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哲学咨询的概念入手,基于分析哲学讨论了哲学咨询的合法性,基于分析哲学理论科学识别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认为哲学咨询是分析哲学向生活实践的延伸,哲学咨询的未来将会充满无限可能。
关键词:哲学咨询;分析哲学;生活实践
一、哲学咨询的发展过程
哲学咨询不仅是一个新兴的哲学类别,更是一场新兴的哲学运动。一般认为,这场哲学运动是由德国学者G.阿申巴赫(Gerd Achenbach)于1981年发起的。世界上第一家“哲学实践”(Philoso-phische Praxis)咨询机构成立于科隆。哲学咨询有据可考的肇端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对话”,苏格拉底通过“哲学对话”的方式告诉人们“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采用问与答的模式,灵活运用比喻、类比等技巧,使对话者在谈话中一步步走向隐含的矛盾点或者冲突点,最后清晰地把握住自己的观点。用比喻来描述这个过程,就好似产妇经历了艰辛与阵痛,产下自己孕育的胎儿,只不过这个“胎儿”是真理。与苏格拉底时代及地位相近的孔子则代表了中国哲学重视道德实践的观点。孔子在《论语》中不言天道鬼神,通篇在讲仁礼中庸,大多是为人处世之道。从“克己复礼”,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为政以德”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所关注的在于道德的践行,其思想更多体现为一种教诲和训示。
当代哲学咨询的代表,美国实践哲学协会会长马里诺夫说:“哲学咨询就是对心智健全之人的治疗。”[1]马里诺夫在这里想表达的是:首先,哲学咨询的对象是心智健全的人。其次,“心智健全”指的是没有心智上的疾病。也就是说,人们会在生活中感到精神上的痛苦且这种痛苦并非一定是因为我们患有疾病。最后,疾病或者心智问题是需要医生来治疗的,而不是由于疾病导致的精神痛苦就可以交给哲学咨询来治疗。笔者认为,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感到精神痛苦并不是因为我们是病人,比如:忠孝两难全、对新职业新岗位的焦虑、对生的追问与对死的顾虑、社会经验与个人信念的不一致以及存在价值的冲突等。对于这些境遇的解决,需要的不是医生和药物而是哲学。
嘉善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形态丰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嘉善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和资源特点,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嘉善文化旅游走出了一条以西塘“古镇旅游“为突破口,发挥“水乡、古镇、田园”文化特色,主动融入“大上海旅游圈”发展之路,成为县域旅游经济的典范。可以借西塘古镇的知名度和共享旅游市场人群,通过文化嫁接和转换,把田歌文化元素植入西塘旅游中,在古镇以及周边启动开发出以田歌为背景的旅游项目,通过西塘旅游来推动田歌文化传播和发展。
⑰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42 U.S.C. § 2000e(2006).
由于哲学咨询还处于发展阶段,哲学咨询师对于哲学咨询的定义都有各自的说法,暂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哲学咨询就是运用哲学的理论和思维来帮助思想上有困惑的人进行思维构建,以求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思想困境,是对人生真谛和生活智慧的探寻。它主要处理的是由思想价值观念冲突而引起的心灵痛苦,具体方式类似苏格拉底的“哲学对话”,以与咨询者对人生与生命的价值、意义等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为目的。
二、基于分析哲学论哲学咨询的合法性
(一)分析哲学与哲学咨询的治疗性
20世纪以来,分析哲学凭借一场哲学运动成为英美哲学的主流,将逻辑和语言作为出发点,分析哲学在反形而上学的主基调上体现出了其“治疗性”,只不过它面对的“病人”是形而上学以及形而上学家。分析哲学认为,形而上学的病疾根源在于“病人”的逻辑或者语言出了错误。分析哲学作为“治疗型”哲学要给他们指出“病因”,分析哲学所使用的“听诊器”便是现代逻辑。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目标是思想的逻辑澄清。哲学不是任何理论,而是一种活动。一部哲学著作本质上说是由说明构成的。哲学的结果不是‘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哲学应该使思想变得清楚,应该清晰地划出思想的界限,否则,它们可以说是混沌的、模糊的。”[2]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有两种状况叫做理智的蛊惑,一是问题解决不了的状况;二是解决问题过程中又继续产生新问题的状况。他把形而上学家比作困在捕蝇瓶中的苍蝇,而他从事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捕蝇瓶里的苍蝇穿过曲折而窄小的瓶颈逃出来。所以,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他的哲学就是要在建立消除语言误解的前提下消除哲学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匡正人们的思维方式,以求达到清晰的、健全的认识的目的。
自从哲学咨询出现,其最大的阻力便是心理学。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划界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甚至还关乎哲学咨询的合法性。目前,对于哲学咨询和心理咨询的区别问题,学者们往往从哲学咨询和心理咨询的概念、理论基础、目的、方式、受众人群等方面进行区别。
预警(Early-Warning)即在灾害、灾难或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危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特别是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公布后,该意见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做出规定,通过提高监测预报能力,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强化预警信息传播等措施来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所以,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相关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视。
