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热流论文-蒋波涛,黄新波

临界热流论文-蒋波涛,黄新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热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临界热流密度,高斯过程回归,参数趋势,人工神经网络

临界热流论文文献综述

蒋波涛,黄新波[1](2019)在《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临界热流密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地预测临界热流密度(CHF)对于反应堆的安全和运行十分重要。针对现有人工神经网络(ANNs)预测方法所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高斯过程回归(GPR)的CHF预测方法。首先对获取的当地条件下CHF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利用训练数据对GPR模型进行训练,并得到最优超参数;再利用训练好的GPR模型对CHF进行预测,并将结果与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重要参数对CHF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与RBFNN相比,GPR模型的预测结果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小的误差,且与对应的实验值吻合较好,其参数趋势符合通用的趋势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王彭通[2](2019)在《聚变堆偏滤器过冷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变堆偏滤器承受极高热负荷,当所受热载超过临界热流密度(CHF)时,会出现偏离泡核沸腾(DNB,传热恶化的形式之一)现象,从而致使换热系数发生骤降,管道温度飞速增高,最终导致偏滤器损坏,极大威胁着聚变装置的运行寿命。临界热流密度是偏滤器安全评审中重要的热工水力参数,因此研究临界热流密度对偏滤器冷却系统设计、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作为冷却介质,分析了过冷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传热理论与模型,在高质量流速高热负荷条件下,通过运用Fluent软件,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结合临界热流密度及其两相相互作用模型对竖直向上单边加热光滑管和内插扭带管的CHF和压降进行了研究。(1)热力学参数对过冷流动沸腾CHF的影响利用Fluent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分析了固体组件的温度场。对过冷沸腾传热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内插扭带管质量流速与入口过冷度对CHF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如下:在冷却管横截面上有两种冷却模式:欠热泡核沸腾区和液体单相对流传热区,在靠近热载面区域,欠热泡核沸腾起主要作用。远离热载面区域,液体单相对流传热为主要冷却模式。随着热载的增大,横截面上欠热泡核沸腾区域逐渐扩大;临界热流密度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变大,在其他水力学参数相同时,质量流速为G=9756 kg/m~2 s比质量流速G=9000 kg/m~2 s发生DNB的位置滞后37.33%,同时,比质量流速G=8000 kg/m~2 s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04.76%;临界热流密度随入口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其他水力学参数相同时,入口过冷度ΔT_(sub,in)=157 K比入口过冷度ΔT_(sub,in)=107 K发生DNB的位置滞后85.63%,比入口过冷度ΔT_(sub,in)=57 K发生DNB的位置滞后91.19%。(2)结构参数对过冷流动沸腾CHF的影响在高质量流速高热负荷条件下,研究了长径比、内插扭带管的扰动比和扭带宽度比对CHF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与光滑管内流场相比较,内插扭带管能有效地推迟偏离泡核沸腾(DNB)发生,延迟传热恶化;临界热流密度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而减小,且长径比越小,其对壁面温度急剧上升的延迟作用越明显。在其他参数相同时,管道长径比L/D=21.4要比管道长径比L/D=27.3发生DNB的位置滞后69.86%,比L/D=36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69.51%;减小扰动比可延迟内插扭带管的壁温飞升,增加临界热流密度,且较小的扰动比对CHF的影响更大。在其他参数相同时,扰动比y=6比y=10发生DNB的位置滞后27.88%,比光滑管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20.64%;内插扭带管扭带宽度比的增大可延迟管道内壁壁温飞升,使临界热流密度增加。在其他参数相同时,扭带宽度比w=0.43比w=0.29发生DNB的位置滞后36.04%,比光滑管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41.66%。(3)过冷流动沸腾压降分析分析了光滑管与内插扭带管结构参数(长径比、扰动比、扭带宽度比)与热力学参数(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对过冷流动沸腾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进出口压降不断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长径比L/D=36比L/D=27.3的压降大121.87%,比L/D=21.4的压降大221.76%;随着扰动比的减小,内插扭带管进出口间的压降不断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扰动比y=2比y=6的压降大19.74%,比y=10的压降大21.89%;随着扭带宽度比的增加,进出口压降也不断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宽度比w=0.86比w=0.43的压降大3.83%,比w=0.29的压降大10.80%;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进出口压降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质量流速G=12000 kg/m~2 s比G=9756 kg/m~2 s的压降大20.21%,比G=8000 kg/m~2 s的压降大68.85%;随着入口过冷度的减小,进出口压降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入口过冷度ΔT_(sub,in)=57 K比ΔT_(sub,in)=107 K的压降大18.02%,比ΔT_(sub,in)=157 K的压降大24.86%。图[42]表[5]参[60]。(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5)

