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传质论文_曹梦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传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质,流电,生物,微生物,低温,燃料电池,通量。

膜传质论文文献综述

曹梦凡[1](2017)在《强化污水对砂浆的加速腐蚀及生物膜传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污水对混凝土的腐蚀周期较长,目前多采用加速腐蚀的研究方法。国内通过人工配制高浓度的强化污水来加速试验,但多关注混凝土的劣化规律。此外污水环境下混凝土表面会形成生物膜,对腐蚀进程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通过采用不同浓度、温度的强化污水,同步研究了腐蚀过程中污水指标及砂浆试件结构、性能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微观结构,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生物膜的面孔隙率;最后,利用微电极对溶解氧传质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腐蚀进程中,伴随营养物质的定期添加和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污水COD值在一定范围内,呈周期性起伏变化;pH和溶解氧浓度前期下降明显,后期趋于动态平衡,但整体呈下降趋势;H2S浓度前期上升显着,后期增长缓慢,趋于稳定,整体呈上升趋势;随污水浓度的增大,污水中引起混凝土腐蚀的拟杆菌数量急剧增加;污水温度为30℃时,拟杆菌和变形菌数量较多。强化污水中,砂浆试块表面剥落严重;随污水浓度由COD300 mg·L-1增大到COD9 000 mg·L-1,表面粗糙度由77.17μm增至125.95μm,试块中氢氧化钙含量从12.62%可降至5.34%;试块孔隙率由37.35%增大到55.61%。SEM观察也发现强化污水中,水泥石结构疏松,产生了大量孔洞和裂缝,在孔洞处存在很多钙矾石晶体,氢氧化钙晶体数量很少;且污水温度为30℃时,砂浆腐蚀最强烈。本试验中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生物膜面孔隙率与深度的线性关系,为y=az+b的形式;各方程的斜率差别不大,均在0.11~0.14之间,方程截距随污水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叁种浓度强化污水,生物膜体孔隙率均在60%左右,且随污水浓度的增大而下降;相同浓度时,温度为30℃时,生物膜体孔隙率最低。其他温度条件下,生物膜体孔隙率均在70%以上。还发现强化污水中,生物膜生长迅速,45 d时生物膜厚度即可达到稳定;而原始污水中,生物膜生长缓慢。根据扩散—传质模型,计算得到了溶解氧在生物膜中的扩散系数,发现在较低浓度污水中,溶解氧在生物膜中的扩散系数受生物膜的结构影响较大,而超高浓度污水中,则是溶解氧的浓度占主导。通过对比有、无生物膜附着的净浆和砂浆试块的质量损失,确定试块表面附着的生物膜,对试块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强化污水浓度越小,这种保护作用越明显。(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7-04-01)

