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辉[1](2021)在《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验证现有理论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探索理论驱动下的癌症复发恐惧与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关系;探寻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以及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因果预测关系,根据现有研究发现制定对策与建议,为制定此方面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某省四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乳腺癌术后5年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945位患者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57份(有效回收率为90.7%)。采用的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简表、简明疲劳量表、疾病感知问卷简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限制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4.1.0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疲劳、社会支持和社会限制为自变量,以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为中介变量,以癌症复发恐惧为因变量,采用SPSS-PROCESS 3.3宏程序和基于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疾病感知和非适应认知策略在每个自变量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上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AMOS 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多个自变量同时存在的整体路径作用。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中选取300名术后第3个月的患者进行了三次追踪调查,最终有267人完成全部调查(失访率为11.0%)。采用Mplus 8.3软件,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以描述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分别验证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跨时间因果预测关系。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结合增加样本多样性原则和饱和原则,对857名有效样本中的17人进行了质性访谈。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Nvivo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逐层整理、编码和分析。结果: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857位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量表总分平均为(14.95±7.22)分;其中523人报告了高水平的癌症复发恐惧,占样本总人数的6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手术方式、化疗史和放疗史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总分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癌症复发恐惧与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社会限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经济困境呈显着正相关(r=0.255~0.572),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0.51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因素根据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限制、疲劳、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焦虑症状、社会支持、疾病感知、化疗史和放疗史,上述变量总共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61.5%的变异,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分别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19.8%、18.2%和11.6%的变异;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中,按重要性评分对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疾病感知、社会限制、社会支持、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经济困境、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疲劳、受教育程度、个人每月可支配收入、职业、放疗史、化疗史和手术方式。随机森林模型发现,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评分结果不同。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链式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疲劳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89,占总效应的28.81%;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53,占总效应的48.88%;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限制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8,占总效应的28.58%。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疲劳、社会限制和社会支持相互关联的情况下,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同样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癌症复发恐惧被上述变量共同解释的变异量为60.0%。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潜变量增长模型发现,乳腺癌患者在术后3~9个月期间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呈线性下降,且初始水平与后期的发展趋势存在显着关联。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别对癌症复发恐惧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经过半结构化访谈和主题分析,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题:癌症复发恐惧的感受、癌症复发恐惧的态度以及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其中,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媒体的报道、复查、认识人的复发或死亡消息),个人因素(躯体症状和疾病特点)、家庭因素(家庭支持和家庭情感负担)和医疗因素(医生支持和医疗体验)。结论:(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平均水平较高,高水平癌症复发恐惧检出率也较高,现状不容乐观。(2)年龄<39岁的患者其癌症复发恐惧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且不同年龄段患者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不同,提示我们应根据各年龄段患者的特点采取适龄的、灵活的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个体化的支持服务。虽然化疗史和放疗史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较低,但也为寻找最佳干预时机和重点干预人群提供了科学指导。(3)社会、认知和心理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明显超过人口、疾病与治疗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上述这些可通过干预进行改善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相关防控措施的开展和扶持政策的改进。其中,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和社会限制在两种模型中都表现出最强的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认知应对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尽管疾病感知与社会支持在多元线性回归中预测能力较低,却出现在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排序的前三位,这可能与随机森林模型能考虑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有关,提示我们应结合多种统计方法的优缺点综合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能力,并深入探索重要因素间的路径关系。