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肥胖与正常成人瘦素基因表达水平及血清水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伯韬[1](2021)在《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症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肥胖症是指机体受多因素影响而导致的脂肪过度堆积或异常分布的一种慢性代谢型疾病。众所周知,肥胖率近年来迅速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超重和肥胖在过去40年里持续增长,并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后果。排除病理因素,能量代谢紊乱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长期高能量食物摄入和低能量消耗会导致脂肪堆积和白色脂肪组织增生,并且会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已有研究表明,补充益生菌可以作为重塑肠道菌群的手段修复肠道菌群失调状态,发挥缓解肥胖的作用。前期研究表明,青春双歧杆菌能够调节免疫,在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类疾病中发挥缓解病症的作用。本文以青春双歧杆菌为出发点,通过动物实验、基因组学、色谱分析等手段对青春双歧杆菌缓解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症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高脂饮食引发了肥胖症并损伤了小鼠血糖稳态,导致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升高;在能量代谢方面,高脂饮食导致小鼠的基础代谢率提高,产热增多,并激活了棕色脂肪中的产热基因,提高了肝脏中脂质合成和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导致脂质代谢活跃;在肠道菌群方面,高脂饮食增加了盲肠和结肠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脱硫弧菌(能增强能量摄入)、Muribaculaceae(富含碳水化合物酶系)、Alistipes(与代谢类疾病相关)、Mucispirillum(与结肠炎相关)等细菌的丰度,降低了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普拉梭菌属、阿克曼氏菌等有益细菌的丰度;此外,分析肠道短链脂肪酸(SCFA)发现,高脂饮食增加了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的SCFA水平,显着提高了小鼠盲肠内容物中的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浓度,并提高了结肠内容物中乙酸浓度。(2)基于高脂饮食引起肥胖并造成了肠道有益菌缺失的结果,采用5株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进行干预,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产生的影响差异显着。其中,长寿老人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17_3在高脂饮食诱发肥胖进程中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新生儿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M1和N4_N3增加了小鼠的体重、体重增加量和摄食量,青春双歧杆菌17_3降低了小鼠的体重增加量,减少了腹部白色脂肪,降低了空腹血糖水平,改善了血糖稳态。青春双歧杆菌2016_7_2显着降低了呼吸熵,17_3和Z25干预组呼吸熵呈下降趋势。此外,青春双歧杆菌17_3、2016_7_2、Z25还提高了小鼠的瘦素水平。在肠道菌群方面,补充青春双歧杆菌改变了高脂饮食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青春双歧杆菌17_3、N4_N3、2016_7_2降低了小鼠盲肠和结肠菌群的物种丰富度,Z25和17_3提高了盲肠菌群的均匀度。补充青春双歧杆菌提高了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属的丰度,降低了Odoribacter(产中短链脂肪酸)的丰度;M1提高了Muribaculaceae(产SCFA)的丰度,17_3显着提高了能够缓解肥胖,改善血糖的细菌阿克曼氏菌的丰度。在肠道SCFA的水平上,除青春双歧杆菌M1外,其他4株青春双歧杆菌均降低了盲肠中总SCFA的浓度,M1显着提高了盲肠中乙酸的浓度;在其他SCFA水平上,5株青春双歧杆菌干预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结肠中,青春双歧杆菌17_3显着降低了丙酸和异丁酸的水平;M1降低了异戊酸浓度;17_3、N4_N3、2016_7_2降低了戊酸水平。(3)通过比较不同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免疫调节、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回肠胆汁酸组成发现,在能量代谢方面,青春双歧杆菌17_3、Z25、2016_7_2能够特异性激活棕色脂肪中非颤栗性产热和脂质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了Ucp-1、Ppar-α、Ppar-γ、Pgc1-α、Hsl、Mgl等基因的表达;表明长寿老人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能够通过特异性激活棕色脂肪的非颤栗性产热增加能量消耗,抑制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脂质过度积累。在免疫调节方面,补充青春双歧杆菌可以调节免疫,抑制组织炎症。青春双歧杆菌抑制了脾脏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7f、Tnf-α基因的表达,增加了抑炎相关细胞因子Foxp3、Il-10、Il-4的基因表达;降低脑部促炎因子IL-17、IL-6的蛋白水平,降低下丘脑中Il-6、Tlr-4等促炎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提高抑炎因子IL-10的蛋白水平,增加抑炎因子Foxp3抑炎因子的基因表达量。肠道菌群预测功能结果表明,青春双歧杆菌17_3、Z25、2016_7_2增加了肠道菌群中参与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和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的基因丰度,高脂饮食对照组与青春双歧杆菌N4_N3干预组肠道菌群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通路的基因丰度显着提高。在胆汁酸组成方面,青春双歧杆菌17_3、Z25、2016_7_2提高了回肠中胆酸的比例,并激活了回肠中胆汁酸受体TGR5。青春双歧杆菌的基因组学分析显示,青春双歧杆菌基因组中均包含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利于菌株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竞争力。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注释结果表明,青春双歧杆菌Z25的碳水化合物酯酶和糖苷水解酶基因相对更丰富;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长寿老人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基因组中特有的同源基因共8个,新生儿来源的青春双歧杆菌基因组中特有的同源基因共2个。(4)将青春双歧杆菌17_3与其它益生菌进行对比,比较了不同益生菌对肥胖小鼠的缓解作用,发现不同益生菌对肥胖小鼠的缓解作用差异很大,对小鼠的血糖、生化指标、肠道微生物以及SCFA等都产生了影响。在益生菌对肥胖小鼠的干预过程中,青春双歧杆菌17_3、短双歧杆菌2016_49_7和干酪乳杆菌1711有效地减少了肥胖小鼠的体重增加量,植物乳杆菌ZS2058、格氏乳杆菌C1_A31和短双歧杆菌2016_49_7显着降低了肥胖小鼠肾脏重量;青春双歧杆菌17_3、短双歧杆菌2016_49_7和干酪乳杆菌711降低了肥胖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水平,青春双歧杆菌17_3显着降低了血清中HDL-C和LDL-C水平,青春双歧杆菌17_3、Z25和干酪乳杆菌1711显着降低了肥胖小鼠空腹血糖,改善了血糖稳态。6株益生菌干预降低了盲肠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植物乳杆菌ZS2058显着增加了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青春双歧杆菌Z25、17_3和植物乳杆菌ZS2058增加了盲肠和结肠中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3株乳杆菌显着增加了盲肠和结肠中Lactobacillus的丰度;青春双歧杆菌17_3、Z25干预组和低脂对照组提高了Ruminococcaceae UCG-014的相对丰度。此外,补充益生菌改变了肠道SCFA的水平,在盲肠中,青春双歧杆菌17_3、短双歧杆菌2016_49_7和干酪乳杆菌1711增加了盲肠内容物中的SCFA的水平,包括总SCFA。在结肠中,短双歧杆菌2016_49_7提高了结肠内容物中的6种SCFA的水平,包括总SCFA。干酪乳杆菌1711则显着提高了丙酸和戊酸的水平。
史梦丽[2](2021)在《肥胖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和甲状腺功能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可出现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及甲状腺功能的异常,但对于二者的关系缺乏大量数据分析,此研究对于二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方法:选取在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肥胖儿童91例,同时选取体重正常的儿童3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25-羟维生素D3及甲状腺功能相关数据,并对肥胖组儿童根据肥胖程度及维生素D的程度等进行分组后行进一步分析。采用c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正常体重儿童36例,其中男孩19例,女孩17例。肥胖组儿童91例,男孩有53例,女孩38例;(2)正常体重及肥胖儿童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的降低,但是肥胖组儿童的维生素D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儿童存在着TSH水平的升高(P<0.05),FT3、FT4未见明显差异。(3)根据肥胖程度:轻中度肥胖组维生素D和TSH无相关性(r=0.03,P=0.363),重度肥胖组维生素D和TSH呈正相关(r=0.363,P=0.016)。(4)根据TSH及维生素D水平对肥胖组儿童进行分组,低维生素D和高TSH水平组的甘油三酯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OGTT 2h PG)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1)在肥胖儿童中存在低的维生素D水平和高的TSH水平,而FT3、FT4之间无明显差别,低的VD和高TSH二者同时存在可能会使儿童患代谢综合征风险升高,肥胖儿童的后期随访,应密切监测中维生素D和TSH水平;(2)在重度肥胖儿童中,维生素D水平和TSH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李学思[3](2021)在《肥胖影响雌性小鼠青春期启动及与Leptin/GnRH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肥胖已经成为波及全球的流行病,肥胖可以引起女童青春期启动提前,但相关机制不清。