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论文和设计-陈宁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包括壳体、顶盖组件以及电极组件。壳体具有容纳腔室,多个电极组件收容于容纳腔室,且多个电极组件沿容纳腔室的轴向层叠设置。顶盖组件连接于壳体且位于多个电极组件沿轴向的一侧。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隔膜将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隔开。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卷绕为扁平状结构,且所述扁平状结构包括主体区和拐角区,拐角区设置于主体区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均卷绕为多圈。在主体区,第一极片的层数为偶数,第二极片的层数为偶数。最外圈的第一极片具有第一卷绕末端,且第一卷绕末端设置于拐角区。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极组件(1),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和隔膜(13),隔膜(13)将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隔开;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和隔膜(13)卷绕为扁平状结构,且所述扁平状结构包括主体区(14)和拐角区(15),拐角区(15)设置于主体区(14)沿宽度方向(Y)的两端;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均卷绕为多圈;在主体区(14),第一极片(11)的层数为偶数,第二极片(12)的层数为偶数;最外圈的第一极片(11)具有第一卷绕末端(111),且第一卷绕末端(111)设置于拐角区(15)。

设计方案

1.一种电极组件(1),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和隔膜(13),隔膜(13)将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隔开;

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和隔膜(13)卷绕为扁平状结构,且所述扁平状结构包括主体区(14)和拐角区(15),拐角区(15)设置于主体区(14)沿宽度方向(Y)的两端;

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均卷绕为多圈;

在主体区(14),第一极片(11)的层数为偶数,第二极片(12)的层数为偶数;

最外圈的第一极片(11)具有第一卷绕末端(111),且第一卷绕末端(111)设置于拐角区(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1),其特征在于,

最外圈的第一极片(11)具有第一区域(112)和第二区域(113),第一区域(112)与主体区(14)位置对应,第二区域(113)与拐角区(15)位置对应;

第二区域(113)弯曲设置并与第一区域(112)连接,且第二区域(113)圆心角为15°~75°或105°~165°;

第二区域(113)的远离第一区域(112)的一端为第一卷绕末端(1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1),其特征在于,

第一极片(11)为负极极片,且第一极片(11)的活性材料包括石墨;

第一极片(11)的厚度为50μm-2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1),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圈第一极片(11)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包括与拐角区(15)位置对应的第一间隙(G1),第一间隙(G1)的尺寸为5μm至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1),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两圈第一极片(11)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包括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

第一间隙(G1)与拐角区(15)位置对应,第二间隙(G2)与主体区(14)位置对应,第一间隙(G1)的尺寸大于第二间隙(G2)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1),其特征在于,最外圈的第二极片(12)具有第二卷绕末端(121),且第二卷绕末端(121)设置于拐角区(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1),其特征在于,

最外圈的第二极片(12)具有第三区域(122)和第四区域(123),第三区域(122)与主体区(14)位置对应,第四区域(123)与拐角区(15)的位置对应;

第四区域(123)弯曲设置并与第三区域(122)连接,且第二区域(113)圆心角大于第四区域(123)的圆心角;

第四区域(123)的远离第三区域(122)的一端为第二卷绕末端(121)。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1),其特征在于,最外圈的第二极片(12)具有第二卷绕末端(121),且第二卷绕末端(121)位于主体区(14)和拐角区(15)的交界处。

9.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顶盖组件(3)以及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1);

壳体(2)具有容纳腔室(21),容纳腔室(21)具有开口;

多个电极组件(1)收容于容纳腔室(21),且多个电极组件(1)沿容纳腔室(21)的轴向(Z)层叠设置;