哲学咨询主要是通过谈话进行诘问或反思,以辩证思维的方式了解问题的本质,调整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达到思想治疗的效果,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更多解决的是认知层面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找到问题源头、增长个人智慧、预防心理问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分析哲学可以作出相应的解释。弗雷格特别强调逻辑符号和规则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其客观依据是逻辑对象以及一切可被归结为逻辑的对象不依赖于人的心理活动而独立存在,同时也表明他坚决反对心理主义思潮。“始终要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严格区别开来。”[3]这是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序言里面表明他所遵循的三条原则之一。
(二)以现代逻辑作为分析工具
其次,阅读作为作文素材的来源,需要学生在平时课外阅读或是看到课文中的好的词语和句子时,摘抄到一个本子上,收集起来,便于使用时查找,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诗。又如朱自清在《春》中是这么描写南方春雨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胸中有墨水,下笔之时才能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
在分析哲学家那里,哲学是分析思想的逻辑和语言,经过逻辑澄清,分析哲学家证明传统形而上学在语言或者逻辑上是无意义的。而批判的分析哲学是“治疗型”哲学,治疗的对象是形而上学家。而且,很容易理解的是不仅只有传统哲学家逻辑上会出错。所以,当把目光从哲学家的高度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生活中的人也需要逻辑清晰、思想明朗。此外,人们犯逻辑错误以及语言错误也是可能的,甚至是常见的。生“病”不取决于职业,既然都是逻辑和语言上的错误,无论哲学家、农民还是工人都可以接受逻辑方法的“治疗”。由此看来,分析哲学和哲学咨询不仅在理念上极为相似,在工具上也是一致的,分析哲学所谓的分析工具和哲学咨询的所谓咨询工具,都是指逻辑和逻辑方法。
(三)价值中立的咨询原则
而狭义的心理咨询所面对的对象是人们一般认为的“精神正常”人群,主要工作是处理咨询对象的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同时负责严重心理问题人士的转介工作。在狭义的心理咨询语境下,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不得做诊断与治疗,因此更需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倾听咨询者的诉述以达到对咨询者的关注与慰藉,对咨询者提出的问题表现出共鸣,让咨询者不再处于孤立状态。
所谓“价值中立”就是指对于价值理论不偏袒。在哲学咨询过程中,体现为哲学咨询师不会对咨询者所持有的价值观进行评判,而是引导对方进行逻辑分析,达到咨询者自行确认他对自己的价值观是否认知清晰、其中是否有不一致和逻辑上不适当的地方。生活中,人们的痛苦要么源于疾病的疼痛,要么源于思想的冲突。思想上的冲突大多数情况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比如在家庭情感关系处理上出现的善意的谎言问题,到底是要诚实道出残酷真相还是要带给亲人一份好的信念呢?哲学咨询家不能指导咨询者接受一个而放弃另一个或者诸如此类的行为,哲学咨询家要帮助咨询者清晰地看到逻辑上的冲突点,并且构造可能发生的状况对咨询者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对方会更加清晰的认知自己的逻辑以及冲突点,最终自己进行取舍。
广义上的心理咨询,一般会对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干预、矫正以及辅助心理治疗,它面对的人群更加多样。既可能是由于生活、社交等各方面所产生的压力无处排解而出现情绪上的问题或个人认知问题的人群,也可能是出现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的人群,他们的行为会产生失控或者失衡。在广义心理咨询中,心理治疗是一种治疗方式,是具有心理治疗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针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为了改正病人行为、情感以及价值观而进行的心理咨询过程。有关学者认为,心理治疗最远可追溯至19世纪催眠术的实施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已经出现了心理疾病的人群,他们具有病理性的特征,需要医学类治疗模式的介入,涉及用药与行为的干预,具有强制性、控制性,其目的是通过各种医学类手段辅之心理咨询手段,去控制病人的某些极端行为、治疗他们的精神类疾病,从而使其行为方式、极端情绪得以缓解或治愈,重建病人人格。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师采取主动的姿态,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评、引导甚至是纠正,同时他们对医学类病理药理知识的要求比较高。
三、基于分析哲学理论科学识别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
乍一听“头脑”的名称,我还以为是用“筋头巴脑”为主要食材做的炖菜,结果亲口品尝时才发现,“头脑”是一道没有半点筋头巴脑的滋补汤!——我犯了典型的“顾名思义”错误!太原古城拥有灿烂的饮食文化,而“头脑”便是古城久负盛名的一道独特美食。
(一)心理咨询的治疗过程及要求
决策者永远是咨询者自己,哲学咨询师只是“产婆”。此外也有很极端的情况,就是有些人的痛苦在于不持有可以指导他决策的价值观,或者说有些人的价值观隐藏的比较深。此时咨询者的决策在于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隐藏于内心的诉求,哲学咨询师以此为据,让咨询者自己慢慢搭建起能满足内心诉求的价值观。哲学咨询师也可以利用哲学理论,从认识论和思维科学的层面向对方讲解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以此让对方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追问。因此,哲学咨询是一种思想上的实践,在理念上所遵循的原则也是和分析哲学相一致的。