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没有显着意义的经济困境,在随机森林中却比较重要,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弥补了从癌症的经济副作用角度探索癌症复发恐惧的研究空白。(4)疲劳、社会限制、社会支持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均受到了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的链式中介影响,验证了疾病自我调节模型和社会认知加工模型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化了认知与应对在癌症复发恐惧发生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此外,疲劳、社会限制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互动关联,提示当内部和社会因素同时作为触发因素时,也可以通过激活认知与应对过程,对癌症复发恐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提示我们应从生理、社会与认知多个角度综合理解癌症复发恐惧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与社会支持服务。(5)在术后3~9个月期间,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且初始水平低者其后期下降速度较快,提示我们术后尽早开展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控制后期癌症复发恐惧的进展。(6)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的升高可以引起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升高,为明晰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并提示我们从改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角度寻找控制癌症复发恐惧的突破口将会大有裨益。(7)乳腺癌患者对癌症复发恐惧有着积极和消极的感受,并采取着乐观、寻找意义或逃避的态度,合理运用其积极态度,为其寻找正向意义,可能有利于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减轻癌症复发恐惧。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医疗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我们,为乳腺癌患者增强支持网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措施,将是缓解癌症复发恐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及其能提供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癌症复发的恐惧。
王肖[2](2021)在《气象因素对内蒙古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马晓羽[3](2020)在《长春市空气污染对人群死亡影响的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定量评估污染物对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影响,明确敏感人群,增强居民空气污染防护意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为当地空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长春市2014-2018年空气污染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死亡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控制时间趋势、温度、湿度、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等混杂因素影响,定量分析长春市空气污染对人群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单日滞后效应;分析不同季节污染物效应的差异;并按性别、年龄分层,明确敏感人群;最后使用DLNM模型进一步分析污染物与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暴露-滞后-反应关系及累积滞后效应。结果:1.长春市2014-2018年污染物PM2.5、PM10、SO2、NO2、O3、CO的日平均浓度及范围分别为51.25ug/m3(5-487ug/m3)、86.88ug/m3(11-1011ug/m3)、27.6ug/m3(2-151ug/m3)、39.37ug/m3(11-109 ug/m3)、87.99ug/m3(16-228 ug/m3)、0.93mg/m3(0.3-3.2mg/m3)。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依次是PM10,PM2.5,O3,SO2,NO2;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依次是PM2.5,PM10,O3,NO2,SO2。期间平均气温7.0°C(-26.1-29.9°C),平均湿度59.97%(14-100%)。污染物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趋势,PM2.5、SO2,、CO浓度高峰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而O3的季节性趋势相反,在夏秋季节出现高峰。空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研究期间居民呼吸系统死亡总数为7879人,日均死亡数为4.31人,范围0-14;按性别分层,男性死亡人数多于女性,比例为1.49:1;按年龄分层,≥65岁年龄组死亡数明显多于<65岁年龄组死亡数,比例为5.26:1。循环系统死亡总数为44847人,人均死亡数为24.56人,范围7-46;按性别分层,男性死亡人数多于女性,比例为1.3:1;按年龄分层,≥65岁年龄组死亡数多于<65岁年龄组死亡数,比例为1.74:1。3.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死亡影响的结果显示,PM2.5、PM10、O3、CO对呼吸系统死亡存在滞后效应,单日效应最大时,日均浓度分别每升高10ug/m3(CO浓度每升高0.1mg/m3),呼吸系统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84%(95%CI:0.21%-1.47%),0.67%(95%CI:0.25%-1.10%),1.85%(95%CI:0.88%-2.84%),1.03%(95%CI:0.21%-1.87%);累积滞后效应最大时,PM10和O3对呼吸系统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9%(95%CI:0.11%-2.91%),6.85%(95%CI:1.20%-2.82%)。4.空气污染对循环系统死亡影响的结果显示,O3和CO对循环系统死亡存在滞后效应,单日效应最大时,日均浓度分别每增加10ug/m3,0.1mg/m3,循环系统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51%(95%CI:0.06%-0.96%),0.42%(95%CI:0.05%-0.80%)。累积滞后效应最大时,PM10、O3、CO对循环系统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52%(95%CI:0.01%-1.01%),1.28%(95%CI:0.29%-2.20%),0.60%(95%CI:0.01%-1.21%)。5.不同季节污染物对呼吸、循环系统死亡影响结果显示,PM2.5、PM10、SO2、O3在暖季对呼吸系统死亡效应更强,而NO2相反。对循环系统的影响,PM10、NO2、O3、CO在暖季效应更强,而PM2.5相反。6.污染物对不同性别居民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影响结果显示,污染物PM2.5、PM10、NO2、O3、CO仅对男性呼吸系统死亡存在影响;仅O3对男性循环系统死亡存在影响。7.污染物对不同年龄居民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呼吸系统来说,PM2.5、CO、O3影响对≥65岁居民敏感,PM10、NO2对<65岁居民更敏感;而污染物对循环系统的死亡影响仅对≥65岁居民有意义。结论:1.长春市2014-2018年主要超标污染物是PM10,PM2.5,O3;污染物PM2.5,PM10,SO2,NO2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PM2.5、PM10、O3和CO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存在滞后效应;PM10、O3和CO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存在滞后效应。3.空气污染物对人群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对呼吸系统的健康效应,PM2.5、PM10、SO2和O3在暖季较强,NO2在冷季较强;对循环系统健康效应,PM10、NO2、O3和CO在暖季较强,PM2.5在冷季较强。并且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风险不同。4.随空气污染物浓度升高,呼吸、循环系统死亡风险也随之增大,二者呈现线性无阈值的关系,即使污染物浓度在标准限值时仍可能存在风险。