顶盖组件(3)连接于壳体(2)且位于多个电极组件(1)沿轴向(Z)的一侧。

10.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为多个且依次排列,所述多个二次电池的排列方向垂直于轴向(Z)。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容量,二次电池内部通常设置多个电极组件,各电极组件包括卷绕在一起的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在现有技术中,相邻两个电极组件的接触界面的平面度较差,因此,当电极组件在循环过程中出现膨胀时,所述接触界面所受到的膨胀力并不均匀,导致电极组件局部变形,导致极片断裂,影响二次电池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其能降低电极组件的局部变形,避免极片断裂,延长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隔膜将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隔开。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卷绕为扁平状结构,且所述扁平状结构包括主体区和拐角区,拐角区设置于主体区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均卷绕为多圈。在主体区,第一极片的层数为偶数,第二极片的层数为偶数。最外圈的第一极片具有第一卷绕末端,且第一卷绕末端设置于拐角区。

最外圈的第一极片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主体区位置对应,第二区域与拐角区位置对应。第二区域弯曲设置并与第一区域连接,且第二区域圆心角为15°~75°或105°~165°。第二区域的远离第一区域的一端为第一卷绕末端。

第一极片为负极极片,且第一极片的活性材料包括石墨,第一极片的厚度为50μm-200μm。

相邻的两圈第一极片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包括与拐角区位置对应的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的尺寸为5μm至50μm。

相邻的两圈第一极片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包括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第一间隙与拐角区位置对应,第二间隙与主体区位置对应,第一间隙的尺寸大于第二间隙的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最外圈的第二极片具有第二卷绕末端,且第二卷绕末端设置于拐角区。最外圈的第二极片具有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第三区域与主体区位置对应,第四区域与拐角区的位置对应。第四区域弯曲设置并与第三区域连接,且第二区域圆心角大于第四区域的圆心角。第四区域的远离第三区域的一端为第二卷绕末端。

在另一实施例中,最外圈的第二极片具有第二卷绕末端,且第二卷绕末端位于主体区和拐角区的交界处。

二次电池包括壳体、顶盖组件以及所述的电极组件。壳体具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具有开口;多个电极组件收容于容纳腔室,且多个电极组件沿容纳腔室的轴向层叠设置。顶盖组件连接于壳体且位于多个电极组件沿轴向的一侧。

电池模组包括所述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为多个且依次排列,所述多个二次电池的排列方向垂直于轴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本申请中,第一卷绕末端设置于拐角区,而相邻的两个电极组件的拐角区并不接触,因此,第一卷绕末端并不会影响两个电极组件的主体区的接触界面,从而保证所述接触界面所受到的膨胀力的均匀性,降低电极组件的局部变形,避免极片断裂。本申请通过将主体区的第一极片的层数设为偶数、将主体区的第二极片的层数设为偶数,改善主体区关于卷绕中心的对称性,使卷绕中心沿轴向两侧的膨胀力等同,提高主体区膨胀的均匀性,降低电极组件的局部变形,避免极片断裂。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分解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图4方框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极组件 2壳体

11第一极片 21容纳腔室

111第一卷绕末端 3顶盖组件

112第一区域 31顶盖板

113第二区域 32电极端子

12第二极片 33绝缘构件

121第二卷绕末端 34集流构件

122第三区域 G1第一间隙

123第四区域 G2第二间隙

13隔膜 X长度方向

131第三卷绕末端 Y宽度方向

14主体区 Z轴向

15拐角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中,电池模组通常包括二次电池、端板、侧板及汇流排。二次电池为多个并依次排列。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可为棱柱形的锂离子电池。所述多个二次电池的排列方向可平行于各二次电池的宽度方向Y。端板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二次电池沿排列方向的两端,侧板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二次电池的两侧,端板和侧板焊接在一起并形成矩形的框架。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固定于所述框架。汇流排将所述多个二次电池以串联、并联或串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1、壳体2以及顶盖组件3。电极组件1可为多个。

壳体2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室21,以收容所述多个电极组件1和电解液。壳体2沿轴向Z的一端形成开口,而所述多个电极组件1可经由所述开口放置到壳体2内,其中,轴向Z与所述容纳腔室21的延伸方向平行。壳体2可由铝或铝合金等导电金属的材料制成。本申请的电池模组可用于电动汽车,当电动汽车上的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3与地面大致平行时,容纳腔室21的轴向Z平行于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垂直于二次电池的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X以及所述多个二次电池的排列方向。

