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降解论文_孙烁,刘其友,陈水泉,赵朝成,于文赫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油降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石油,微生物,生物,生物降解,碳酸钠,菌株,硫酸钠。

石油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孙烁,刘其友,陈水泉,赵朝成,于文赫[1](2019)在《利用响应面法对L-2菌株降解石油烃进行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菌株L-2,对石油烃(TPH)的降解进行研究。通过16S rRNA鉴定L-2为肠杆菌属。采用基于Box-Behnken设计(BBD)的响应面方法 (RSM),考察温度、pH和TPH质量浓度3个自变量对TPH降解率的交互效应,建立二次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确定3个实验因素的最佳组合,通过方差分析验证该二次模型的有效性。确定系数R2=0.9943,表明二次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降解条件:温度为30℃,pH为7.13和TPH质量浓度为3.93g/L,TPH降解率为87.79%。结果表明,温度对TPH降解速率的影响(P<0.0001)较其他两个参数更显着。GC/MS结果表明菌株L-2可降解十六烷(C16)至二十五烷(C25)范围内的TPH组分。(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12期)

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2](2019)在《石油烃降解菌株的复配及其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种高效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分别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YH、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TM和红球菌(Rhodococcus sp.)K1,对其菌落、菌体形态进行观察,并将3种菌株以不同比例进行复配,研究了3种单菌株及其复配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以及其间的协同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复配菌株与单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有所差异;3种菌株具有协同降解石油烃的作用;3种菌株的复配比例(YH∶TM∶K1)为1∶0.5∶1.5时,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初始浓度为2 000 mg/L的石油烃,加入3 mL复配菌株,在130 r/min、30℃下振荡培养6 d后,石油烃的降解率达94.3%;当石油烃的初始浓度为2 000 mg/L时,复配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动力学曲线与零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其降解动力学方程为y=-309.6x+2 045.0(R~2为0.931),降解半衰期为3.4 d。(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许楹,殷超凡,岳纹龙,周宁一[3](2019)在《石油基塑料的微生物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基塑料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应用广泛,常见的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氨酯(PUR)等。这些合成塑料因其高分子量、高疏水性及高化学键能的特点难以被微生物降解,从而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和累积,"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安全经济的微生物降解合成塑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选择和难题。文中从微生物资源及相关酶学研究方面综述了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氯乙烯这6种石油基塑料的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上述6种石油基塑料的微生物降解研究依然大多停留在微生物资源的寻找中,已发现的具备相关能力的菌株种类较少,并且微生物降解效率均非常缓慢;对于其降解机理及关键基因和酶的研究比较少。文中为进一步开展塑料生物降解研究,寻找高效的塑料降解菌株资源以及进一步在遗传、分子和生化水平研究塑料生物降解机理研究,从而最终实现合成塑料的彻底降解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袁林杰,彭芃,申泰铭,解庆林[4](2019)在《石油烃降解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归纳了细菌、真菌和藻类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讨论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包括微生物种类、石油烃种类、温度、pH、营养物质、电子受体等;总结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降解石油烃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今后生物降解石油烃的研究重点可能是开发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群联合体。(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单荣,黄玲巍,李志文,曹迪[5](2019)在《不同石油降解菌降解特性及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不同条件下不同石油降解菌的降解率,利用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生物处理方法,包括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和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技术进行说明。阐述了在降解过程中石油降解菌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19期)

