和质低。血清磷(P)在平和质与血瘀质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血瘀质的P普遍较平和质高。甲状旁腺激素(i PTH)在平和质与阳虚质、血瘀质,气虚质与阳虚质,阴虚质与阳虚质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阳虚质的i PTH普遍较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高,血瘀质的i PTH也普遍较平和质高。25.血沉与体质:血沉(ESR)在平和质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与阳虚质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的ESR均普遍较平和质高,阳虚质较阴虚质高。结论:1.年龄大、病程长、有饮酒史、不运动锻炼、BMI高、HbAlc高、SBP高、TG高、TC高、LDL-C高、ALB低、FIB高、合并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继发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蔬菜摄入多、文化程度高、HDL-C高是2型糖尿病继发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保护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同时患有DKD的可能性更大。2.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以中老年居多,性别的影响尚无定论。3.处于G2期-G4期的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临床发现率较高。4.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体质可为平和质、虚性偏颇体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实性偏颇体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其中气虚质最多。5.体质分布随疾病进展在不同疾病分期存在差异,DKD初期以为平和质、阴虚质为主,后气虚质、痰湿质增多,DKD晚期以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湿热质较多,其中,气虚质可见于疾病各个阶段。6.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胱抑素C、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D2聚体、血清钙、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血沉在不同体质间具有差异性。
石妍妍[9](2020)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近年来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横断面的病历数据研究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2017~2019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数据,综合文献和临床指南,研究住院患者的糖尿病肾病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选取研究因素后利用Stata14.0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共纳入2897名研究对象,1~44岁青年组共775人,占比26.75%;45~59岁中年组共1132人,占比39.08%;60岁以上老年组共990人,占比34.17%。研究对象中共有男性1640人,占比56.61%;共有女性1257人,占比43.39%。BMI指数中,体重过低者共51人,占比1.76%;体重正常者共835人,占比28.82%;超重者共1351人,占比46.63%;肥胖者共660人,占比22.78%。2.研究对象的疾病史:本研究纳入的2897名研究对象中,患有高血压的共1238人,占比42.70%:患有冠心病的共676人,占比23.33%;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共1132人,占比39.07%。糖尿病病程小于5年的共1348人,占比46.53%;5~10年的共878人,占比30.31%;11~15年的共300人,占比10.36%;大于15年的共371人,占比12.80%。高血压病程小于5年的共2109人,占比72.80%;5~10年的共451人,占比15.57%;11~15年的共110人,占比3.80%;大于15年的共227人,占比7.83%。有598人患糖尿病肾病,占比20.64%;有2299人未患糖尿病肾病,占比79.36%;有735人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比25.37%;有8人曾患糖尿病合并妊娠,占比0.28%。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冠心病、糖尿病合并妊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空腹C肽水平、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对于辨别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患糖尿病肾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空腹C肽、收缩压、总胆固醇、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微量尿白蛋白这些临床指标对于反映2型糖尿病人群是否患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0.05)。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患病率不容乐观,已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应当引起高度重视。2.糖尿病肾病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越长,糖尿病肾病患病风险越大。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会使糖尿病肾病的患病风险加大。临床检验指标空腹血糖、空腹C肽、胆固醇、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收缩压、尿微量白蛋白的升高,反映出糖尿病肾病患病风险加大。
陈胡蓉[10](2020)在《早发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早发2型糖尿病(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比晚发2型糖尿病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风险高的危险因素,研究早发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中医证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共324例。经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分为早发组(初诊年龄≤40岁)和晚发组(初诊年龄>40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在两组中分别选取60例病历资料进行研究。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初诊年龄、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肌酐(SCr)、尿酸(UA)、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空腹C肽(FC-P)、1h C肽(1h C-P)、2h C肽(2h C-P)、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AC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合并高血压情况、合并视网膜病变情况及中医证型等。