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知识讲座——全国标准化知识竞赛答题

标准化知识讲座——全国标准化知识竞赛答题

一、标准化知识讲座——全国标准化知识竞赛题答案(论文文献综述)

时爽[1](2021)在《在线教育机构的拉新直播课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孟志远[2](2021)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多样化,学习者得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学习样态。泛在学习所带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鲜明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学校、校园和教师的概念,渲染出学校教育将在泛在学习冲击下消亡的可能性。但应当明确,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且至今未变,是因为其教育供给始终依据学习者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而调整。学校的存在对于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作为千百年来始终担负着核心教学任务的场所,很难会在数字时代中被基于网络环境的泛在学习所取代。与泛在学习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前者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极易受到冲击的薄弱之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应当思考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学校,重新审视学校教育,重新规划学校教育供给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在进行了相关文献阅读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并结合调查研究与访谈,围绕学校应在教育供给方面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孕育泛在学习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这一问题,先后梳理了泛在学习的内涵,泛在学习引发的学习者对学校的新需求,以及泛在学习为学校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回溯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历史,描述学校教育供给现状,明确了学校教育不会为技术变革所动摇的价值坚守,以及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导向与变革路径方面提出了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策略,从而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供给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导向与可参照的实践路径。本研究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泛在学习”、“学校教育供给”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并依此选取了理论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二部分描述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新学习样态的泛在学习。首先回溯了泛在学习的概念来源——泛在计算,以及支持泛在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描绘了泛在学习的特征,如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以及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等。泛在学习对学习者多方面的支持催生了学习者对学校教育知识教学质量、人际交往机会、个性化成长服务以及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新需求,各种来自学习者的新需求进一步为学校教育带来知识教学、人际关系、现代学校标准育人模式以及学校存在方式的挑战。研究的第三部分梳理学校教育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将符号与文字的创造使用、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应用、视听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界定为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产生推动作用的四种技术力量。进而梳理学校教育供给面临的四次变革进程中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化:由掌握农耕技术以满足物质生活转向满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后进一步多样化专业化,至今已形成更多元的创新型劳动者需求。同时,学校教育供给由早期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教育供给、工业化时代统一的标准化教育、将视听技术充分应用于学校教学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转向当前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合作、探索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的供给。研究的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的价值。首先结合第三部分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历程的梳理,总结出学校教育之所以传承千年且仍具有核心教育价值的原因,包括学校中“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以及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等亘古不变的内涵。学校教育所传承的珍贵财富与泛在学习相比自然具有诸多优势,体现在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非认知因素培育、现实环境创设以及学校教师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其次,对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了解学校教师与管理者、学生、家长以及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对泛在学习及学校教育的主观认识。研究的第五部分提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策略。在理论导向方面,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应以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掌握,求知精神的生成,合作能力与领导力、科学精神与创造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以及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的生成为目标。在实践方面,学校教育供给应从学校课程资源、校园空间、学习者培养方式、学校教育供给主体和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辅机构教学资源的变革;室内学习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的改造;育人模式的循证化,教师身份的大众化,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学校与社会、家庭、自然的教育供给功能、责任、环境的联结;学习者学习评价内容、手段、方式、主体等方面的变革。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研究问题的总结和结论的梳理,指出本研究所作访谈的代表性不高、个人写作视角局限、教育供给变革策略的可行性未得到验证且普适性较弱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于洪波[3](2020)在《知识科普类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改革与学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发展利好政策相继出台,研学旅行市场蓬勃发展,然而在产品层出不穷、基地急剧扩张的同时研学旅行市场的运作管理暴露出“只旅不学”、“只学不旅”、“学旅脱钩”等突出问题,为规范研学旅行市场运作管理,提升其运作载体研学旅行基地的旅游体验质量是重中之重。研学旅行基地的旅游体验质量既能够反映出该基地研学旅行吸引力又能反映出该基地在同行业中研学旅行竞争力。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目前针对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相关研究或是构建的评价模型比较抽象、使用专业学者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其实用性与指导性不强;或是构建的评价体系相对简单,采用描述性分析法,缺乏理论模型的指导;相关研究中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研究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案例地进行田野调查,结合案例地学生、家长、老师的意见提炼出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子。经征询专家意见,参考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体系,初步构建包含22个评价指标、4个评价维度的全面、系统、可测的评价体系。同时以期望差异理论为理论支撑、以服务质量评价模型GAP模型为基础,结合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模型。继而,本研究选取在知识科普类研学旅行基地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北京陶瓷艺术馆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依据评价体系结合案例地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并展开实地调研。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验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计算出该案例地总体、各维度、各指标的旅游体验质量,分析当前制约案例地研学旅行发展的根本因子。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研学旅行基地需从研学课程建设、管理服务建设、环境形象建设与配套服务建设四方面进行旅游体验质量提升。由衷希望本研究构建的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模型与体系,能够丰富我国研学旅行基地研究内容,进一步提升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杨彦[4](2009)在《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数学“课题学习”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极富时代特征的新增内容。作为“实践与综合应用”板块在初中的主要学习形式,课题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反映了数学课程改革的需求。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数学课题学习依然存在着许多现实性的问题,比如,教师对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不太熟悉,教材中相关的课题也比较单薄,缺乏相关的评价手段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对数学课题学习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利用案例研究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什么是好的数学研究性课题?数学课题不同于常规的数学问题。由于课题资源相对比较匮乏,需要教师自己去构造、收集和选择,因此,弄清什么是好的课题至关重要。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给出了确定好课题的六条标准。2.如何搜集和生成好的数学课题?通过这一节的研究,本文提供了搜集和编制数学课题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方法,其中包括如何把课程内容拓展成有价值的数学课题,如何通过网络去寻找相关的资源,如何构造跨学科的联系等。3.如何进行数学课题的教学规划?课题学习无论在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与常规的教学不尽相同。本文从课题规划的角度,对数学课题的教学流程进行了设计,其中主要阐述了数课题学习教学设计规划的基本流程及所要考虑的实施要点。具体分为预备阶段→分析规划阶段→实施发展阶段这三个环节,包括了自主生成数学课题,对数学课题进行详细分析以及最后的活动的实施设计,并通过案例说明在课题学习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如何进行合理的评价等。4.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课题学习?这部分的工作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分别选择了“数学内部综合”、“跨学科”及“社会应用”三大类共计4个课题进行详细教学设计研究。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最后对初中的数学课题学习提出了若干建议。