尚可政,张楠,刘继峰,尚子溦[4](2018)在《气象因素对西安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象条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已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西安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逐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和2009年12月20日至2014年12月31日连续5年间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研究了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病的累积及延迟效应,建立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模型及气象危险指数等级标准,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西安地区2010-2014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逐年递增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月均死亡人数冬半年多(占54.3%),夏半年少(占45.7%);(2)日平均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夏半年明显;气温日较差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呈相关,且冬季和夏季比春秋明显;气压在夏季、冬季及春季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较为明显;风速与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呈显着相关;湿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呈负相关;日照时数与心脑血管疾病,在冬春季呈负相关,夏季呈正相关。(3)经过逐步回归建立了西安全年逐月的心脑血管疾病预报模型,并进行回代检验。本文化的研究结果对预测心脑血管死亡人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楠,侯斌,乔丽,刘继锋,徐军昶[5](2018)在《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象因素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诱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逐年上升。为了应用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机制,对预测预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发展提供依据,现综述2000年至今的国内外有关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影响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樊希彬,谭丽静,李丹,范佳文,樊金霞,马云龙,孙莹[6](2018)在《天气突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文中提出为做好公共气象疾病指数预报服务,以丹东市近2004—2015年共8677例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为样本,分析了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与气象因素关系,重点分析了11月至次年2月天气突变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住院人数与气压、风速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分别为0.949和0.933;与月平均气温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0.992),均通过了0.01的显着性水平检验,且冬季心脑血管病住院人数大于夏季;(2)冷锋、气旋、寒潮和大风等突变气象条件与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呈正相关。该分析结果可作为日常公共气象疾病指数预报的科学依据,当预报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天气条件时,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供给广大公众,有利于预防和减轻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郑晓东[7](2018)在《长春地区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气候变化以及污染的加剧,全球心脑血管疾病就诊率和死亡率日趋增加。长春位于我国东北,该地区在气象要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比较匮乏。本文利用长春市2009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心脑血管疾病逐日就诊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对疾病就诊人数与气象要素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逐步回归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得出气象要素影响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预报方程;并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研究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及平均相对湿度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的影响,考虑气象要素对疾病1-7天的滞后影响,进行年龄和性别分层,定量研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心脑血管疾病不同人群就诊人数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气温对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危险度RR值先减小再增大,大致呈现出“U”字型,存在一个极小值点,这个极小值点即为温度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最适气温,在这个温度,气温对就诊人数影响最小。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对总人数的影响无显着滞后效应,日最低气温对总人数的影响滞后效应显着。长春市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总就诊人数的影响在小于最适温度时要比大于最适温度时严重。(2)日平均气温对不同就诊人群的影响滞后效应不明显,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对人群的影响有较明显的滞后效应。日平均气温在小于最适温度时,对非老年人群的影响大于老年人群,大于最适温度时,对非老年人的影响小于老年人,而且日平均气温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日最高气温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对老年人群的影响要大于非老年人群;日最低气温对老年人群影响大于非老年人群,在小于最适温度时,日最低气温对女性的影响小于男性,大于最适温度时,日最低气温对女性的影响小于对男性。(3)在不同季节,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对不同就诊人群的影响,都是暖季滞后效应大于冷季,而日最高气温的影响各个人群滞后效应不太一致。日平均气温变化对总就诊人数的影响,冷季要大于暖季;对老年人的影响暖季大于冷季,对非老年人的影响暖季大于冷季,对女性的影响暖季大于冷季。日最高气温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不同人群的影响,对总人数,老年人,非老年人都是日最高气温小于最适温度时,暖季影响大于冷季,日最高气温大于最适温度时,暖季影响小于冷季,而女性则反之。日最低气温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人群的影响,对总人数和老年人,日最低气温小于最适温度时,暖季影响小于冷季,大于最适温度时,暖季影响大于冷季,对非老年人和女性,则相反;(4)相对湿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曲线,一般是危险度RR值先增大再减小,呈现倒“U”字型。相对湿度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极值点一般出现在相对湿度70左右。在极值点左侧,相对湿度影响女性就诊人数影响RR值最大为1.010,对男性影响最大为1.007,在极值点右侧,相对湿度影响女性就诊人数影响RR值最小为0.992,对男性影响最小为0.993,可见对相对湿度的变化响应女性比男性患者更加敏感;在小于极大值时,日平均相对湿度对老年人的影响RR值最大为1.007,对非老年人影响危险度RR值最大也为1.007,即日平均相对湿度在低于临界值时对不同年龄人群影响相差不大;在大于极大值时,日平均相对湿度对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的影响RR值最大为0.992和0.991,对老年人影响略大于非老年人。因此,相对湿度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相差不大。(5)长春市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协同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全人群和女性就诊人数有显着的影响,而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协同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全人群和女性还有老年人就诊人数有显着的影响。通过分析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平滑曲面图发现,在高温-低湿度时,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协同作用对就诊人数影响最显着;高温、低温再加上在相对湿度极值点70附近时,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与相对湿度交互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最显着。(6)对长春市气象因素和心脑血管疾病建立了逐步回归方程利用历史资料回代检验,对通过比例做比较分析,发现不做平滑的逐步回归方程预报效果最好。