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发2型糖尿病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高于晚发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观察早发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病程、BMI、WC存在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吸烟史、饮酒史无明显差异(P>0.05);早发组有糖尿病家族史占比为56.67%,明显高于晚发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TG、TC、UA、GLU、Hb Al C、SBP、DBP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DL-C、LDL-C、SCr、FC-P、1h C-P、2h C-P水平有差异,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WC、Hb Alc、DBP、合并视网膜病变为早发2型糖尿病比晚发2型糖尿病易患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P<0.05)。5.早发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气阴两虚证21例(35%)>阴阳两虚证17例(28.3%)>脾肾气虚证13例(21.7%)>阴虚燥热证9例(1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组证型患者的年龄(F=10.778,P=0.000)和病程(F=7.140,P=0.000)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病程、年龄高于脾肾气虚证和阴虚燥热证(P<0.05)。结论:1.早发组患者与晚发组患者病程、BMI、WC、SBP、DBP、TG、TC、UA、GLU、Hb A1c、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情况存在显着差异;2.早发2型糖尿病比晚发2型糖尿病易患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有病程、WC、FPG、合并视网膜病变、合并高血压;3.早发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虚燥热证;中医证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四组患者病程、年龄存在显着差异,阴阳两虚证患者比其余证型患者病程长、年龄高。
二、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4)糖尿病肾脏疾病Ⅲ-Ⅴ期的相关性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及分期标准 |
2.2.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WHO 1999年标准) |
2.2.2 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 |
2.2.3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标准 |
2.2.4 糖尿病肾脏疾病分期标准 |
2.2.5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研究病例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收集 |
3.2.2 相关数据的计算 |
3.2.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情况 |
4.1.1 研究人群糖尿病病程时间 |
4.1.2 DKD分期情况 |
4.1.3 DKD各期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情况 |
4.2 DKD各期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情况 |
4.2.1 Ⅲ期~Ⅴ期 DKD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4.2.2 Ⅲ期~Ⅴ期 DKD患者mALB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2.3 小结 |
4.3 Ⅲ期~Ⅴ期 DK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3.1 Ⅲ期~Ⅴ期 DKD患者本虚证分布情况 |
4.3.2 Ⅲ期~Ⅴ期 DKD患者标实证分布情况 |
4.3.3 Ⅲ期~Ⅴ期 DKD患者本虚证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情况 |
4.3.4 Ⅲ期~Ⅴ期 DKD患者标实证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情况 |
4.3.5 不同危险因素对本虚证进展影响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4.3.6 小结 |
讨论 |
1 影响Ⅲ期~Ⅴ期 DKD的进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
1.1 血压与DKD的关系 |
1.2 体重指数与DKD的关系 |
1.3 钙磷代谢及甲状旁腺功能与DKD的关系 |
1.4 肾功能相关指标与DKD的关系 |
1.5 糖代谢与DKD的关系 |
1.6 脂质代谢与DKD的关系 |
1.7 贫血与DKD的关系 |
1.8 凝血纤维蛋白原与DKD的关系 |
2 DK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2.1 DKD的常见中医证型分析 |
2.2 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论治 |
2.1 复方中药辨证施治 |
2.2 中成药 |
2.3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
2.4 中药注射剂 |
2.5 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中药糖肾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
1. CKD诊断与分期 |
2. 影响CKD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
3. 生物标志物对CKD的早期预测和病情评估 |
4. CKD危险因素模型建立方法 |
5. 模型诊断方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与甲状腺功能研究进展 |
1. 甲状腺激素相关知识 |
2. 慢性肾脏病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
3. 甲状腺疾病和肾功能 |
4. 中医“从肾论治”调节CKD患者的甲状腺功能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单侧输尿管梗阻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UUO动物模型发生肾间质纤维化机制 |
2. 中医药治疗UUO动物模型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分析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甲状腺激素与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预测模型的建立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糖肾方改善单侧输尿管梗阻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证素学探究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辨证分型及其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收集 |
2.2 血液标本收集 |
2.3 尿液标本收集 |
2.4 辅助检查 |
2.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资料收集 |