杨晨[2](2017)在《反渗透集成真空膜蒸馏浓缩中药水提液的膜传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渗透(RO)技术近年来已逐渐用于中药领域,其操作温度较低,能充分保护热敏性有效成分不受破坏,但浓缩倍数较小。真空膜蒸馏(VMD)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有效成分损失小、高浓缩比等优点,可有效弥补传统浓缩方法的不足,但与工业应用要求距离尚远。除了膜污染这一共性问题外,各种膜浓缩过程因其技术原理而造成的缺陷,也影响到它们优势的发挥。因此本论文将RO-VMD集成技术用于中药水提液的浓缩,研究其过程中流变学参数与膜动力参数的相关性,并且针对VMD过程的阂值通量、RO过程的临界渗透压来优化膜工艺,以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水提液主要实验体系,进行了 RO-VMD集成切换"临界点"研究,并对RO-VMD集成过程进行评价;优化RO与VMD的耦合过程,对中药提取液的有效浓缩实现过程控制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蒲公英、槐米等4种中药水提液为研究体系,进行RO-VMD集成初步研究,药液在进入反渗透系统(0.45 MPa,30℃)200 min后,大多数药液渗透压都已超过外加压力,即反渗透过程驱动压力已降为0MPa,膜过程应当难以继续,否则会对膜组件有较大伤害。当药液渗透压出现平衡值时,膜过程驱动压力也刚好为0MPa,是所要寻找的最佳平衡点,因此对膜蒸馏、反渗透过程需要进一步的探讨适宜的浓缩工艺参数。2以莱菔子水提液为研究对象,以压力递增实验确定了VMD过程中的阈值通量以及极限通量,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通量衰减、阻力、TPC值以及膜表面的SEM图,当在极限通量下时,运行180min后膜通量降低了 15.4%,而在阈值通量下,膜通量只降低了 1.63%,且10min内通量几乎稳定,表明可逆污染层形成非常迅速,且极限通量下的膜阻力是阈值通量的2.5倍,增加能耗。因此,在阈值通量下运行可避免严重的通量衰减,也比较节能,且更适合于长时间运行,实现在某操作条件下,可逆污染可能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达到不可逆污染的最小化,证明了阈值通量对更好地设计膜过程,延长膜寿命有重要的作用。3选择不同药用部位的其他6种中药水提液,研究真空膜蒸馏过程中的阈值通量,分析药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与阈值线(K值)以及阈值点(真空度、阈值通量)之间的相关性。随着浓度增大,阈值点会前移,由于不可逆污染的提前发生。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结果可知,药液的密度、黏度和粒径分布对阂值线以及阈值点的影响较大,其中,密度正相关,黏度和粒径负相关。4综合分析RO-VMD集成过程对于中药水提液浓缩的适应性,以及不同中药水提液过膜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由测定结果可知,浓缩前后理化参数均发生变化,pH值变化幅度较小,而电导率、浊度、粘度、固含物含量均大幅度增加,与浓缩过程中药液的浓度增大存在密切关系。膜集成过程对各药液指标性成分的截留率均在93%以上,且通过中药水提液浓缩前后的液相特征图谱分析,各中药的浓缩液与原液的相似度均大于0.93,说明RO-VMD集成浓缩过程对药液总体性质影响不大,可以很好地维持药液体系可能的药效成分组的完整性。综上,本论文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在研究VMD过程中引入阈值通量的概念,为探索合适的膜工艺过程设计提供基础研究数据,以减少膜污染并提高膜分离浓缩效率。将反渗透以及膜蒸馏技术进行集成以探索其对于中药水提液浓缩的适应性,具有原创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22)

朱乐,齐亮,姚克俭,谢晓峰[3](2016)在《磁电复合场下正极钒离子的跨膜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了全钒液流电池在外加磁场、电场、磁电复合场下正极电解液中的钒离子在Nafion117膜上的跨膜传质过程,以及在磁电复合场下硫酸浓度和电解液添加剂对传质过程的影响。根据达西定律拟合得出相应的扩散传质系数。实验结果表明正向电场会加剧钒离子渗透,且当电场强度达到30V·m~(-1)时渗透情况严重可达到无电场时的2.53倍。非匀强磁场的加入可明显降低钒离子的跨膜渗透性。且当外加磁场和电场复合场时,磁场对降低钒离子跨膜渗透的作用更加显着。实验还得出在不同的外加复合场中较高浓度硫酸有利于降低钒离子的跨膜渗透。此外丙叁醇、木质素磺酸钠正极电解液添加剂的加入也降低了VO_2~+的跨膜渗透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申银丽[4](2016)在《燃煤锅炉烟气水分回收膜传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我国利用的褐煤比重将不断增加,其烟气水蒸气量可高达16%。而天然气燃烧产物水蒸气约占18%。国内外有很多关于利用膜技术回收烟气水分的研究,涉及模型计算、CF1)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等多个方面。但是对含湿烟气在膜组件中传质过程的输运作用机理和精细描述涉及较少。根据膜的有无孔隙可以分为多孔膜的微孔扩散和无孔膜的溶解渗透,同时,因为复合膜和非对称结构膜的广泛应用,阻力模型概念也被应用于分析膜的传质过程。过去多位学者应用Fick方程解释传质过程,在总结微孔扩散、溶解渗透和复合阻力模型的使用条件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到非理想性的电场梯度和浓度梯度,认为Maxwell Stefan理论可以更好的描述复杂多组分系统。以第叁类第一种复合膜为例,分为涂层、连接层和支撑层分别进行计算。涂层部分可看作无孔膜,主要的渗透方式为溶解渗透,过渡层是支撑层与涂层的连接部分,扩散方式为溶解渗透和努森扩散,支撑层构造较为复杂,扩散方式为粘性流和努森扩散。利用实验数据和模拟方式分别对物理模型理论进行了验证,发现物理模型与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的相差较小,认为该模型可以利用于水蒸气膜渗透过程流量的计算。利用该理论模型,探讨材料渗透性能、压差、孔隙率、过渡层厚度、温度等条件对膜回收水蒸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高的亨利系数并且对水蒸气较高选择性的材料在应用中有很大优势,且增大孔隙率、压差、温度和过渡层厚度都有助于增大水蒸气通量。本文利用多属性决策理论和模型计算结果,对几种材料进行决策分析排序。醋酸纤维在所计算工况和考虑范围内可以更好的满足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6-03-01)