赵国正,王博,刘国强,雷鸣[3](2019)在《基于棒束元件的反应堆临界热流密度经验公式修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要研究的是现有的圆管和棒束临界热流密度经验关系式,包括Bowring关系式,Katto关系式。它们是关于含汽率、压力、冷却剂质量流速、当量直径、进口过冷度等参数的函数。分析研究这些经验关系式与重要参数的数学关系。分析经验公式要用到MATLAB计算工具,用MATLAB作图得到各个关系式所预测的临界热流密度随各参数的变化趋势,便可直观地得到经验关系式计算所得的CHF与各个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5期)

王博,刘国强,赵国正,雷鸣,冯健[4](2019)在《基于W-3公式棒束临界热流密度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现有的W-3棒束临界热流密度(CHF)经验关系式与含汽率、压力、冷却剂质量流速、当量直径、进口过冷度等参数的数学关系,本文采用MATLAB程序对该CHF经验关系式随各个参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通过分析W-3经验关系式随参数变化特点,来优化W-3经验关系式的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5期)

何晓强,余红星,王金雨,江光明,党高健[5](2019)在《氧化铝纳米流体临界热流密度机理模型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纳米流体临界热流密度(CHF)在模型上存在的不足,考虑了接触角和毛细现象带来的影响,发展了针对氧化铝(Al_2O_3)纳米流体CHF的机理模型。本文利用多个Al_2O_3纳米流体实验与去离子水实验,对发展的CHF模型迚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Al_2O_3纳米流体CHF实验,改善了Kandlikar模型的不足,且模型可较好地模拟CHF随浓度变化的趋势,这是其余模型所不具备的新功能;模型也能较好地模拟去离子水CHF实验,与基于去离子水CHF实验得到的El-Genk和Guo模型相当,说明模型具有一定普适性。(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韩丞智[6](2019)在《机器学习在液态金属氧浓度预测以及海洋条件下临界热流密度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器学习是一门研究机器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并识别现有知识的学问。机器学习因为它强大的拟合能力,鲁棒性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工程等领域,其常用于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医学诊断等方面,有着极强的预测以及分类功能。因此,本次研究为了研究核电站在海洋条件下棒束组件临界热流密度(的热工水力特性,以及建立液态铅铋合金中的氧浓度预测机制,在已有的实验数据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建立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深度学习等模型对海洋条件下的CHF点以及液态铅铋合金中的氧浓度进行了预测。其中,本次研究中的海洋条件,主要是通过震荡波形来用计算机模拟海洋条件,再通过基于实验数据的临界热流密度查询程序来构建原始训练数据。经过研究发现,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维度的健全,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很好的预测液态金属中的氧浓度以及海洋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尤其通过算法集成技术,将多个简单的算法集成,利用集成算法进行数据预测,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本次论的这项工作,为次临界加速系统中一回路液态铅铋的固态氧控,以及海洋条件下的反应堆安全运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为未来探索人工智能控制的核动力装置,以及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核反应堆系统中的应用做出了一点探索性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颜建国,朱凤岭,郭鹏程,罗兴锜[7](2019)在《高热流低流速条件下超临界CO_2在小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高热流、低流速条件下超临界CO_2的传热规律,开展了超临界CO_2在内径2 mm水平小圆管内对流传热试验研究,并重点探讨了变物性、浮升力和热加速等效应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试验参数范围:系统压力7.6~8.4 MPa,质量流速400~500 kg/(m~2?s),热通量0~200 kW/m~2,流体温度20~60℃,Reynolds数1.2×10~4~4.3×10~4。分别采用Gr/Re~2和Kv作为浮升力效应和热加速效应的判别因子。结果显示,在高热流低流速工况下,浮升力效应显着(Gr/Re~2>10~(-3)),同一个截面处的上壁面传热系数始终小于下壁面传热系数。浮升力效应是高热流低流速工况下传热恶化的主要诱发因素。试验中热加速因子较小(Kv<8.5×10~(-7)),其效应可以忽略。将试验数据与典型的传热经验关联式作对比,结果表明Liao-Zhao关联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吻合。(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何川,杨军,董世昌,隋增光,叶潜[8](2018)在《RELAP5对自然循环下临界热流密度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临界热流密度(CHF)是导致沸腾传热变化而使发热元件表面发生传热恶化的现象。RELAP5等系统程序的CHF模型对于传热系统的安全分析有重要影响。基于RELAP5程序对单棒及叁棒束自然循环CHF实验进行建模,并在CHF实验数据基础上对RELAP5中CHF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实验装置是带有一个向上流动通道的自然循环回路。其中单棒束加热测试段由一根轴向非均匀加热的电加热棒及圆管外壁组成的环管状流道,叁棒束流道由叁根相同的轴向非均匀加热棒与叁叶型的外管组成。实验条件为低压、低流量的自然循环流动:入口压力110~270 kPa、入口过冷度为10~70 K、自然循环流量0~400 kg/(m2·s)。依次以质量流量、入口压力和过冷度为基准参数对比分析实验值和RELAP5预测值。结果表明在低压、低流量及自然循环条件下,RELAP5中的CHF预测值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与入口压力及过冷度之间的依赖关系不明显。通过对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得到,单棒束RELAP5模型预测的CHF值偏高于实验值,而叁棒束RELAP5模型的预测值较实验值偏低。(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张钊,宋保银,宋军辉,李冈[9](2018)在《逆向载荷下矩形通道内水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临界热流密度(CHF)是流动沸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在旋转平台上以蒸馏水为工质,采用单侧加热的矩形通道,对逆向载荷下两种不同加热方位下的流动沸腾CHF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逆载下发生临界换热时的质量流速、入口压力、实验段压降和壁温的变化特性。研究讨论了逆载、入口温度、质量流速和加热方位对CHF的影响。结果表明:临界换热现象发生时,壁温迅速上升,有效热流密度迅速减少,实验段压降增大,质量流速减小;逆载和质量流速越大,CHF越大;入口温度越高,CHF越小,同时加热方位对CHF也有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四川)》期刊2018年05期)