所述多个电极组件1沿容纳腔室21的轴向Z层叠设置。参照图3和图4,各电极组件1包括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和隔膜13,隔膜13将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隔开。

顶盖组件3包括顶盖板31、电极端子32、绝缘构件33及集流构件34。顶盖板31连接于壳体2并覆盖壳体2的开口,从而将电极组件1封闭在壳体2的容纳腔室21内。绝缘构件33设置于顶盖板31的内侧,以将顶盖板31和电极组件1隔开。电极端子32设置于顶盖板31且突出到顶盖板31的外侧。电极端子32和集流构件34均为两个,一个集流构件34连接第一极片11和一个电极端子32,另一个集流构件34连接第二极片12和另一个电极端子32。

在充放电过程中,各电极组件1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会出现膨胀。在本申请中,二次电池中的多个电极组件1沿轴向Z布置,因此所述多个电极组件1的膨胀会在轴向Z上叠加。而在宽度方向Y上,所述多个电极组件1的膨胀不会叠加,所以电极组件1作用在壳体2上的膨胀力也较小。

在电池模组中,所述多个二次电池的排列方向垂直于轴向Z,因此,即使所有的电极组件1在排列方向上的膨胀量叠加在一起,也不会产出过大的合力,从而避免二次电池被压坏,保证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另外,在已知技术中,电池模组的两个端板需要夹持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如果二次电池膨胀产生的合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端板与侧板的焊接处断裂,造成电池模组失效。而在本申请中,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在膨胀时产生的合力较小,从而避免电池模组失效。

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和隔膜13卷绕为扁平状结构,且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及隔膜13均卷绕为多圈。成型时,可先将第一极片11的首端、第二极片12的首端和隔膜13的首端固定到卷绕轴上,卷绕轴通过转动螺旋地卷绕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和隔膜13,并形成卷绕体;卷绕成型后,将卷绕轴从所述卷绕体中抽出;最后,将所述卷绕体按压成扁平状。在此补充的是,卷绕轴所在的位置即为所述扁平状结构的卷绕中心C。

所述扁平状结构包括主体区14和拐角区15,拐角区15设置于主体区14沿宽度方向Y的两端。在二次电池中,多个电极组件1沿轴向Z直接层叠,相邻两个电极组件1的主体区14彼此接触。

最外圈的第一极片11具有第一卷绕末端111,第一卷绕末端111为第一极片11的远离卷绕中心C的自由端。在已知技术中,第一卷绕末端111设置于主体区14,导致主体区14的外表面的平面度较差。当电极组件1膨胀时,两个电极组件1的主体区14的接触界面(特别是第一卷绕末端111所在的位置)所受到的膨胀力不均匀,导致电极组件1局部变形严重,造成极片断裂。

因此,在本申请中,第一卷绕末端111优选设置于拐角区15。相邻的两个电极组件1的拐角区15并不接触,因此,第一卷绕末端111并不会影响两个电极组件1的主体区14的接触界面,从而保证所述接触界面所受到的膨胀力的均匀性,降低电极组件1的局部变形,避免极片断裂。

在主体区14,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沿轴向Z分为多层。在电极组件1膨胀前,主体区14的各层第一极片11大体垂直于轴向Z,主体区14的各层第二极片12大体垂直于轴向Z。

优选地,在主体区14,第一极片11的层数为偶数,第二极片12的层数为偶数。也就是说,分别位于卷绕中心C沿轴向Z的两侧的第一极片11在层数上相同,分别位于卷绕中心C沿轴向Z的两侧的第二极片12在层数上相同。

本申请通过将主体区14的第一极片11的层数设为偶数、将主体区14的第二极片12的层数设为偶数,改善主体区14关于卷绕中心C的对称性,使卷绕中心C沿轴向Z两侧的膨胀力等同,提高主体区14膨胀的均匀性,降低电极组件1的局部变形,避免极片断裂。

