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掠影(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花[1](2020)在《中华戏曲在新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比重大,是多元文化的汇集地。新疆是大量移民的聚居地,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自古移居到新疆这片神奇的沃土上,不但带来了家乡的人文观念、民俗习惯、方言土语等等,同时也带来了家乡的戏曲艺术。随着移民的增加,中华戏曲在新疆落地生根、遍地开花就成了现实。中华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具有强烈的自我封闭性,新疆的戏曲虽远离诞生地的生态环境,相对内地来讲,受众面有所减少,但作为中华主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党组织政府大力扶持下,尤其是失之不移坚守在戏曲岗位上的老一辈戏曲工作者,使得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疆不可能消失。随着中华主体文化地位的确定,中华戏曲艺术必然在新疆成为重要艺术之一,引领新疆艺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以不同时间节点下,戏曲在新疆的发展历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戏曲在新疆萌芽期、发展期、新时期三个阶段的研究,旨在于运用民族音乐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对戏曲在新疆发展的方方面面做一个归纳总结性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专业戏曲剧团和新编剧目两方面切入,讨论新疆戏曲与人口迁移、新疆戏曲与时事政策、新疆戏曲发展历程、新疆戏曲传承方式及新疆戏曲创新探索这5个方面对新疆戏曲的发展历程做整体性归纳研究。
杨志敏[2](2017)在《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情戏作为戏曲的一个类别,清初已有剧种形成,是由曲艺道情或皮影道情受当地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影响,以代言体方式搬上舞台的剧种统称。据统计有八仙戏、蓝关戏、渔鼓戏、太康道情戏、晋北道情戏等20种,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道情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宗教文化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典型范式,至今仍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本文在借鉴、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系统搜集资料,结合重点剧种的田野调查,深入考察道情戏现状。打破以往以单一剧种或剧团为主的研究局面,将道情戏系统置于全国戏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其发展阶段、班社剧目、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及分析。并从文化地理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综合概括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特征。同时结合当下的“非遗”保护热潮,寻求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生存之道,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
王赫[3](2017)在《国图藏残钞本《续琵琶》研究 ——以曹寅的着作权问题为中心》文中认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残旧钞本《续琵琶》的着作权是否为曹寅所享有,是一个至今仍聚讼纷纭的问题。本论文将综观相关文献记载及前辈学者的考证和论争,对该钞本的版本面貌、题名主旨、艺术特征、遣词用典等诸方面情况,结合曹寅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其他着述和时代背景,加以详察,以证明此钞本《续琵琶》即《红楼梦》中所言及者,其着作权属于曹寅。绪论部分介绍钞本的发现和相关史料记载,评述学界的论证与争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该选题牵涉文学、史学与艺术三个维度的意义与价值,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研究、曹寅及其着述研究、清初社会政治文化研究和继承传播昆曲艺术皆有裨益。本论文尽可能秉持科学审慎的态度,立足文本,检索典籍,适当采用多种文献研究方法和文学批评角度来还原真相,突出曹寅及其着作本位的研究原则。第一章细考钞本的版本特征。钞本的流传过程与曹家的交游情况密切相关。参照曹寅的诗词文集、书法题跋、奏摺及小说《红楼梦》等材料,可知该康熙年间钞本不甚严谨的避讳现象正反映了曹寅较为特殊的避讳习惯与观念。第二章详辨钞本的文本立意。钞本情节、主题、扮相等要素尽皆符合刘廷玑《在园杂志》的记载,且从刘氏与曹寅的交往来看,此笔记真实可靠。廓清钞本题名的真实涵义,排除疑似作者,辩驳因文本矛盾而导致的误判,进而发掘其辩证公允的历史观念、包容坚毅的民族精神、自信多元的文化品格、开明积极的女性立场及隐寓其中的盛世警悟、私人感怀,可见其与曹寅复杂的经历、思想和着作的相通处。第三章品鉴钞本的艺术造诣。钞本结构与风格符合曹寅对创新思维和宏大叙事的一贯追求。曹寅剧作善于创新脚色设置、丰富行文手法、改革曲白形式、关注歌舞表现,该钞本亦具备充分的表演性;曹寅本人的戏剧创作才华和戏曲活动经验(经营家庭戏班,结交曲坛人士,亲自装扮出演等)也表明他具备搬演此剧的能力。但钞本的传播依然由于文本的、表演的、家世的原因而受阻。第四章揭露钞本的语言密码。《续琵琶》《楝亭集》《红楼梦》三者在构词、用典、曲韵等方面存在隐微而密切的互文因革。结语部分总述结论并对曹寅及其着述研究作一瞻望。曹寅作为封建官僚的一个独特范式,游走于满汉共治的二元社会,其《续琵琶》既表现了对统治政策的客观、理性思考,又暗寓了极具典范性的心灵感触和精神特质。一位在身份、地位、性情、心态等方面皆充满了矛盾色彩的文人在他的矛盾时代里,试图在家国沉浮与个人荣辱之间寻找平衡。曹寅其人其文的特异性足以支撑起相关研究的独立性,应进一步加强在文献整理、历史考据、文学诠释、文化建构等多层面的系统的互文性解读和多元化研究。