本研究选取新生C57BL/6J雌性小鼠为实验对象,于出生后给与高脂暴露诱导青春期肥胖动物模型,通过检查阴道开口时间,卵巢的卵泡数量,卵巢的病理改变,血清中瘦素(Leptin)和性激素的水平及下丘脑和卵巢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和瘦素受体(Ob gene receptor,Ob-R)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探讨肥胖对雌性小鼠青春期发育的影响及与Leptin/GnRH的关系。方法:选取C57BL/6J雄性和雌性小鼠分别为12只和24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1:2配对,选取雌性仔鼠24只,随机分为高脂组(High-fat diet group,HFD)和对照组(Control group,CON),各12只,高脂组母鼠哺乳期以高脂喂养,仔鼠断乳后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对照组母鼠哺乳期以普通饲料喂养,断乳后仔鼠继续以普通饲料喂养,共饲养45天。小鼠28日龄开始每日检测阴道开口的情况;实验结束时分离小鼠肝脏、肾脏、肾脏周围脂肪、卵巢、子宫、子宫周围脂肪组织并称重;光镜和电镜观察卵巢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Leptin、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免疫组化病理检测下丘脑和卵巢中GnRH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下丘脑和卵巢中Ob-R的蛋白表达;以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下丘脑和卵巢中GnRH和Ob-R的基因表达。结果:小鼠21日龄时,2组小鼠的体重已出现差异(P<0.05)。在小鼠45日龄时,HFD组小鼠体重明显高于CO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D组小鼠的体脂肪、体脂肪百分比、瘦体重显着高于CO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HFD组小鼠的瘦体重百分比显着低于CO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D组小鼠的肾周围脂肪、子宫周围脂肪、肾周围脂肪系数、子宫周围脂肪系数显着高于CO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D组小鼠的肝重、肝脏系数、肾重、肾脏系数、子宫重、子宫系数与CON组比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小鼠的卵巢重和卵巢系数无明显差异。HFD组小鼠阴道口初开日龄比CON组明显提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两组小鼠的卵巢病理改变,HFD组小鼠卵巢中卵泡较CON组数量增多,卵巢发育良好,卵巢表面上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形状规则,大小均匀,卵巢上皮细胞发育良好。CON组小鼠卵巢上皮细胞排列松散,形状不规则,卵巢上皮细胞大小不等。HFD组小鼠的卵巢间质细胞较CON组多,细胞周围有较多的脂肪滴,脂肪滴体积较大。电镜下观察,HFD组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质均匀,核膜清晰,线粒体丰富,线粒体染色均匀,线粒体嵴明显,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清晰。CON组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质不均匀,核膜不清晰,线粒体数量较少,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模糊。HFD组小鼠黄体中有较多的脂肪滴,而CON组小鼠黄体中的脂肪滴较少。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激素,HFD组小鼠血清Leptin、E2、FSH水平高于CON组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小鼠的血清LH、T水平无明显差异。与CON组相比,HFD组小鼠下丘脑和卵巢中GnRH、Ob-R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雌性小鼠青春期发育提前;青春期肥胖小鼠血清FSH分泌增加,进而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是肥胖引起雌性小鼠青春期发育提前的重要原因;肥胖小鼠下丘脑Ob-R和GnRH表达下降,可能与FSH和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的负反馈有关。
赵强[4](2020)在《围绝经期肥胖证素特点与脂肪因子及雌激素受体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与非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中医证素特点,分析证素与脂肪因子、雌激素受体和体脂之间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微观指标和参考。方法1.根据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后续文中及表格中简称中心组和对照组,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四诊信息资料、基本体脂参数、影像学检查数据、静脉血液。2.CT扫描检测研究对象的内脏脂肪含量(VFA)、皮下脂肪含量(SFA)、BMI指数、体重、腰围、身高。3.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 PCR)检测ERα、βm 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雌激素、瘦素、内脂素的蛋白表达量。结果1.基本资料:本次共纳入172例研究对象,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100例、对照组72例,两组年龄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体脂参数比较:(1)内脏脂肪:中心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体重、BMI、腰围和皮下脂肪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的湿证素与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呈负相关,气虚证素与内脏脂肪为正相关关系,对照组的病性病位证素与体脂参数无相关性。3.证素分布情况:(1)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病性证素分布,痰(92.85%)、湿(89.68%)、阴虚(80.15%)、气虚(72.2%)、气滞(70.63%),病位证素以肝(81.74%)、肾(78.57%)、脾(54.76%)。(2)对照组病性证素以痰(90.6%)、湿(88%)、气滞(70.66%)、阴虚(64%)、热(61.33%),病位证素肝(70.6%)、肾(49.33%)、脾(57.33%)。(3)两组证素积分比较:中心组的痰、湿、肝证素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中心组阴虚证素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脾证素积分高于中心组(P<0.05)。4.脂肪因子比较:(1)血清瘦素:对照组>中心组(P<0.01),血清内脂素:中心组>对照组(P<0.05),血清雌激素:对照组>中心组(P<0.05)。(2)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脾证素与内脂素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肾证素与雌激素为负相关关系,对照组阴虚证素与瘦素和内脂素呈正相关关系。5.雌激素受体比较:ERα、ERβm RNA表达量中心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1.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病性证素主要为痰、湿、阴虚、气虚、气滞。2.气虚证素与湿证素与内脏脂肪存在相关性,治疗上可考虑培补元气和祛除内湿为治则治疗该类型肥胖。3.脾证素与内脂素呈正相关关系,临床中可通过健运脾气达到调节内脂素水平而减少内脏脂肪含量。4.肾证素与雌激素为负相关关系,还可通过补充肾精调控激素水平达到减重和改善围绝经期症状的作用。5.ERα、ERβ与腹型肥胖的发生关系密切。
宋爱群[5](2020)在《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肥胖与食欲调节紊乱关系密切。下丘脑乃摄食中枢,是机体调控摄食、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部位。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及2型糖尿病早期发病的重要机理。所以,本实验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高脂饲料喂养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脑肠肽的变化导致的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发,探究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对肠-脑轴的调控,以及对胰岛素敏感性和体质量的影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电针联合限食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可能机制。方法100只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8周龄)。从中随机选取15只喂以总热量为3.8kcal/g的普通饲料作为对照,剩余85只均喂以总热量为5.4kcal/g的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将喂普通饲料的大鼠随机挑选13只作为正常组,测量所有大鼠的体质量、肛鼻长,并计算Lee’s指.数,将达到肥胖标准的大鼠再随机抽取52只均分成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n=13/组)。再从各组大鼠中随机挑选3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以检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用以确定胰岛素抵抗造模成功。随后每组均取10只分别予以相应的干预方法。(1)正常组(n=10):喂以普通饲料,不予处理;(2)模型组(n=10):喂以高脂饲料,不予处理;(3)电针组(n=10):喂以高脂饲料,同时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后三里)、丰隆穴进行针刺。并加电针(韩式LH202H型)治疗,其中,同一侧的丰隆和足三里穴连接一对电极,关元和中脘穴连接另一输出的两个电极。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为1m A。每周治疗3次,每次电针10分钟,总疗程为8周;(4)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以进行饮食控制,单独饲养,共8周;(5)电针联合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治疗方案与电针组相同),共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的第2、4、6、8周对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肛鼻长进行测量,并根据公式计算Lee’s.指数。