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素积累特性论文_于丰鑫

硅素积累特性论文_于丰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硅素积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水稻,小麦,特性,效率,高产,黑麦。

硅素积累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于丰鑫[1](2018)在《不同土壤肥力对小麦烟农1212品种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于2016~2017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兖州区小孟镇史家王子村大田进行。供试小麦品种为烟农1212。试验设置2个土壤肥力不同的处理,A土壤肥力处理和B土壤肥力处理,研究不同土壤肥力对小麦耗水特性、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土壤肥力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A处理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播种至拔节期和开花至成熟期阶段耗水量及日耗水量均显着高于B处理。全生育期60-1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为A处理显着高于B处理。2不同土壤肥力对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A处理净光合速率在开花后21d、28d和35d均显着高于B处理。蒸腾速率在花后7d、14d、21d、28d和35d均显着高于B处理。气孔导度在花后14d、21d、28d和35d均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在花后28d和35d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在开花后21d、28d和35d显着高于B处理。花后28和35d,A处理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均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旗叶电子传递速率在花后14d、21d、28d和35d均显着高于B处理。花后28d和35d,A处理光化学猝灭系数显着高于B处理。花后21d、28d和35d,A处理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显着高于B处理。孕穗期、开花期、开花后21d、28d和35d,A处理小麦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花后0d、7d、14d、21d、28d和35d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均显着高于B处理,透射率显着低于B处理。A处理拔节期、开花期、花后12d、花后24d、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干物质在籽粒、穗轴+颖壳、叶、茎+叶鞘中的分配量均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开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着高于B处理。开花后28d和35d,A处理籽粒灌浆速率显着高于B处理。3不同土壤肥力对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A处理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均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成熟期茎秆+叶鞘、叶片、穗轴+颖壳、籽粒的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量显着高于B处理。A处理开花期0-1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B处理,成熟期4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低于B处理。4不同土壤肥力对旗叶衰老特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开花后21d、28d和35d,A处理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B处理。开花后14d、21d、28d和35d,A处理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B处理。A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开花后21d、28d和35d均显着高于B处理。5不同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两处理小麦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以A处理最高,A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着高于B处理。本试验条件下,土壤肥力高的A处理是高产的、水肥利用效率高的处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19)

