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验猕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猕猴,恒河,螺杆,血清学,动物,病毒,胆红素。
实验猕猴论文文献综述
蔡标,戴陈伟,李舜,武昌俊,刁慧敏[1](2018)在《实验猕猴B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实验猕猴B病毒抗体阳性情况。方法选取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400只猕猴,各采集静脉血5 m L,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抽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免疫酶试验检测血清B病毒抗体,观察B病毒抗体阳性率。结果400份有效样本中,B病毒抗体阳性率为36.50%;雌性猕猴B病毒抗体阳性率为36.74%,雄性为为36.2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3)。幼年猕猴B病毒抗体阳性率为30.68%,青年猕猴B病毒抗体阳性率为32.34%,成年猕猴B病毒抗体阳性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00,P=0.000)。结论实验猕猴B病毒抗体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雌性猕猴B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于雄性猕猴,成年猕猴B病毒抗体阳性率较高。因此,需加强实验猕猴的管理,以减少B病毒感染,生产出安全性更高的实验猕猴。(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8年03期)
黄翠琴,陈仁锋,王琨,温福利,王寿昆[2](2017)在《实验猕猴感染弓形虫及衣原体血清学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福建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猕猴弓形虫和衣原体感染情况,采用改良凝集试验(MAT)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对123只实验猕猴血清进行弓形虫抗体(IgG)和衣原体抗体(IgG)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猕猴弓形虫和衣原体的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4.88%(6/123)和3.25%(4/123),弓形虫与衣原体抗体滴度的方差值均小于平均值,说明其滴度分布为均匀分布。试验结果对实验猕猴弓形虫病和衣原体病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王正武,余春成,罗徐,凌旭娇[3](2017)在《实验猕猴标准化饲养繁育体系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猕猴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非人灵长类(NHP)物种,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度相似,并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近似,已成为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必不可少的实验动物。四川横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和完善了实验猕猴标准化体饲养繁育体系,为SPF级实验猕猴种群培育及遗传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依托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及科技进步奖"四川省实验动物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验(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27)
大朋[4](2017)在《从猕猴实验中得到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天,着名的生物学家华森博士和研究人员来到某个海岛上观察猕猴的生活情况。他们将很多甜薯丢在沙滩上,没过多久就聚集了成群的猕猴,它们抢着去捡甜薯来吃。当猕猴把甜薯放进嘴里的时候,却发现这些甜薯上沾满了沙粒,而且很难将沙粒弄掉。这些沾满沙粒的甜薯吃起来味道并不好,但是为了解馋,它们还是把这些甜薯吃掉了。接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森博士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到沙滩上(本文来源于《阅读》期刊2017年30期)
栗冬梅,宋秀平,金圣浩,刘起勇,代解杰[5](2018)在《中国部分地区实验猕猴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及其遗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五日热巴尔通体(Bartonella quintana)由体虱在人群中传播,可引起多种人类疾病包括战壕热。为进一步搜集猕猴是五日热巴尔通体自然宿主的证据,本研究调查了国内4个地区实验用猕猴五日热巴尔通体的感染状况,对菌株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方法】采集猕猴全血和血清样品各550份,用于菌株分离、核酸和血清IgG抗体检测。应用6个管家基因扩增及测序方法进行菌株鉴定、系统发育及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分析不同宿主来源菌株RAPD指纹图谱差异;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血清中抗五日热巴尔通体IgG抗体水平。【结果】从550只猕猴中分离到8株五日热巴尔通体菌株,带菌率为1.5%;直接PCR检测550份全血核酸的总感染率为8.2%。普通猕猴血清阳性率为19.0%,感染水平明显高于食蟹猕猴(5.6%)。五日热巴尔通体与汉赛巴尔通体RAPD指纹图谱的带型完全不同,猴源和人源五日热巴尔通体菌株Fuller带型基本一致。不同宿主来源菌株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猴源菌株之间差异小,其与人源菌株差异较大。