且在各种干预方法处理后第6周,分别测量所有大鼠的腹腔糖耐量以及腹腔胰岛素耐量。所有干预结束后,再在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用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随后按检测需要对大鼠进行灌注取材或取新鲜粪便、血液、肠道、结状神经节以及脑组织等进行指标检测。(1)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大鼠在处死前,取其新鲜粪便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分布和特定菌群、代谢功能。(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处死大鼠前,心尖取血,以检测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leptin、CCK的含量。(3)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以及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水平。(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的基因表达水平。(5)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1.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进食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增高(P<0.01)。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到干预的第8。周,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提示电针能够抑制肥胖大鼠的进食量。而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因每天给予模型组进食量平均值30%的热量限制,故从第2周开始,两组大鼠进食量即明显少于模型组及电针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但这并不能说明该两组大鼠的主动进食量下降,但至干预的第8。周,这两组大鼠的进食量仍然进一步减少,表明限食和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抑制食欲。而在各个时间点,电针联合限食组相比于限食组,其进食量进一步下降,表明电针与限食在抑制食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2)体质量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体质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且均超过正常组大鼠体质量均值的20%。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体质量开始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联合限食组体质量明显减低(P<0.05)。(3)Lee’s.指数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Lee’s.指数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Lee’s指数明显减低(P<0.05)。(4)血糖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各设定的时间段,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餐后血.糖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餐后血糖升高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餐后血糖明显减低(P<0.05)。(5)血清胰岛素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胰岛素明显减低(P<0.05)。(6)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IPG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葡萄糖后30分钟升高且到达峰值,接着开始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30分钟开始直至120分钟,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在30分钟至120分钟时的血糖均显着降低(P<0.01)。IPI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正常组、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60分钟后,各组大鼠的血.糖均逐渐回升。120分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显着降低(P<0.01)。GIR结果表明:在干预的第0周,与正常组相比,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的GIR值明显降低(P<0.01),且造模的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GIR显着升高(P<0.01)。2.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血清脑肠肽含量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1)血清脑肠肽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CK含量明显降低(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CCK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CCK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leptin明显减低(P<0.05)。(2)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明显减少,厚壁菌门丰度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均有升高趋势,厚壁菌门丰度均有降低趋势。且模型组拟杆菌属、乳杆菌属、阿克曼西亚属及柔嫩梭菌属丰度明显减低,经电针和限食干预后,上述菌群属水平丰度明显升高,且电针联合限食组各菌属丰度与正常组更接近。属水平heatmap显示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丰度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群有相似性,且这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也有一定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样品的物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均可以调节改变的物种,使之接近正常物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样品的物种与正常组最接近。(3)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COG聚类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能量产生与转化、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脂质的转运与代谢和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方面COG蛋白功能聚类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以上功能COG蛋白功能聚类均有上升趋势。COG聚类heatmap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有相似性,且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KEGG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减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升高。而对于KEGG代谢通路聚类的影响,模型组在ko00785(脂肪酸代谢)、ko00640(丙酸代谢)、ko00650(丁酸代谢)、ko00230(嘌呤代谢)、ko00240(嘧啶代谢)、ko00030(糖磷酸通路)、ko00600(鞘磷脂代谢)、ko00400(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代谢)、ko00970(氨酰生物合成)的KEGG聚类降低。予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后,上述代谢通路的KEGG聚类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的表.达(1)结肠组织CCK及CCK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2)结肠组织leptin及leptin 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的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4.电针联合限食能提高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1)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2)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3)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4)最后区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5)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结论1.电针联合限食能够减轻IR状态肥胖大鼠的体重及Lee’s指数,减少其进食量,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含量,增强IR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2.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的含量,使其中脑肠肽leptin含量降低,而血清CCK的含量增加。3.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显着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中脑肠肽CCK、CCKR和leptin R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而使lept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4.电针联合限食可以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5.电针联合限食通过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及肠道脑肠肽含量,并进一步提高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从而控制IR状态肥胖大鼠的食欲,减轻其体重,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且电针和限食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协同作用。