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符号化论文_殷美琪,陈丽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商品符号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符号化,商品,符号,价值,广告,日常生活,困境。

商品符号化论文文献综述

殷美琪,陈丽平[1](2019)在《商品符号化语境中的广告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广告中日益被抽离,随之强调的是其符号意义,在即时满足、年轻化、超真实性、梦幻化的广告特征下,广告资本逐利的本质与文化引导之间的矛盾日渐紧张,广告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所面临的历史性、社会性的困境需被细究。(本文来源于《采写编》期刊2019年02期)

薛景文,何慧超[2](2019)在《网红商品的符号化传播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渗透,"互联网+"营销产物——种种"网红"商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并于短期内占据了所处市场的重要份额。网红商品的畅销逻辑是一个循环闭环:广告将网红商品符号化,大众传媒促进消费共识的形成,人们的符号消费需求又推动新的生产。如今网红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消费主义的侵蚀也引起了学界对思想异化和媒介素养问题的重视。(本文来源于《采写编》期刊2019年01期)

李建波,朱黎明,刘河旺[3](2012)在《体育商品消费符号化的社会学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体育商品消费符号化、广告呈现方式、体育商品消费行为形成以及体育商品符号化广告表现进行阐述;从社会学视角对体育商品符号化消费带来的驱动符号认同、媒体单项操控消费意识、体育商品的浪费以及青少年体育商品消费的异化等现象进行分析。特别指出,青少年处于符号消费的低端,符号化消费导致青少年体育商品消费的异化,特征是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尤其是对名牌的追逐,社会应对其进行健康消费行为引导。(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张耀珍,黄卫东[4](2011)在《大学生网络虚拟商品消费符号化过度现象的分析及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网络虚拟商品消费存在着符号化过度的不良现象,这种情况将会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大学生成长乃至对社会文明和进步产生不良影响。在分析了"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网络虚拟商品消费的影响之后,注重从大学生自身和外界消费环境两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虚拟商品消费引导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青年探索》期刊2011年02期)

魏亚萌[5](2010)在《从“80后”消费特征看文化商品的符号化》一文中研究指出"80后"作为中国社会特有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独特的个性和消费特征引发了种种有趣的现象。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大街小巷还是在虚拟的网上空间,"80后"消费的文化商品也变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大多数"80后"言必称"村上春树""杜拉斯"等等。本文主要从"80后"的消费特征出发,来探究文化商品符号化现象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期刊2010年07期)

张春梅[6](2010)在《日常生活“商品符号化”还是“审美化”——一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提法,有以下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要区分开审美化或审美泛化与消费符号的无限扩张之间的区别;二是要将西方的语境和西方的消费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影响研究与语境化研究区分开;叁是要明确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意味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艺学的越界。在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泛化之前,首先对其进行语义分析是必要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黄志贵[7](2009)在《商品符号化生产的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符号化问题的提起传统商品理论和实践的缺陷在于从物质学的角度出发,把商品生产简化为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物态转换过程。因此,检核商品指标就局限在规格、质量、数量、技术等狭窄的范围内。从社会学来看,无论是商品生产的主体本身、行为过程还是目的功能,都具有相当的社会属性。商品生产不仅是一个技术化和市场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任何商品生产不应仅理解为物质价值、市场价值的生产,还应该进一步看作是符号价值的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国情国力》期刊2009年01期)

陶德富[8](2007)在《商品的符号化建构与广告的诗意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商品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广告自然充当了商品符号化的建构者。它首先建构出商品消费的符号化语境,然后在这一语境中不断建构商品的意义,并在建构出意义后把商品符号化。随着商品符号化建构的延伸,它进一步提出了广告诗意形象化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07年21期)

杨健生[9](2006)在《商品符号化和市场营销竞争新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提升了符号意义在商品构成中的地位,符号意义逐渐成为决定商品销售、消费的主导因素,由此形成商品符号化的趋势。在商品符号化趋势下,市场营销竞争呈现新的趋势,流行符号意义创新成为竞争的焦点,符号意义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06年08期)

鞠惠冰[10](2001)在《商品的符号化:从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商品在价值结构上具有两面性。其一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品质、功能等 ;其二为“符号价值”,是由商品的品牌、设计、广告以及企业形象等塑造出来的。许多成功品牌的成就证明 ,一种产品打开市场销路 ,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消费者感知到的符号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商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商品符号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渗透,"互联网+"营销产物——种种"网红"商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并于短期内占据了所处市场的重要份额。网红商品的畅销逻辑是一个循环闭环:广告将网红商品符号化,大众传媒促进消费共识的形成,人们的符号消费需求又推动新的生产。如今网红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消费主义的侵蚀也引起了学界对思想异化和媒介素养问题的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商品符号化论文参考文献

[1].殷美琪,陈丽平.商品符号化语境中的广告转换[J].采写编.2019

[2].薛景文,何慧超.网红商品的符号化传播探究[J].采写编.2019

[3].李建波,朱黎明,刘河旺.体育商品消费符号化的社会学认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4].张耀珍,黄卫东.大学生网络虚拟商品消费符号化过度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青年探索.2011

[5].魏亚萌.从“80后”消费特征看文化商品的符号化[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

[6].张春梅.日常生活“商品符号化”还是“审美化”——一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义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7].黄志贵.商品符号化生产的路径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09

[8].陶德富.商品的符号化建构与广告的诗意化[J].商业时代.2007

[9].杨健生.商品符号化和市场营销竞争新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6

[10].鞠惠冰.商品的符号化:从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

论文知识图

电子商务简化模型

标签:;  ;  ;  ;  ;  ;  ;  

商品符号化论文_殷美琪,陈丽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