何彩莲,郑顺林,王沛裴,赵婷婷,袁继超[2](2016)在《施氮量对马铃薯氮素积累及功能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季节马铃薯氮素高效利用的相关机理,指导不同季节马铃薯的氮肥运筹,提高氮肥施用效率。通过春、秋季盆栽试验,比较6个施氮水平下春、秋马铃薯氮素积累及功能叶片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的增加,春马铃薯硝态氮含量增加,秋马铃薯则先增后减;春、秋马铃薯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后减。同等肥力下,块茎形成期与块茎成熟期春马铃薯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峰值比秋马铃薯分别高出35.3%、74.0%。(2)春、秋马铃薯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生育时期同等肥力下,春马铃薯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均高于秋马铃薯。(3)生理指标中叶片硝态氮与植株氮含量相关系数较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张凯[3](2016)在《机插水稻生长及氮素积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是水稻植株体内最为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氮素在植株体内以许多种的形态存在,各种形态氮素的含量随水稻品种和栽培措施的改变而变化。因此,研究不同施氮量栽培方式、不同移栽密度水稻植株氮素积累在各形态间的积累将有助于阐明水稻氮素积累的生理基础。本文重点探讨通过大田试验,对机插秧、手插秧在不同栽插、密度方式以及氮肥积累方式下水稻植株氮素积累在各时期、各器官间积累的变化特性与氮素积累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为此,本研究以早稻甬优1540和晚稻甬优6号为材料进行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植株在不同的栽培和密度方式下氮素间的积累,分析了氮素积累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密度对机插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明确机插秧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及适宜的株距配置,获得的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手插秧前期叶片增长较快,后期增长慢,先快后慢,机插秧后期的叶片生长速度超过手插秧,表明机插秧叶片的增长先慢后快;施肥量越大,叶面积指数就越大,在施氮量不同时,叶面积指数与移栽密度的大小有关。2、水稻在不同移栽方式下,分蘖数多少、快慢受降雨量和气温的影响,在水稻生长中是尤为重要的指标,在18-28天时分蘖速度最快,并在28天达到顶峰,施氮量越高的手插秧分蘖大于机插秧,机插秧对后期的分蘖消减比手插秧慢,有效分蘖多,成熟期有效穗数高,;水稻株高在拔节期到抽穗期的生长速度最快,施氮量越高,移栽株距密度越小,株高越高,株高的高矮受施肥量的高低、移栽密度的大小的影响。3、施氮量为11kg、15kg,株距12cm机插秧水稻干物质生产能力及物质积累与株距16cm机插秧水稻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干物质积累过程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前期干物质积累能力较弱,后期干物质积累能力较强。机插秧水稻干物质积累与施氮量、移栽密度并没有明显的不同。4、机插水稻前期氮素积累量比较小,拔节后的氮素积累量迅速增加,在相同施氮量机插秧,水稻密度大,则前期生长较慢影响了其对氮素的吸收,施氮量大,相对地上部氮素吸收量也最高,机插密度越大,地上部对氮素的积累越大。施氮量越高的,磷、钾吸收量越大,机插密度小,比株距大的磷、钾素的吸收量多,植株地上部对磷、钾素的积累就越高。5、机插密度较小,单位面积有效穗较大,相同行距下,株距越大,每穗粒数越多,不同施氮量机插密度每平方米有效穗数,早晚季差异显着。穗数越多,每穗粒数越大,结实率越低的现象。在移栽密度小,增加每平方米穗数,移栽密度大,有效穗数将会减少,增加千粒重,靠增加每穗粒数和粒重,都可以获得高产。6、在不同施氮量移栽密度、移栽方式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中,每亩有效穗与产量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且达到极显着水平,相关系数最高,对于不同移栽水稻群体,其每亩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关系并不完全一致。7、不同氮肥量和移栽密度表明以纯氮15kg/666.7m2,机插(30cm×12cm)的机插密度;不同施氮量和移栽方式表明以纯氮为15kg/666.7m2手插秧为早季品种为甬优1540,晚季品种为甬优6号的理想机插密度和移栽方式。(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樊志磊[4](2015)在《水稻源库特征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对氮浓度的响应及其与氮效率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氮肥消费大国,同时氮肥利用率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稻田总体施氮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维持水稻高产必须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氮高效基因型筛选、氮肥合理调控、优化栽培管理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氮高效基因型(汕优63、两优培九、R16)和氮低效基因型(R158)水稻源库特征、氮素积累转运、器官氮分配对植株体内氮浓度响应的差异分析探讨氮浓度与氮效率关系,同时还对不同氮效率水稻营养生长期氮效率的动态差异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为进一步阐明氮高效机理提供理论支撑。不同氮效率水稻响应差异可以通过上述指标与植株氮浓度拟合方程进行分析。响应包括响应度和响应值两个方面,响应度为拟合方程斜率(K),响应值为同一氮浓度(四个材料氮浓度平均值)下对应拟合方程的计算值(Y)。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各时期氮浓度与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积累转运特性、源库特征存在密切关系。(1)水稻幼穗分化期、抽穗期、成熟期氮浓度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而与成熟期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同时,各时期氮浓度与成熟期器官氮分配比例存在相关关系。(2)水稻幼穗分化期、抽穗期、成熟期氮浓度与成熟期生物量、有效穗存在显着正相关,而与千粒重、收获指数不存在相关关系。2、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对幼穗分化期、抽穗期、成熟期氮浓度存在响应差异。