综上表明,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脑肠肽的含量以及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即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能量代谢的目的,且电.针和限食具有协同作用,这为临床上运用针灸配合限食干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戈[6](2020)在《脂肪因子、基因与早期发育环境互作影响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肥胖呈快速低龄化趋势,导致糖尿病、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等代谢疾病发生提前,造成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但并非所有的肥胖患者均出现代谢异常,存在肥胖但代谢正常的人群,称为“代谢健康型肥胖”;另一方面,体重正常的人群也存在常见于肥胖人群的代谢异常风险,称为“体重正常的代谢性肥胖(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MONW)”。代谢异常的早期监测在正常体重人群中容易被忽视,肥胖患者并非均需要针对代谢异常的治疗。在体重正常和肥胖的人群中对代谢异常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分型干预,有利于实现代谢异常的早期精准防控以及合理利用日趋紧张的医疗资源。脂肪组织具有储存能量和分泌脂肪因子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多种机制调节机体代谢状态。脂肪组织的功能受个体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在代谢异常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本研究将从脂肪功能的角度着手,在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探寻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和预警标志物,探讨肥胖相关疾病的早期防控措施,以期为代谢异常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Beij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Metabolic Syndrome Study,BCAMS)队列。2004 年 BCAMS 队列募集了 3500 多名6-18岁的学龄儿童。对上述人群进行10年后追访,完成深度随访的研究对象有559人。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采集研究对象在基线和随访阶段的饮食、运动及睡眠等生活方式,记录出生体重、体长等宫内发育营养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信息。统一标准完成临床检查(青春发育状况、体量指标、2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以及血生化指标、脂肪因子等检测。检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来源的15个亚洲成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关的基因位点,5个2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位点,以及6个脂联素水平强相关的基因位点。利用850k芯片完成外周血DNA甲基化检测。肥胖定义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BMI肥胖标准。MS诊断采用修正后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第 3 次报告标准(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Guidelines,ATPIII)。代谢不健康的定义为出现一个或以上MS组分。研究结果1.脂肪因子与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分析:纳入3213名儿童青少年的基线横断面分析显示,高瘦素水平联合高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4,RBP4)水平可以在正常体重或者超重肥胖的人群中识别代谢不健康表型。独立于评价肥胖的体量指标,脂联素水平降低、瘦素水平升高以及RBP4水平升高与儿童青少年MS的患病风险增加相关。随着脂联素、瘦素和RBP4水平异常数目的增加,儿童青少年MS的患病风险显着增加,提示脂肪因子网络失衡是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早期标志。十年随访的纵向分析显示,儿童期RBP4水平可独立于传统的代谢风险指标预测成年期胰岛素抵抗、高血糖及MS的发生发展。校正基线代谢指标后,儿童期瘦素和脂联素水平与随访MS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期RBP4水平联合基线MS组分可以显着增加传统风险因素对成年期MS的预测价值。上述发现为瘦素、脂联素和RBP4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2.脂肪功能相关基因与早期发育环境互作影响代谢异常: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佳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低出生体重都是MONW的独立风险因素。与脂肪功能相关的CDKAL1位点是MONW的潜在易感基因位点。我们还发现良好的宫内发育环境可以增强CDKAL1 rs2206734位点对MONW的保护效应,并且这种增强作用能被良好的儿童期综合环境进一步放大。外周血细胞CDKAL1基因启动子区和基因体的高甲基化改变与低出生体重儿童青少年的代谢异常风险增加相关,提示甲基化修饰是连接CDKAL1基因与早期宫内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桥梁。在正常体重的儿童青少年中,我们还发现脂联素基因ADIPOQ的rs6773957位点和脂联素受体基因CDH13的rs4783244位点与代谢异常相关,提示脂联素及脂肪功能对维持代谢健康有重要作用。这些相关性在正常体重组中比在超重肥胖组中更显着。儿童期的饮食模式可以修饰ADIPOQ rs6773957位点与MONW表型的相关性,即不健康的儿童饮食模式可以增强ADIPOQ rs6773957位点与代谢异常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结论瘦素、脂联素与RBP4等脂肪因子反映脂肪功能,是肥胖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脂肪功能相关的CDKAL1 rs2206734位点、ADIPOQ rs6773957位点与CDH13 rs4783244位点是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潜在易感基因位点。这些位点相关的代谢异常遗传风险可以被宫内及后天的环境因素所修饰,而营养干预等环境因素的效应可能在特定基因分型的人群中更加明显。针对不同的遗传背景或危险因素制定代谢异常的综合防控措施,有利于代谢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对科学防控肥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何梦露[7](2020)在《瘦素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清中瘦素(leptin,Lp)的表达水平,分析Lp在各组间的表达差异,初步阐明Lp能否作为OSA风险的预测因子。同时,比较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两个量表的评分在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间的差异,分析两个量表对OSA的诊断效能。为OSA的临床诊断预测和严重程度评估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二病区门诊及住院部的有OSA危险因素或相关症状的的患者,根据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结果,最终选取正常对照组13例和首次诊断单纯OSA患者35例,其中轻度组(9例)、中度组(13例)、重度组(13例)。OSA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发布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记录研究对象一般资料、PSG监测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ESS、PSQI问卷信息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Lp水平,比较分析各组间Lp水平、ESS评分、PSQI评分的差异,分析它们与PSG监测指标间的相关性,评估其对OSA是否具有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效能。[结果]1.各组间基本资料及睡眠监测指标的比较:四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BMI不存在显着差异;中度(P<0.001)和重度(P<0.001)OSA组AHI明显高于非OSA组;重度OSA组的AHI明显高于轻度OSA组(P<0.001);中度(P=0.005)和重度(P<0.001)OSA组的LSa02明显低于非OSA组;重度OSA组的LSa02明显低于轻度OSA组(P<0.001);重度OSA组的MSa02明显低于中度OSA组(P=0.007)和非OSA组(P<0.001);重度OSA组的LAT明显低于非OSA组(P<0.001)。2.重度OSA组L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OSA组、轻度和中度OSA组,而非OSA组、轻度OSA组和中度OSA组三组间Lp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3.血清Lp水平相关性分析:血清Lp表达水平与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无相关性;血清 Lp 表达水平与研究对象的 BMI(r=0.382,P=0.007)、AHI(r=0.477,P=0.001)、LAT(r=0.356,P=0.013)呈正相关,与 LSa02(r=-0.361,P=0.012)、MSa02(r=-0.534,P<0.001)呈负相关;与血清Lp表达水平相关的因素中,相关程度由高至低为 MSa02>AHI>BMI>LSa02>LAT。4.血清Lp水平为因变量,可能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MSa02入选方程(回归方程:Lp=25.521-0.234MSa02)。5.四组研究对象间的PSQI评分情况不存在显着差异(P=0.127),PSQI评分与性别、年龄、BMI及PSG各监测指标间均无相关性。中度(P<0.001)和重度(P<0.001)OSA 组 ESS 评分明显高于非 OSA 组,ESS 评分与 AHI(r=0.432,P=0.002)、LAT(r=0.511,P<0.001)呈正相关,与 LSa02(r=-0.310,P=0.032)、MSa02(r=-0.325,P=0.024)呈负相关。6.以疾病严重程度(重度与非重度)作为状态变量,以Lp表达水平为检验变量绘制 ROC 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46,P<0.001<0.05,当血清Lp≥3.895ng/ml,诊断重度OSA的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62.9%。以疾病严重程度(重度与非重度)作为状态变量,以ESS评分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AUC=0.751,P=0.008<0.05,当ESS评分≥7.5分,诊断重度OSA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68.6%。血清Lp联合ESS评分诊断重度OSA准确性(86.6%)高于单项诊断准确性。[结论]1.重度OSA组患者血清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轻度及中度OSA组。血清Lp水平随BMI、OSA的病情严重程度、LAT的增加而增加;LSa02、MSa02越低,血清Lp水平越高。与血清Lp水平相关的因素中,相关程度由高至低为MSa02>AHI>BMI>LSa02>LAT。因此认为Lp参与OSA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可作为OSA的风险预测因子。2.MSa02是Lp的独立影响因素。3.中度和重度OSA患者ES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ESS评分越高,则预示着OSA疾病严重程度越重、LAT越长,LSa02、MSa02越低。4.PSQI评分不能反映OSA的严重程度,不能作为评估OSA风险参考指标。研究对象白天嗜睡情况与夜间睡眠质量无关。5.血清Lp水平诊断重度OSA的诊断准确性为84.6%,当血清Lp水平≥3.895ng/ml,考虑该患者可能为重度OSA患者,对应的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62.9%,血清L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重度OSA风险的指标。6.ESS评分诊断重度OSA的诊断准确性为75.1%。当ESS评分≥7.5分,则考虑该患者可能为重度OSA,对应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68.6%。ESS评分可以作为预测重度OSA风险的指标,其诊断准确性低于血清Lp水平。7.血清Lp水平联合ESS评分诊断重症OSA的诊断准确性(86.6%),联合诊断的准确性高于Lp、ESS评分单项诊断的准确性。