李俊,沈磊,叶丁丁,朱恂,廖强[5](2015)在《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生物膜传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侧生物膜内的传递过程建立了一维稳态扩散传输模型,模型认为底物氧化产生的电子以直接方式传递至阳极,并考虑了生物膜内电势及pH的变化,计算获得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膜内的底物浓度、电势、电流密度以及pH值分布,讨论了生物膜的电导率、阳极电势和缓冲液浓度对生物膜内传质特性及产电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膜电导率和阳极电势的增大,生物膜内底物浓度及pH值均降低,电池电流密度升高;进口缓冲液浓度越大,生物膜内pH值越高,有利于维持阳极生物膜内微生物的活性。(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刘晓杰,刘洁,刘亚伟,谢军红,武小辉[6](2015)在《淀粉基可食膜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基可食膜作为可降解薄膜中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产品之一,其市场化的难点在于可食膜机械性能和传质特性对其包装性能的影响。分别从淀粉种类、制膜条件、增塑剂、交联剂、增强剂、活性物质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各个因素对淀粉基可食膜传质特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淀粉基可食膜新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5年01期)

张晨昕[7](2014)在《分离CO_2膜传质机理及其过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固定载体膜为代表的促进传递膜通过在膜内引入可与CO2发生可逆反应的载体,强化了CO2的传递,大大提高了CO2的选择透过性能,在CO2分离领域展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目前,促进传递膜中的传质机理尚未完全探明,而对促进传递膜应用过程的研究也不够系统。本文研究了促进传递膜的反应/传质机理,对分离CO2的膜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本课题组所开发高性能固定载体膜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对CO2分离膜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制备了聚乙烯基胺-哌嗪/聚砜平板复合膜和聚乙烯基胺-聚乙烯醇/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膜及膜组件,为反应/传质机理和过程模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针对含胺基的促进传递膜,推导得到了基于不同可逆反应形式的气体渗透速率表达式。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及实验结果预测验证这些表达式,证明了常见含伯胺基或仲胺基的支撑液膜中胺基与CO2的反应形式符合无水参与的胺基与CO2反应式,基于此反应式推导得到的渗透速率表达式可用于计算上述支撑液膜的CO2渗透速率。含伯胺基或仲胺基的固定载体膜中CO2与胺基的反应形式较为复杂,可使用由最简单反应式推导出的渗透速率表达式计算CO2渗透速率。对用于捕集CO2的二级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抽真空操作是可行的操作方式。如果膜的分离性能达到本课题所开发DDT膜的分离性能,渗透侧抽真空的二级过程可满足美国能源部提出的分离过程目标。对于渗透侧抽真空的二级过程,膜的分离因子不需要很高,提高渗透速率、提高操作压力比以及降低膜和膜组件成本是降低过程成本的有效方式。此外,第二级膜的分离性能在一定范围内的降低不会对CO2的纯度和回收率以及总单位成本产生显着影响。随着进料气中CO2浓度升高,所得CO2的纯度和回收率升高,而总单位成本会降低。针对沼气脱碳净化和富氢气体脱碳提纯过程,比较了一级一段过程、二级过程和二段过程的不同特点。对于沼气脱碳净化,二级过程和二段过程都是可行的操作方式,其中,二级过程可用于CH4回收率要求较高的场合;而二段过程适用于CH4回收率要求不高或是需要工艺流程简单的场合。对于富氢气体脱碳提纯,只有使用CO2优先渗透膜可以获得高纯度和高回收率的H2产品。提高高压下CO2/H2分离膜的分离因子,可通过一级一段过程或二级过程制备高纯度的H2产品,同时膜过程具有很好的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06-01)