【结论】中国猕猴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水平较高,普通猕猴自然感染率及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食蟹猕猴,猴源与人源菌株的基因型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立鹏,李永旺,郭连香,时长军[6](2016)在《PCR检测实验恒河猴和食蟹猴群体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国内实验恒河猴和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参考文献中的螺杆菌属16S rRNA和幽门螺杆菌16S rRNA的引物序列,和新设计的"猕猴螺杆菌"16S rRNA特异性引物,在人工养殖的45只成年恒河猴和90只成年食蟹猴粪便样本中,通过q PCR或常规PCR检测来初步调查这两种猕猴中两种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在恒河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均为100%,在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100%和97.8%。结论证实我国人工繁育饲养的恒河猴和食蟹猴普遍存在"猕猴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几乎同时存在于所有人工繁育的实验猴个体中,可能会对这两种猕猴的健康以及相关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邱索平,耿聪,李丹丹,陈永红,林志雄[7](2016)在《猕猴属实验动物的动物福利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保猕猴属实验动物的顺利出口,满足国际上对实验用猴越来越高的动物福利要求,本文从制度建设,人员要求,以及饲养、隔离、运输环节的动物福利要求进行了分析,起草了一套完整的动物福利规范,供国内养殖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6年07期)
王宏,韦秋奖,陈智岗,江海天[8](2016)在《实验猕猴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性痢疾是猕猴常见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猕猴将很快死亡,严重影响了实验猕猴的品质。本文通过对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结合药敏试验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表明,头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最佳,治愈率达到100%,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也有一定的疗效,治愈率分别达到88.89%和77.78%。本文研究对实验猕猴的生产培育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闫志鹏[9](2016)在《YC-1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猕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管性疾病,患病率在0.7-1.6%之间,常常引起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至致盲。尽管确切的机制不清,但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视网膜广泛出血及黄斑水肿(cystoids macular edema,CME)是主要的原因之一。目前,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VEGF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子水平上,VEGF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移行以及增加血管内皮的通透性发挥病理作用。临床研究证明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通过抑制VEGF与其受体相结合,从而抑制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及血管渗漏,可以明显改善CRVO引起的黄斑水肿,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视力。在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D)的治疗中,抗VEGF药物的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已成为一线的治疗方案。然而,随着抗VEGF药物的广泛应用,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由于药物半衰期短,需要频繁行眼内注药治疗以稳定视力,增加了发生眼内炎的潜在风险;部分难治性CRVO患者经治疗后,视力及黄斑水肿并没有改善甚至恶化,即所谓“反弹”效应;长期使用出现了色素上皮细胞及感光细胞层的萎缩现象。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可能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多种炎症因子如:IL1β,IL6,IL8,IL10,IL12,IL1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 CAM-1),干扰素等在CRVO患者的玻璃体和房水中明显升高。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有效抑制了VEGF和炎症因子的升高,减轻CRVO患者黄斑水肿,提高视力。然而,激素的严重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研究表明经过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后,48-67%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内障,40%有眼内压升高的表现,0.1%的眼内炎风险。因此寻找新的靶向药物势在必行。在视网膜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HIF-1)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文献报道,包括VEGF,EPO在内的多种血管相关因子受到HIF-1二聚体的调控。YC-1作为HIF-1α的抑制剂,通过抑制HIF-1复合体的产生,在转录水平提前遏制VEGF等多种血管相关因子的产生,同时YC-1通过调控NF-KB通道(目前认为该通道是主要的炎症因子调控通道)间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因此YC-1兼具抗VEGF及抗炎的双重作用,极具研究价值。猕猴具有与人类类似的黄斑结构,通过激光建立CRVO猕猴动物模型后,经玻璃体腔注射YC-1,可以观察眼球组织结构,特别是黄斑结构的变化,以及玻璃体和视网膜中分子水平的变化,探讨YC-1玻璃体腔注射治疗CRVO疾病的可行性。