廖宗力[8](2019)在《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模型兔降脂效应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兔血脂与肝脏脂质影响、肝组织结构变化及血清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2.观察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调脂机制及不同促透剂运用于药饼后施灸的增效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纯种兔40只,随机抽取8只为正常组(A),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动物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高脂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无促透剂组(C)(高脂模型+水作溶剂药饼施灸)、氮酮组(D)(高脂模型+氮酮溶液药饼施灸)和冰片组(E)(高脂模型+冰片溶液药饼施灸)。干预4周后,麻醉采血、处死后取肝组织。采用酶法检测血清及肝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直接一步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透射比浊法测定肝组织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肝组织HE染色观察形态结构;采用ELISA检测血清Leptin、HSL、CYP7A1、HMG-CoA还原酶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检测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正常组肝细胞形态结构正常,界限清楚,排列有序,核圆且核仁明显,无脂质变性;模型组肝细胞肿大变圆,胞质疏松淡染,排列紊乱,伴肝细胞轻度水样变性,肝血窦受压变窄,肝脏内含大量脂滴;无促透剂组肝细胞稍肿大,胞质疏松淡染,排列较紊乱,无肝细胞变性,肝血窦基本正常,肝脏内脂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氮酮组和冰片组肝细胞大小形态基本正常,胞质染色正常,排列较有序,无肝细胞变性,肝血窦正常,两组肝脏内脂滴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较无促剂组减少;冰片组肝脏脂滴含量较氮酮组稍减少。2.与正常组比,模型组血清及肝脏TC、TG、LDL-C显着升高、HDL-C显着降低、肝组织Apo-b显着升高、肝组织ApoA-1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冰片组血清及肝组织TC、TG、LDL-C、肝组织Apo-b显着降低、肝组织HDL-C和ApoA-1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无促透剂组比,氮酮组血清及肝脏TC、TG显着降低、肝组织ApoA-1显着升高(P<0.05或P<0.01),冰片组血清及肝组织TC、TG、LDL-C、肝组织Apo-b显着降低、HDL-C和ApoA-1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氮酮组比,冰片组血清TC、TG、LDL-C显着降低、HDL-C显着升高,冰片组肝组织TG、LDL-C、Apo-b显着降低(P<0.05或P<0.01)。3.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兔血清HSL、HMG-CoA还原酶显着升高、CYP7A1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冰片组血清HSL及CYP7A1显着升高、HMG-CoA还原酶显着降低(P<0.01);与无促透剂组比较,氮酮组和冰片组HSL及CYP7A1显着升高、HMG-CoA还原酶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氮酮组比较,冰片组HSL及CYP7A1的升高幅度更显着(P<0.05或P<0.01),但2组对HMG-CoA还原酶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4.兔血清Leptin ELISA检测结果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eptin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冰片组Leptin显着升高(P<0.01);与无促透剂组比较,氮酮组和冰片组Leptin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氮酮组和冰片组比较Leptin无显着差异。兔肝脏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eptin、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无促透剂组、氮酮组和冰片组Leptin、Leptin Receptor、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无促透剂组相比,氮酮组和冰片组Leptin、Leptin Receptor、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氮酮组比,冰片组Leptin、Leptin Receptor、JAK2、STAT3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的趋势和定量PCR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显示P-JAK2和P-STAT3变化趋势与JAK2和STAT3的基本一致。结论:1.隔药饼灸对HLP兔血脂、肝脂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对肝组织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氮酮和冰片作为促透剂运用于药饼中施灸疗效更优。2.隔药饼灸可能通过影响脂代谢相关酶HSL、CYP7A1、HMG-CoA还原酶表达发挥调脂作用,氮酮和冰片作为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调节脂代谢的增效机制可能通过影响以上三个脂代谢酶实现。3.隔药饼灸能激活Leptin介导JAK2/STAT3调脂通路,上调其相关因子表达,且氮酮和冰片运用于药饼后施灸对该通路的激活更显着,这可能是隔药饼灸调脂作用机制及氮酮和冰片作为促透剂运用于药饼后施灸调脂增效机制之一。
朱小烽[9](2019)在《长期高脂及运动干预对孕鼠与子代生命不同阶段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 Hypothesis,DOHaD)学说认为不良的子宫内环境可能影响胎儿的代谢模式、生长发育及增加子代成年期罹患慢性疾病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风险。妊娠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状态,随着妊娠的进展,孕妇体内新陈代谢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孕期胎盘会分泌一系列的多肽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来调节母体代谢和胎儿生长发育。这些激素协同作用下都会导致外周性的胰岛素抵抗。如果母体长期肥胖或者胰岛素分泌受限,则无法代偿这种生理变化,最终造成孕期的代谢紊乱,继而对母体与子代的长远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运动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之一,合理运动是孕期健康促进的要点之一,适宜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抗氧化应激和降低炎症,在孕期代谢性疾病的防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该领域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母体运动对改善孕期胰岛素敏感性,控制孕期母体体重的过度增长,或者是对妊娠期糖尿病或先兆子痫等孕期合并症的改善和预防探讨上。关于母体孕期运动对子代出生后乃至长期的积极健康效益的文献报道仍然有限,尤其是孕期母体运动对调控孕鼠与子代能量代谢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虽然有少许研究对在子代的代谢表征进行了观察,但是这些研究还没有彻底地澄清这些变化的触发机制,使得产前体力活动和子代的健康联系还存在某些不确定性。【研究目的】1.通过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孕鼠进行游泳干预,揭示孕前和孕期运动对母鼠能量代谢的中枢与外周调控机制。2.观察母鼠长期运动对子代幼年期肥胖和代谢的影响,研究母鼠高脂和运动干预对子代的代谢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3.在子代不同饮食结构的情况下,探索母代长期高脂和运动干预的代谢遗传效应是否具有差异性。【研究方法】实验一:3周龄雌性C57BL/6小鼠断奶后随机分成4组,普食安静组(Standard Chow Diet,SC)25只、普食运动组(Standard Chow Died+Exercise,SC-Ex)25只、高脂安静组(High Fat Diet,HFD)35只和高脂运动组(High Fat Diet+Exercise,HFD-Ex)35只。强迫游泳运动干预13周后与同周龄雄性小鼠合笼,妊娠第14天进行GTT与ITT试验,期间2天休息期进行能量代谢测试;妊娠第19天各组取6只孕鼠进行体成分分析,后实施安乐死,提取肝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分析;血清进行代谢相关因子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测量下丘脑POMC、NPY和AgRP mRNA相对表达量;肝脏免疫印迹测定LGR4、RSPO-1、PGC1α、PPARγ、PDK4、UCP2的蛋白表达。实验二: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我们对两高脂组的子代进行进一步研究。