(1)氮高效材料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对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地上部分氮浓度、叶片氮浓度、茎鞘氮浓度的响应度绝对值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该时期相同氮浓度下氮高效材料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响应值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2)氮高效材料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成熟期茎鞘氮浓度、籽粒氮浓度的响应度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相同籽粒氮浓度下氮高效材料与氮低效材料R158相比具有较高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3、不同氮效率水稻源库特征对幼穗分化期、抽穗期、成熟期氮浓度存在响应差异。(1)幼穗分化期氮高效材料生物量、叶片干重、叶面积对该时期叶片氮浓度的响应度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相同叶片氮浓度下氮高效材料生物量、叶片干重、叶面积响应值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2)抽穗期氮低效材料R158叶片干重、叶面积对该时期叶片氮浓度的响应度高于氮高效材料,相同叶片氮浓度下氮低效材料叶片干重、叶面积响应值与氮高效材料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同氮效率水稻抽穗期生物量、茎鞘干重对该时期茎鞘氮浓度响应度大小无一致性规律,但相同茎鞘氮浓度下氮高效材料茎鞘干重的响应值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3)成熟期氮高效材料产量对地上部分氮浓度的响应度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相同氮浓度下氮高效材料产量响应值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氮高效材料单株生物量、总颖花数、有效穗对成熟期地上部分氮浓度的响应度与氮低效材料R158相比无一致性规律,相同氮浓度下氮高效材料生物量、总颖花数、有效穗响应值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不同氮效率水稻产量、生物量、总颖花数、有效穗对籽粒氮浓度响应度大小无一致性规律,但相同籽粒氮浓度下氮高效材料产量、生物量、总颖花数、有效穗响应值均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4、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积累转运特性对成熟期地上部分氮浓度存在响应差异。氮高效材料氮素转运量对成熟期地上部分氮浓度的响应度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相同地上部分氮浓度下氮高效材料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高于氮低效材料R158。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转运效率与成熟期地上部分氮浓度不存在相关关系。5、不同氮效率水稻营养生长期氮效率存在动态差异。两年试验中氮高效材料汕优63、两优培九、R16在水稻分蘖期、幼穗分化期(移栽后20、30、40天)其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并未表现出优势。氮低效材料R158与氮高效材料相比在生育前期和中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优势,可能与过多的无效分蘖形成造成叶面积增加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赵敏,胡剑锋,钟晓媛,张强,周虹[5](2015)在《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运转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机械化育插秧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分析提高其氮素吸收利用的途径。【方法】以3个中籼中熟杂交稻、3个中籼迟熟杂交稻、4个粳稻共计10个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计,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重和氮素含量、产量等,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特性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1)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水稻植株氮素积累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规律。2)整个生育期机插稻植株含氮量呈下降趋势,粳稻植株的含氮量在生长中期(拔节期—抽穗期)高于杂交籼稻,而后逐渐降低,到成熟期极显着低于杂交籼稻,中籼中熟杂交稻因降低缓慢到成熟期植株含氮量最高。3)粳稻植株的终极氮素积累量最低,中籼中熟杂交稻和中籼迟熟杂交稻终极氮素积累量平均比粳稻高23.0%和33.1%。4)中籼中熟杂交稻抽穗期—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最大,在氮素积累上具有后发优势,且穗部分配率、叶片与茎鞘氮素表观转运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转运效率均较高,说明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中籼中熟杂交稻品种的氮素在转运和利用上具有高效性。其中,F优498的终极氮素积累量高,且具有前期积累快,后期运转分配合理等优势。5)中籼迟熟杂交稻氮素积累出现最大增长速率较晚,平稳持续增长时间较长,终极积累量最大,但氮素积累对产量的贡献没有优势。6)粳稻中杂交粳稻69优8号相比其他粳稻品种,氮素积累量大且产量高,也具有氮素转运和利用的高效性。【结论】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转运特性受不同基因型的显着影响。本研究采用植株含氮量、终极氮素积累量、百千克籽粒吸氮量等反映机插稻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在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中籼中熟杂交稻相比中籼迟熟杂交稻和粳稻氮素具有积累转运和利用高效性,其中F优498在氮素积累、分配并促进产量形成方面具有遗传上的优势。中籼迟熟杂交稻虽具有氮素积累量潜力,但氮素积累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相对较低。机插粳稻氮素积累较低,但相比其他粳稻品种机插杂交粳稻69优8号具有氮素积累量大且产量高的潜力,较适合机插。