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移民论文-周敏,王君

中国新移民论文-周敏,王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新移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新移民,超高端筛选,教育期望,文化冲突

中国新移民论文文献综述

周敏,王君[1](2019)在《中国新移民的教育期望及其面临的挑战、制度限制和社会支持——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例,论述了新移民产生的背景、中国新移民在移居国所面临的挑战、移居国的制度限制与社会支持机制的作用,探讨了海外华人移民子女教育的成功因素。认为在西方或东方不同的社会结构、教育制度和文化环境下,子女教育问题对于中国新移民家庭来说都是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华人家庭面临着种族歧视的结构障碍以及文化和代际的双重冲突,新移民除了依靠自身能力和经济社会背景外,还通过华人社区的社会支持机制来缓解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代际冲突,使移民子女取得教育的成功。而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新加坡,择优录取的教育制度和中国的应试教育有很多相同之处,中国新移民在子女教育上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制度和结构引致的机会缺失,他们更多依靠自身的经济、人力、文化资本和跨国家庭资源应对新加坡的考试制度和过早分流带来的激烈竞争和焦虑。海外华人移民子女教育的成功,除了新移民由于超高端筛选而有较高起点这个因素外,还因为重视教育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和虎妈式的严管良教,以及与多层面的移出环境和移入环境等结构性因素和社会支持机制密不可分。(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杨蓓蓓[2](2019)在《非洲中国新移民的健康挑战和求医策略研究——以赞比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洲的中国新移民不仅面临着新的地理环境特有的疟疾这样的健康威胁,还面临着与国内迥然不同的求医环境。基于2013年-2014年在赞比亚的田野调查,通过观察中国新移民患疟疾的经历与他们对疟疾这种健康风险的认知过程,以及他们在赞比亚多元医疗环境下的求医策略,研究发现: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中国患者不太倾向于选择赞比亚本地普通医院,而青睐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诊所。但与此同时,部分中国诊所以赢利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在这样复杂的求医环境下,赞比亚卢萨卡的中国患者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套他们自认为可靠的求医策略来保障自己的健康与权益。中国新移民在全新的跨文化环境下对这套求医策略的不断实践,反映了他们对非洲目的地国家社会文化与医疗环境的不断适应。(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0期)

李泽莹[3](2019)在《澳大利亚中国新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澳大利亚的移民融合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此背景下,澳洲莫纳什大学和斯坎伦基金会主导调查过去十年中澳洲民众对移民、多元文化政策的态度变化。对2017年斯坎伦基金会调查报告的分析显示,澳洲的社会环境不太有利于移民的社会融合。访谈发现,整体而言,中国新移民的社会融合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中国新移民在居住国的低社会融合度既存在客观因素,也有移民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因素。移民社会融合是主流社会和移民群体的双向调整、互相接纳和认同的过程,中国新移民保留自身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居住国社会实践是促进该群体社会融合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八桂侨刊》期刊2019年03期)