母鼠自然分娩后,每窝调整为7只幼鼠,HFD和HFD-Ex组母鼠统一普食喂养(12%脂肪供能)。每周记录幼鼠体重一次,直至4周哺乳结束。在第28天每组每窝取1只进行GTT和ITT试验;同时,各窝取雌性和雄性子鼠各1只(8只×4组)进行进行体成分分析,后实行安乐死和取材。悬液芯片测定小鼠糖尿病8因子及IL-6;采用比色法测定TG、TC和FFA。实验三:HFD和HFD-Ex组雄性子代小鼠,4周哺乳期结束后,每组各窝随机抽取1只雄鼠(8只×2组),共16只进行6周的高脂喂养。余下全部普食喂养至52周(1年)。高脂与普食饲料同母代,期间饮食不限,高脂干预期内,记录每周的摄食量,推算出每周能量摄入;子代高脂6周后进行GTT测试,GTT测试3天后进行ITT测试。普食组在第8、12、24、36和52周进行GTT测试,和ITT测试。子代继续高脂饮食组在第10周,子代普食喂养组在第10周和第52周龄进行体成分分析。子代10周龄时取材,继续普食组取材前15分钟注射胰岛素或生理盐水,肝脏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p-Akt水平;下丘脑弓状核免疫荧光分析NPY的表达情况。余下子代普食喂养至52周,代谢仓进行能量代谢测定。统计方法: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各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误(Mean±SEM)表示。第一部分母鼠饮食和运动的影响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第二和第三部分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P<0.05定义为差异显着性水平的界值。【研究结果】1.随着妊娠的发展,母鼠的体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妊娠的前2周,组间体重具有显着性差异,在妊娠最后3天四组的体重都趋向一致,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普通饮食相比,在15、30、60和120分后,高脂饮食的两组导致了糖耐量下降,同时与HFD组比较,HFD-Ex组的糖耐量出现了明显的改善(P<0.05);ITT测试也表现出一致的结果;体成分分析发现两普食组之间总脂肪量无显着性差异(SC=4.01±0.6 g,SC-Ex=3.60±0.64 g,P>0.05),而HFD-Ex组显着低于HFD组(HFD=7.56±1.59 g,HFD-Ex=6.10±1.41 g,n=8-10,P<0.05)。3.HFD组的生育率最低,仅为44%,而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HFD-Ex组为60%),但仍低于普食安静组的76%;4组在体重、体长和胎鼠数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相较于普食组,高脂组的胎鼠和新生鼠均存在水肿的现象。4.HFD组与SC组比较,Cholesterol,FFA,Triglycerides和HOMA-IR都有显着的上升;在普食两组中,无显着性差异,但高脂组中,这种情况就明显不同,HFD-Ex相较于HFD,各指标有了显着的改善(P<0.05)。5.与HFD组比较,HFD-Ex在Locomotor Activity,RQ(VCO2/VO2)和能量消耗上显着较高(P<0.05),而SC-Ex和SC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与SC组比较,HFD组在晚上或者白天都显着低于前者(P<0.05)。6.与HFD组比较,HFD-Ex组的LGR4和UCP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而PGC1α、PDK4和PPARγ的表达则显着增加(P<0.05);SC-Ex与SC相比,除UCP2外,其余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7.肝脏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显示HFD组中出现了大量的脂滴和脂肪空泡现象,HFD-Ex中有局部的改善;在SC和SC-Ex两组中,这种情况明显改善,无空泡状脂滴存在;PAS染色观察了肝糖原耗竭情况,HFD组孕鼠肝脏病理组织显示肝糖原耗尽,而HFD-Ex组除肝脏脂肪变性外显示正常的糖原表达。8.与SC组相比,HFD组的NPY mRNA相比表达量上升(P<0.05),而POMC mRNA相比表达量下降(P<0.05);与HFD比较,HFD-Ex组的NPY mRNA相比表达量下降(P<0.05),而POMC mRNA相比表达量上升(P<0.05),同时与SC组相比SC-Ex组POMC mRNA也有了显着的提高。9.通过对HFD-Ex与HFD子代炎症指标IL-6检测发现,雄性子鼠存在显着性的组间差异,而雌性子代没有观察到统计学意义的组间差异;血脂指标TG中,也观察到HFD-Ex的雄性子代显着低于HFD组的子代(P<0.05),而雌性组别中则差异不显着;其余FFA和CH指标没有发现组间差异。10.我们在雄性子鼠中观察到HFD-Ex组相较于HFD组,Glucagon和GIP两个指标有显着的改善,而在雌性子鼠中未发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此外,Leptin在雄性和雌性子代中均发现HFD-Ex组相较于HFD有显着的改善(P<0.05);其余各指标未发现组间差异性。11.两组子代体重的差异性从哺乳期结束后持续存在,HFD组子代的AUC显着高于HFD-Ex组的子代,P<0.05。子代在高脂6周后(10周龄),两组的体成分都无显着性差异;而普食饲养的情况下,在第10周和第52周,HFD-Ex组子代体成分显着低于HFD组的子代,P<0.05。在子代高脂饮食的前两周,HFD组子代的能量摄入显着高于HFD-Ex,但高脂的第3周(7周龄)时,HFD-Ex组的子代能量摄入高于对照组,而在后面的几周中,两组间的能量摄入没有显示出组间的差异。12.普食情况下,在第8、12、24、36和52周对两组的子代进行GTT和ITT试验。两组的糖代谢存在显着性差异,AUC随着子代小鼠周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在24周后出现组间差异,HFD组子代显着高于HFD-Ex组,这种差异直至52周。第52周HFD-Ex组体重显着低于HFD组,P<0.05。13.与HFD组子代相比,HFD-Ex组子代的NPY表达量显着较低(P<0.05),而POMC表达量则显着上调;另外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发现,子代肝脏Akt(Ser473)磷酸化蛋白表达在insulin(-)的情况无显着性差异,但在insulin(+)具有组间差异性,P<0.05。14.第52周,能量代谢测定结果显示,Activity上白天两组无显着性差异,而晚上(18:00-次日6:00),HFD-Ex组的子代显着高于HFD组的子代;能量消耗中,这种组间差异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同时存在,运动组的子代显着高于安静组;另外,在RQ指标上,我们没有发现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研究结论】1.长期的孕前和孕期游泳可以有效地改善母体妊娠期间能量代谢的外周和中枢调控机制,但不能完全逆转长期高脂饮食所带来的的不良代谢影响。2.子代的代谢遗传具有一定的性别倾向性,母体代谢障碍更能使雄性子代具有遗传易感性。3.母鼠长期地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子代在幼年期的糖脂代谢能力。4.子代在普食饮食模式下,母代长期运动可以逆转和抵消子代生命早期高脂暴露带来的永久性的代谢风险。5.子代在高脂饮食环境下,这种母代的高脂摄食记忆可能被“唤醒”,因母体长期运动获得的代谢保护效应也可能会随着高脂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弱化。
高畅[10](2019)在《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中SFRP5、ADPN、TNF-α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对肥胖男童进行为期45天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包括运动、饮食、教育等),观察其对肥胖男童的身体成分、血清瘦素、SFRP5、ADPN、TNF-α的影响,为揭示肥胖男童的体内炎症因子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合理有效的运动减肥、大众健身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15名体重为:100.41±14.14Kg,BMI为:34.05±2.22,平均年龄为:10.33±2.35y的肥胖男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45天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包括运动、营养、教育、心理管理等。综合干预的前后对受试者身高、体重、BMI和身体成分(肌肉重量、体脂量、瘦体重、体脂百分比、上下肢及躯干脂肪含量、上下肢及躯干肌肉含量)进行测量,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瘦素,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联素(ADPN)、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后,再进行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P<0.05;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后,肥胖男童体重、体重指数(BMI)、体脂率、脂肪含量、瘦体重、上、下肢及躯干脂肪含量,上、下肢及躯干肌肉含量均显着下降(p<0.01);血清瘦素、TNF-α水平均出现显着下降(p<0.01);血清SFRP5水平显着升高(p<0.01)。血清ADPN水平只有下降趋势,没有显着差异。2.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体脂率与血清瘦素呈的正相关关系(r=0.620);体脂率与血清SFRP5呈负相关(r=-0.726);体脂率与TNF-α呈正相关(r=0.519)。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血清瘦素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血清瘦素与TNF-α呈的正相关关系(r=0.719);血清瘦素与SFRP5呈负相关关系(r=-0.523)。研究结论:1.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肥胖男童身体成分,降低体重体脂,改善瘦素抵抗的作用。2.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能有效提升血清抗炎因子SFRP5的含量,降低炎症因子TNF-α水平,对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
二、肥胖与正常成人瘦素基因表达水平及血清水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胖与正常成人瘦素基因表达水平及血清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症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肥胖症现状 |
1.2 肥胖症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1.2.1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 |
1.2.2 膳食与肠道菌群 |
1.2.3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肥胖症的缓解作用 |
1.2.4 炎症与肠道菌群 |
1.3 重塑肠道菌群对肥胖症的影响 |
1.3.1 益生菌与益生元 |
1.3.2 发酵食品 |
1.3.3 膳食植物 |
1.3.4 粪菌移植 |
1.4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立题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脂饮食对小鼠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2.2 实验动物饲料 |