姚森,何雅玲,席奂[8](2013)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生物膜传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燃料电池对阳极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是通过附着在电极上的生物膜进行的.本文建立了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生物膜一维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对组分方程和电势方程进行耦合求解,研究了生物膜的孔隙率、液相主体浓度和电导率对产电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孔隙的存在对生物膜的产能具有积极作用;底物主体浓度较低时,底物浓度是限制电子产生的主要因素,随着底物主体浓度的升高,电导率是限制微生物电子生成的主要因素,提高电导率可以改善生物膜上的电子产生速率.高电导率不仅降低了生物膜内电子传递的阻力,而且也间接地提高了靠近液相主体的生物膜区域的电子生成速率。(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徐波[9](2013)在《全钒液流电池离子透膜传质与电解液流动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VRFB)以其规模大、寿命长、效率高、成本低及安全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风能、太阳能蓄电储能及电网调峰和边远地区输电储能系统。以不同价态的钒离子硫酸溶液作为正负极电解液,离子交换膜在提供氢离子传递通道的同时能有效隔离阴、阳极电解液中的活性物质,并通过氧化还原电对实现电池深度充放电。本文基于研究钒电池电解液流动与传质行为:采用静止型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电解液钒离子跨膜渗透行为,讨论浓度、温度、荷电状态(SOC)、电场以及渗透压等对VO2+离子跨膜传质的影响,关联相应的钒离子渗透系数。结果表明,提高钒电解液浓度可以有效减缓钒离子跨膜传递速率,提高能量效率;适当降低体系温度,可以抑制钒离子的跨膜渗透,减小电池化学短路的发生;VO2+离子渗透系数随SOC值增加而迅速减小;正向电场存在会促进VO2+离子透膜扩散,加剧电池自放电;隔膜两侧液面渗透压的作用会加速钒离子跨膜渗透,造成电池容量衰减;电解液搅拌与否对钒离子跨膜渗透的影响不大。考察全钒液流电池用Nafion117离子交换膜两个关键性能参数:渗透性和面电阻。测试不同电解液流速四价钒离子跨膜渗透行为;利用电化学测试手段,借助高精度电池检测系统,测试正负极不同浓度电解液钒电池的自放电曲线,研究全钒液流电池电池能量损耗,对提高电池能量效率,以及开发钒电池规模化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利用交流阻抗谱测定技术,建立一种离子交换膜导电性能评价方法。利用硫酸水溶液体系、硫酸镁水溶液体系、氯化钠水溶液体系以及钒电解液体系验证基于交流阻抗谱的膜电阻测定技术准确性、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揭示Nafion膜面电阻对电解质溶液依存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电解液流动状况,在传统平直流道基础上添加溢流堰及合适角度的倾斜挡板,以改善并联流道电解液分布不均的缺点;同时提出一种分段式多通道蛇形流道,能有效缩短流程,减小液体流阻,降低泵耗;讨论电解液流速和浓度的变化导致其属性(密度、黏度等)改变对流道流阻压降的影响。CFD数值模拟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研发经费,缩短实验时间,提高科研效率,能深入电池内部探究反应机理,易于优化电池结构,减少副反应影响,提高电解质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翁林岽[10](2012)在《细胞低温保存跨膜传质机理及保护剂溶液冻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生物学是热科学、工程学和生物学与医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低温保存技术和低温医疗技术是低温生物学的两个最重要的应用。其中,低温保存技术对于胚胎干细胞、血液和珍稀动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及人体器官移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制约低温保存效果的最关键因素是冷冻保存对生物材料产生的低温损伤,如冰晶损伤和溶质损伤等。