张楠[8](2016)在《西安地区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候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存影响巨大,不容忽视。我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西安地区2008年至2012年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各种死因死亡率的第一位。气象条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已受到居民及众多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西安地区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逐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和2009年12月20日至2014年12月31日连续5年间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研究了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滞后及累积效应,分析一年中各月的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程度,建立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模型及气象危险指数等级标准,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西安气温年内变化呈冬半年低、夏半年高的特征,气压呈现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征;相对湿度是在3月份最低,9月份最高;降水量表现为夏半年多冬半年少的特征,9月份降水量最多;日照时数以3-7月份最多,其中6月份最高;风速夏半年大于冬半年。日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降水、日照、平均气压、风速有逐年下降趋势。(2)西安地区2010-2014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逐年递增,占西安地区人口总数比例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月均死亡人数整体上呈“U”型分布,冬半年多(占54.3%),夏半年少(占45.7%),与气温年内变化呈反位相,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死亡人数呈冬、秋、春、夏依次递减。(3)西安地区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多表现出一定滞后性,并存在累积效应,不同月份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显着影响的气象因素不同。全年中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半年;气温日较差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主要在冬季和夏季,差值越大死亡人数有增加的趋势;气压在夏季、冬季及春季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较为明显;一年中风速越大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湿度在夏季及秋冬季影响明显,湿度越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有下降趋势;降水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较弱;日照主要在冬季、冬春交替和夏季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影响,冬春交替日照时数越少、夏季日照时数越多心脑血管死亡人数均出现上升趋势。(4)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建立心脑血管疾病1-12月预测预报模型,并进行回代检验,各月预报模型拟合准确率除8月份外均在70%以上,各月预报模型预报准确率均在70%以上,预报效果较好;根据模型建立了等级预报标准,若等级完全相同或相差1级均视为预报正确的话,则所有模型的等级预报正确率均可达90%以上,等级预报的预报效果较好;对减少心脑血管死亡人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理解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程度,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吴娟[9](2016)在《ACE、ACE2基因多态性及其和气象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明确冠心病住院人次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气象因素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影响;阐明ACE基因、ACE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分析基因多态性和气象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2012年长春市气象资料和同期在吉林大学某2家三甲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3363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研究分析气象因素与冠心病住院人次的关系。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某三甲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246例冠心病患者和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51例健康个体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人群的人口学资料、体检资料、病史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等;经知情同意后,采集对照组和病例组人群的空腹抗凝静脉血5m L,用于提取全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ACE基因rs4267385、rs4316、rs4461142位点及ACE2基因rs151428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COX回归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气象因素对冠心病住院情况的影响;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人群4个SNPs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数分布差异;采用非条件分析ACE、ACE2基因多态性与气象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冠心病的关系。结果:1.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气压呈负相关关系(P<0.05);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气压和日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关系(P<0.05)。2.冠心病患者住院时间具有季节性,冬、春季住院人数较多,集中于15月;秋季住院人数最少。3.春季、秋季和冬季,冠心病患者住院当天和滞后13天的日平均气温均可影响冠心病住院人次(P<0.05);夏季仅住院当天的日平均气温可影响冠心病的住院人次(P<0.05);四季均以患者住院当日OR值最大。4.校正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气压和日平均风速后,春季、夏季和冬季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冠心病住院人次分别上升2%、3.2%和1.7%;秋季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冠心病的住院人数降低1.1%。5.性别、年龄、饮酒、甘油三酯水平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总胆固醇水平、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在两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人群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病例组人群平均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人群。6.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的ACE基因rs426738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显着(P<0.05),病例组人群TT基因型、T等位基因所占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人群;两组人群ACE基因rs4316、rs4461142及ACE2基因rs1514283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ACE基因rs4267385位点基因型与日平均气温、总胆固醇、高血压和糖尿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rs4267385位点TT基因型与吸烟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住院时间具有季节性,高峰期集中在冬季和春季;2.春、夏、秋、冬四季,日平均气温均可影响冠心病住院人次,且不同季节影响作用不同;3.吸烟、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4.ACE基因rs4267385位点可能是冠心病的易感位点,其中TT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的易感基因型,T等位基因是冠心病的易感等位基因;5.ACE基因rs4267385位点与日平均气温、总胆固醇水平、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可能不存在交互作用,在吸烟者中ACE基因rs4267385位点TT基因型携带者患冠心病的风险为CC基因型携带者的1.798倍。
