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成像论文_张顺起,张鑫山,马任,殷涛,刘志朋

导读:本文包含了编码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径,光谱,光谱仪,光程,骨骼肌,参量,偏振。

编码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张顺起,张鑫山,马任,殷涛,刘志朋[1](2019)在《Chirp编码激励磁声成像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磁声信号信噪比低限制了磁声成像的图像质量,本研究提出Chirp脉冲编码激励的磁声成像信号处理方法,以提高磁声信号信噪比,缩短信号处理时间。方法本研究通过仿真计算和磁声信号的实验测量,对不同脉冲宽度的Chirp信号编码激励的磁声信号进行了研究。结果对于体外实验猪肉与金属丝模型,编码激励明显提高磁声信号信噪比,10μs、50μs、100μs的Chirp激励,磁声信号信噪比相比于单脉冲激励分别提高7. 65倍、42倍和90. 1倍。同时处理时间明显缩短,100μs的Chirp激励下处理时间相比于单脉冲平均方法处理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 2%。结论本研究的脉冲编码处理方法对于提高磁声信号信噪比,改善成像质量,提高整体成像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李承志,刘育齐,张红,刘玉龙,李王海[2](2019)在《320排螺旋CT灌注成像和DSA彩色编码成像评估兔急性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行CT灌注(CTP)成像和彩色编码DSA(cc DSA)成像在评估兔后肢急性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10)。兔右后肢缺血3 h后,实验组接受再灌注,对照组仅作假手术;分别在0、6、12、24 h作双后肢影像学评估(n=10)。实验组每一时点进一步随机均分为CTP亚组和cc DSA亚组,分别获取双后肢CTP相关参数血流量(AF)、血容量(BV)、对比剂清除率(C)和cc DSA参数对比剂峰值(peak),计算双后肢各参数比值AF-R/L、BV-R/L、C-R/L和peak-R/L;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分别与AF-R/L、BV-R/L、C-R/L、peak-R/L比值作相关性分析,对AF-R/L与peak-R/L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再灌注过程开始后,AF-R/L、BV-R/L、C-R/L、peak-R/L平均比值分别由1.07±0.08、1.03±0.06、0.93±0.15和1.09±0.04下降至0.75±0.11、0.85±0.14、0.71±0.18和0.45±0.08。AF-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44、-0.62、0.57(P<0.05);peak-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71、-0.66、0.59(P<0.05),与AF-R/L间相关系数为0.70(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行CTP成像与cc DSA成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反映兔后肢骨骼肌I-R损伤发生及严重程度。(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邓超,索津莉,张志利,戴琼海[3](2019)在《单像素成像中的光信息编码与解码》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像素成像旨在通过单个感光元件记录目标场景信息。由于其高灵敏度、宽谱段响应等良好的特性,单像素成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对高维光信号的编码采集与解码重构,单像素成像能够满足丰富的成像需求。介绍了单像素成像的研究背景,简述了其成像原理及重构算法,从光信息编码与解码角度系统回顾了单像素成像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技术。此外,还讨论了单像素成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与应用。(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吴小丽,杨晓燕,余徽[4](2019)在《基于凸面光栅的Offner型编码孔径多光谱成像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Offner型同心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工作波段范围3.0~5.0μm,F/4的双通道中波红外编码孔径多光谱成像系统,该系统由望远物镜和Offner型分光系统组成,其中Offner型分光系统采用一个凸面光栅和一个球面反射镜实现了编码孔径系统的分光和合光。根据探测器和数字微晶阵列的参数,对系统各主要光学参数进行合理选取,最终确定凸面光栅的曲率半径为150 mm,周期30μm。整个系统在全视场的弥散斑控制在20μm以内,小于探测器像元大小,满足像质要求。(本文来源于《光学与光电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铭鑫[5](2019)在《基于压缩感知的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谱成像技术将成像技术与光谱技术相结合,能够在获得目标场景的空间信息的同时获得目标场景的光谱信息。