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曲折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子,曲折,催化剂,系数,反应器,颗粒,多孔。
曲折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高海燕,贺跃辉,徐南平[1](2012)在《反应合成法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曲折因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Fe、Al元素粉末为原料,采用反应合成方法,利用Kirkendall效应造孔制备的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是继陶瓷和金属多孔材料之后发展的一种新型多孔材料。曲折因子是表征多孔材料孔隙特征的重要参数。基于Darcy原理和 Hagen-Poiseuille方程研究FeAl多孔材料的曲折因子。结果表明,FeAl多孔材料的曲折因子小于具有相同孔结构的不锈钢多孔材料的曲折因子。在本研究范围内,根据 Hagen-Poiseuille方程计算得知,FeAl多孔材料的曲折因子为2.26,而具有相同孔结构的不锈钢多孔材料的曲折因子为2.92。并由造孔机理探讨了FeAl多孔材料曲折因子较小的原因。(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2年09期)
魏灵朝,王福安,刘怡,崔卫星[2](2009)在《节能型变换催化剂曲折因子和气体有效扩散》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自制改进的Wicke-Kallenbach扩散池,按稳态法实验测定了常压313K下N2-CO,N2-CO2,CO-CO2二组分气体和CO+CO2-N2,CO+N2-CO2,N2+CO2-CO叁组分气体在还原态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内的逆流扩散通量,实验所得二组分和叁组分气体扩散通量之比符合Graham气体扩散规律,表明扩散池设计合理,测定过程稳定、数据可靠。同时说明气体在还原态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内的扩散是过渡区扩散。根据平行交联孔模型,计算出以平均孔半径为基准的曲折因子和以孔分布为基准的曲折因子以及各气体的有效扩散系数。(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9年08期)
樊蓉蓉,李涛,朱炳辰,朱继承[3](2002)在《异形多通孔催化剂工程研究II.12孔及24孔α-Al_2O_3颗粒曲折因子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色谱法 ,在单颗粒线反应器中对两种异形多通孔催化剂的曲折因子进行了测定。通过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处理实验数据 ,得到两种催化剂的曲折因子分别为 :1 2孔环柱形颗粒δ=2 .5 5 ,2 4孔环柱形颗粒 δ=2 .43(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王桂荣,王富民,辛峰,廖晖,赵学明[4](2002)在《利用新型扩散池测定多孔催化剂的曲折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用稳态法测定多孔固体催化剂曲折因子的新型扩散池 ,该扩散池是对传统扩散池的改进和优化。在常压、2 99~ 36 8K条件下 ,以氮 -二氧化碳、氩 -二氧化碳为扩散组分 ,在Ni/Al2 O3 催化剂上进行Wicke -Kallenbath稳态扩散实验。结果表明 ,曲折因子为多孔催化剂结构参数 ,不受扩散组分种类、组分浓度、扩散温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02年01期)
朱继承,李涛,朱英,房鼎业[5](2001)在《采用SPSRM测定氨合成催化剂曲折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颗粒串联的色谱柱中 ,采用示踪气体脉冲讯号输入一响应的动态法 ,由计算机自动采样分析应答曲线 ,通过参数估值得到气体在 ZA- 5氨合成催化剂中的有效扩散系数 ,进而得到曲折因子。测定得到的 ZA- 5氨合成催化剂曲折因子为 3.1 1。(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01年04期)
辛峰,王富民,李绍芬[6](2000)在《曲折因子与多孔介质微观结构的定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网络模型对多孔介质中的两组分气体扩散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在考虑了多孔介质微观结构的前提下 ,分析了外界因素和多孔介质结构对曲折因子的影响 .结果表明 ,曲折因子仅与多孔介质的孔道连通性———网络配位数密切相关 ,而与孔道的几何尺寸、扩散温度、扩散物种及浓度无关 .经过Wicke -Kallenbach定态扩散实验验证了这一定性结论的可靠性 .(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李涛,朱英,李森生,朱继承,朱炳辰[7](2000)在《A301氨合成催化剂工程参数研究与测定+III.曲折因子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态法 ,在单颗粒线反应器中对 A30 1氨合成催化剂的曲折因子进行了测定。由自行开发的计算机采样系统自动分析脉冲 -应答曲线 ,通过参数估值得到颗粒内的有效扩散系数 ,从而得出催化剂的曲折因子。