张钊[10](2018)在《过载对窄通道内汽—水两相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设备的高效散热问题,促进了窄通道内流动沸腾的研究。窄通道内的流动沸腾特性很复杂,而临界热流密度是防止器件烧毁的重要参数。机载设备在机动飞行期间会受到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过载作用,这将增加通道内流动沸腾的扰动。本文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过载作用下窄通道内汽液两相流动沸腾和临界热流密度特性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取得了动载、加热方位、流体进口温度、质量流速、通道高宽比等对矩形窄通道内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规律,为机载蒸发循环冷却系统的设计以及气液两相流动沸腾和临界热流密度特性的研究积累了基础数据。利用旋转平台实现了过载的模拟,并搭建了气液两相流管路循环系统。以蒸馏水为工质,采用单侧加热的窄矩形通道,通过改变通道布置方式、旋转速度、入口温度、流速等参数进行了侧向过载、逆向过载和加热方位对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影响的实验。对原始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发生临界换热时质量流速、实验段压降和壁面温度的变化,研究了入口过冷度、质量流速、过载和加热方位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过载作用下沸腾流动不稳定性。结果表明:临界换热发生时,壁面温度急剧增加,有效加热热流迅速减小,实验段压差明显增大且扰动剧烈;临界热流密度随着入口过冷度、质量流速、逆向过载、侧向过载(加热面朝外除外)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条件下,加热面朝上时临界热流密度最大,加热面朝下时,临界热流密度最小,这两种方位重力作用较为明显;在逆向过载加热面朝左和朝右时,临界热流密度居中,这两种方位下哥氏力作用较明显;在侧向过载加热面朝外时,临界热流密度受旋转离心力影响较大,随过载增大而减小;窄矩形通道宽高比增大时临界热流密度增加。概括起来,过载剪切力,可以提高临界热流密度;浮升力引起的汽泡向加热面聚集则降低了其临界值。利用侧向载荷下上下两个加热方位及逆向载荷向上加热的实验数据,采用遗传算法对Qu-Mudawar模型进行修正,分别拟合出侧载和逆载情况下的预测关系式,实验值与预测值结果较为符合。运用FLUENT软件的VOF模型,通过对实验段进行实物建模,利用UDF描述沸腾过程,对逆载下窄矩形通道内流动沸腾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介绍了临界热流密度点确定方法,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预测数据与实验结果变化一致性较好但有差异。本文的试验方法、数值模型对于过载下通道内临界热流密度的研究具有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希望对两相流传热传质研究进展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9-01)

