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同于柏拉图从抽象的理念“善”出发,用先验的美德伦理幻想出一个理性城邦分工下人的有限的“圆满”,马克思用历史唯物的方法,立足于社会经济基础,深刻揭示了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双重作用。文章从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等角度,阐述了马克思分工理论与柏拉图分工理论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马克思;柏拉图;分工;人的发展
分工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理论区别于乌托邦的科学所在。分工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比较马克思与柏拉图分工理论中人的发展思想,有利于更加科学地把握马克思分工理论中人的发展思想,有利于探索人的发展路径。
分工广义上是指一切人类社会活动形式。狭义的分工主要是一种历史形态,是私有制的同义语,表现形式是劳动片面化与固定化。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性别之间的纯生理基础上产生的自然分工到后来的社会分工,尤其是私有制下的分工,具有一种对抗性质。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真正体现人的实践主体的性质,分工中的对抗性矛盾才会消除,这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最大允许狗腿严重度为钻孔轨迹正弯曲或负弯曲的曲率半径宜大于钻杆钻具组合自由状态(钻具组合整体顺下孔壁通过弯曲段)的最小曲率半径。正弯曲段狗腿严重度允许值相对较高,最小曲率半径相对较小;负弯曲段狗腿严重度允许值相对较低,最小曲率半径相对较大。狗腿严重度指标可反映弯曲段对钻探钻井施工的影响,但不能用于评价整个钻孔轨迹对钻探施工孔内安全的影响。如钻孔轨迹由2个或以上弯曲段构成,其对钻探施工孔内安全不是单独影响的,而是具有关联性和叠加性的,将严重加剧钻探施工孔内安全问题;而且随着钻进深度的不断增加,孔内安全不断恶化。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中关于人的发展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三方面。同时,分工对人的发展有双重作用,应辩证看待分工。下文通过联系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人的发展的三个方面结合分工的双重性对分工条件下人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不充分分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初级条件——资本主义社会
第一,分工发展了劳动能力,但又使人畸形发展。相对于之前的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开展大工业生产,生产力提高了不少。与人类整体活动领域的无限形成对比的是个体活动能力的有限,分工使大工业得到发展,整体劳动被划分为一个个部分的工序,人们只需要集中精力进行自己的那部分生产,丰富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个人技能,提高了生产率,满足了人们发展的物质需求。同时,机器工具延长了人的肢体,计算机扩张了人的大脑器官功能,增强了劳动者的脑力劳动能力。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物质增长仅仅被资本家享用,他们提高工人的劳动能力只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工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完全成为资本的附属品,他们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而工人们被限制在狭小的活动范围内,影响个人的知识、技能,使其在异化下片面和畸形的发展。第二,分工打破了封建等级,产生阶级,但又产生了新的压迫。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世袭、天生的等级下的关系,打破了固定不变的政治性等级,而是可以通过竞争和斗争改变为经济性的阶级,以前的属性对于人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偶然性。同时,资产阶级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广到全世界,扩大了市场,建立了世界市场,为世界范围的工人阶级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但在生产力还没高度发达时,阶级之间会产生新的压迫和剥削,分工性质内部存在着谋生性、竞争性、物役性,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具有矛盾,进而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出一种对抗性,体脑、城乡、工农的分离下,资本家与工人对立就是一对明显的关系,是充满矛盾的对抗性关系。第三,分工产生“自由平等”,但又具有虚假性,禁锢个性。资产阶级以自由平等为口号,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其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开始追求自己的权利,具有启蒙作用。但所谓“普遍”的权利也只是局限在资产阶级,劳动者被排除在外,具有虚假性,只是一种现实的现象,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理想的、倒像的表达,看不到其形成的过程来源于现实的物质社会活动。因为其虽然产生了竞争,但这种竞争仍然是被迫的、不自觉的,而且不能超出特定范围,带来思维、行动单一化、固定化,这就禁锢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限制着每个人的发展,缺乏独立和个性,是片面的人、不完整的人。资本掠去了人本该有的独立性和个性,人完全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成了一个偶然的个人,本质上是不利于自身个性发展的。
(二)充分分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终条件——无产阶级的产生
2.研究角度:伦理角度与经济角度
二、柏拉图分工理论中关于人的发展的内容
2)海风锋垂直剖面要素结构显示,海风偏冷气团的水平速度u登陆构成海风锋前缘,对锋面垂直抬升位置及强度起重要作用,造成此处显著的上升运动中心,并往往有云系及较强降水配合。此外,锋后的下沉运动与锋前上升运动配合,在海风锋垂直剖面上形成锋面二级环流,影响海风锋系统环境的不稳定特征。因此海风锋是大环流稳定背景下的局地扰动源,海风锋锋面附近二级环流也形成一个完整的海风环流。
1.理论起点:“善”的理念与经济基础