因此,光谱成像技术在各个领域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各领域对光谱成像技术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高空间、光谱分辨率、高光学利用率、高信噪比以及高效率的存储和传输等要求为光谱成像技术提出了新挑战与发展方向。在目前的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中,获取目标信息主要采用推扫、摆扫或者干涉方式。但由于其自身原理性限制,某一项性能指标的提升必然会带来另一项指标的下降。传统的光谱成像技术基于香农采样理论的采样方法对采样频率有着较高的要求,为获取更高的成像质量,势必提高采样频率,从而导致系统更加复杂,技术要求更高;另外,提升分辨率对光电探测器件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新的光谱成像机理和新的采样理论对光谱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计算成像作为现代光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其光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优势,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计算光谱成像技术作为计算成像的一个范畴,采用不同于奈奎斯特采样理论的压缩感知采样理论,通过较少的测量结果就能复原出完整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成为光谱成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技术,受到光谱成像技术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技术具备快照成像、高光通量、高信噪比以及低采样频率的优点。编码孔径作为该技术的关键元件之一,若想实现应用,需要更多的优化和改进。本文针对编码孔径,首先分析了编码孔径的分辨率问题;随后优化编码孔径,配合新的算法完成直接对压缩测量结果进行光谱解混;最后构建新的编码孔径模式,完成系统分析和实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光谱成像技术,对光谱成像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针对计算光谱成像技术进行研究和讨论。完成压缩感知采样理论的系统研究。对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技术进行研究,完成数学模型推导和关键元件分析。2.详细分析编码孔径光谱成像仪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建立编码孔径快照光谱成像系统(CASSI)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编码模板与探测器分辨率不匹配等因素会对系统分辨率的影响。针对编码模板分辨率高于探测器分辨率这一情况,提出将超分辨技术引入CASSI系统,实现了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分辨光谱成像;针对编码模板分辨率低于探测器分辨率这一情况,提出具有灰度分级的编码孔径,实现高分辨率的编码模式,从而保证了编码孔径光谱成像仪的分辨率。随后通过搭建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3.针对编码孔径快照光谱成像仪的光谱解混复杂、速度慢等问题,通过稀疏表示和对端元丰度的稀疏估计,打破传统先重建数据立方体再进行光谱解混的流程,提出直接在获得的测量结果上进行光谱解混的算法。利用设计的优化编码孔径的开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编码孔径及新的解混算法,光谱解混速度快,精度高。4.对编码孔径快照光谱成像仪结构进行优化,利用彩色光学滤波器阵列代替编码孔径,并将其与探测器组合,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快照式彩色压缩光谱成像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和重构算法设计。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该技术相比传统编码孔径光谱成像系统具有更高的复原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邓惟心,陈晓冬,杨晋,吉佳瑞,汪毅[6](2019)在《基于编码激励和相干系数的内镜超声成像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算法可以实现超声波发射和接收的双向动态聚焦,从而提高成像分辨率,但仍存在图像信噪比低,旁瓣明显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超声成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编码激励和相干系数的合成孔径超声成像(CFCS)算法。首先采用Golay互补序列对作为激励信号,通过增加发射脉冲的编码长度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同时利用序列对良好的自相关特性消除距离旁瓣,提高图像的轴向分辨率。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干系数,对图像中的横向旁瓣加以抑制。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Barker编码激励的合成孔径算法,CFCS算法可以有效消除距离旁瓣,轴向分辨率提升了47.4%;相较于相干系数合成孔径算法,CFCS算法在轴向分辨率上提升了31%,信噪比提升约18dB。(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14期)