2.6 测量及计算相关指标 |
2.7 实验室指标参考范围 |
2.8 指标检测方法 |
2.9 证素提取方法 |
2.10 证素整合方法 |
2.11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特点 |
3.2 中医证候的分布结果 |
4. 研究结论 |
讨论 |
1.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点 |
1.1 DKD与性别 |
1.2 DKD与年龄 |
1.3 DKD与病程 |
1.4 DKD与BMI |
1.5 DKD与合并病 |
2. 中医证候的研究 |
2.1 证候概况 |
2.2 DKD证候研究现状 |
2.3 本研究中DKD的症状及证候分布分析 |
3. 本研究的意义及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10年前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横断面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2.1 基本临床资料 |
2.2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
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结果 |
1 10年前后T2DM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 10年前后T2DM患者并发DKD比例及DKD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3 10年前单纯T2DM组与DKD组临床资料、并发症及合并症比较 |
4 10年后单纯T2DM组与DKD组临床资料、并发症及合并症比较 |
5 10年前单纯T2DM组与DKD组生化指标和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6 10年后单纯T2DM组与DKD组生化指标和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7 10年前DKD独立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8 10年后DKD独立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 |
致谢 |
(8)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及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筛选 |
1.3 文献质量评估 |
1.4 数据提取、合并及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质量评价及基本情况 |
2.2 Meta分析结果 |
2.3 发表偏倚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汇总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 |
1.4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
1.5 病例纳排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DKD一般资料的分析 |
2.2 部分临床化验指标与不同中医体质间总体差异性的比较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NOS量表 |
附录二 中医体质类型调查表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DKD发病机制的认识 |
1.1 主要机制 |
1.2 核心环节 |
1.3 其他机制 |
2 传统医学对DKD发病机制的认识 |
2.1 气阴两虚是DKD发病的内在基础 |
2.2 脾肾两虚是DKD的关键病机 |
2.3 心肾衰败是DKD终末的危险因素 |
2.4 水湿、瘀血、浊毒是可贯穿DKD始终的病理产物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说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1 中医体质学说 |
1.1 体质的概念 |
1.2 体质的分类与判定 |
2 体质与疾病 |
2.1 体质影响发病的易感性 |
2.2 体质影响病机、证候的倾向性 |
2.3 体质影响疾病的预后 |
3 体质与DKD的相关性研究 |
3.1 DKD的体质分布 |
3.2 DKD影响因素与体质类型 |
3.3 辨体调体在DKD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样本选择 |
2.3 研究因素 |
2.3.1 研究因素选取 |
2.3.2 社会人口学特征 |
2.3.3 疾病史 |
2.3.4 临床检验指标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回顾法 |
2.4.2 专题小组讨论法 |
2.4.3 统计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 |
3.1.2 研究对象的疾病史 |
3.2 糖尿病肾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1 分类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
3.2.2 连续性变量的单因素分析 |
3.3 糖尿病肾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糖尿病肾病患病率 |
4.2 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因素 |
4.2.1 糖尿病病程 |
4.2.2 总胆固醇 |
4.2.3 高血压病程 |
4.2.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4.2.5 空腹血糖 |
4.2.6 收缩压 |
4.2.7 肌酐 |
4.2.8 空腹C肽 |
4.2.9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
4.2.10 尿微量白蛋白 |
4.2.11 其他相关因素 |
4.3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
4.3.1 公共卫生 |
4.3.2 生活方式 |
4.3.3 临床治疗 |
4.4 创新与展望 |
4.4.1 创新 |
4.4.2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早发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4]糖尿病肾脏疾病Ⅲ-Ⅴ期的相关性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D]. 李栋妮.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中药糖肾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D]. 李佳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证素学探究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辨证分型及其临床特点分析[D]. 代广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10年前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横断面对比研究[D]. 王晓蓉. 青岛大学, 2020(01)
- [8]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及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 李佳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影响因素分析[D]. 石妍妍.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早发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D]. 陈胡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