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论分析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论,框架,质量,政企,源流,区位,高等教育。
理论分析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胡定荣[1](2019)在《课程改革历史研究的概念澄清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改革历史研究需要在正确的课程改革观和理论分析框架指引下来揭示课程改革的演变逻辑。课程改革定义的分歧涉及对课程和改革的不同理解。课程改革是在现有社会和教育制度条件下,由国家、地方、学校及其教师、社会进行的,通过调整课程决策权力结构关系和育人活动体系来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历史研究要揭示课程改革的复杂性、系统性、层次性和过程性,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改革进行具体分析;在综合比较课程改革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逻辑框架局限的基础上,基于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系统要素分析,通过历史研究揭示课程改革演变的条件逻辑、主体逻辑、方式逻辑、对象逻辑和因果逻辑。(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期刊2019年06期)
张丽虹,何凌云,钟章奇[2](2019)在《可再生能源投资及其影响因素: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深入辨析可再生能源投资内涵的基础上,从可再生能源投资的特性出发,以企业为主体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维度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高成本、高风险、融资歧视及正外部性效应的特性决定了其发展受到依赖政府扶持、政企共生模式的构建以及金融市场环境叁方面的约束;第二,宏观因素与中观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调节资金流向及产业结构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微观因素决定了企业在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上的信息、技术及资本优劣势;第叁,各影响因素通过投资资本量和投资态度两类中介因素作用于可再生能源投资,作用效果体现在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本文来源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铭[3](2019)在《疏解首都高等教育的进展、重点与思路——基于圈层理论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区域规划中的增长极、"中心-边缘"、"点-轴-区"渐进、圈层理论,得到首都高等教育疏解分析新框架。依据框架将首都高等教育按照环路分为六个圈层,统计各圈层内学校数量、归属、招生数、本专科在校生数、在学研究生数、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占地面积,说明疏解的重点及优先次序。在政策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疏解谁""谁疏解""以疏解促发展、与产业相聚集、结合新城规划、照顾师生便利"的疏解原则,在西北方向打造"北京硅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在东北部、东部形成"北京好莱坞"并挖掘影视艺术体育文化产业潜力,在良乡创造"北京波士顿"成为北京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地等疏解新构想。(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刚,唐曼[4](2019)在《理论验证与适用场域:多源流框架的理论分析——基于14个案例的检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源流框架作为西方政策议程设置分析的一项工具,被应用到多个领域的政策分析中。然而学界对多源流框架的理论适用性并未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验证。论文采用量化检验和案例深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14个典型案例,应用多源流框架对其进行理论验证。量化检验发现多源流框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多重困境:独立性困境、权重划分困境和框架变异困境。案例深描发现多重困境存在的深层机理:政策共同体包容度过大导致的政策企业家多重身份"粘合剂";焦点事件显着性过高导致的政策制定者注意力分配不均;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政党统合促成政策过程走向规律性。研究发现,本土应用中政策之窗的开启具有独特性,制度情境对政策理论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嵌套影响。(本文来源于《公共行政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申明浩,谢观霞,杨永聪[5](2019)在《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要示范,大湾区协同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新发展。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国际湾区的经验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基础和条件,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均衡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新理念,该理念摒弃了"利益之争""零和博弈"的西方经济学传统观念,用创新联动、利益相容、协同发展的新理念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按照空间、产业、制度和内外联通四个维度提出了大湾区协同发展机制的分析框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好粤港澳叁地"一国两制""叁个关税区""叁法域""多中心"的多重协同机制等软联通问题,而构建利益共享价值链的现代产业体系、多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促进要素跨境流动、推动形成内外联动的统一市场则是需要协同的重点内容。(本文来源于《国际经贸探索》期刊2019年09期)
李忠,李伯阳,贺睿博,张亮[6](2019)在《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与有效治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医改十年以来,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无法充分有效地适应新时代居民的健康需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治理得到了广泛的呼吁。但是,目前尚未有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因此,建构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研究、政策和实践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概念辨析,基于多学科视角界定了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层次和维度。其次,结合其与卫生治理的逻辑关系,初步探讨了有效治理的内涵逻辑、作用路径和机制,提出了一个"制度—结构—过程—结果"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基于卫生治理的叁大作用靶点,为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韩天舒,修长百[7](2019)在《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具有显着的收入分配功能。通过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论证了金融发展通过非均衡效应、门槛效应、减贫效应和推动经济增长效应,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时,针对于不同的作用机制所产生的结果,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9年24期)
王星[8](2019)在《国家、工厂体制与空间营造——外出农民工城市居住选择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流动人口,农民工城市居住选择涉及到叁个层面,即居住区位选择、居住方式选择以及居住质量选择。在农民工落脚城市的过程中,国家力量、工厂体制以及主体性因素相互作用。在居住区位上,地方政府空间营造能力越强,那么农民工的居住区位郊区化趋势越明显;农民工居住方式的选择与产业类型密切相关,低技能依赖型加工制造产业的农民工多选择集中居住,而服务业则倾向于分散居住;在居住质量上,存在着典型的"重生产、轻生活"的状况。在居住区位、居住方式以及居住质量叁者中,居住质量是农民工唯一能够自主选择的,但却是他们选择过程中较少在乎的因素。在制定农民工住房政策时,关注其主体性、提升其可行能力远比简单改善其居住质量更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彭艳贵,徐伟[9](2019)在《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测评框架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测评是当前基础教育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分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索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测评可操作性的维度划分,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在测评的实际操作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都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形式,表现为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遵循学生解题思维模式的阶段性特征,对核心素养水平的测评,可以从知识的准确性、方向的正确性、方法的合理性和推理的有效性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和阐述,构建关于核心素养的叁维立体框架。(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23期)
叶陈云,叶陈毅,姜玲玲[10](2019)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因素、质量及效果研究综述: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一直是国内外资本市场企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关键与核心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理论研究热点课题,也是我国公司制企业理解和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综合价值创新与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理论基础与源动力。文章主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的影响因素、披露质量和披露效果等叁方面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概述与归纳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特征与不足,并提出了我国学者未来进行类似领域研究的启示与可能的探索方向。(本文来源于《商业会计》期刊2019年15期)
理论分析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在深入辨析可再生能源投资内涵的基础上,从可再生能源投资的特性出发,以企业为主体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维度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高成本、高风险、融资歧视及正外部性效应的特性决定了其发展受到依赖政府扶持、政企共生模式的构建以及金融市场环境叁方面的约束;第二,宏观因素与中观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调节资金流向及产业结构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微观因素决定了企业在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上的信息、技术及资本优劣势;第叁,各影响因素通过投资资本量和投资态度两类中介因素作用于可再生能源投资,作用效果体现在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论分析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胡定荣.课程改革历史研究的概念澄清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
[2].张丽虹,何凌云,钟章奇.可再生能源投资及其影响因素: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
[3].王铭.疏解首都高等教育的进展、重点与思路——基于圈层理论分析框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
[4].王刚,唐曼.理论验证与适用场域:多源流框架的理论分析——基于14个案例的检验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9
[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申明浩,谢观霞,杨永聪.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国际经贸探索.2019
[6].李忠,李伯阳,贺睿博,张亮.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与有效治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
[7].韩天舒,修长百.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时代金融.2019
[8].王星.国家、工厂体制与空间营造——外出农民工城市居住选择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彭艳贵,徐伟.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测评框架的理论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10].叶陈云,叶陈毅,姜玲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因素、质量及效果研究综述: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商业会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