在柏拉图看来,城邦正义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分工的目的就在于城邦正义。他在《理想国》中以自由民为对象,围绕政体问题,认为在城邦中的每个人都有各种需要,但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理想的城邦必须依照不同灵魂素质来分工。这样的情况下,就把自由民分为代表智慧的统治者、代表勇敢的保卫者和代表节制的劳动者三种类型。“与智慧、勇敢、节制相对应的三个阶层的划分及其各安其分、各尽其责,这既是国家正义的体现,又是国家之所以正义的条件。”[1]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因为掌握统治知识,因此是统治者;保卫者只需要遵循“哲学王”的指示,保护好城邦即可;生产者更是被认为最低级灵魂中存在容易被欲望所腐蚀的因素,因而被看作下等的级别,只需要节制,在分工中只担任生产工作。这种精英主义下,普通大众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尤其劳动阶层。而马克思是为了劳动阶层,为了无产阶级,更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在他眼里,在一个社会里,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有的是人人可以自由自觉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每一个人都是实践的主体。而从事生产的无产阶级却始终处于社会的被压迫的底层。马克思认为,真正要实现人类的解放,要从现实的劳苦大众出发。
三、马克思和柏拉图分工理论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比较
(一)研究方式比较
实验室测定了石英砂岩风化残积土样的物理性质参数,并应用SPSS软件Frequencies(频次)分析工具进行了描述统计如表3所示。土样土粒比重、各类密度值都较为稳定,统计极差与标准差较小。土样的测定孔隙比介于0.427~0.653,平均为0.524;孔隙度介于29.9%~39.6%,平均为34.24%,孔隙所占的体积与一般砂土的孔隙比相符。孔隙度标准差与极差偏大,反应土层中孔隙分布具有非均性。天然含水量介于12.9%~20.3%,饱和度介于72.6%~89.3%,表明原状土样处于非饱和状态。
柏拉图理论中“善”成为了衡量正义的唯一标准,也是柏拉图研究分工对人的发展的起点。而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他从经济基础出发,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4](P66)认为分工是随着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是人生活、生产活动的物质性关系。离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无所谓分工的存在了。因此,马克思主张从分工赖以生存的现实经济生活背景下,尤其是以生产关系为条件去正确理解分工。
第一,生产力高度发达。当分工达到一定程度,生产力高度发达后,就会产生质变,这时候人的能力发挥不再受资本的限制,金钱不再是一种目的,人不再为谋生而劳动,而是从压迫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的价值才是最终目的。这时候,人就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极大地发挥,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二,打破阶级束缚,对抗性转为社会性。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作为真正革命的阶级,最终会自觉登上历史舞台,为自身利益而斗争,炸毁旧的占有方式和上层建筑来推翻资产阶级。一个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仅靠自己的生产不能满足自己,只有依靠其他人所生产的不同产品才能满足多样的需求。通过分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的社会性质得到体现,这是人区别于动物很重要的一个特征。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不仅逐渐壮大,而且联合起来,愈发具有社会性。在生产活动中,随着交往和关系的发展和深入,人与人之间打破血缘、地域,心理与情感彼此启发,并通过相互联系建立起了更为普遍的交往,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中的人。第三,人的发展更加个性、全面。分工中的竞争不再具有被迫性,而是能自主、自觉地选择自己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并能自由地变换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意识到自身的本质,更能发挥出自身实践的能力,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解放天性,人的独特性、创造性和全面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各磨损部位按说明书规定要求进行润滑,特别是切割器动刀与定刀处,应2~3 h添加1次润滑油;在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应立即关闭发动机,检查出现异常的地方,堵塞的地方要及时清理,破损的地方及时更换,不能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继续蛮干,以免引起其他好的零部件发生破损;在使用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油、水是否符合要求,不足时应及时添加。
政治角度是两者的共同点,但不同的是,柏拉图选择了哲学角度论证分工,围绕灵魂的理性、“善”的理念、正义观念等哲学视角去论证分工与人的发展。马克思则将眼光放在社会的经济层面,分析了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等联系,又分析了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下的人随经济生产力发展处于不同的地位,受到不同层次的压迫。他认为,政治上的资产阶级改善是虚假的,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的解放,唯有从经济基础出发,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真正解决社会经济上存在的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对待,使得物质条件充实之后,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图 5(c)为不同进口Mach数下燃烧室内当地Mach数分布图. 受楔板与喷流共同作用, 流场中存在复杂的波系结构, 如楔板前缘斜激波、 喷口前分离激波、 再附激波以及由于壁面和燃烧面的限制导致的在壁面和燃烧面之间的连续反射激波等, 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燃烧室内特有的复杂流动现象. 根据图 5(c), 随着Ma∞的增大, 亚声速区减小, 且燃烧室内各激波随着Ma∞的增加更加趋于“扁平”, 这表明气流在燃烧室内的停留时间减少, 这使氢气燃烧及火焰稳定变得更加困难.