参照图4和图5,最外圈的第一极片11具有第一区域112和第二区域113。第一区域112与主体区14位置对应,换言之,第一区域112为主体区14的一层第一极片11。在宽度方向Y上,第一区域112的宽度等于主体区14的宽度。第一区域112整体平整性好,可保证主体区14外表面的平面度。

第二区域113与拐角区15位置对应。具体地,第二区域113从第一区域112的一端延伸并弯折为弧形,其中,第二区域113的远离第一区域112的一端即为第一卷绕末端111。在电极组件1膨胀前,忽略第一极片11的厚度时,第二区域113近似为圆弧面,第一区域112近似为平面,第一区域112大体与第二区域113相切。

当第一极片11膨胀变形时,第一卷绕末端111可能会在膨胀力的作用下移动。如果α小于15°,那么第二区域113的弧长偏小,第一卷绕末端111可能会在膨胀力的作用下移动到主体区14,从而影响两个主体区14间的接触界面,导致电极组件1局部变形严重,造成极片断裂。如果α为75°~105°,那么当电极组件1膨胀时,第一卷绕末端111可能会挤压壳体2,从而导致应力集中在第一卷绕末端111,容易造成极片局部严重变形,甚至断裂。如果α大于165°,那么当电极组件1膨胀程度较大时,第一卷绕末端111也可能会与相邻的电极组件接触。因此,优选地,第二区域113圆心角α为15°~75°或105°~165°。

第一极片11可为负极极片。第一极片11包括铜箔和涂覆于铜箔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石墨或硅。对应地,第二极片12为正极极片,第二极片12包括铝箔和涂覆于铝箔表面的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锰酸锂或磷酸铁锂。

第一极片11的厚度为50μm-200μm。由于第一极片11具有较大的厚度,因此,如果第一卷绕末端111设置于主体区14,那么会严重影响主体区14外表面的平面度。

最外圈的第二极片12具有第二卷绕末端121,第二卷绕末端121即为第二极片12的远离卷绕中心C的自由端。在本申请中,第二卷绕末端121优选设置于拐角区15。第二卷绕末端121不会影响两个电极组件1的主体区14的接触界面,从而保证所述接触界面所受到的膨胀力的均匀性,降低电极组件1的局部变形,避免极片断裂。

最外圈的第二极片12具有第三区域122和第四区域123。第三区域122与主体区14位置对应,换言之,第三区域122为主体区14的一层第二极片12。在宽度方向Y上,第三区域122的宽度等于主体区14的宽度。第三区域122整体平整性好,可保证主体区14外表面的平面度。

第四区域123与拐角区15的位置对应。具体地,第四区域123从第三区域122的一端延伸并弯折为弧形,其中,第四区域123的远离第三区域122的一端即为第二卷绕末端121。在电极组件1膨胀前,忽略第二极片12的厚度时,第四区域123近似为圆弧面,第三区域122近似为平面,第三区域122大体与第四区域12相切。

第四区域123位于第二区域113的内侧。由于第二极片12为正极极片,因此,第四区域123的锂离子需要嵌入到第二区域113中,如果第二区域113不能完全覆盖第四区域123,那么锂离子无法完全嵌入第二区域113,从而导致析锂。因此,为避免析锂,第二区域113圆心角应大于第四区域123的圆心角,以使第二区域113完全覆盖第四区域123。

隔膜13需要将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完全隔开,以避免短路,因此,隔膜13的第三卷绕末端131通常需要超出第一卷绕末端111和第二卷绕末端121。通常,第三卷绕末端131设置于主体区14。两个电极组件1可以将第三卷绕末端131夹住,从而避免隔膜13散开。而由于隔膜13厚度较小(一般为10μm-20μm),所以第三卷绕末端131对主体区14的平面度影响较小,不会引发极片断裂。

