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赏读法”语文课堂教学

浅析“赏读法”语文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学期下来,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不会读,面对一份试卷不会做。而教师对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则是一片茫然。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是“赏析阅读”(“赏读”)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赏析呢?

一、“赏读”目标

1.让阅读成为发现的旅程。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2.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

阅读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赏读”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颗稚气、水一般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

3.让课堂绽放学生的个性美。

赏读就是对文本的欣赏,是有情趣的,可以带来美感与愉悦的。这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种渴望与期待,“‘横看成岭侧成峰’,你怎么读,怎么想,这是你的权利。”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以为……”“我能不能这样说……”“我推测……”“我补充……”“我不同意……”。只有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4.让研讨成为阅读的自然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味盎然地赏读,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伴的认可,他们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于是他们首先会自发地在临时组合的学习伙伴间展开沟通与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入景入境地朗读,他们入情入理地解说,他们学会了聆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这是学生赏读之后的自然需求。交流中内化了语言,交流中让思想变得深刻,这是对文本感悟体验的释放,这也是反思中情感智慧的升华!

二、“赏读”方法

1.表层阅读。

表层阅读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它包括“感知整体”及“品味语言”两部分。

(1)感知整体。

这一阅读要求可在通读全篇中完成,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教师可教学生用以下问题对作品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如:这篇散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吗,等等。

(2)品味语言。词语是构建意象的材料,由语言品味深入下去,才能对作品意象进行探讨,因而必须把握好这一环节。我们可以采用朗读法从感情、重音、停顿、速度、艺术音调等方面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熏陶,也可以采用咀嚼法对作品中所用词语的准确、精美、巧妙、合适等特点进行反复咀嚼品味,以获得美感的方法,还可以采用赏味法沉入作品中细细体味。

2.深度阅读。

鉴赏诗歌应引导学生从诗的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形象,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1)再现法。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的人物的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并要形成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孔乙己》,问:“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了,作者未写出来,你猜呢?请展开想象,给我们描述一下孔乙己死后(或活后)的情景吧!”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集多功于一役,何弃之为?

(2)联想法。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联想出另外的人、事、物、景、情,以准确把握意象,丰富自我感受的方法。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让学生为这一首诗进行“MTV”创意:“想想,‘他大步向前不停息’一句可叠印哪些画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叠印哪些画面?”这样,原作中的4幅画面变成了近乎20幅画面,学生勾联起了他们所知道的总理事迹,并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于是,思维调动了,画面丰富了,对总理的缅怀之情也更浓烈了,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

(3)寻根法。

这是直接探寻写作主旨、感悟作品感情的一种方法。好的抒情散文要抓住作者感情若隐若现的草蛇灰线,把握象征形象的整体特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找出抒情点睛或反复重复的语句,这样,感情就可被捉住了。

(4)换元法。

阅读时尝试着用改变人物、改变场景、避开矛盾的方法,看看能否改变人物的命运、情节的结局,从而引导学生跳出“这一人”“这一事”,去认识作者反映的生活。

3.评价阅读。

对作品有了初步感知,领悟了作者写作主旨,得到了一定的审美感受后,可采取多角度评价对一部作品进行评价,如:评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可以从构思、意境、语言等多角度对之进行评价。

也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评价,可在同单元作品、同作者作品、同题材作品、同体裁作品等范围内进行。注意选准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析同辨异,进行分析综合。没有分析,比较就不能进行;没有综合,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能确定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读法,不仅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方法引导,还要善于归纳阅读方法,注重学法指导,同时有意拓展课堂教学,注重能力迁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一反三,以达到开阔视野,提高赏析能力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光靠课堂是不行的,因此一定要拓展课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独立的,可持续的,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而“赏读”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一篇文章,如何处理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读”教学法,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标签:;  ;  ;  

浅析“赏读法”语文课堂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