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假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人性假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性假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性,主体,理性,生态,利己主义,理论,人才。

人性假设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石梦,毕于民[1](2019)在《新制度经济学人性假设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推动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并留住优秀教师成为重要议题。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性假设理论,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存在以下问题:物质激励不对等且忽视精神激励,忽视人力资源的有效理性,缺乏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机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欧纯智,贾康[2](2019)在《人性是公共政策的广义理性基础——对理性假设的反思与扩展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公共政策分析是基于理性命题。然而,理性并非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假设前提,仍然有很多人类行为无法用理性解释,并且理性、有限理性、非理性并不总是像我们常常认为的那样泾渭分明。即使是理性,在不同人的眼里也有不同的定义。与其说人类行为是基于理性或者有限理性,不如说是基于人性。理性是人性的重要特质,理性之于人性,如同特性之于一般性,唯有用人性才能趋近于系统全面地解释人类行为。所以,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基于人性,以利于形成其具有包容性特征的广义理性,更好地将人类的个体行为引导到公共利益的轨道上,将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整合在一起,促使公共政策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共利益。基于人性的公共政策广义理性,需要依托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包容性、引导性与动态优化机制。(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19年09期)

朱富强[3](2019)在《斯密人性悖论及其内在统一性——勿将现代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归源于斯密的自利人》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人"假设起源于斯密,但斯密既在《国富论》中发展了自利心,又在《道德情操论》中发展了同情心,两者表面上所呈现出的一种人性悖论就被称为"斯密问题"。实际上,斯密的人性假设是统一的:"利己"和"利他"只是人性二重性的真实反映,斯密将它们都建立"克己"的基础上,从而在经济界与道德界实现了人性观的统一。同时,斯密人性观也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相通:人类行为是从"己"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互惠的利他主义则是达到"为己"目的的有效手段,因而"为己利他"也就是人类合理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无形的手"的"预定协调"也是以"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为基础的。但是,现代经济学却舍掉"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所根基的伦理基础并将之转变为"经济人"假设,从而过度美化了现实市场。(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段俊华,陈健[4](2019)在《基于人性假设的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行为科学提出四种人性假设理论。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视角出发,可以分析小学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并提出与之相对的激励策略,从而调动小学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激情和积极性。(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9年18期)

闫静,孙婧如[5](2019)在《论叁亚候鸟型社会工作人才管理——基于“人性假设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亚具备吸引候鸟型人才的优越自然条件,通过有效措施吸引激励候鸟型人才参与叁亚社会管理工作可以改善叁亚社会工作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和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状。本文通过对"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设理论分析提出了叁亚候鸟型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措施和管理策略,以期提高叁亚候鸟型社会工作人才利用的可操作性,促进叁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叁亚社会管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质量监督导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鑫[6](2019)在《“实践人”: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实践人性观提出“人的活动本质是实践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点说明社会关系的形成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产物,也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塑造自身的本质。基于这种科学可证明的人性观提出了本文的“实践人”的人性假设,也强调了“实践人”不仅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学的逻辑终点,贯通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的定位,同时表明“实践人”人性假设受动与能动相结合、实然与应然相同一、个性与共性相同一的特征与内涵。基于这种“实践人”的假设,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也被重新思考,教育是一条引领人性发展并以自然性开端、社会性而达至精神性从而使人性完整、丰富的必经之路。教育贯穿人的始终,使人由实然——应然——新的实然这样循环往复的变化,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着一种使命感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自由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成人”之学。而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教育叁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不相矛盾。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比较这两种方法,以马克思的实践人性观作为理论基础,结合教育学自身的特殊性,本文提出“实践人”的人性假设,对“实践人”的定位、内涵、性质、意义以及人与社会与教育的叁者关系进行描述。并基于“实践人”的假设,批判以往及当下所存在的一些刻板的“人性假设”,对独断性的教育观念进行思考。最后,对教育学学科的逻辑立场、研究范式等也进行了思考,强调研究要贴近现实,以人为本,结合复杂、具体的教育实践,立足于“人”的立场。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关注人的发展,如何认识人和人的本质,对于能否正确揭示人的形成发展规律,能否使教育遵循客观规律进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当今教育现实中层出不穷的问题追根溯源就是从根本上“怎样看待人”出现了问题。而在关于人的问题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就是“人是什么或人应该是什么”,也就是人性假设,其来自于对人性普遍性的概括,又是对具体人性的抽象性总结,蕴含着对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取向,是实然和应然的结合体。因此,对人性假设问题的关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重要环节。综上,选择教育学人性假设这一前提性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回归最初对人的认知,以求积极回应一些教育学现阶段困境,为教育学自身的发展提供些许思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岗[7](2019)在《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在人性假设视角下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管理需要及时进行改进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教育环境和时代背景。本文对人性假设及其与高等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由此提出了在人性假设视角下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期刊2019年04期)