贤骥清[4](2014)在《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近代上海剧场演出史为背景,以民国时期上海演剧史为脉络,借鉴剧场建筑学方面研究成果,考察上海民国时期(1912~1949)的剧场、戏院、舞台等演剧场所及舞台艺术史迹。考察和研究内容如下:其一,民国前上海演剧场所的背景考察与分析;其二,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大小剧场、戏院、舞台的类型、数量、区域概况调查与整理;其三,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的舞台资料、重要剧目及演出的考察和史述;其四,民国上海剧场名称的更替考证与制表,民国时期上海剧场区域位置分布图的考证与绘制;其五,民国时期上海舞台美术演化发展轨迹的考察,舞台美术布景设计案例的介绍,舞台美术家小传的编纂;其六,民国时期上海剧场演化的渊源与影响分析,演出场所整体特征描述、演变脉络梳理和嬗变规律探究。最后,民国上海剧场遗存现状统计报告,剧场保护和发展展望。具体而言,本文含导论一章、正论五章、馀论一章及附录。导论,主要介绍民国上海剧场研究的背景、现状及其基本概念。第一章,主要梳理上海历史沿革和宏观文化背景,考察民国前上海演剧场所,分析近代上海的剧场演化轨迹。第二章,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上海演出场所分布状况,从老城厢、公共租界、苏州河北以及沪西四个区域,分析剧场分布和聚集的剧场圈现象。第三章,主要梳理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的功能类型及演化轨迹,归纳民国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不同阶段的剧场变迁特征。第四章,主要整理民国时期上海剧场演出中的舞台美术类型样式、舞美布景行业状况和舞美从业者档案。第五章,主要分析和比较民国时期上海剧场演化的东西文化渊源与影响。馀论部分,主要统计报告民国时期上海剧场遗存现状及其保护和发展的展望。附录部分,整理统计了剧场的个体档案、舞美师个人小传、剧场生存年表、剧场分布图以及相关图纸资料等。本文的史料叙述,主要从纵向上梳理清中期开埠以降至民国时期上海中西两大支演出场所的数量、地位、型制、演出状态和生存状态。分析立论,主要从横向面上对比研究同时期西方剧场对中国剧场演化的影响与冲击,寻找二者间文化交流的关联状况,时间维度上梳理中国传统剧场在演化中的遗传继承、基因突变、时代气候的演化渊源,从空间向度上探究城市演剧宏观分布特征、分析布局特点。总体研究目标是:考察上海地区传统剧场的渊源背景,梳理上海近现代化过程中剧场的形态及其轨迹,探赜剧场舞台美术演变发展过程,补阙上海地区断代剧场史,整体上完成20世纪上半叶上海舞台演出场所的宏观整理和演化分析。
柳隐溪[5](2011)在《形式的拓展与蕴含的收缩——从窦娥剧变迁看台湾版《呐喊窦娥》的得与失》文中研究表明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以其苍劲的笔力,酣畅的叙述,辛辣的抨击,被誉为"元杂剧之极致"(黄克语),自问世之后,在戏剧界内外均引起巨大反响,数百年来屡屡被改编、搬上舞台。其中,明朝万历年间叶宪祖的改编版本《金锁记》
周群[6](2007)在《生活的本质 创作的思考——话剧《我的第一次》给我们的启示》文中指出今年12月份,南京市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小剧场话剧《我的第一次》将应邀赴日本演出,这是南京市话剧团首次出国演出,是该团历史上的"第一次"。《我的第一次》以网络时代为背景,叙述了三个年轻人古
开延[7](2006)在《翩翩蝴蝶舞甬城——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掠影》文中研究说明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宁波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暨第12届中韩日戏剧节,11月16日晚在宁波大剧院开幕。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李默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本届中韩日戏剧节执委会主任徐晓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以及浙江省、宁波市相关领导等出席开幕式,并为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25名获奖者颁奖。两年一届的中国戏剧节是国内最具规模的戏剧盛会,重在展示全国戏剧新作佳作的艺术魅力。本届戏剧
张金阳[8](1997)在《青城文化繁花似锦──呼市文化艺术事业50年掠影》文中研究说明
二、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掠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戏曲在新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选题来源与依据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专着方面 |
二、硕博论文方面 |
三、期刊方面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价值 |
第一章 中华戏曲与新疆——建国前中华戏曲在新疆的发展历程(1776-1949) |
