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青藏高原,夏季,气候学,厄尔尼诺,年代,海温。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论文文献综述
罗婷,李丽平,王远清[1](2019)在《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海温异常与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特征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OAA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NCEP/NCAR风场、高度场和比湿再分析资料和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两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异常分布特征、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以及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2015/2016的厄尔尼诺事件是自195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一次事件,日界线附近的海温较1997/1998年的偏高。2)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华南西部、江南北部到长江流域、黄淮北部到华北南部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而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降水范围和强度相对较小,强雨带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黄淮地区和华北一带及河套北部。3)1997/1998年事件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位置偏西,脊线偏南,向上垂直质量输送异常偏强、高低层水平风场配合以及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偏强均有利于长江流域一带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降水产生,而2015/2016年事件次年的副高相对偏弱,且脊线位置偏北、偏东,水平、垂直异常环流和水汽偏弱,因此降水范围和程度较1997/1998年的偏弱。从海温分布型和次年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造成的影响上看,2015/2016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有别于传统东部型事件。(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镇宏,蔡景就,乔云亭,简茂球[2](2019)在《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7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热力学方程,本研究估算了大气视热源,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异常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高原热源东、西部反相变化模态的重要性发生了年代际转变,表现为由1994年之前方差贡献相对小的第二变异模态变为1994之后方差贡献明显增大而成为第一主导变异模态。(2)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东、西反相变化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1993年之前和2008年之后,高原大气视热源的异常分别仅与长江下游降水和长江中游降水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在1994~2007年,其对长江流域及附近区域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影响显着,具体表现为,当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异常表现为东强西弱(东弱西强)时,长江中上游、江淮地区的降水偏多(少),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多)。(3)高原大气视热源显着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主要是通过经高原上空发展加强的天气系统东移过程影响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的降水,以及通过垂直环流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湘瑞,范可,徐志清[3](2019)在《2000年后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减少及水汽输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降水和普通降水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在2000年前后发生显着年代际变化,2000年后夏季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显着减少。与1984~1999年相比,2000~2016年在对流层高层从欧洲大陆、中亚到东北—蒙古地区,位势高度异常呈现出"正—负—正"的大气波列,从而造成北方东部地区上空为正压的位势高度正异常控制,伴随着下沉运动,大气层结趋于稳定,这些环流条件不利于极端降水发生。2000年后负位相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正位相的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共同加强了北方东部地区上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进一步研究表明,极端降水与普通降水的水汽输送和收支以及关键的局地大气系统存在着显着差异,较普通降水而言,极端降水在南北向水汽输送和收支上更强;北方东部地区低空为较强的闭合低压控制,并不断受到高层高位涡空气下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登宣,丁煌,王清,周海,王知嘉[4](2019)在《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AM5模式设计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对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异常变化的响应和可能的物理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当高原北部、中部等区域夏季地面辐射减小,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整体上增多,但南部、东部沿海区域降水异常减少。青藏高原地面辐射的变化,对青藏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等天气系统具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当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减小,青藏高压中心位置偏西,强度减弱;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强度增大,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850hPa风场强度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强度减弱,中国南部、东部沿海区域夏季降水受其影响而减少,但华中、华北、东北等地夏季降水整体上增多。故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变化与青藏高原地面辐射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4期)
方浩,乔云亭[5](2019)在《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取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将中国东部分为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叁个地区,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并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随日期的变化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相吻合。近54年来,华南极端降水事件频数在1991年左右突增,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两次突变,1991年左右突增,2000年左右突减。华北和东北地区在1999年左右突减。发生极端降水事件时,低层850hPa出现局地异常气旋环流,位势高度异常降低,对应低空异常辐合;中层500 hPa,西太副高位置异常偏南有利于华南极端降水的发生,副高西伸有利于长江中下游的极端降水,位置偏北易造成华北和东北极端降水;高层200 hPa,发生极端事件时降水关键区位于西风急流轴右侧,对应异常反气旋环流,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为极端降水提供动力条件。极端降水的气候平均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异常影响我国东部水汽输送异常,造成不同地区的极端降水。(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健颖,毛江玉[6](2019)在《亚洲夏季风30~60天季节内振荡对中国东部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79~2015年中国台站观测的格点化高分辨率降水和NCEP II大气再分析逐日资料,探讨了亚洲季风区夏季30~6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降水异常的关系,重点揭示了南亚和东亚子季风区ISO的相互作用及二者协同引起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合成分析表明,南亚和东亚ISO是通过高层辐散环流发生相互作用。