2.2.3 实验动物 |
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实验设计 |
2.3.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
2.3.3 生化指标测定 |
2.3.4 .基础代谢率测定 |
2.3.5 组织RNA提取与基因表达量分析 |
2.3.6 肠道微生物提取与测序分析 |
2.3.7 肠道内容物中 SCFA 提取与检测 |
2.3.8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高脂饮食引起肥胖并破坏了血糖稳态 |
2.4.2 高脂饮食对能量消耗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2.4.3 高脂饮食和低脂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2.4.4 高脂饮食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进程中的干预作用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3 实验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菌株活化与灌胃剂制备 |
3.3.2 动物实验设计 |
3.3.3 生化指标测定 |
3.3.4 基础代谢率测定 |
3.3.5 酶联免疫法检测激素表达 |
3.3.6 肠道微生物提取与测序分析 |
3.3.7 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提取与检测 |
3.3.8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青春双歧杆菌干预对高脂饮食小鼠体重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2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基础代谢率的影响 |
3.4.3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激素的影响 |
3.4.4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3.4.5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春双歧杆菌对肥胖症干预作用的机制探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组织RNA提取与基因表达量分析 |
4.3.2 酶联免疫法检测蛋白表达 |
4.3.3 胆汁酸提取与检测 |
4.3.4 肠道菌群功能预测 |
4.3.5 细菌基因组测序、组装与基因注释 |
4.3.6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
4.4.2 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小鼠免疫调节的影响 |
4.4.3 肠道菌群的功能预测 |
4.4.4 青春双歧杆菌对回肠胆汁酸组成的影响 |
4.4.5 青春双歧杆菌基因组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春双歧杆菌17_3及其它益生菌对肥胖小鼠的缓解作用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2.3 实验动物 |
5.3 实验方法 |
5.3.1 菌株活化与灌胃剂制备 |
5.3.2 动物实验设计 |
5.3.3 生化指标测定 |
5.3.4 肠道微生物提取与测序分析 |
5.3.5 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提取与检测 |
5.3.6 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青春双歧杆菌17_3 及其它益生菌对肥胖小鼠体重的影响 |
5.4.2 青春双歧杆菌17_3 及其它益生菌对肥胖小鼠生化指标和组织重量的影响 |
5.4.3 青春双歧杆菌17_3 及其它益生菌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4.4 青春双歧杆菌17_3 及其它益生菌对肥胖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肥胖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和甲状腺功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肥胖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和甲状腺功能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3)肥胖影响雌性小鼠青春期启动及与Leptin/GnRH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与饲养 |
2.2.2 饲料表 |
2.2.3 肥胖的判定 |
2.2.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2.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CON和 HFD小鼠的体重比较 |
3.2 CON和 HFD小鼠体脂肪、瘦体重比较 |
3.3 CON和 HFD小鼠脂肪重量比较 |
3.4 CON和 HFD小鼠脏器重量、脏器系数比较 |
3.5 CON和 HFD小鼠阴道口初开日龄比较 |
3.6 CON和 HFD小鼠卵巢光镜下病理改变比较 |
3.7 CON和 HFD小鼠卵巢电镜下病理改变比较 |
3.8 CON和HFD小鼠血清中Leptin、E2、FSH、LH、T水平比较 |
3.9 CON和 HFD小鼠下丘脑GnRH蛋白和 mRNA表达水平比较 |
3.10 CON和 HFD小鼠卵巢中GnRH蛋白和 mRNA表达水平比较 |
3.11 CON和 HFD小鼠下丘脑、卵巢中Ob-R蛋白和 mRNA表达水平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肥胖对雌性生殖的影响及其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围绝经期肥胖证素特点与脂肪因子及雌激素受体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分组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基本信息及证素采集 |
2.2 基本情况采集和影像学检查 |
2.3 试剂耗材及仪器 |
2.4 实验方法和具体步骤 |
3 数据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各组基本资料 |
2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与对照组体脂参数比较 |
3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与对照组中医证素分布 |
3.1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病性证素分布 |
3.2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病位证素分布 |
3.3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证素与体脂相关性比较 |
3.4 对照组证素与体脂相关性比较 |
4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与对照组脂肪因子含量比较 |
4.1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与对照组脂肪因子含量比较 |
4.2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证素与脂肪因子相关性比较 |
4.3 对照组证素与脂肪因子相关性比较 |
5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与对照组雌激素受体α、βm RNA表达水平比较 |
讨论 |
1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中医证素分析 |
1.1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病位证素分析 |
1.2 围绝经期中心肥胖组病性证素分析 |
1.3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患者虚性病性证素分析 |
1.4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患者与对照组证素比较分析 |
2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中医证素与体脂参数相关性分析 |
2.1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病位证素与体脂参数相关性分析 |
2.2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组病性证素与体脂参数相关性分析 |
3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与脂肪因子相关性分析 |
3.1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与瘦素的关系 |
3.2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与内脂素的关系 |
3.3 对照组证素与脂肪因子相关性分析 |
4 围绝经期中心性肥胖与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关系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肥胖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1.1 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
1.3 干预方法 |
1.4 检测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Lee’s指数的变化 |
2.2 各组大鼠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指标的变化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控食欲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
实验二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及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1.1 动物与分组 |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
1.4 取材方法 |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 |
1.6 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
2.2 样品NDA处理结果 |
2.3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 |
2.4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机制 |
实验三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脑肠肽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
1.4 取材方法 |
1.5 WB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R、CCK、CCKR的蛋白表达含量 |
1.6 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CK、CCKR、leptin、leptinR的基因表达水平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影响 |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