高翔,赵武,杜亮[10](2015)在《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与气温变化的关系》文中提出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是安阳市的多发病,本文通过安阳市人民医院2010—2012年3年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的统计与当地的气温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从而对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今后的防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统计分析与方法学基础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准则 |
2.7 技术路线 |
第3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
3.4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4.1 条件检验 |
4.2 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3 社会支持、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4 社会限制、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5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 |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 |
5.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的关系 |
5.4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6.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6.2 信效度检验 |
6.3 主题分析框架 |
6.4 质性资料分析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
7.1 讨论 |
7.2 对策建议 |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长春市空气污染对人群死亡影响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人口学资料 |
2.1.2 人群死亡资料 |
2.1.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 |
2.1.4 气象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描述性分析方法 |
2.2.2 广义相加模型 |
2.2.3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
2.3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空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基本情况 |
3.1.2 人群死亡基本情况 |
3.2 空气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 |
3.3 空气污染对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单日滞后效应 |
3.3.1 空气污染物对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影响 |
3.3.2 不同季节空气污染物对人群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影响 |
3.3.3 污染物对不同性别人群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影响 |
3.3.4 污染物对不同年龄人群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影响 |
3.4 空气污染物对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 |
3.4.1 空气污染物对总人群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累积影响 |
3.4.2 空气污染物对老年人呼吸、循环系统死亡的累积影响 |
3.5 暴露-滞后-反应关系 |
3.5.1 单日暴露-滞后-反应关系 |
3.5.2 总体累计暴露-滞后-反应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空气污染特征 |
4.2 空气污染的人群死亡风险 |
4.3 不同季节空气污染的人群死亡风险 |
4.4 不同人口学特征空气污染的人群死亡风险 |
4.5 空气污染人群死亡风险的累积滞后效应 |
4.6 空气污染人群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气象因素对西安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3 西安心脑血管疾病特征 |
4 气象条件对西安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
4.1 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 |
4.2 气压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 |
4.3 风速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 |
4.4 湿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 |
4.5 日照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 |
5 西安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预报方程建立及检验 |
5.1 预报方程的建立 |
5.2 预报方程的检验 |
6 总结与讨论 |
(5)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病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1.1 国外关于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 |
1.2 国内关于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 |
1.3 研究数据及研究方法缺乏统一标准 |
1.4 医疗健康预报 |
2 气候因素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
3 存在问题 |
4 结语 |
(6)天气突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心脑血管疾病与季节关系 |
2.2 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住院人数与气象要素关系 |
2.3 突变天气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 |
2.3.1 冷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
2.3.2 气旋对心肌梗塞 (死) 影响 |
2.3.3 寒潮和大风天气对脑梗塞 (死) 影响 |
2.3.4 风速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 |
2.3.5 气压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 |
3结论与讨论 |
(7)长春地区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资料来源 |
2.2.1 疾病资料 |
2.2.2 气象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描述统计 |
2.3.2 相关分析 |
2.3.3 多元回归 |
2.3.4 逐步回归 |
2.3.5 冷季和暖季的划分 |
2.3.6 广义相加模型 |
第三章 长春市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
3.1 长春市气象要素平均特征 |
3.2 长春市气象要素频数分布特征 |
3.3 长春市气象要素季节和年变化特征 |
3.4 长春市冷暖季的区分及特征 |
第四章 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特征及其统计预报模型 |
4.1 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频数分布特征 |
4.2 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年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
4.3 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
4.4 冷暖季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4.5 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统计预报方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温对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 |
5.1 气温对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 |
5.2 气温对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不同人群就诊人数的影响 |
5.2.1 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 |
5.2.2 气温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影响的相对危险度RR值变化 |
