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土壤论文_田梦,孙宗玖,李莹,李培英,谢开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草地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草地,微生物,多样性,蚁丘,植物群落,灌丛。

草地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田梦,孙宗玖,李莹,李培英,谢开云[1](2019)在《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萌发植物多样性对降水增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对降水增加的适应规律,采用人工模拟降水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对照(CK)、增加5%(W_5)、增加10%(W_(10))、增加15%(W_(15))、增加20%(W_(20))、增加25%(W_(25))]下中度退化伊犁绢蒿荒漠土壤可萌发种子库种子萌发数量及其多样性进行了调测。结果表明:0~5 cm土层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数及其萌发总密度随降水量增加呈上升趋势,且W_(20)、W_(25)下萌发密度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萌发物种数较对照(7种)依次增加2.6、2.0倍;5~10 cm土层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无论降水增加与否,0~10 cm土层伊犁绢蒿、木地肤、毛梗顶冰花均有萌发,且降水增加显着促进伊犁绢蒿、木地肤、串珠老鹳草、毛梗顶冰花的萌发。随降水量增加,0~5 cm土层伊犁绢蒿可萌发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Sorensen相似性总体呈先增后降趋势,且降水增加≥20%处理相似性高于降水增加≤15%处理。降水增加后伊犁绢蒿荒漠土壤种子萌发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Patrick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且0~5 cm土层较5~10 cm土层增加明显。土壤种子库可萌发种子密度具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受空间取样位置及降水的交互影响。综上所述,降水增加促进了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可萌发植物种数、种子萌发密度、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导致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增加,有利于退化蒿类荒漠草地的恢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林栋,张德罡,McCulley,Rebecca,L.[2](2019)在《蔬菜-牧草轮作5年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及其群落结构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晰蔬菜-牧草轮作系统中种植牧草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年际和季节间的动态特征,本研究以温带气候区有机农牧场低投入蔬菜生产后种植牧草1~5年和永久性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通过非度量多维测度(NMS)排序和多响应置换过程(MRPP)分析,探究牧草不同生长年限和季节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牧草生长年限的延长,土壤中活体微生物的脂肪酸多样性提高,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脂肪酸的比例逐渐降低,真菌与细菌脂肪酸比例升高,微生物生物量增加。2)随着季节更替,特定脂肪酸比例、腐生真菌、厌氧菌生物量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亦存在差异。3)牧草生长4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着改变且趋近于永久性草地,土壤碳矿化和颗粒有机质含量变化驱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异。(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阿芸,师尚礼,张晓燕,张翠梅,李文[3](2019)在《5龄紫花苜蓿轮作草地早熟禾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作物轮作是一种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的高水平种植方式。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Gannong No.9’)连作为对照,5龄甘农9号紫花苜蓿→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Haibo’)轮作为处理,于轮作后第1、2年的4月、7月和10月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析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轮作后,第1年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高于第2年。轮作后第1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0–20 cm土层中分别较连作提高16.32%、 6.16%、 4.13%、 17.94%和8.29%; 20–40cm土层中分别提高30.69%、 5.00%、 2.29%、3.33%和30.00%;轮作后第2年,0–2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9.36%、5.12%、3.54%、18.91%和19.54%;20–40 cm土层分别提高16.70%、0.97%、4.89%、25.00%和26.48%。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土壤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明显高于紫花苜蓿连作,而轮作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与连作差异较小。与紫花苜蓿连作相比,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提高N的利用率。(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谈笑,陈莉,龙玲,王明明,李春鸣[4](2019)在《天祝地区高寒草甸珠芽蓼草地土壤种子库季节动态与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和种子萌发法分析了天祝地区高寒草甸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草地土壤种子库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返青期取样的种子库中,平均单位体积(长1.0 m×宽1.0 m×高0.1 m)有种子3 479粒,在枯黄期取样的种子库中,有种子3 871粒,在枯黄期取样的种子库总体数量多于在返青期取样的种子库数量,但差异不显着(P> 0.05);无论是返青期还是枯黄期,土壤种子密度在0–5 cm土层均高于5–10 cm土层,且二者差异显着(P <0.05),不同取样时间同一土层种子密度差异不显着(P> 0.05);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返青期样品高于枯黄期样品,除了物种丰富度两者之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 <0.05)外,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不显着(P> 0.05);返青期样品由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3种植物生活型构成,枯黄期样品由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2种植物生活型构成;珠芽蓼草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返青期样品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和S?renson相似性指数低于枯黄期样品。