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赵秋莲

(内蒙古赤峰宁城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024200)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以及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医院2013年3月到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8例,统计其中不同种的脑动脉硬化性狭窄及其一些相关的慢性病。结果脑血管狭窄(82例)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系数R=0.8125,即两者具有相关性。男女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则没有明显差异(P=0.652),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都相对较高,说明这些因素均为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此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减轻思想压力结合药物治疗,还有合理控制部分患者的尿酸水平。所以进行此病的一、二级预防,对此病来说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114-02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多见的脑血管疾病。有数据显示,从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年龄来说,此病与高血脂和血液粘稠度高等有相关性,且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其发展,还能诱发高血压和高血糖,严重时会引起头昏等,还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与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关。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饮食习惯和结构不断改变,逐渐导致身体功能和抵抗力的减弱,老年人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分布人群,发病率在老年人人群中也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医院2013年3月到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按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纳入研究范围,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男性81例,女性47例,年龄27~79岁之间,平均年龄56.8±10.2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4例,椎基底动脉出现供血不足(VBI)20例,脑梗死7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66例(51.6%),糖尿病41例(32.0%),高脂血症49例(38.3%);排除标准:心源性缺血导致的脑血管病、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动脉炎等。

1.2缺血原因检测[1]

彩超检测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组织显像仪进行检查,选择L11-3线阵探头。被检测患者取平卧位,嘱其将头部偏向检查一期的对侧,角度为45°,将颈部间动脉充分暴露,采取从右向左的检查顺序,检查长轴切面和横切面,由近到远,依次显示的是颈总动脉(CCA)、椎动脉(VA)、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观察被检区域血管腔的内径、血管壁厚度、有无斑块、斑块大小及血流情况。特别是对有狭窄的段和狭窄的程度和长度进行详细记录。

测量:CCA、ECA和ICA的内径;两线间的距离为IMT,IMT在110mm-115mm之间为增厚;血管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动脉的峰值及流速(PSV)、舒张末期的流速(EDV)及血管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强度和病理学研究分型,分为软斑块、硬斑块以及混合斑块。血管管腔狭窄的程度分级:轻度狭窄、明显狭窄和完全闭塞。

1.3数据处理方法:使用SPSS19.0对各项调查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各项参数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按资料性质选用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小于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脑血管狭窄的程度和分布在82例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中,颅外段者22例(26.8%),颅内段者30例(36.7%),颅内外都受累者20例(24.4%)。共发现94根颅内外血管狭窄和21根血管闭塞,其中颅外段血管59根(51.3%),轻、中度狭窄34根,重度狭窄14根,闭塞11根;颅内段血管56根(48.7%),轻、中度狭窄37根,重度狭窄9根,闭塞10根.由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得脑血管狭窄(82例)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系数R=0.8125,即两者具有相关性。

2.2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在128例入选患者中,男女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则没有明显差异(P=0.652),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都相对较高,说明这些因素均为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缺血的危险因素,详细数据见表1:

表1128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统计结果(n/%)

3讨论

许多基础研究表明这些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对血管壁有损伤,是导致血管管腔窄及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形成,与颅血管狭窄密切相关[2],是导致缺血性脑病的直接因素。随着老年患者年龄的增加,脑动脉狭窄的明显高发(P=0.002),本研究数据证实,颅内外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的发生在伴有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显著增高。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危险因素众多。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改变及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血液粘稠增加,意味着发生脑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概率将会增加。预防此病,主要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减轻思想压力结合药物治疗,还有合理控制部分患者的尿酸水平。所以进行此病的一、二级预防,对此病来说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6):379-380.

[2]张潭,任书堂,秦艳娟,等.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5):702-704.

标签:;  ;  ;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