刘怡[5](2008)在《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对生命的认识是生命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当前有很多学生并未真正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其中高中学生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在教育体制内开展的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观的培养是生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偏向于生死教育取向和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所谓生命观,是指人对生命的看法和理解。本研究旨在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的培养,从生命科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提高高中学生生命观的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对生死意义的理解及对青春期知识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本论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阐述了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调查了上海市高中生命教育发展的现状,并根据上海市格致中学的调查结果,分析格致中学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基础制定实践研究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并设计问卷,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进行评价,对反馈的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探讨在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方法和路线。调查研究从学生感兴趣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和内容、青春期与异性交往中一些两性关系的问题的认识、对生殖健康方面知识的认知情况、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对生死学方面知识的认识、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对于生死学方面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很多学生对于死亡抱有恐惧感,且存在一种复活的想法。此外,高中生对自身的性别认同度不是很高,对于青春期两性关系的认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生存技能和应急应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现象,以上海市格致中学为基地展开了实践研究,在现有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与完善校本课程的教材与活动资源,着重添加死亡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存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在生命态度价值观得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得分存在极其显着差异(P<0.01),反映了实践研究的有效性。

二、标准化知识讲座——全国标准化知识竞赛题答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准化知识讲座——全国标准化知识竞赛题答案(论文提纲范文)