(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芳芳,徐欢,李婷,伍星[5](2019)在《放牧对草地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牧是人类管理利用草地生态系统的最主要途径之一.食草动物的采食、践踏、卧息和排泄物归还等干扰不仅会改变草地地上植物群落,也会对土壤养分循环产生显着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放牧强度和频率也在逐渐增加,从而对草地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放牧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氮库以及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而影响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适度放牧会促进土壤氮素的矿化过程和硝化过程,加快氮素的周转,有利于植物吸收可利用氮素,而对于反硝化的影响与草地的水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密切相关.目前,关于放牧强度对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影响机制尚不明晰,尤其对于不同类型的草原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在大量查阅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放牧对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效应,总结了放牧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机制,指出了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中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为进一步理解放牧对草地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烨,张民,焦树英,李永强,贾继文[6](2019)在《控施肥料对黄河叁角洲盐碱土区苜蓿草地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对黄河叁角洲盐碱垦殖区苜蓿草地进行施肥处理,以期获得肥料类型对苜蓿产量的影响效应和土壤养分变化情况,为黄河叁角洲退化苜蓿草地恢复和延缓衰退提出科学依据,对维护黄河叁角洲苜蓿草地功能和周边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肥料的输入均能显着提高苜蓿产量,平均增产幅度为19%,对于不同类型肥料,速效肥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好的苜蓿生物学产量;但从周年生产来看,控释肥I(AF)和控释肥Ⅱ(BF)均可以促进分枝数量、根系长度、体积和干重增加,而控释肥Ⅱ(BF)表现为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22%,控释肥I(AF)与速效肥(HF)差异显着(P<0.05)。不同类型肥料对土壤营养特性作用效果不同,施肥区0-20 cm深度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普遍比对照区高1.5~3.0倍,这也是施肥区域苜蓿总产量提高的物质基础,说明在黄河叁角洲地区,合理的施肥措施可以促进苜蓿产量的提高和土壤养分的变化,牧草的增产为草地恢复和延缓衰退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一军,赵敏,毛文娅,于应文[7](2019)在《蚂蚁对草地动植物及土壤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蚂蚁作为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组分之一,其种类和分布、筑巢和采食等对草地植被演变和土壤特性变化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中、高海拔不同草地类型中,蚂蚁的种类及分布、蚂蚁与草地动物的关系及蚂蚁对草地植被和蚁丘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蚂蚁适应性强,分布广,各类草地均有分布,但不同草地类型中蚂蚁种类有所不同;(2)蚂蚁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与其他草地动物有竞争、捕食与被捕食、共生与寄生等关系,这对草地健康的保持有利有弊,但最终维持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3)蚂蚁筑巢降低草地物种多样性,改变草地植物群落结构;(4)蚂蚁的挖掘、搬运、排泄和掩埋等增加蚁丘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孔隙度而降低容重,但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因草地类型不同而异。为深入揭示蚂蚁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未来还需开展如下研究:蚂蚁筑丘及采食活动对草地植被微斑块形成的作用机制及对演替的影响;蚂蚁在草地虫害防控中的作用;蚂蚁分泌物如何影响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成。(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薛凯,张彪,周姝彤,冉沁蔚,唐立[8](2019)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目前青藏高原上大尺度上的微生物地理学研究还很缺乏.因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跨越2121 km的尺度上针对高寒草地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土壤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微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分布格局,及与气候、植物和土壤因子的关系.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和高寒荒漠中,高寒荒漠具有最低的微生物多样性,而高寒草甸具有最高的微生物量碳.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大气温度而非降水显着相关,说明其在高寒条件下可能受温度而非水分控制.微生物多样性随耦合了水、热要素的干旱指数的增加而降低,解释量比单一要素更高.此外,植物功能群多样性与微生物多样性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解释量比植物物种多样性更高.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干旱指数和年均温通过影响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而改变土壤表层的碳氮比,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微生物多样性.与多样性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碳、氨态氮、速效磷及碳氮比等土壤营养指标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这些结果意味着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量可能有着不同的控制因子;随着未来青藏高原的"暖湿化",干旱指数的降低可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7期)