5.3 冷暖季不同季节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相对湿度对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 |
6.1 相对湿度对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全人群的影响 |
6.2 相对湿度对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不同性别人群的影响 |
6.3 湿度对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气温和湿度交互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
7.1 日平均气温和湿度交互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 |
7.2 日最高气温和湿度交互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 |
7.3 日最低气温和湿度交互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特色与创新点 |
8.3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参与论文 |
二:参与项目 |
致谢 |
(8)西安地区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医学气象研究应用情况 |
1.2.4 存在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医学资料 |
2.1.2 气象资料 |
2.2 方法 |
第三章 西安地区气候和心脑血管疾病特征 |
3.1 西安地区气候特征 |
3.1.1 气象要素年际变化 |
3.1.2 气象要素季节变化 |
3.1.3 气象要素逐月变化 |
3.1.4 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
3.2 心脑血管死亡特征分析 |
3.2.1 西安地区2010-2014年心脑血管死亡率变化特征 |
3.2.2 西安地区心脑血管分布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安地区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4.1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4.1.1 1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2 2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3 3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4 4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5 5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6 6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7 7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8 8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9 9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10 10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11 11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12 12月份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逐日死亡相关分析 |
4.1.13 气象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相关分析的总体情况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安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预报研究 |
5.1 预报因子的选择 |
5.2 预报方程的建立 |
5.2.1 逐月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预报方程 |
5.2.2 逐月缺血性心脏病日死亡人数的预报方程 |
5.2.3 逐月脑血管病日死亡人数的预报方程 |
5.3 预报等级 |
5.4 预报效果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6.3 存在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9)ACE、ACE2基因多态性及其和气象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冠心病概述 |
1.2 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 |
1.3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1.4 气象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
1.5 ACE和ACE2与冠心病的关系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交叉研究 |
2.2.2 病例对照研究 |
2.3 资料和样品收集 |
2.3.1 一般资料收集 |
2.3.2 气象资料收集 |
2.3.3 血样采集 |
2.4 气象因素与冠心病的病例交叉研究 |
2.5 SNPS基因型检测 |
2.6 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气象因素与CHD住院人次的关系 |
3.1.1 长春市气象因素的变化情况 |
3.1.2 气象因素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
3.1.3 CHD住院人次的时间分布 |
3.1.4 气温对CHD住院人次的滞后效应 |
3.1.5 多气象因素模型气温与CHD住院人次的相关性分析 |
3.2 ACE、ACE2基因多态性和CHD的关联性研究 |
3.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2 酶切图谱 |
3.2.3 4 个SNP位点基因型频数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 |
3.2.4 ACE基因、ACE2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比较 |
3.3 各危险因素与ACE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与CHD的关联性研究 |
第4章 讨论 |
4.1 气象因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4.1.1 CHD与季节的关系 |
4.1.2 CHD与气温的关系 |
4.2 CHD的危险因素 |
4.3 ACE和ACE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
4.3.1 ACE基因多态性与CHD的关系 |
4.3.2 ACE2基因多态性与CHD的关系 |
4.4 ACE基因多态性与气象因素、各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与气温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月变化 |
1.1 呼吸道疾病的月变化 |
1.2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月变化 |
2 安阳市的月平均气温变化 |
3 安阳市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
3.1 安阳市呼吸道疾病的发病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
3.2 安阳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
4 小结 |
四、长春市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D]. 任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2]气象因素对内蒙古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研究[D]. 王肖.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3]长春市空气污染对人群死亡影响的风险研究[D]. 马晓羽. 吉林大学, 2020(08)
- [4]气象因素对西安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A]. 尚可政,张楠,刘继峰,尚子溦. 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 2018
- [5]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概况[J]. 张楠,侯斌,乔丽,刘继锋,徐军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09)
- [6]天气突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J]. 樊希彬,谭丽静,李丹,范佳文,樊金霞,马云龙,孙莹. 气象科技, 2018(02)
- [7]长春地区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D]. 郑晓东. 兰州大学, 2018(10)
- [8]西安地区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关系的研究[D]. 张楠. 兰州大学, 2016(06)
- [9]ACE、ACE2基因多态性及其和气象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的关系[D]. 吴娟. 吉林大学, 2016(09)
- [10]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与气温变化的关系[A]. 高翔,赵武,杜亮.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