第一部分YC-1药物在正常猕猴玻璃体腔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目的:在成年猕猴玻璃体腔中注射YC-1药物,观察其药物动力学变化,为进一步应用提供初步研究数据。方法:选取正常猕猴3只,共6只眼睛,应用YC-1;化学名称为3-(5-hydroxymethyl-2-furyl)-1-benzyl indazole(中文名称:3-(5-羟甲基-2-呋喃基)-1-苯甲基吲唑)(intel number.81560 5mg Cayman Chemical);溶解在DMSO(二甲基氩砜,浓度为0.01%)药物中,稀释成200μM浓度后,抽取90μl注入猕猴玻璃体腔中,并分别在注射后0.25小时,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6小时,8小时,10小时,抽取玻璃体标本100μl,经样品预处理后,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质谱联用法检测各时间点玻璃体中YC-1的浓度变化。并应用DAS 3.0药物动力学软件及PKSolver 2.0软件,计算YC-1的药物消除半衰期等药物动力学指标。结果:结果表明,猕猴眼玻璃体液的内源性物质对YC-1及内标的测定没有干扰,保留时间分别为1.25和1.80 min,表明该方法专属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5,表明线性良好。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在给药后0.25小时,药物浓度为1.217μM,0.5小时为0.824μM,1小时为0.497μM,2小时为0.368μM,3小时为0.326μM,4小时为0.265μM,5小时为0.196μM 6小时为0.145μM,8小时为0.083μM。经软件分析YC-1药物半衰期为2.79小时。结论:通过液质联用方法测量玻璃体内YC-1药物动力学的变化,专属性和精密度良好,可以应用于YC-1在猕猴玻璃体腔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符合预期的实验设计。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组YC-1在玻璃体内的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玻璃体内YC-1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YC-1在玻璃体内的消除半衰期t1/2为2.79小时。第二部分YC-1玻璃体腔注射对正常猕猴眼部组织的毒性研究目的:对YC-1玻璃体腔注射后其对眼部组织毒性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该药在眼部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共3只实验用成年猕猴共6只眼睛,其中每只猴子右眼作为实验组,行YC-1 90μl(浓度为200μM)玻璃体腔注射,左眼作为对照组,行二甲基氩砜90μl(DMSO,浓度为0.01%)玻璃体腔注射。观察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天,1周,2周,1月。测量各实验眼眼压、裂隙灯观察结膜反应、前房炎症反应以及角膜透明性,眼底照相机观察眼底病变情况。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黄斑区结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血管病变情况。进行暗适应及明适应ERG检查。并在术后1月对摘除的眼球行光镜组织学检查。结果:YC-1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检查时间点,所有眼球角膜透明,无前房反应,也未见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眼压,黄斑中心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眼底血管造影未见血管异常改变。ERG检查各组各时间点,实验组眼视杆细胞b波和视锥细胞a波和b波振幅与对照组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视网膜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应用YC-1(90μl浓度为200μM)注射于正常猕猴眼玻璃体内,无明显炎症反应,经过1月的随访观察,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无显着性影响。第叁部分猕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模型的建立及视网膜功能及结构和玻璃体相关因子的测定目的:探讨多波长激光诱导猕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可行性,观察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为临床进一步认识该疾病的转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只健康成年猕猴,首先行裂隙灯,眼底检查,OCT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ERG检查及眼压检查,并确认无眼部疾患后,应用多波长激光的黄光封闭6只猕猴的右眼视盘周围所有主干静脉,制成CRVO模型,随后即刻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并于术后6小时,1天,1周,2周,1月行相同检查。同时在造模前和造模后各时间点行玻璃体腔抽取玻璃体液200μl。分别行CBA及ELASA检测玻璃体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包括:IL6,IL8,MCP-1及VEGF和HIF-1α。1个月后摘除眼球(每只猕猴摘除1眼,共3只左眼,3只右眼),进行视网膜的HE染色及VEGF,HIF-1α,Caspase3的免疫组化观察研究。结果:6只猕猴眼睛经激光制作的CRVO模型经FFA检查均成功,结果显示眼压在术后1天及1周有轻度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虹膜面可见新生血管,黄斑水肿在1天,1周,2周有显着性升高(P<0.05),并于1月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眼底可见广泛火焰出血,ERG显示视杆细胞b波和视锥细胞a波和b波显着下降(P<0.05),眼底造影提示视网膜缺血渗漏明显,并可见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符合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基本变化。通过CBA及ELASA检测玻璃体炎症因子IL-6,IL-8及MCP-1表达水平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出现了显着升高(IL-6和IL-8从术后1天,MCP-1从术后2周)(P<0.05)。