侯磊,任德智,周尧治[9](2019)在《西藏拉萨河流域草地土壤有机质分布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西藏拉萨河流域典型脆弱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制订该区域生态规划及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拉萨河流域上、中、下游区域共22个调查点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利用CVOR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随着草地健康状况恶化,拉萨河上游区域草地植物所属科数呈一定程度增加;中游区域草地植物所属科、属、种数均呈不同程度减少;下游区域草地、灌丛植物所属科、属、种数无规律性变化;此外,距离居民点越近,草地健康指数越低,居民点5年以下的短期围栏封育未起效果。说明海拔和人类活动均对草地健康有较大影响,可从强化村级管理和提高草地产草量方面进行干预,以提高该区域草地健康水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8期)

杜好田,焦峰,姚静,李冬冬,方昭[10](2019)在《黄土丘陵区降水变化对退耕草地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黄土高原的降水格局将呈现出季节波动增强和极端降水事件增加的趋势。土壤水分是黄土丘陵区的主要限制因子,降水变化所引起的土壤水分的改变必然对该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显着的影响。选取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为研究对象,连续定位观测自然恢复小区不同降雨梯度下(0,±20%,±40%,±60%,±80%)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年内季节性降水变化,退耕草地生长季内土壤含水量呈"W"形波动变化;(2)随降水梯度的增加,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M"型变化;(3)-20%下5—9月份土壤含水量均能保持较高水平,适当的干旱处理有助于维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但减雨超过40%或增雨超过60%都不利于土壤水分的积累;(4) 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水的响应最为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响应逐渐减弱;维持和利用浅层地表水是植被恢复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草地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晰蔬菜-牧草轮作系统中种植牧草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年际和季节间的动态特征,本研究以温带气候区有机农牧场低投入蔬菜生产后种植牧草1~5年和永久性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通过非度量多维测度(NMS)排序和多响应置换过程(MRPP)分析,探究牧草不同生长年限和季节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牧草生长年限的延长,土壤中活体微生物的脂肪酸多样性提高,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脂肪酸的比例逐渐降低,真菌与细菌脂肪酸比例升高,微生物生物量增加。2)随着季节更替,特定脂肪酸比例、腐生真菌、厌氧菌生物量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亦存在差异。3)牧草生长4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着改变且趋近于永久性草地,土壤碳矿化和颗粒有机质含量变化驱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地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田梦,孙宗玖,李莹,李培英,谢开云.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萌发植物多样性对降水增加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9

[2].林栋,张德罡,McCulley,Rebecca,L..蔬菜-牧草轮作5年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及其群落结构分异[J].草业学报.2019

[3].阿芸,师尚礼,张晓燕,张翠梅,李文.5龄紫花苜蓿轮作草地早熟禾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J].草业科学.2019

[4].谈笑,陈莉,龙玲,王明明,李春鸣.天祝地区高寒草甸珠芽蓼草地土壤种子库季节动态与空间分布特征[J].草业科学.2019

[5].王芳芳,徐欢,李婷,伍星.放牧对草地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李烨,张民,焦树英,李永强,贾继文.控施肥料对黄河叁角洲盐碱土区苜蓿草地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7].赵一军,赵敏,毛文娅,于应文.蚂蚁对草地动植物及土壤作用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8].薛凯,张彪,周姝彤,冉沁蔚,唐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影响因子[J].科学通报.2019

[9].侯磊,任德智,周尧治.西藏拉萨河流域草地土壤有机质分布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10].杜好田,焦峰,姚静,李冬冬,方昭.黄土丘陵区降水变化对退耕草地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土壤总有机碳(TOC)、总糖(TPS)...(g)FSVMI(h)FSVMZ(i)Voting实验局部结果(自然景物区域...园则沟小流域主要地形因子分布特征滩地重度退化(QTHD)草地高寒草甸退化~#...不同苜蓿品种栽培草地土壤温度...

标签:;  ;  ;  ;  ;  ;  ;  

草地土壤论文_田梦,孙宗玖,李莹,李培英,谢开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