相邻的两圈第一极片11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包括与拐角区15位置对应的第一间隙G1。当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膨胀时,拐角区15的应力集中严重,容易导致极片断裂。而通过设置第一间隙G1,可以为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提高膨胀空间,从而释放膨胀应力,降低极片断裂的风险。

第一间隙G1的尺寸为5μm至50μm。具体地,参照图5,在拐角区15,相邻两层的第一极片11的间距为d1,而所述两层第一极片11之间设有两层隔膜13和一层第二极片12,因此,d1减去两层隔膜13的厚度和一层第二极片12的厚度之后的值,即为第一间隙G1的尺寸。如果第一间隙G1的尺寸小于5μm,那么本申请预留的膨胀空间有限,无法充分释放拐角区15的膨胀应力,仍然存在极片断裂的风险。而如果第一间隙G1的尺寸大于50μm,那么将会导致空间浪费,影响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相邻的两圈第一极片11之间的间隙还包括第二间隙G2,第二间隙G2与主体区14位置对应。同样地,在主体区14,相邻两层的第一极片11的间距为d2,d2减去两层隔膜13的厚度和一层第二极片12的厚度之后的值,即为第二间隙G2的尺寸。第二间隙G2可以为主体区14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提高膨胀空间,从而释放膨胀应力。

当电极组件1膨胀时,拐角区15的应力最为集中,也最容易出现变形。在应力的作用下,第一间隙G1会严重缩小。同时,由于拐角区15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为弧形,所以更容易在应力的作用下变形。当应力过大时,拐角区15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容易出现断裂。

由于拐角区15的应力更为集中,因此,如果膨胀前第一间隙G1的尺寸和第二间隙G2的尺寸相等,那么当电极组件1膨胀变形时,第一间隙G1缩小的程度会大于第二间隙G2缩小的程度。也就是说,当二次电池循环到一定程度时,第一间隙G1的尺寸会小于第二间隙G2的尺寸。此时,主体区14的电解液会多于拐角区15的电解液,导致主体区14和拐角区15的浸润性出现差异,影响电极组件1动力学性能的一致性。

因此,本申请优选第一间隙G1的尺寸大于第二间隙G2的尺寸,以使膨胀前第一间隙G1的电解液的体积大于第二间隙G2的电解液的体积。本申请通过增大第一间隙G1,及时地释放拐角区15的应力,避免拐角区15的第一极片11和第二极片12断裂。相较而言,第二间隙G2的尺寸较小,对二次电池沿宽度方向Y的厚度影响较小。而由于拐角区15所受的应力更大,因此,当二次电池循环到一定程度时,第一间隙G1的尺寸会大体等于第二间隙G2的尺寸,以使膨胀后第一间隙G1内的电解液的体积大体等于第二间隙G2的电解液的体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主体区14和拐角区15的浸润性差异,保证电极组件1动力学性能的一致性。

另外,当主体区14膨胀得到一定程度时,主体区14会与绝缘构件33接触,而顶盖板31和绝缘构件33会限制主体区14的变形。而拐角区15为弧形,壳体2无法限制拐角区15的扭曲变形,第一间隙G需要具有较大的尺寸。

下面对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为了简化描述,以下仅主要介绍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未描述的部分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进行理解。

参照图6,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第二实施例中,第四区域123可以省略,第二卷绕末端121位于主体区14和拐角区15的交界处。当第二卷绕末端121位于主体区14和拐角区15交界处时,第二卷绕末端121不会影响主体区14的外表面的平面度,从而降低电极组件1的局部变形,避免极片断裂。

设计图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67382.0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401755U

授权时间:20190917

主分类号:H01M 10/04

专利分类号:H01M10/04;H01M2/02;H01M2/04;H01M2/06

范畴分类:38G;

申请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52100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新港路2号

发明人:陈宁;杨瑞;史东洋;金海族;李振华;陈元宝

第一发明人:陈宁

当前权利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运佳;张向琨

代理机构:1138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论文和设计-陈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