临界热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变堆偏滤器承受极高热负荷,当所受热载超过临界热流密度(CHF)时,会出现偏离泡核沸腾(DNB,传热恶化的形式之一)现象,从而致使换热系数发生骤降,管道温度飞速增高,最终导致偏滤器损坏,极大威胁着聚变装置的运行寿命。临界热流密度是偏滤器安全评审中重要的热工水力参数,因此研究临界热流密度对偏滤器冷却系统设计、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作为冷却介质,分析了过冷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传热理论与模型,在高质量流速高热负荷条件下,通过运用Fluent软件,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结合临界热流密度及其两相相互作用模型对竖直向上单边加热光滑管和内插扭带管的CHF和压降进行了研究。(1)热力学参数对过冷流动沸腾CHF的影响利用Fluent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分析了固体组件的温度场。对过冷沸腾传热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内插扭带管质量流速与入口过冷度对CHF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如下:在冷却管横截面上有两种冷却模式:欠热泡核沸腾区和液体单相对流传热区,在靠近热载面区域,欠热泡核沸腾起主要作用。远离热载面区域,液体单相对流传热为主要冷却模式。随着热载的增大,横截面上欠热泡核沸腾区域逐渐扩大;临界热流密度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变大,在其他水力学参数相同时,质量流速为G=9756 kg/m~2 s比质量流速G=9000 kg/m~2 s发生DNB的位置滞后37.33%,同时,比质量流速G=8000 kg/m~2 s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04.76%;临界热流密度随入口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其他水力学参数相同时,入口过冷度ΔT_(sub,in)=157 K比入口过冷度ΔT_(sub,in)=107 K发生DNB的位置滞后85.63%,比入口过冷度ΔT_(sub,in)=57 K发生DNB的位置滞后91.19%。(2)结构参数对过冷流动沸腾CHF的影响在高质量流速高热负荷条件下,研究了长径比、内插扭带管的扰动比和扭带宽度比对CHF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与光滑管内流场相比较,内插扭带管能有效地推迟偏离泡核沸腾(DNB)发生,延迟传热恶化;临界热流密度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而减小,且长径比越小,其对壁面温度急剧上升的延迟作用越明显。在其他参数相同时,管道长径比L/D=21.4要比管道长径比L/D=27.3发生DNB的位置滞后69.86%,比L/D=36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69.51%;减小扰动比可延迟内插扭带管的壁温飞升,增加临界热流密度,且较小的扰动比对CHF的影响更大。在其他参数相同时,扰动比y=6比y=10发生DNB的位置滞后27.88%,比光滑管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20.64%;内插扭带管扭带宽度比的增大可延迟管道内壁壁温飞升,使临界热流密度增加。在其他参数相同时,扭带宽度比w=0.43比w=0.29发生DNB的位置滞后36.04%,比光滑管发生DNB的位置滞后141.66%。(3)过冷流动沸腾压降分析分析了光滑管与内插扭带管结构参数(长径比、扰动比、扭带宽度比)与热力学参数(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对过冷流动沸腾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进出口压降不断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长径比L/D=36比L/D=27.3的压降大121.87%,比L/D=21.4的压降大221.76%;随着扰动比的减小,内插扭带管进出口间的压降不断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扰动比y=2比y=6的压降大19.74%,比y=10的压降大21.89%;随着扭带宽度比的增加,进出口压降也不断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宽度比w=0.86比w=0.43的压降大3.83%,比w=0.29的压降大10.80%;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进出口压降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质量流速G=12000 kg/m~2 s比G=9756 kg/m~2 s的压降大20.21%,比G=8000 kg/m~2 s的压降大68.85%;随着入口过冷度的减小,进出口压降增加。在其他参数不变时,入口过冷度ΔT_(sub,in)=57 K比ΔT_(sub,in)=107 K的压降大18.02%,比ΔT_(sub,in)=157 K的压降大24.86%。图[42]表[5]参[6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热流论文参考文献

[1].蒋波涛,黄新波.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临界热流密度预测[J].核动力工程.2019

[2].王彭通.聚变堆偏滤器过冷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模拟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9

[3].赵国正,王博,刘国强,雷鸣.基于棒束元件的反应堆临界热流密度经验公式修正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4].王博,刘国强,赵国正,雷鸣,冯健.基于W-3公式棒束临界热流密度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5].何晓强,余红星,王金雨,江光明,党高健.氧化铝纳米流体临界热流密度机理模型验证[J].核动力工程.2019

[6].韩丞智.机器学习在液态金属氧浓度预测以及海洋条件下临界热流密度预测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7].颜建国,朱凤岭,郭鹏程,罗兴锜.高热流低流速条件下超临界CO_2在小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特性[J].化工学报.2019

[8].何川,杨军,董世昌,隋增光,叶潜.RELAP5对自然循环下临界热流密度的数值分析[J].核科学与工程.2018

[9].张钊,宋保银,宋军辉,李冈.逆向载荷下矩形通道内水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8

[10].张钊.过载对窄通道内汽—水两相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标签:;  ;  ;  ;  

临界热流论文-蒋波涛,黄新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