3.研究方法:伦理解释模式与历史唯物主义
柏拉图主张的在先天就有的“善”的指导下分工是属于伦理学解释模式,是一种先验的的方法。不同于思辨的设想,马克思利用历史唯物主义,依据他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通过客观研究各个社会时期的分工发展进程,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条件下现实个人的生存境遇,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从而揭示近代生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人的畸形片面发展为代价的。“马克思同时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理性主义和人学观念,辩证法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理论。”[5]“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6](P54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6](P501)因此,他认为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要求人在平等享有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在全面的社会分工交往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自己的自由个性和内在潜力,进行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
周孝勇能按照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遵守各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色。□
(二)研究内容比较
1.对象:少数精英与劳动阶层
在城邦中,最少数的拥有“善”理念的统治者通过“善”的理念,制定法律来教育和指导城邦;在城邦中还有称为“保卫者”的人,这类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勇敢,将勇敢视为一种信念。勇敢的保卫者服从领导,履行职责,执行法律,守卫城邦;处于被统治阶层、人数最多的劳动者被认为只热衷于眼前利益,虽然他们有节制的美德,但他们接受保卫者的管理和监管。节制贯穿全体公民,是“天赋优秀的部分和天赋低劣的部分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2](P152)的一种一致性和协调。“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的工作,放弃其他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2](P60)也就是说,只要三个等级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使城邦的总效益最大,那么这个国家也是正义的了。柏拉图认为应当由充满理智、懂得辩证法的“哲学王”来充当统治者,因为他们既有知识,又能体会“善”的理念。从柏拉图的思想出发,“实现正义关键的是作为保卫者的少数人物的培养教育”,[3]而劳动者在最底层下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地位:分工是前提、人的发展是手段;分工是结果、人的发展是目的
柏拉图将分工作为前提、一种事实使用,是城邦实现正义的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并没有追问分工的原因。马克思则清楚地认识到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达到的一种结果,具有目的价值。他认为,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和发展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的发展。要消灭的不是分工,而是资本主义下具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不平等分工,“没有随着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全面升华,而是成为单向度的劳动者”。[7]在共产主义社会,分工仍然存在,但这时的分工对于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来说是一种自愿的、平等的分工,是人们自觉、实践的发展体现。
3.实质:分工理想化与分工双重化
从实质上看,柏拉图分工下人的发展是一种过于理想的、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缺乏实践性。而马克思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促使资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片面化。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绝对否定,而是对分工进行了扬弃:一方面,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生产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分工下人自由自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为实现人真正的发展必须消灭对抗性分工。
4.分工目标和结果:城邦正义与人的全面发展
从分工目标和结果来看,柏拉图分工学说主旨在于探讨如何实现城邦政治的正义,关注国家的同时,忽视了个人的发展。他最终的目标,即“至善的道德共同体”是抽象的。马克思分工理论追求建立自由人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4](P84)因为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这些就不再是张力的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不难看出,马克思分工理论下对于人的发展具有这样的目标,即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形成自由人联合体国家。“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P53)
12月23日,“经协”正式成立,推选阎宝航为理事长,沙千里、杨修范、林大琪、罗叔章、胡子婴、王寅生、耿一民为理事,通过了章程和《对于当前经济问题之意见》。《意见》批判了国民党腐败的经济制度,并指出:为要解决当前经济问题,“必须政治上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军事上保持全国各地之普遍和平,方克有济”。
5.实现路径:善与革命
从实现路径上看,柏拉图尊崇“善”的理念,认为通过把握理念的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展示的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理念。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4](P66)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4](P9)要推翻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建立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离不开革命。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是幌子,个人只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才是存在的,剥削和奴役还压迫着劳苦大众,那样的社会是虚假的共同体。而建立在分工充分发展以及分工下生产力普遍发展的革命,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取代,联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进而推翻限制人发展的资本主义,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和发展。
综上所述,柏拉图主要从美德伦理角度出发,认为城邦中的人在“善”的理念下可以遵循社会安排的分工。虽然柏拉图看到了感性经验的局限性,但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仅是种理想的状态。同时,在抽象理念支配下牺牲公民的个性自由来换取国家的正义,并且发展的主体限于少数精英,把人的能力差别绝对化、社会分工凝固化,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社会交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分工理论以现实的、感性的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4](P85)他从经济角度出发,把人的发展和经济基础联系起来,看到分工既能促进社会发展、人的进步,又深刻揭露历史的社会历程中的分工下人得不到彻底解放。唯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私有制,消灭阶级,使人在分工的竞争中自觉选择,联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人才能在共产主义的分工下,摆脱依赖,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袁久红,王海风.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理想国》的政治哲学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柏拉图.理想国:第4卷[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龚龑.论《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D].重庆大学,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刘林.青年马尔库塞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1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庄穆,吴美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AComparativeStudyonMan’sDevelopmentinMarxandPlato’sTheoryofLaborDivision
LAO Wen-ya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00,China)
Abstract:Different from Plato’s view starting from abstract idea of “kindness”,where man’s “completion” is limited in the ideal state constructed with priori morality,Marxism,wit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pproach and based on social economy,reveals the dual functions that labor division can affect on man’s development. The differ ideas on man’s development in Marx and Plato’s theory of labor division are expound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method and contents.
Keywords:Marx;Plato;division;man’s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8-07-10
[作者简介]劳文燕(1994-),女,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9)05—0001—04
[中图分类号]A81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9.05.001
责任编辑:李新红
标签:马克思论文; 柏拉图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城邦论文; 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