汪涛[7](2019)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编码血流成像评价骨骼肌灌注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入路注入栓塞剂来建立左后肢缺血模型,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编码血流成像量化评估犬后肢缺血模型的骨骼肌血流灌注变化,来评价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在德国西门子Artis血管成像系统操作间内对12只健康成年比格犬经右后肢股动脉穿刺入路,插入导管至左侧股深动脉分支血管内,注入聚乙烯醇(PVA)颗粒行左后肢股深动脉分支血管栓塞术,建立左后肢的缺血模型,而未行介入栓塞的右后肢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获得造影数据原始资料,将造影原始数据传送至德国西门子Artis血管成像系统工作站,采用Syngo iFlow软件对血管造影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测量术前两侧后肢髂动脉中端、股动脉近端、股动脉中端、股动脉远端血流达峰时间(TTP)数值以及术前、术后两侧大腿外侧近端、远端骨骼肌群感兴趣区(ROI)的灌注参数peak、peak time数值。在栓塞术后采用西门子双源CT行双侧后肢骨骼肌灌注扫描,再将原始CT灌注图像传送至工作站,经VPCT Body软件处理后,对称的选取双侧后肢大腿外侧和后侧骨骼肌群感兴趣区(ROI)得到相关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MB)。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各组上述参数值的变化。结果:12只健康成年比格犬均成功制作左后肢骨骼肌急性缺血模型,经过Syngo iFlow软件对血管造影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比较后,栓塞术前,两侧髂股动脉血流达峰时间(TTP)无明显差异(P>0.05),两侧后肢大腿外侧近端及远端骨骼肌最大强化值(ROI peak)及达峰时间(ROI peak time)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侧后肢大腿外侧近端骨骼肌ROI peak分别较同侧后肢大腿部远端低(P<0.05),两侧后肢大腿外侧近端骨骼肌ROI peak time分别较同侧后肢大腿部远端长(P<0.05)。行左后肢股深动脉分支血管栓塞术后,左后肢大腿外侧近端及远端骨骼肌ROI peak分别较右侧低(P<0.05),左后肢大腿外侧近端及远端骨骼肌ROI peak time分别较右侧长(P<0.05),右后肢大腿外侧近端及远端骨骼肌ROI peak及ROI peak time分别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左后肢大腿外侧近端骨骼肌ROI peak的变化值及ROI peak time的变化值分别较同侧远端大(P<0.05)。而通过VPCT Body软件对CT灌注原始数据资料量化分析比较后,在栓塞术后,测得左后肢大腿外侧BV、BF、PMB数值均较右后肢大腿外侧明显下降(P<0.05),而MTT明显延长(P<0.05);测得左大腿后侧BV、BF、MTT、PMB数值均较右后肢大腿后侧无明显差异(P>0.05);测得右后肢大腿外侧BV、BF、MTT、PMB数值均较右后肢大腿后侧无明显差异(P>0.05);测得左后肢大腿外侧BV、BF、PMB数值均较左后肢大腿后侧明显减少(P<0.05),而MTT明显延长(P<0.05)。结论:彩色编码血流技术既可以测量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也可以实时地、量化地评估骨骼肌血流灌注的变化,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量化的评估不同骨骼肌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两种方法可为血运重建的疗效评估提供量化监测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通过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编码血流成像量化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足内侧骨骼肌灌注变化,探讨其可行性及准确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纳入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研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按照制定程序进行单侧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分别在治疗前3天、治疗后第3天行双侧足部CT灌注扫描,收集CT灌注全部影像资料。原始CT灌注图像经VPCT Body软件处理后,对称的选取双侧足底内侧拇展肌群作为感兴趣区域(ROI),得到相关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MB)。采用Syngo i Flow软件对血管造影数据进行彩色编码并量化分析,测量术前、术后足底内侧肌群感兴趣区(ROI)的灌注参数peak、peak time数值。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比较不同灌注参数间的差异。结果: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成功实施单侧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后,治疗侧足底内侧骨骼肌CT灌注参数(BV、BF、PMB、MTT)及CC-DSA参数(ROI peak、ROI peak time)分别与未治疗侧存在差异(p<0.05),其中,BV、BF、PMB、ROIpeak较对照组明显上升,MTT、ROI peak time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表3)。