在ISO位相1~3(5~7),异常活跃(抑制)对流从赤道印度洋北传至孟加拉湾—印度次大陆区域,其伴随的高层异常辐散(辐合)环流通过补偿效应,引起南海—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异常高层辐合(辐散),加强了局地的异常下沉(上升)运动,有利于南海—西北太平洋的异常抑制(活跃)对流发展并维持。南海—西北太平洋的异常抑制(活跃)对流伴随着显着的斜压散度,并进一步激发出一个连接南海和长江中下游的经向垂直环流圈,引起长江中下游强烈的异常上升(下沉)运动和低层水汽辐合(辐散),使得降水持续性偏多(少),极端降水的发生概率持续地偏高(低),有利于(不利于)形成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还表明,亚洲季风区ISO的强度存在显着的年际变化,并对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具有调制作用。在ISO偏强(弱)年,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较高(低),且持续时间较长(短)。(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欢,李栋梁[7](2019)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海温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1970年代末及1990年代初中国东部夏季降水(ECP)的年代际变化格局,采用EOF分解、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诊断了全球海表面温度对ECP年代际变化前两个模态(EOF1、EOF2)的影响。发现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序列,印度洋偶极子(DMI)序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序列与ECP前两个模态时间系数(PC1、PC2)相关性较好,结合各海温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ECP在1970年代末受PDO及DMI的影响在低纬及中纬度地区分别呈现EOF1、EOF2的正位相分布特征;而在1990年代初受AMO及PDO的影响主要呈现EOF1的特征。由各海温指数及PC1、PC2重建的ECP分布特征可知,AMO及DMI与PC1重建的ECP型相近,对ECP的影响范围集中在低纬地区。除去变暖影响的DMI及PC1回归的高度场中发现一个源起大西洋的波列,黄河以北为异常反气旋中心,以南为异常气旋中心,低层南风异常,水汽被输送到北方,导致中国北方降水增加,南方降水减少。PDO与PC2重建的ECP型相近,对ECP的影响集中在中纬度地区。二者回归得到中国东部低层北风异常,水汽在长江流域辐合,长江流域降水增加。(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殷宁潞[8](2019)在《中国东部地区夏季10m风场与降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风场资料选取了1981年~2000年欧洲中心ERA40资料的10m月平均风场和全国753个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各月(6、7、8月)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按逐日降水R_d等级分为大于25mm小于50mm(大雨)、大于50mm小于100mm(暴雨)两个日雨量级别,分别计算42站大雨(25mm<R_d<50mm)、暴雨(50mm<R_d<100mm)6月、7月、8月年平均日数。对10m月平均风场进行向量经验正交(EOF)分解,研究10m月平均风场第一特征向量、第二特征向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郑金新,黎洛丝,郑嘉雯,郑菲菲[9](2019)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气温的联合EOF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JEOF等方法分析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协同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当时间系数为正时,第1典型场降水型态从北向南(下同)呈"++-"分布,气温表现为冷异常,500 hPa回归场在中纬度地区呈显着低压异常,SST回归场表现为太平洋海域呈西北-东南的分布;第2典型场降水呈"+-"分布,气温则呈"-+"分布;第3典型场降水分布呈中间型,气温场呈"-+"分布。(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王欢,李栋梁[10](2019)在《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及气溶胶对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较19世纪呈现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华北及华南少雨的特征。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及气溶胶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文中利用地球系统耦合模式(CESM)诊断了中国东部夏季的水分收支对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及气溶胶年代际变化的响应。发现CO_2排放量增加后,江淮流域的水汽辐合以及中国南方的水汽辐散主要是与质量辐散有关的动力项及与湿度梯度相关的热力项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动力作用更显着。气溶胶效应则主要通过动力作用使得江淮流域水汽辐合,而中国南方地区水汽辐散。虽然CO2和气溶胶对辐射量及温度的影响差别很大,但通过改变温度梯度,热成风效应产生的动力作用都会导致江淮流域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增多;而中国南方下沉运动显着,降水减少,与观测结果一致,且CO2相较于气溶胶的影响更为显着,证实了20世纪70年代末人类活动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1979~2017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热力学方程,本研究估算了大气视热源,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异常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高原热源东、西部反相变化模态的重要性发生了年代际转变,表现为由1994年之前方差贡献相对小的第二变异模态变为1994之后方差贡献明显增大而成为第一主导变异模态。(2)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东、西反相变化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1993年之前和2008年之后,高原大气视热源的异常分别仅与长江下游降水和长江中游降水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在1994~2007年,其对长江流域及附近区域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影响显着,具体表现为,当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异常表现为东强西弱(东弱西强)时,长江中上游、江淮地区的降水偏多(少),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多)。(3)高原大气视热源显着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主要是通过经高原上空发展加强的天气系统东移过程影响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的降水,以及通过垂直环流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1].罗婷,李丽平,王远清.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海温异常与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特征对比[J].大气科学学报.2019
[2].张镇宏,蔡景就,乔云亭,简茂球.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的年代际变化[J].大气科学.2019
[3].李湘瑞,范可,徐志清.2000年后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减少及水汽输送特征[J].大气科学.2019
[4].李登宣,丁煌,王清,周海,王知嘉.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J].冰川冻土.2019
[5].方浩,乔云亭.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J].热带气象学报.2019
[6].李健颖,毛江玉.亚洲夏季风30~60天季节内振荡对中国东部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9
[7].王欢,李栋梁.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海温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9
[8].殷宁潞.中国东部地区夏季10m风场与降水的关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
[9].郑金新,黎洛丝,郑嘉雯,郑菲菲.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气温的联合EOF分析[J].广东气象.2019
[10].王欢,李栋梁.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及气溶胶对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J].气象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