VEGF与HIF-1α表达也一致性升高,免疫组化研究发现,HIF-1α和VEGF在视网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伴有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升高,光密度值均显示叁种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0.05)。结论:激光制作的CRVO猕猴动物模型在术后出现了典型的黄斑水肿,视网膜出血及无灌注区等体征。视网膜电图显示视网膜功能不同程度受到破坏。测量玻璃体和视网膜中VEGF,HIF-1α表达显著升高,同时,玻璃体中炎症因子IL-6,IL-8,MCP-1表达上调。以上结果表明血管生长因子及炎症因子均参与了实验性CRVO的发病过程,激光所致猕猴CRVO可以模拟人类CRVO的发病过程,并为进一步药物干预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第四部分YC-1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猕猴实验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研究目的:探讨YC-1玻璃体腔注射后对CRVO猕猴动物模型眼的视网膜结构,功能及视网膜和玻璃体内各种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猕猴6只,每只猕猴右眼为YC-1实验组,行玻璃体腔注射YC-1,左眼为DMSO对照组,行DMSO玻璃体腔注射。行激光制作CRVO动物模型后,在术后1周,分别给予实验组和对照YC-1和DMSO玻璃体腔注射,分别在注射前和注射后1天,1周,2周、1月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房水、晶状体、前节炎症反应情况;使用眼底照相,OCT及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评估视网膜结构变化情况,并行眼压检查。同时采取玻璃体样本200μl,应用CBA及ELASA检测各时间点玻璃体样本中VEGF、HIF-1α、IL-6、IL-8、MCP-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并行ERG视网膜电图检查评估视网膜功能情况。随后在1个月时摘除眼球行HE染色及视网膜免疫组化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视网膜中VEGF、HIF-1、Caspase3的表达。结果:YC-1实验组与DMSO对照组,经注射药物后,两组均可见虹膜面新生血管,视网膜出血,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各时间点,两组间眼压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OCT检查可见黄斑区明显水肿,给予YC-1和DMSO注射后,发现在YC-1实验组,黄斑区水肿消退显着。在注射后1天,1周和2周均较DMSO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ERG检查发现,给予YC-1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视网膜电图的rod b波和cone a和b波均较DMSO组有显着改善。应用YC-1玻璃体腔注射后,IL-6、IL-8均得到明显的抑制,而MCP-1尽管有轻度降低,但与DMSO对照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此外,在应用YC-1后,玻璃体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显着降低,HE染色发现YC-1和DMSO二组的视网膜内核层和外核层细胞均较正常视网膜显着减少。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在YC-1治疗组,视网膜中HIF-1α,VEGF及Caspase3叁种抗体的表达均显着受到抑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了叁种抗体在视网膜表达的光密度值,证实了叁种蛋白表达均较DMSO组显着降低。结论:在造模后一周时,YC-1玻璃体腔注射后,可以显着改善黄斑水肿的程度,加快水肿吸收,改善ERG中视杆细胞b波和视锥细胞的a波和b波的波幅。同时抑制IL-6、IL-8、VEGF、HIF-1α在玻璃体内的表达,轻度抑制MCP-1的表达。在视网膜中降低VEGF和HIF-1α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对视网膜细胞有保护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应用YC-1玻璃体腔注射对猕猴眼睛无明显毒性反应,对视网膜功能及结构无明显影响。2多波长激光制作猕猴CRVO动物模型,可实现模拟人眼CRVO的表现,其视网膜体征和功能均有一定相似性,可作为理想的实验模型,进行相关的药物研究。3应用YC-1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激光诱导的猕猴CRVO动物模型,结果表明YC-1可以减轻黄斑水肿程度,改善视网膜功能,迅速抑制CRVO引起的玻璃体和视网膜中各种炎症因子及VEGF和HIF-1α的升高,降低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程度,具有潜在的临床使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6-04-01)
王宝田[10](2016)在《新生猕猴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静脉注射两种不同浓度的盐酸苯肼(phenylhydrazine hydrochloride)溶液致新生猕猴溶血,建立与新生儿溶血相似的猕猴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动物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程度的溶血对新生猕猴神经系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开展高胆红素血症致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核黄疸(kernicterus)、脑性瘫痪等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模型。材料与方法选取24只(12雄12雌)3日龄新生猕猴,雌雄猕猴分别随机分为3组,然后随机将雌雄组猕猴合并成3组,随机分为实验组1(4雄4雌)、实验组2(4雄4雌)和对照组(4雄4雌)。实验组1静脉注射浓度为25mg/kg的盐酸苯肼溶液,实验组2静脉注射浓度为50mg/kg的盐酸苯肼溶液,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建立溶血致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3组分别于静脉注射24h、48h后测定血胆红素浓度及血红蛋白浓度。全天使用监控设备记录猕猴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对猕猴生长发育进行评估。