使用低温保护剂能够有效抑制低温损伤,从而大幅提高生物材料的冻存后复活率。因此,典型的程序化慢速冷冻保存过程包括低温保护剂导入、程序化降温、液氮温度下长期保存、复温和保护剂洗脱五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生物细胞和组织均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这些反应是由细胞内外温度、压力、溶液组成、蛋白质活性及新陈代谢率的变化引起的。所以,预测上述物化参数的变化,分析低温损伤机理,探索提高冻存后复活率的有效方法,对于低温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深远意义,也是低温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物理化学、热力学和传质学理论研究了程序化慢速冷冻保存细胞过程中的跨膜传质情况,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分别对醇和二甲基亚砜水溶液的冻结特性进行了量热分析和分子机理探究。首先,本文以保护剂溶液相图为基础数据建立了适用于非理想溶液的细胞脱水模型。该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传统的理想溶液脱水模型低估了冷冻过程中细胞的胞内水量。而后,本文从Gibbs自由能理论出发建立了计算冷冻和复温过程中水和保护剂跨膜传递量的热力学模型,该模型针对真实溶液环境建立,避免了传统模型对细胞膜的理想半透膜假设。本文应用该模型预测了ICR小鼠精子细胞和人角膜基质细胞在冷冻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另外,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了甲醇/氯化钠/水和1,2-丙二醇/氯化钠/水叁元体系的相图,不仅进一步扩展了新模型的适用范围,而且证明了在有限浓度范围内利用甲醇/水、1,2-丙二醇/水和氯化钠/水体系的二元相图合成相应叁元相图的可行性。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了冻结醇和二甲基亚砜溶液的未冻水量,建立了保护剂溶液中冰的融化潜热与溶液初始浓度的定量关系。量热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冻结溶液中未冻水量增多。针对宏观实验结果,本文还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统计计算了乙二醇、甘油和二甲基亚砜溶液的氢键特性和水的自扩散系数,发现未冻水量与保护剂-水氢键的比例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从而证明保护剂分子与水分子间氢键是冻结溶液中存在未冻水的直接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冷冻保存过程中细胞的生物物理反应,计算胞内水和保护剂含量的变化;扩展了低温保护剂溶液的热力学数据;从宏观和微观层次上解释了醇和二甲基亚砜的低温保护机理,为确定合理的低温保存方案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膜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反渗透(RO)技术近年来已逐渐用于中药领域,其操作温度较低,能充分保护热敏性有效成分不受破坏,但浓缩倍数较小。真空膜蒸馏(VMD)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有效成分损失小、高浓缩比等优点,可有效弥补传统浓缩方法的不足,但与工业应用要求距离尚远。除了膜污染这一共性问题外,各种膜浓缩过程因其技术原理而造成的缺陷,也影响到它们优势的发挥。因此本论文将RO-VMD集成技术用于中药水提液的浓缩,研究其过程中流变学参数与膜动力参数的相关性,并且针对VMD过程的阂值通量、RO过程的临界渗透压来优化膜工艺,以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水提液主要实验体系,进行了 RO-VMD集成切换"临界点"研究,并对RO-VMD集成过程进行评价;优化RO与VMD的耦合过程,对中药提取液的有效浓缩实现过程控制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蒲公英、槐米等4种中药水提液为研究体系,进行RO-VMD集成初步研究,药液在进入反渗透系统(0.45 MPa,30℃)200 min后,大多数药液渗透压都已超过外加压力,即反渗透过程驱动压力已降为0MPa,膜过程应当难以继续,否则会对膜组件有较大伤害。