分析哲学家通过逻辑和语言的分析证明所有关于价值命题的断言都是无意义的。这不是说所有价值观都没有意义,也不是我们不需要有价值观,而是说关于价值的真理不可以被垄断。既然如此,哲学家就无法给出任何关于价值的真理,因为“真理”就意味着垄断,所以分析学家在价值问题上保持“价值中立”原则。按照哲学咨询的理念,哲学咨询与宗教、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宗教和意识形态都是“隐蔽的”思想,宗教和意识形态工作者会导向某种观念或者灌输某种观念,但是哲学咨询师不为咨询者的思想观念添加色彩,而是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思想,哲学咨询也是遵守“价值中立”原则的。
(二)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不同之处
哲学咨询其实也是治疗性的,哲学咨询师也可以说是“思想医生”。分析哲学就是为了澄清人们的思维,让认识变得清晰且健全。而哲学咨询则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分析和澄清,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分析哲学和哲学咨询都企图去匡正思维和治疗思想,只是一个针对形而上学家和他们的语言错误,另一个针对的是现代人和他们的日常困惑。所以两种事物都同样具有治疗性,而且内在理念极为一致。
弗雷格认为存在的东西可被分成三个领域:物理领域、心理领域和思想领域。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领域和思想领域的鉴别。首先,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即是心理和逻辑的区别,因为思想是心理过程的客观内容,而不是主观的,一个客观的概念可以对应多样的主观状态。其次,思想领域的规律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心理活动,但是心理领域的规律却依赖于每个人或者心理活动。由此可见,逻辑学所研究的逻辑规律就是思想领域的规律,它是不依赖人类和人类心理的客观存在。另外两个领域则分别是物理学和心理学所研究的。弗雷格从心理学那里划出了属于自己的领域,带领逻辑学家夺回了心理学无从把握的那一块。逻辑学后续的发展也正是依靠了这次合法性的辩护。因此,逻辑学与心理学的界限,也就意味着哲学咨询不同于心理咨询。
四、哲学咨询是分析哲学向生活实践的延伸
分析哲学视域下形而上学家虽然在逻辑和语言上有错误,但他们却不会因此感到心理上的痛苦;而生活中“想不通”和“纠结”却是人们痛苦的源泉。能够给“哲学家”治疗的分析哲学同样可以运用逻辑分析澄清人们实际生活中感到痛苦的逻辑根源,消除痛苦的内在逻辑。
秉承分析哲学的原则、目的和方法,分析哲学路径下的哲学咨询运用分析哲学的理论和思维来帮助思想上有困惑的人进行思维构建,以求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思想困境。哲学上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命题以及各种各样的逻辑悖论让哲学家很为苦恼。学术上的苦恼发生在研究学术的领域,这种苦恼不会影响生活,也不会引起对生活或者生命的绝望。生活实践中我们虽然不会像哲学家那样烦恼,但是会在面临价值冲突时对社会关系或者人生产生苦恼。而且生活实践中的苦恼也显示出更大的杀伤力,人处于生活之中这种苦恼便会始终伴随在人的周围,更有甚者选择通过终结生命来结束痛苦。也就是说,分析哲学与哲学咨询是相同的理念特征与相同的方式特征在不同范围的表现,因而笔者认为哲学咨询是分析哲学向生活实践的自然蔓延。
五、哲学咨询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先生从自己多年精神科的行医经历中,首先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由于目前还未有专家深入研究这种现象,所以理论体系目前还不完善,甚至学界还没有对“空心病”做出一个明确的严谨的定义,但是“空心病”现象却实实在在的存在,并且导致精神科学的反思与追问。徐凯文先生对“空心病”现象表述为:“空心病看起来好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徐凯文先生在行医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实录,根据现有的精神学理论与临床经验电抽搐治疗可谓是精神科医生的撒手锏,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让任何抑郁症患者短时间内产生迅速的恢复反应,但是对“空心病”也是像其他抑郁症药物一样是无效的。根据徐凯文教授的临床经验分析,“空心病”的核心问题在于“病人”缺乏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支撑患者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的价值观,而哲学咨询恰恰是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帮助“空心病”患者重塑符合患者内心诉求的价值观。笔者认为,徐凯文教授对于“空心病”的提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弗雷格从心理学划分出了逻辑学的地界,而徐凯文从精神心理学划分出了哲学咨询的地盘,为哲学咨询未来的开展作出了贡献。
哲学咨询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尽管我们还未能从它身上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回应,尽管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它可能需要借助政策的力量和心理咨询的影响来被大众所慢慢接受和认可,尽管它必将一直处在对自身的修正和与社会的磨合之中,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人类共同的情感会超越时间空间的维度,使处在迷茫和等待中的人听到来自过去和远方的回答。
参考文献:
[1](美)马里诺夫.哲学是一剂良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奥地利)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德)弗雷格.算术基础[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5-0028-03
作者简介:李昊晟(1994—),男,汉族,单位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冯小卫)
标签:哲学论文; 逻辑论文; 咨询者论文; 思想论文; 心理咨询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 其他哲学流派论文; 《西部学刊》2019年第5期论文;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