对1例第7d死亡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实验猕猴脑组织HE染色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1.临床表现:实验组猕猴当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肤色灰暗、黏膜黄染、呼吸急促、活动减少、摄食减少、嗜睡及血红蛋白尿等溶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溶血程度及临床表现与盐酸苯肼浓度呈正相关。2.胆红素及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直接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间接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与盐酸苯肼注射浓度呈正相关。实验组1间接胆红素浓度为88.337±18.1876umol/L,直接胆红素浓度为34.838±11.9459umol/L,总胆红素浓度为124.425±29.4111umol/L:实验组2间接胆红素浓度为165.85±44.932umol/L,直接胆红素浓度为87.156±21.2199umol/L,总胆红素浓度为252.756±63.4255umol/L。对照组间接胆红素浓度为7.931±2.3056umol/L,直接胆红素浓度为12.506±3.5301umol/L,总胆红素浓度为20.619±5.7154umol/L。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和实验组2血清胆红素浓度均有升高(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中胆红素升高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实验组2升高数值较实验组1升高数值更明显(P<0.05)。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浓度与盐酸苯肼注射浓度呈负相关。实验组1血红蛋白浓度为87.1±11.7309g/L,实验组2血红蛋白浓度为47.181±10.0819g/L,对照组血红蛋白浓度为136.85±13.4798g/L。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和实验组2血清血红蛋白水平均有降低(P<0.05)。实验组2血清血红蛋白降低数值较实验组1血清血红蛋白降低数值更明显(P<0.05)。3.发育情况:实验组1和实验组2中猕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里程碑落后,包括原始反射消失延迟、运动发育里程碑延迟、肌张力障碍、活动障碍以及进食障碍。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原始反射、肌张力、行为状态、坐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相比,原始反射及肌张力两者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而行为状态和坐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2中站、抓、高爬与对照组、实验组1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实验组1站、抓、高爬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1与对照组生长发育差别于10d后逐渐缩小,发育逐渐正常;实验组2与对照组生长发育差别与4月龄后逐渐缩小,发育逐渐正常。4.脑组织病理:脑组织病理切片中出现大量坏死脑细胞,脑细胞结构紊乱,部分细胞肿胀破裂乃至融合,出现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部分细胞呈嗜酸性改变。脑组织基底节部可见胆红素沉积,苍白球部位最明显。结论两种浓度的盐酸苯肼溶液均可引起新生猕猴溶血,模拟表现出与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猕猴高胆红素血症;盐酸苯肼溶液的量与注射后临床表现的程度、血清总胆红素血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实验组猕猴生长发育落后。静脉注射盐酸苯肼可引起新生猕猴溶血,能够建立模拟人类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猕猴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实验猕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福建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猕猴弓形虫和衣原体感染情况,采用改良凝集试验(MAT)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对123只实验猕猴血清进行弓形虫抗体(IgG)和衣原体抗体(IgG)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猕猴弓形虫和衣原体的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4.88%(6/123)和3.25%(4/123),弓形虫与衣原体抗体滴度的方差值均小于平均值,说明其滴度分布为均匀分布。试验结果对实验猕猴弓形虫病和衣原体病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验猕猴论文参考文献
[1].蔡标,戴陈伟,李舜,武昌俊,刁慧敏.实验猕猴B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安徽医学.2018
[2].黄翠琴,陈仁锋,王琨,温福利,王寿昆.实验猕猴感染弓形虫及衣原体血清学检测[J].中国兽医杂志.2017
[3].王正武,余春成,罗徐,凌旭娇.实验猕猴标准化饲养繁育体系建立[C].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4].大朋.从猕猴实验中得到的启示[J].阅读.2017
[5].栗冬梅,宋秀平,金圣浩,刘起勇,代解杰.中国部分地区实验猕猴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及其遗传特征[J].微生物学报.2018
[6].王立鹏,李永旺,郭连香,时长军.PCR检测实验恒河猴和食蟹猴群体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6
[7].邱索平,耿聪,李丹丹,陈永红,林志雄.猕猴属实验动物的动物福利要求[J].中国动物检疫.2016
[8].王宏,韦秋奖,陈智岗,江海天.实验猕猴细菌性痢疾的治疗[J].中国兽医杂志.2016
[9].闫志鹏.YC-1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猕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
[10].王宝田.新生猕猴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