此外,介入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未治疗侧的CT灌注参数(BV、BF、PMB、MTT)及CC-DSA参数(ROI peak、ROI peak time)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侧的CT灌注参数(BV、BF、PMB、MTT)及CC-DSA参数(ROI peak、ROI peak time)有变化(p<0.05),其中,BV、BF、PMB、ROI peak较治疗前明显上升,MTT、ROI peak time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CT灌注成像与彩色编码血流成像都可以客观的、量化的评估不同骨骼肌灌注的变化情况,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为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疗效的评估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孙永强[8](2019)在《DMD在编码孔径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中的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编码孔径成像光谱技术因其具有高光通量、高信噪比、编码方式灵活等优点,成为了光谱仪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微机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编码孔径成像光谱系统中,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已经替代了编码错误率高、光通量低的传统机械模板和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等,成为编码器件的主流选择,其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编码孔径成像光谱系统高光通量、高信噪比的特点。但是,DMD不同于平面反射镜只存在一个旋转轴,其表面各个微反射镜分别绕自身旋转轴旋转,造成入射到DMD表面不同高度的光线存在光程差,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像差。如果这类系统的像差过大且不予以补偿消除的话,将会引起系统的分辨率降低,光谱通道数减少等问题,最终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效能。目前对于编码孔径光谱技术主要关注点仍在于算法实现,而对于编码孔径成像光谱仪中的光学系统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及探讨。基于编码孔径成像光谱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DMD在该类光学系统中像差研究的空白,本文对DMD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像差特性、像质评价和像差补偿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DMD工作原理和光学系统中建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DMD引入光学系统像差的成因。采用严格的光线追迹、理论推导以及仿真模拟等手段,分析了入射到DMD表面不同高度光线的光程差与光线入射角度、DMD像素大小及偏转角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焦深作为判据,评价由DMD引起的光程差对系统最终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且对DMD引入光程差的补偿原理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其次,考虑到系统装调时,DMD装调倾角误差的影响,分析了入射到DMD表面不同高度光线的光程差与装调倾角误差、光线入射角度、DMD像素大小及偏转角等参数之间的关系,还对光程差引起的轴外边缘光线像差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采用慧差和离焦来描述此像差特性,并对像差曲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本文对编码孔径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中的DMD光学模块进行了设计,通过设计过程及其结果,验证了DMD对该类光学系统成像特性的影响及倾斜像面补偿像差的实际效果,对基于DMD的编码孔径成像光谱系统的设计和装调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乔亚[9](2019)在《基于强度调制的编码孔径光谱偏振成像测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谱偏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集目标空间二维图像、光谱、偏振于一体的新型信息获取和应用技术,该技术在光谱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待测目标的偏振特性测量,多维信息的有效获取使其在目标识别探测方面有着显着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军事探测、医疗检测和大气环境监测等领域。针对现有的光谱偏振成像测量技术存在不同程度的扫描及信息丢失椎体问题,论文提出强度调制技术和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光谱偏振成像测量方法,实现在单次测量条件下获取图像的光谱偏振信息。本论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研究。首先,以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技术的核心压缩感知理论出发,详细研究了压缩感知的叁个基本问题:稀疏表示、测量矩阵的选取和信号重构。深入分析了编码孔径光谱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性能,为进一步研究光谱偏振成像测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提出了基于强度调制的编码孔径光谱偏振成像测量新的技术,在分析了光的偏振特性及其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利用Stokes矢量表示法对强度调制原理进行推导分析,分别选用一个消色差1/4波片和一个多级相位延迟器或者两个多级相位延迟器作为强度调制模块核心,设计了两套光谱偏振成像测量系统,可分别实现斯托克斯参量S=[S_0、S_1、S_2、S_3]中前叁参量及全部四参量的测量。对两套系统的偏振光谱调制及调制光谱数据立方体压缩编码全过程进行建模,并对偏振光谱图像重建进行理论分析,选用两步迭代收缩阈值算法重构光谱数据立方体,并对重构调制光谱进行解调实现原Stokes参量的复原。最后,利用MATLAB开展了基于强度调制的编码孔径光谱偏振成像测量技术的算法模拟仿真,包括偏振调制过程,光谱图像编码压缩过程,数据立方体的重构过程及偏振光谱解调过程。得出的仿真结果表明:该偏振光谱成像测量技术具有高效获取空间、光谱、偏振四维信息的能力,有效地验证了编码孔径光谱偏振成像测量技术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搭建实验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4-02)