(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戢林,杨欢,李廷轩,张锡洲,余海英[6](2014)在《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土培试验,研究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特性和氮素积累特征,并探讨其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结果表明,1)高效基因型水稻在保证高产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产量为低效基因型的1.74~2.37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低效基因型高23.97%~70.55%。2)高效基因型干物质量积累高峰期出现在抽穗-成熟阶段,而低效基因型出现在分蘖-拔节阶段;高效基因型干物质量在分蘖-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成熟阶段分别是低效基因型的1.12,1.49和5.85倍,差异显着。3)高效基因型在分蘖期(移栽后32d)进入氮素高速积累时期,并在48d时积累速率达到最高(美国谷、IR31892-100-3-3-3、IRIT216分别为11.32,12.36和15.83mg/d·株),且持续时间长达49d;而低效基因型也是在分蘖期进入氮素高积累时期,并在37d时积累速率达到最高(加早935、IR32429分别为9.31和7.25mg/d·株),但维持高积累速率的时间较高效基因型短12d。4)抽穗-成熟阶段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62.65%和47.42%;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14.51%和8.77%,对氮素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2.14%和15.90%。表明,抽穗至成熟期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积累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关系密切,分蘖至抽穗期是水稻氮素营养管理的关键阶段。(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黄亿,李廷轩,张锡洲,戢林[7](2014)在《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大麦的物质生产与氮素积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22份大麦材料在低氮(125 mg·kg-1)和正常氮(250mg·kg-1)处理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探讨氮高效大麦干物质生产与氮素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大麦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显着.低氮处理下籽粒产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的最高值分别是最低值的2.87、2.92、2.47倍;氮高效基因型大麦籽粒产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显着大于低效基因型,低氮处理下高效基因型3个参数较低效基因型分别高82.1%、61.5%和50.5%.氮高效基因型大麦各生育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优势明显,干物质积累高峰出现在拔节-抽穗阶段,氮素积累高峰出现在拔节前;低氮处理下高效基因型典型材料DH61、DH121+的干物质量较低效基因型典型材料DH80分别高34.4%、38.3%,氮素积累量较DH80分别高54.8%、58.0%.供试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的阶段性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为拔节前最大,且低氮处理下贡献率最高,分别为47.9%和54.7%;而干物质和氮素的阶段性积累量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影响在抽穗-成熟阶段最大,其次是播种-拔节阶段,低氮处理下这两个阶段的贡献率分别为29.5%、48.7%和29.0%、15.8%.氮高效基因型大麦在各生育期的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能力强,低氮处理下优势较为明显,能够提高拔节前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能力,并协同提高大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丁锦峰,訾妍,杨佳凤,潘婷,封超年[8](2014)在《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kg群体钾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及比例的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籽粒产量9000 kg hm–2群体钾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籽粒产量≥9000 kg hm–2(超高产)群体钾素吸收高峰期出现在拔节至开花期,吸收的钾素占一生吸收钾素的52%~68%;开花期和成熟期钾素积累量均极显着高于<9000 kg hm–2(高产)群体。成熟期叶片、茎鞘、颖壳+穗轴和籽粒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花后茎鞘钾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颖壳+穗轴钾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极显着线性负相关。超高产群体开花期和成熟期钾素积累量分别为430~450 kg hm–2和366~408 kg hm–2;成熟期钾素积累量,茎鞘中最高,为244~269 kg hm–2,其次是叶片和颖壳+穗轴,分别为46~49 kg hm–2和40~46 kg hm–2,籽粒中仅为35~46 kg hm–2;花后茎鞘钾素转出量为46~52 kg hm–2,颖壳+穗轴钾素积累量为9~17 kg hm–2。超高产群体每100 kg籽粒的吸钾量需达4.57~4.87 kg,此时的钾素利用效率为20.56~22.02 kg kg–1,钾收获指数为0.095~0.112。(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杨佳凤,丁锦峰,顾后文,潘婷,朱新开[9](2014)在《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氮素积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扬麦20为材料,设计晚播条件下基本苗、施氮量以及氮肥分配时期试验构建不同产量群体,研究稻茬晚播小麦高产(≥7 500kg·hm-2)群体氮素积累特性。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拔节期、开花至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开花期、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呈线性正相关。