刘娜,刘志敏,宋东辉[6](2019)在《石油烃降解菌对邻苯二酚、苯甲酸钠降解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邻苯二酚和苯甲酸是苯类化合物代谢过程中两种常见的中间产物,也是工业废水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为了高效去除苯类污染物,考察了高效降解石油中芳香烃组分的菌株Acinetobacter sp. Tust-DM21对邻苯二酚和苯甲酸钠的降解,并通过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O)的粗酶特性和苯甲酸1,2-双加氧酶的酶活初步研究其代谢过程。在不含碳源无机盐培养基中,菌株Tust-DM21能够分别以邻苯二酚和苯甲酸钠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通过改变接菌量、底物浓度、pH、温度等方面对该菌降解这两类苯类物质的特性进行研究,对C12O的最适pH、温度和动力学参数以及苯甲酸1,2-双加氧酶的酶活进行分析。菌株对邻苯二酚的最大耐受浓度为700 mg/L,菌株降解600 mg/L邻苯二酚的最佳条件为:接菌量5%、pH6.0、温度35℃,降解率达92%以上。菌株可耐受4 500 mg/L苯甲酸钠,降解浓度为1 500 mg/L苯甲酸钠的最佳条件为:接菌量3%、pH8.0、温度35℃,降解率达95%以上。C12O的最适p H为8.0,温度35℃,其动力学参数为Km=25.68μmol/L,Vmax=0.131 mol/(mL·min);苯甲酸1,2-双加氧酶的酶活为3.53 U。该菌对邻苯二酚、苯甲酸钠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师辰艺,徐源,范梦婕,陈英文[7](2019)在《生物电化学技术降解石油烃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原理及生物电化学技术降解石油烃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生物电化学降解石油烃的技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徐薇薇,郭平,林建国[8](2019)在《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海洋石油降解菌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连东港被原油污染的潮间带筛选出一株能在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命名为DG-1。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鉴定该菌株为盐单胞菌。在4℃的低温下,经过15、30、60 d的降解培养后,分别有14%、41%和58%的原油被该菌株降解。菌株DG-1可利用柴油和原油为碳源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其中以柴油为唯一碳源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可降低至32. 4 m N/m。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所产的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表面活性剂。(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崔航[9](2019)在《碱活化过硫酸钠和硫酸亚铁活化过碳酸钠工艺降解地下水总石油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碱活化过硫酸钠(PS)和硫酸亚铁(Fe(Ⅱ))活化过碳酸钠(SPC)两种工艺分别降解地下水中的总石油烃,考察了两种氧化工艺对地下水中TPHs的降解效果并分析了降解特点的异同。结果表明:碱活化PS工艺中药剂投加量的提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有利于TPHs降解效果的提高,Fe(Ⅱ)活化SPC工艺中TPHs的降解更加迅速,但延长反应时间难以提高TPHs降解效果;在两种氧化工艺中,消耗相同药剂量时,地下水中TPHs浓度越高,氧化剂利用效率最高;两种氧化工艺对不同浓度TPHs各碳段组分(C10-C16、C17-C28、C29-C36)的降解率不同。(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张博凡,徐文斐,王加华,熊鑫,韩卓[10](2019)在《菌糠炭与微生物协同吸附-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菌糠为原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250~650℃)下限氧热解制备菌糠炭,通过分析菌糠及菌糠炭结构的差异,探究其对微生物、石油烃的吸附性能及固定化菌株苍白杆菌Q1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菌糠炭对微生物吸附效果提高,其中550℃菌糠炭吸附固定化量最高为1.582×10~(10) CFU/g,SEM扫面电镜结果显示菌株主要吸附在材料表面。高温炭对石油烃吸附较好,其中550℃菌糠炭对胶质、沥青质吸附率最高,分别为36.33%、25.59%;吸附效果均与孔结构、芳香性相关显着,其协同微生物对石油烃四组分总体降解效率高,均优于其他热解温度下制备的菌糠炭组,pH值和有机碳含量对微生物吸附-降解影响较明显,550℃菌糠炭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具有强化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4期)

石油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种高效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分别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YH、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TM和红球菌(Rhodococcus sp.)K1,对其菌落、菌体形态进行观察,并将3种菌株以不同比例进行复配,研究了3种单菌株及其复配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以及其间的协同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复配菌株与单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有所差异;3种菌株具有协同降解石油烃的作用;3种菌株的复配比例(YH∶TM∶K1)为1∶0.5∶1.5时,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初始浓度为2 000 mg/L的石油烃,加入3 mL复配菌株,在130 r/min、30℃下振荡培养6 d后,石油烃的降解率达94.3%;当石油烃的初始浓度为2 000 mg/L时,复配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动力学曲线与零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其降解动力学方程为y=-309.6x+2 045.0(R~2为0.931),降解半衰期为3.4 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油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1].孙烁,刘其友,陈水泉,赵朝成,于文赫.利用响应面法对L-2菌株降解石油烃进行优化[J].化工进展.2019

[2].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石油烃降解菌株的复配及其降解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3].许楹,殷超凡,岳纹龙,周宁一.石油基塑料的微生物降解[J].生物工程学报.2019

[4].袁林杰,彭芃,申泰铭,解庆林.石油烃降解菌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9

[5].单荣,黄玲巍,李志文,曹迪.不同石油降解菌降解特性及修复技术研究现状[J].农产品加工.2019

[6].刘娜,刘志敏,宋东辉.石油烃降解菌对邻苯二酚、苯甲酸钠降解特性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9

[7].师辰艺,徐源,范梦婕,陈英文.生物电化学技术降解石油烃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9

[8].徐薇薇,郭平,林建国.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海洋石油降解菌性能[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9].崔航.碱活化过硫酸钠和硫酸亚铁活化过碳酸钠工艺降解地下水总石油烃[J].绿色科技.2019

[10].张博凡,徐文斐,王加华,熊鑫,韩卓.菌糠炭与微生物协同吸附-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论文知识图

菌株的系统进化树石油微生物降解动力学曲线微生物降解特征异构烷烃相对峰面积变...微生物降解特征环烷烃相对峰面积变化...陕北黄土高原粉质壤土不同污染浓度空...筛选纯化后的石油降解菌

标签:;  ;  ;  ;  ;  ;  ;  

石油降解论文_孙烁,刘其友,陈水泉,赵朝成,于文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