(2)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泛在学习:万物互联时代的学习样态
    第一节 泛在学习概念与发展溯源
        一、概念溯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泛在计算
        二、发展溯源: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节 泛在学习样态特征
        一、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
        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
        三、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
    第三节 新学习样态催生对学校教育的新需求
        一、对知识教学质量的需求
        二、对人际交往体验的需求
        三、对个性化成长服务的需求
        四、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需求
    第四节 新教育需求为学校教育供给带来的挑战
        一、泛在化知识对学校知识教学的冲击
        二、虚拟化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冲击
        三、个性化需求对标准学校模式的冲击
        四、数字化学习对学校存在方式的冲击
第二章 学校教育供给: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推动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四次浪潮
        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与学校教育变革
        二、变革性技术、社会形态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
    第二节 符号与文字初创使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从口耳相传到符号与文字的产生
        二、以满足物质生活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三、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三节 造纸印刷技术发明应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造纸与印刷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二、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三、工业生产催生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四节 视听技术发展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视听技术发展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二、多样化专业化的劳动者需求
        三、视听教学为新形式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五节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普及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一、快速迭代与丰富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二、面向信息社会活动的新型劳动者需求
        三、融合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学校教育供给
第三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供给:传承与优势
    第一节 学校教育传承的珍贵财富
        一、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
        二、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
        三、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
    第二节 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
        一、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的优势
        二、学习者非认知因素培育的优势
        三、学校现实环境创设的优势
        四、学校教师育人功能的优势
    第三节 泛在学习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基于访谈的结论
        一、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二、高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三、高校学生的观点
        四、学生家长的观点
        五、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的观点
第四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上)
    第一节 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价值指向
        一、以学习者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二、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求知精神
        三、培育合作能力与领导力
        四、培养科学精神与创造力
        五、培育全球化时代人文精神
        六、培育数字时代信息素养
    第二节 学校课程资源的变革
        一、重设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二、强化隐性课程育人价值
        三、丰富教辅机构教学资源
    第三节 学校校园空间的变革
        一、调整室内学习空间
        二、丰富室外活动空间
第五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下)
    第一节 学习者培养方式的变革
        一、育人模式的循证化
        二、教师身份的大众化
        三、教学手段的智能化
    第二节 学校教育供给主体的拓展
        一、学校与社会的功能联结
        二、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联结
        三、学校与自然的环境联结
    第三节 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变革
        一、从重知识到重素养:评价内容的变革
        二、从纸笔化到智能化:评价手段的变革
        三、从封闭式到开放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从多元化到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变革
结语
    一、研究问题与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及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四 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访谈提纲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知识科普类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研学旅行
        1.3.2 旅游体验质量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问卷调查法
        1.5.2 文献资料法
        1.5.3 德尔菲法
        1.5.4 田野调查法
    1.6 研究创新
        1.6.1 理论创新
        1.6.2 实践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研学旅行
        2.1.2 研学旅行基地
    2.2 理论基础
        2.2.1 期望差异理论的由来
        2.2.2 期望差异理论的定义
        2.2.3 理论选择的原因
第三章 知识科普类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
    3.1 案例地选择的原因
    3.2 调研过程
    3.3 案例地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
        3.3.1 研学课程感知
        3.3.2 管理服务感知
        3.3.3 环境形象感知
        3.3.4 配套服务感知
第四章 知识科普类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模型
    4.1 GAP模型(Service Quality Model)
    4.2 知识科普类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模型初步构建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问卷设计与抽样调查
        5.1.1 问卷设计
        5.1.2 抽样调查
    5.2 统计结果分析
        5.2.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5.2.2 问卷信效度检验
        5.2.3 因子分析
        5.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存在问题分析
        5.3.1 课程缺乏深度,专业导师较少
        5.3.2 娱乐活动较少,文创缺乏创新
        5.3.3 秩序管理缺乏,服务意识不强
        5.3.4 价格管理粗放,通讯服务较弱
第六章 知识科普类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提升策略
    6.1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
        6.1.1 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
        6.1.2 搭建人才梯队,培养专业导师
    6.2 研学旅行管理服务建设
        6.2.1 围绕旅游要素,提升服务水平
        6.2.2 挖掘文化内涵,营造文化氛围
    6.3 研学旅行环境形象建设
    6.4 研学旅行配套服务建设
        6.4.1 完善定价机制,强化价格管理
        6.4.2 完善通讯服务,建设智慧基地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4)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本研究的动机
    1.3 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
    1.5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课题学习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1 定义与内涵
        2.1.2 课题学习 V.S.传统教学方式
        2.1.3 关于课题学习中的“课题”
        2.1.4 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课题学习研究简介
        2.2.1 美国——“PBL 的研究”
        2.2.2 日本的“课题学习”
        2.2.3 新加坡的“课题作业”
        2.2.4 英国的“课程综合”
        2.2.5 国内的课题学习
    2.3 关于课题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2.3.1 二阶段论
        2.3.2 三阶段论
        2.3.3 四阶段论
        2.3.4 六阶段论
        2.3.5 Steinberg(1997)专题设计的六A 原则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的问题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案例分析法
    3.3 研究设计
        3.3.1 教学设计框架(即:课题规划流程)
        3.3.2 案例分析
第四章 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设计
    4.1 预备生成阶段——数学课题的生成
        4.1.1 明确好课题的标准
        4.1.2 寻找数学课题的有效来源
        4.1.3 有针对性的生成数学课题
    4.2 分析规划阶段——分析课题
        4.2.1 课题目标
        4.2.2 学生分析
        4.2.3 驱动问题
        4.2.4 策略考虑
        4.2.5 合作学习
        4.2.6 技术使用
        4.2.7 课题资源
    4.3 实施发展阶段——活动设计
        4.3.1 明确课题
        4.3.2 内容设计
        4.3.3 活动设计
        4.3.4 教学评价
    规划流程图
第五章 案例分析
    案例一:瓷砖探秘
    案例二:墙壁上的图案
    案例三:家具过“转角”
    案例四:天平称物辨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教学建议
        6.2.1 加深对课题学习的理论认识
        6.2.2 建立教学的“数学课题资源库”
        6.2.3 注重结合常规教学
        6.2.4 强调技术的使用
        6.2.5 重视数学课题学习的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5)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索
    一、生命教育的背景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生命教育的定位
    四、生命观的内涵
第二部分 国内外生命教育现状研究
    一、国外生命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生命教育发展现状
    三、国内外生命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三部分 上海市高中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二、问卷的编制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
    四、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第四部分 高中生生命观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方案的确立
    二、目标与内容
    三、途径与方法
    四、格致中学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五、格致中学学生生命观培养的实践案例
    六、格致中学学生生命观培养的反馈评价
第五部分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二、反思
    三、建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格致中学生命教育反馈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三 生命教育课案生命篇之“生命的诞生”
    附录四 生命教育课案生命篇之“生命告别计划”
    附录五 生命教育课案青春篇之“睡眠与梦”
    附录六 生命教育课案青春篇之“成长的烦恼”
    附录七 生命教育课案健康篇之“饮食与健康”
    附录八 生命教育课案健康篇之“科学护理你的大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标准化知识讲座——全国标准化知识竞赛题答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线教育机构的拉新直播课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D]. 时爽.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D]. 孟志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知识科普类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D]. 于洪波. 河北大学, 2020(08)
  • [4]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设计研究[D]. 杨彦. 苏州大学, 2009(09)
  • [5]高中生命教育中深化学生生命观培养的研究[D]. 刘怡.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标准化知识讲座——全国标准化知识竞赛答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