程丹丹,葛新斌[8](2019)在《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特征、反思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基本理论之源。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具有以预成性人性观为逻辑基础,以生成性人性观为演绎前提,以人性自由为终极目的的基本特征。教育管理思想的演进与人们对人性认识的深化相伴而生,在西方教育管理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经由哲学反思可以发现,它们都存在强调片面人性,忽视整体人性;重视预成人性,轻视人性生成;偏重人性"管理",忽略人性"教育"等认识弊端。实现教育管理思想的当代变迁,应首先完成教育管理人性观念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从预成论到生成论,从本体论到实践论的范式转型。(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冯建军[9](2019)在《类主体: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性假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性的视角反思生态危机,占有性个人主体性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走出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超越占有性个人主体性,走向类主体。从占有性个人主体到类主体,需要从个人哲学到类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转换。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在于培养类主体,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类主体教育超越了以往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生态人教育,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统一。(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陈洪安,刘俊红,王伉[10](2019)在《人性假设矩阵的构建——未来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定位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基础。本文模仿管理理论"丛林"对人性假设进行了梳理,构建了基于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的人性假设矩阵,从而将人性假设归类入"实体—静态""实体—动态""关系—静态"及"关系—动态"四个象限。在梳理西方实体人性假设与东方关系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论证了未来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应定位于"关系—动态"象限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了人性假设整体性、过程性、演绎性与非均衡性的特征。最后,本文还指出未来管理理论将出现的四种研究趋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人性假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公共政策分析是基于理性命题。然而,理性并非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假设前提,仍然有很多人类行为无法用理性解释,并且理性、有限理性、非理性并不总是像我们常常认为的那样泾渭分明。即使是理性,在不同人的眼里也有不同的定义。与其说人类行为是基于理性或者有限理性,不如说是基于人性。理性是人性的重要特质,理性之于人性,如同特性之于一般性,唯有用人性才能趋近于系统全面地解释人类行为。所以,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基于人性,以利于形成其具有包容性特征的广义理性,更好地将人类的个体行为引导到公共利益的轨道上,将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整合在一起,促使公共政策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共利益。基于人性的公共政策广义理性,需要依托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包容性、引导性与动态优化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性假设论文参考文献

[1].石梦,毕于民.新制度经济学人性假设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2].欧纯智,贾康.人性是公共政策的广义理性基础——对理性假设的反思与扩展认识[J].当代财经.2019

[3].朱富强.斯密人性悖论及其内在统一性——勿将现代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归源于斯密的自利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

[4].段俊华,陈健.基于人性假设的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观察.2019

[5].闫静,孙婧如.论叁亚候鸟型社会工作人才管理——基于“人性假设理论”[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

[6].张鑫.“实践人”: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张岗.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在人性假设视角下的变化[J].市场周刊.2019

[8].程丹丹,葛新斌.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特征、反思与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9

[9].冯建军.类主体: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性假设[J].教育研究.2019

[10].陈洪安,刘俊红,王伉.人性假设矩阵的构建——未来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定位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标签:;  ;  ;  ;  ;  ;  ;  

人性假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