傅丽晖,丁文全,梁良[10](2019)在《抑制各向同性组织信号的单向编码成像剪影技术在肘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弥散加权神经成像(DW-MRN)及减影后处理技术(SUSHI)来立体显示肘部周围神经,明确病变与神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名健康志愿者及26例临床诊断为肘关节病变具有周围神经症状的患者,分别行常规肘关节MRI平扫及两次单方向(垂直于神经的AP方向及平行于神经的SI方向)弥散加权神经成像(DW-MRN),将DW-MRN两组原始数据相减生成新序列(DW-MRNSUSHI),并将DW-MRNSUSHI及DWMRNAP原始数据进行MIP重建。分别对两种方法的MIP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评分内容包括神经是否全程显示及神经信号强度、去噪声效果。结果 DW-MRNSUSHI的MIP重建图像在神经是否全程显示及去噪声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DW-MRNAP(均P <0.05)。15例肘管综合征尺神经平均ADC值为(1.55±0.164)×10-3mm2/s,较20例健康自愿者肘部尺神经平均ADC值(1.12±0.087)×10-3 mm2/s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抑制各向同性组织信号的单向编码成像剪影技术自动去噪声效果良好,能立体地显示肘部周围神经全貌,能直观地显示周围神经形态学改变及有助于术前判断病变与神经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编码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行CT灌注(CTP)成像和彩色编码DSA(cc DSA)成像在评估兔后肢急性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10)。兔右后肢缺血3 h后,实验组接受再灌注,对照组仅作假手术;分别在0、6、12、24 h作双后肢影像学评估(n=10)。实验组每一时点进一步随机均分为CTP亚组和cc DSA亚组,分别获取双后肢CTP相关参数血流量(AF)、血容量(BV)、对比剂清除率(C)和cc DSA参数对比剂峰值(peak),计算双后肢各参数比值AF-R/L、BV-R/L、C-R/L和peak-R/L;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分别与AF-R/L、BV-R/L、C-R/L、peak-R/L比值作相关性分析,对AF-R/L与peak-R/L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再灌注过程开始后,AF-R/L、BV-R/L、C-R/L、peak-R/L平均比值分别由1.07±0.08、1.03±0.06、0.93±0.15和1.09±0.04下降至0.75±0.11、0.85±0.14、0.71±0.18和0.45±0.08。AF-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44、-0.62、0.57(P<0.05);peak-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71、-0.66、0.59(P<0.05),与AF-R/L间相关系数为0.70(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行CTP成像与cc DSA成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反映兔后肢骨骼肌I-R损伤发生及严重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编码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张顺起,张鑫山,马任,殷涛,刘志朋.Chirp编码激励磁声成像信号处理方法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9

[2].李承志,刘育齐,张红,刘玉龙,李王海.320排螺旋CT灌注成像和DSA彩色编码成像评估兔急性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

[3].邓超,索津莉,张志利,戴琼海.单像素成像中的光信息编码与解码[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4].吴小丽,杨晓燕,余徽.基于凸面光栅的Offner型编码孔径多光谱成像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9

[5].刘铭鑫.基于压缩感知的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

[6].邓惟心,陈晓冬,杨晋,吉佳瑞,汪毅.基于编码激励和相干系数的内镜超声成像算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7].汪涛.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编码血流成像评价骨骼肌灌注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8].孙永强.DMD在编码孔径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中的像差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9].乔亚.基于强度调制的编码孔径光谱偏振成像测量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9

[10].傅丽晖,丁文全,梁良.抑制各向同性组织信号的单向编码成像剪影技术在肘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摆扫过程中一维线阵采样示意图该方法的AIC框图自同步光路旋转叁维成像原理图基于编码感知的计算成像框架示意图单像素相机系统结构图磁共振发展史上的着名人物[74]

标签:;  ;  ;  ;  ;  ;  ;  

编码成像论文_张顺起,张鑫山,马任,殷涛,刘志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