第一节 新疆地理与人口迁移 |
第二节 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下新疆戏曲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
第二章 中华戏曲与新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戏曲在新疆的发展历程(1949——1979) |
第一节 建国后专业戏曲团发展概况 |
一、新疆京剧发展历程 |
二、京疆两地交流演出 |
三、秦、豫、曲子剧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戏曲剧团发展特征与经验 |
一、发展特征 |
二、经验教训 |
第三节 各戏曲剧团剧目汇编 |
第四节 戏曲在新疆的传承迭代 |
一、戏曲专业学校人才培养 |
二、专业院团的传承更迭 |
三、业余戏曲剧团传承 |
第三章 中华戏曲与新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戏曲在新疆的生存现状(1979——2019)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戏曲生存态势分析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戏曲发展概况 |
二、戏曲剧团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
第二节 多元文化背景下戏曲的创新 |
一、戏曲音乐创新探索 |
二、新编剧目与民族音乐元素 |
三、新疆曲子剧的探索 |
第三节 戏曲向西方音乐探索 |
一、伴奏加入西洋乐器 |
二、采用重唱表现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及发展历史 |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地理环境 |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空间分布 |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期 |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兴盛期 |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衰落期 |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复兴期 |
第二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班社剧团活动 |
第一节 “胶东半岛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
第二节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
第三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上) |
第四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下) |
第五节 “陇东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
第三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剧目 |
第一节 道情戏的剧目概况 |
第二节 宗教神话剧 |
第三节 孝贤劝善剧 |
第四节 家庭生活剧 |
第五节 社会历史剧 |
第六节 现代戏 |
第四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音乐体制 |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唱词衬字 |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帮腔艺术 |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上) |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下) |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舞台艺术 |
第五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品格及功用 |
第一节 宗教品格 |
第二节 民俗品格 |
第三节 乡土品格 |
第四节 艺术功用 |
第六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现状 |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困境 |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及保护 |
结语 |
附录: 道情戏大事记 |
附表一: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统计表(清末—1956年左右) |
附表二: 太康县道情剧团演职人员表 |
附表三: 太康道情戏脚色行当表 |
附表四: 太康道情剧团2012年(1月25—5月5日)演出统计表 |
附表五: 太康道情剧团2010—2011年演出总收入表 |
附表六: 太康道情剧团2011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
附表七: 太康道情剧团2010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
附表八: 太康道情剧团演员代际表 |
附表九: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活动表(清——1950年左右) |
附表十: “山陕中心”班社剧团表(1950-至今) |
附表十一: 临县道情剧团演职情况表 |
附表十二: 陇剧脚色行当表 |
附表十三: 胡家营业余渔鼓戏剧团的脚色行当 |