越冬始至返青期、孕穗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也呈线性正相关。稻茬晚播小麦实现高产的关键是增加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试验条件下,高产群体拔节期氮积累量为48~58kg·hm-2,开花期氮积累量为191kg·hm-2以上,其中开花期叶片的氮素积累量宜达46kg·hm-2以上,茎鞘氮素积累量宜达113kg·hm-2以上,穗氮素积累量宜达32kg·hm-2以上,成熟期氮积累量达257kg·hm-2以上;花后营养器官转运量宜达124kg·hm-2以上。(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张锡洲,吴沂珀,李廷轩[10](2014)在《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氮利用效率小黑麦植株氮素积累分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小黑麦氮高效利用品种‘Clxt82’、‘PI429186’和氮低效利用品种‘Clxt74’为材料,研究0(不施氮)、0.033 g(N)·kg-1(低氮)和0.066 g(N)·kg-1(正常氮)3个不同施氮水平下,各生长时期氮素在器官间和器官内不同功能性氮素分配的特性。结果表明:氮高效利用品种在氮素不足的条件下优势更明显,抽穗期高效利用品种和低效利用品种间生物量的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不施氮、低氮和正常供氮时‘Clxt82’、‘PI429186’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为‘Clxt74’的1.55倍、1.19倍、1.06倍和1.79倍、1.35倍、1.30倍。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氮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低氮和正常供氮处理,在分蘖期、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氮积累量均显着高于低效利用品种,而在抽穗期差异则不大。随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在叶片和穗部的分配比例减小,在茎的分配比例增大;分蘖期和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茎中氮素分配比例小于低效利用品种,叶片氮素分配比例则大于低效利用品种。抽穗期氮高效利用品种穗部氮素分配比例大于低效品种,而叶部则相反。各生育时期各器官不同形态氮素含量总体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和低氮处理,拔节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31倍、1.76倍和1.12倍、1.35倍,而结构性氮含量则是低效品种的86.12%、64.01%和80.82%、71.51%;抽穗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01倍、1.11倍和1.04倍、1.13倍,结构性氮含量为低效品种‘Clxt74’的74.99%、63.08%和75.78%、62.84%;各时期品种间功能性氮素含量差异不大。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利用品种通过降低结构性氮素含量、增加营养性氮素含量来满足氮素的利用和体内循环。(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硅素积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不同季节马铃薯氮素高效利用的相关机理,指导不同季节马铃薯的氮肥运筹,提高氮肥施用效率。通过春、秋季盆栽试验,比较6个施氮水平下春、秋马铃薯氮素积累及功能叶片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的增加,春马铃薯硝态氮含量增加,秋马铃薯则先增后减;春、秋马铃薯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后减。同等肥力下,块茎形成期与块茎成熟期春马铃薯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峰值比秋马铃薯分别高出35.3%、74.0%。(2)春、秋马铃薯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生育时期同等肥力下,春马铃薯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均高于秋马铃薯。(3)生理指标中叶片硝态氮与植株氮含量相关系数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硅素积累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于丰鑫.不同土壤肥力对小麦烟农1212品种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8

[2].何彩莲,郑顺林,王沛裴,赵婷婷,袁继超.施氮量对马铃薯氮素积累及功能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6

[3].张凯.机插水稻生长及氮素积累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6

[4].樊志磊.水稻源库特征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对氮浓度的响应及其与氮效率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5

[5].赵敏,胡剑锋,钟晓媛,张强,周虹.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运转特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

[6].戢林,杨欢,李廷轩,张锡洲,余海英.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特性[J].草业学报.2014

[7].黄亿,李廷轩,张锡洲,戢林.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大麦的物质生产与氮素积累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4

[8].丁锦峰,訾妍,杨佳凤,潘婷,封超年.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kg群体钾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J].作物学报.2014

[9].杨佳凤,丁锦峰,顾后文,潘婷,朱新开.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氮素积累特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4

[10].张锡洲,吴沂珀,李廷轩.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氮利用效率小黑麦植株氮素积累分配特性[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硅素积累特性论文_于丰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