当药液渗透压出现平衡值时,膜过程驱动压力也刚好为0MPa,是所要寻找的最佳平衡点,因此对膜蒸馏、反渗透过程需要进一步的探讨适宜的浓缩工艺参数。2以莱菔子水提液为研究对象,以压力递增实验确定了VMD过程中的阈值通量以及极限通量,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通量衰减、阻力、TPC值以及膜表面的SEM图,当在极限通量下时,运行180min后膜通量降低了 15.4%,而在阈值通量下,膜通量只降低了 1.63%,且10min内通量几乎稳定,表明可逆污染层形成非常迅速,且极限通量下的膜阻力是阈值通量的2.5倍,增加能耗。因此,在阈值通量下运行可避免严重的通量衰减,也比较节能,且更适合于长时间运行,实现在某操作条件下,可逆污染可能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达到不可逆污染的最小化,证明了阈值通量对更好地设计膜过程,延长膜寿命有重要的作用。3选择不同药用部位的其他6种中药水提液,研究真空膜蒸馏过程中的阈值通量,分析药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与阈值线(K值)以及阈值点(真空度、阈值通量)之间的相关性。随着浓度增大,阈值点会前移,由于不可逆污染的提前发生。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结果可知,药液的密度、黏度和粒径分布对阂值线以及阈值点的影响较大,其中,密度正相关,黏度和粒径负相关。4综合分析RO-VMD集成过程对于中药水提液浓缩的适应性,以及不同中药水提液过膜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由测定结果可知,浓缩前后理化参数均发生变化,pH值变化幅度较小,而电导率、浊度、粘度、固含物含量均大幅度增加,与浓缩过程中药液的浓度增大存在密切关系。膜集成过程对各药液指标性成分的截留率均在93%以上,且通过中药水提液浓缩前后的液相特征图谱分析,各中药的浓缩液与原液的相似度均大于0.93,说明RO-VMD集成浓缩过程对药液总体性质影响不大,可以很好地维持药液体系可能的药效成分组的完整性。综上,本论文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在研究VMD过程中引入阈值通量的概念,为探索合适的膜工艺过程设计提供基础研究数据,以减少膜污染并提高膜分离浓缩效率。将反渗透以及膜蒸馏技术进行集成以探索其对于中药水提液浓缩的适应性,具有原创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传质论文参考文献

[1].曹梦凡.强化污水对砂浆的加速腐蚀及生物膜传质影响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

[2].杨晨.反渗透集成真空膜蒸馏浓缩中药水提液的膜传质过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3].朱乐,齐亮,姚克俭,谢晓峰.磁电复合场下正极钒离子的跨膜传质[J].化工学报.2016

[4].申银丽.燃煤锅炉烟气水分回收膜传质过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5].李俊,沈磊,叶丁丁,朱恂,廖强.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生物膜传质分析[J].电源技术.2015

[6].刘晓杰,刘洁,刘亚伟,谢军红,武小辉.淀粉基可食膜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2015

[7].张晨昕.分离CO_2膜传质机理及其过程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

[8].姚森,何雅玲,席奂.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生物膜传质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

[9].徐波.全钒液流电池离子透膜传质与电解液流动行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10].翁林岽.细胞低温保存跨膜传质机理及保护剂溶液冻结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显示,总体上实测值小于理论计算值,约...铸膜液体系的热力学相图料液浓度对膜通量的影响料液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结冰后对流换热系数对比图结冰冰形对比图(两个时间步后)

标签:;  ;  ;  ;  ;  ;  ;  

膜传质论文_曹梦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