附表十四: 右玉县道情剧团演员基本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国图藏残钞本《续琵琶》研究 ——以曹寅的着作权问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钥匙与迷障——《续琵琶》着作权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幸存孤本与史料记载 |
第二节 学界论证与质疑问难 |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钞本版本特征探微 |
第一节 版本面貌概要与流传过程 |
第二节 特殊避讳现象与抄写年代 |
第二章 钞本文本立意详辨 |
第一节 “续琵琶"与”后琵琶" |
一、“皆真实典故” |
二、“琵琶不是那琵琶” |
三、“外扮孟德,不涂粉墨” |
四、疑似钞本作者排查 |
五、笔记史料的可靠性 |
第二节 理性思考与私人情怀 |
一、辩证公允的历史观念 |
二、包容坚毅的民族精神 |
三、自信多元的文化品格 |
四、开明积极的女性立场 |
五、孤亭楝影的盛世警悟 |
第三章 钞本艺术造诣品鉴 |
第一节 创新理念与审美诉求 |
第二节 表演性质与搬演能力 |
第三节 传播情况与受阻原因 |
第四章 钞本语言编码因革 |
第一节 意向剪裁与互文倾向 |
第二节 用典风格与用韵规律 |
结语 姿态与视野——曹寅及其着述研究前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的现状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的价值 |
第四节 剧场概念辞源考辨 |
第一章 民国前的上海演剧及其场所 |
第一节 古代上海文化沿革及演剧 |
第二节 近代上海演剧及场所概况(1843~1911) |
第三节 近代上海剧场圈及演化轨迹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上海演剧场所分布及演化轨迹 |
第一节 城市南区的“城厢”剧场圈 |
第二节 城市中区的“公共租界”剧场圈 |
第三节 城市西区的“泛租界”剧场圈 |
第四节 城市北区的“苏州河北”剧场圈 |
第五节 小结: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的演化轨迹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上海演剧场所类型及舞台式样 |
第一节 传统戏曲类型的演剧场所及舞台式样 |
第二节 现代话剧类型的演出场所及舞台式样 |
第三节 其它类型的演剧场所及舞台式样 |
第四节 小结:演剧场所类型及舞台式样分析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上海演剧场所中的舞台美术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上海戏曲的舞台美术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上海话剧的舞台美术 |
第三节 舞台美术的设计师和从业者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演化渊源与影响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剧场的遗传影响 |
第二节 上海开埠与欧美西风对上海剧场的影响 |
第三节 日本与苏俄剧场对海派剧场文化的影响 |
馀论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遗存报告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剧场的佚失状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剧场的遗存现状 |
结语 |
附录1:剧场档案 |
1.1 近代上海的传统演剧场所(1843~1911) |
1.2 近代上海的西式剧场(1843~1911) |
1.3 民国前期的上海演剧场所(1912~1927) |
1.4 民国中期的上海演剧场所(1927~1937) |
1.5 民国后期的上海演剧场所(1937~1949) |
附录2:民国期间舞台美术师小传(1880~1930) |
附录3:上海演剧场所年表 |
附录4:剧场分布图 |
附录5:海外上海研究书目:1845~2005 图书馆访问网址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创作的实践 |
致谢 |
附图 |
四、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掠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戏曲在新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D]. 赵春花.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7)
- [2]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D]. 杨志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3]国图藏残钞本《续琵琶》研究 ——以曹寅的着作权问题为中心[D]. 王赫. 山东大学, 2017(09)
- [4]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9)[D]. 贤骥清. 上海戏剧学院, 2014(03)
- [5]形式的拓展与蕴含的收缩——从窦娥剧变迁看台湾版《呐喊窦娥》的得与失[J]. 柳隐溪. 戏曲研究, 2011(02)
- [6]生活的本质 创作的思考——话剧《我的第一次》给我们的启示[J]. 周群. 剧影月报, 2007(05)
- [7]翩翩蝴蝶舞甬城——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掠影[J]. 开延. 上海戏剧, 2006(01)
- [8]青城文化繁花似锦──呼市文化艺术事业50年掠影[J]. 张金阳. 内蒙古宣传, 199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