经测定 ,A30 1催化剂的曲折因子为 3.2 8。(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高崇,朱英,李树森,潘银珍,朱炳辰[8](1998)在《环柱状催化剂内强放热复合反应──传质──传热耦合过程研究(Ⅰ)催化剂曲折因子、有效导热系数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定态法和改进的单颗粒线反应器法(SPSRM)测定了环柱状环氧乙烷银催化剂的曲折因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十分吻合。提出一种测定固体催化剂颗粒有效导热系数的新方法。该方法简单、方便且不改变催化剂原有的形状及物理结构,可以在催化剂允许使用的任何温度下进行测定,准确度较高。用本方法测定了环氧乙烷合成银催化剂颗粒的有效导热系数,并用于催化剂内部浓度、温度、选择性计算,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1998年05期)
朱英,李森生,高崇,潘银珍,朱炳辰[9](1998)在《单颗粒线反应器法催化剂曲折因子微机测试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单颗粒线反应器法(SPSR法)是测定异形催化剂有效扩散系数和曲折因子比较理想的方法,SPSR法基本方程的求解已由Kubin等解决,导出的矩方程中包括了示踪物色谱脉冲--应答曲线的原点矩及中心矩。计算矩的困难在于要在每条色谱曲线上获取一系列示踪剂停留时间及峰高的数据,如用手工测量,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故其实用性值得商榷。本文叙述了一套在Windows下运行的数据处理系统,可对色谱曲线进行自动采样,并用Simpson法求出原点矩及中心矩,进而可用矩方程获得有效扩散系数和曲折因子。文中介绍了系统构成、采样卡、专用软件及色谱峰的处理。该系统已用于某种环柱形环氧乙烷合成银催化剂曲折因子的测试,其结果与稳态法测试结果非常接近。(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1998年04期)
高崇,朱英,李树森,潘银珍,朱炳辰[10](1998)在《单颗粒线反应器法测定曲折因子时若干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SPSR法在数据处理、实验测定方法等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新的实验及数据处理方法。新方法中的实验过程更为简单,数据采集更为准确,数据处理方法更为简洁。合理且可同时测出多种传质参数。因此,改进后的SPSR法更为实用。(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1998年01期)
曲折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自制改进的Wicke-Kallenbach扩散池,按稳态法实验测定了常压313K下N2-CO,N2-CO2,CO-CO2二组分气体和CO+CO2-N2,CO+N2-CO2,N2+CO2-CO叁组分气体在还原态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内的逆流扩散通量,实验所得二组分和叁组分气体扩散通量之比符合Graham气体扩散规律,表明扩散池设计合理,测定过程稳定、数据可靠。同时说明气体在还原态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内的扩散是过渡区扩散。根据平行交联孔模型,计算出以平均孔半径为基准的曲折因子和以孔分布为基准的曲折因子以及各气体的有效扩散系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曲折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高海燕,贺跃辉,徐南平.反应合成法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曲折因子(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2
[2].魏灵朝,王福安,刘怡,崔卫星.节能型变换催化剂曲折因子和气体有效扩散[J].化学工程.2009
[3].樊蓉蓉,李涛,朱炳辰,朱继承.异形多通孔催化剂工程研究II.12孔及24孔α-Al_2O_3颗粒曲折因子测定[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
[4].王桂荣,王富民,辛峰,廖晖,赵学明.利用新型扩散池测定多孔催化剂的曲折因子[J].石油化工.2002
[5].朱继承,李涛,朱英,房鼎业.采用SPSRM测定氨合成催化剂曲折因子[J].工业催化.2001
[6].辛峰,王富民,李绍芬.曲折因子与多孔介质微观结构的定性关系[J].化工学报.2000
[7].李涛,朱英,李森生,朱继承,朱炳辰.A301氨合成催化剂工程参数研究与测定+III.曲折因子的测定[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
[8].高崇,朱英,李树森,潘银珍,朱炳辰.环柱状催化剂内强放热复合反应──传质──传热耦合过程研究(Ⅰ)催化剂曲折因子、有效导热系数的测定[J].化工学报.1998
[9].朱英,李森生,高崇,潘银珍,朱炳辰.单颗粒线反应器法催化剂曲折因子微机测试系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98
[10].高崇,朱英,李树森,潘银珍,朱炳辰.单颗粒线反应器法测定曲折因子时若干问题的研究[J].化工科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