高伟浓[4](2019)在《中巴经贸关系与中国新移民华商》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西和中国分别属于南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巴西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21世纪时两国经贸往来持续迅速攀升。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新华侨华人)来到巴西,成为巴中经贸往来的主力军。他们将中国的小商品进口到巴西,满足巴西民众的需求。随着中国小商品质量的提高,华侨华人的形象和中国的国家形象也随之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新移民还利用自己熟悉当地政情国情民情的优势,先后将其他很多中国商品和高技术产品进口到巴西。到今天,华侨华人华商则尽力帮助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进入巴西,在巴西开展投资合作,他们为发展祖籍国与巴西的经济文化往来做出新的贡献。近年来,中巴关系朝高水平、多层次和宽领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合作树立了良好典范。(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恩迅,申玲玲[5](2019)在《中国新移民跨国实践的特征研究——以老挝的湖南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跨国主义理论,以老挝的湖南人为关键案例,对他们跨国实践的生成历程与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湖南人跨国实践的叁大特征:即跨国实践的生成动力是源自中国制造市场;跨国实践的运作机制是移植中国乡土社会;跨国实践的根本目的是反哺中国农村经济,这与老一代华侨华人的跨国实践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洋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炳钰[6](2019)在《移民与家庭生活:新西兰中国新移民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个体的家庭生活在移民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嬗变,或得以加固或受到撼动,从而进一步被重组和革新。在"移民与家庭生活"分析框架下,通过对新西兰华人社区为期两年的参与观察和对80位新西兰中国新移民的深度传记式访谈,从阶层地位的维持、代际关系、家庭纽带与结构叁个维度探讨移民历程对家庭生活的重塑,聚焦于移民给家庭生活带来的挑战与困难,从而进一步解读移民之流动性的影响与后果。(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炳钰[7](2019)在《新西兰第一代中国新移民社交困境研究:基于“接触地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接触地带"视角,文章通过对新西兰华人社区的参与式观察和对35位新西兰第一代中国新移民的传记式访谈,从难以割舍的中国根植性、被移民历程所重塑的家庭生活、日常跨文化互动引发的情感冲突叁个维度探讨该移民群体社交障碍的原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移民个体的社交模式、社交能力以及遭遇的社交困境与其社会人口属性、自我认知、个体处境以及与他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将"接触地带"这一概念引入跨文化互动、新移民融入以及移民与家庭等话题,并将"情感维度"融入到实证分析之中,从而进一步丰富移民研究理论视角并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尹杭[8](2018)在《海外华人的网络民族主义——新西兰中国新移民的民族情怀与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与日俱增。身居海外的华人移民也通过互联网与祖国保持着政治、经济、情感的连接;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的海外华人民族主义情绪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对新西兰华人网民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互联网使华人移民对祖国的记忆与想象更为生动;跨国主义生活的"共时性"对于移民网民的认同建构与民族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所激发的持续性跨国连接为"建构认同与主体性新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它帮助移民保存他们的民族认同,维系对祖国的依恋,培养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李安山[9](2018)在《中国新移民再议:以非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移民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移民海外的中国人。新移民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个群体。本文从时间节点、行为主体、行为目的和现实身份等方面入手,对新移民进行了定义,并以非洲为例,就新移民的特点和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亚非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刘悦[10](2018)在《欧洲的中国新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的中国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Chinese New Immigrants in Europe:Image, Identit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于2017年9月15~17日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主办,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刘悦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2018年04期)

中国新移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洲的中国新移民不仅面临着新的地理环境特有的疟疾这样的健康威胁,还面临着与国内迥然不同的求医环境。基于2013年-2014年在赞比亚的田野调查,通过观察中国新移民患疟疾的经历与他们对疟疾这种健康风险的认知过程,以及他们在赞比亚多元医疗环境下的求医策略,研究发现: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中国患者不太倾向于选择赞比亚本地普通医院,而青睐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诊所。但与此同时,部分中国诊所以赢利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在这样复杂的求医环境下,赞比亚卢萨卡的中国患者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套他们自认为可靠的求医策略来保障自己的健康与权益。中国新移民在全新的跨文化环境下对这套求医策略的不断实践,反映了他们对非洲目的地国家社会文化与医疗环境的不断适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新移民论文参考文献

[1].周敏,王君.中国新移民的教育期望及其面临的挑战、制度限制和社会支持——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

[2].杨蓓蓓.非洲中国新移民的健康挑战和求医策略研究——以赞比亚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3].李泽莹.澳大利亚中国新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J].八桂侨刊.2019

[4].高伟浓.中巴经贸关系与中国新移民华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5].张恩迅,申玲玲.中国新移民跨国实践的特征研究——以老挝的湖南人为例[J].南洋问题研究.2019

[6].王炳钰.移民与家庭生活:新西兰中国新移民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王炳钰.新西兰第一代中国新移民社交困境研究:基于“接触地带”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9

[8].尹杭.海外华人的网络民族主义——新西兰中国新移民的民族情怀与认同[J].华夏文化论坛.2018

[9].李安山.中国新移民再议:以非洲为例[J].亚非研究.2018

[10].刘悦.欧洲的中国新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J].国际学术动态.2018

标签:;  ;  ;  ;  

中国新移民论文-周敏,王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