实验四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
1.4 取材方法 |
1.5 WB 检测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 p-STAT3 的蛋白表达含量 |
1.6 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 表达以及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CCK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leptin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
3.讨论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中枢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
讨论 |
1.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模型制备的评价 |
2.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
2.1 中医对肥胖病因的认识 |
2.2 中医对肥胖病机的认识 |
3.针灸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选穴依据 |
4.干预方法的选择 |
4.1 电针频率及参数的选择 |
4.2 限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作用 |
5.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 |
5.1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参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发生 |
5.2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
5.3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7.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文献综述1 |
参考文献 |
附件2 文献综述2 |
参考文献 |
附件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6)脂肪因子、基因与早期发育环境互作影响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脂肪因子与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儿童脂肪因子谱与体重正常代谢性肥胖和代谢健康型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
2. 儿童脂肪因子谱对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作用 |
讨论 |
第二部分 脂肪功能相关基因与早期发育环境互作影响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研究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早期发育环境与脂肪功能相关基因互作影响儿童体重正常代谢肥胖表型 |
2. 儿童期饮食结构与脂联素相关基因互作影响代谢异常的患病风险 |
3. DNA甲基化参与基因和早期发育环境相互作用的初步探索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体重正常代谢性肥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瘦素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瘦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模型兔降脂效应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的综合疗效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动物一般情况 |
2.2 模型评价指标 |
2.3 干预后各组兔血脂比较 |
2.4 干预后各组兔肝脏脂质比较 |
2.5 干预后各组兔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比较 |
3 讨论 |
3.1 动物选择与模型制备 |
3.2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疗效评价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脂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HSL的比较 |
2.2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HMG-CoA还原酶的比较 |
2.3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CYP7A1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脂代谢相关酶的疗效评价 |
3.2 脂代谢调节与相关酶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HLP兔Leptin/ JAK2/STAT3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预后各组兔血清Leptin的比较 |
2.2 PCR检测各组兔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基因表达 |
2.3 干预后各组兔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WB检测 |
2.4 干预后各组兔Leptin/JAK2/STAT3通路相关因子免疫组化检测 |
3 讨论 |
3.1 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调脂机制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
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现状 |
1.1 病名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现状 |
2.1 HLP诊断标准 |
2.2 HLP病因及致病机制 |
2.3 HLP西医治疗 |
3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背景 |
3.1 经皮给药系统的概述 |
3.2 药物经皮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
3.3 经皮给药的优势与局限 |
4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选择 |
4.1 促透剂的概述 |
4.2 氮酮选择的依据 |
4.3 冰片选择的依据 |
5 隔药饼灸的作用 |
5.1 艾灸的作用 |
5.2 穴位的作用 |
5.3 药饼中药物的作用 |
6 隔药饼灸调脂机制及不同促透剂作用下的增效机制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Leptin/JAK2/STAT3信号通路与脂代谢研究进展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情况 |
(9)长期高脂及运动干预对孕鼠与子代生命不同阶段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表(按英文字母A-Z顺序) |
文献综述 |
1.孕期体力活动研究的历史发展 |
2.孕期不良生活方式与代谢性疾病的生理机制 |
3.孕期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研究现状 |
4.孕期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的未来研究展望 |
论文总体设计 |
第一部分 母鼠长期高脂及运动干预对孕期能量代谢和围产结局的影响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5.小结 |
第二部分 母代长期高脂与运动干预对子代幼年期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5.小结 |
第三部分 母代高脂饮食与运动干预对雄性子代成年至52周龄能量代谢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5.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实验耗材与试剂 |
2.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3.常用试剂配方 |
常用软件与在线数据库 |
附录 |
致谢 |
(10)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中SFRP5、ADPN、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肥胖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 |
1.2.2 肥胖与瘦素抵抗 |
1.2.3 肥胖的炎症反应学说 |
1.2.4 肥胖与炎症反应因子间的关系 |
1.2.5 不同干预方式的减肥效果研究进展 |
1.2.6 不同运动负荷减肥效果的研究进展 |
1.2.7 综合干预的减肥作用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4 理论基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身体成分的变化 |
3.2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血清瘦素、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
3.3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
3.3.1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体脂率与炎症因子指标间的关系 |
3.3.2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体脂率与血清瘦素的相关关系 |
3.3.3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血清瘦素与炎症因子指标的相关关系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身体成分的变化 |
4.2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瘦素的影响 |
4.3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脂联素的影响 |
4.4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的影响 |
4.5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TNF-α的影响 |
4.6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ADPN、SFRP5、TNF-α间相关性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一:英文缩略词对照 |
四、肥胖与正常成人瘦素基因表达水平及血清水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春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症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研究[D]. 王伯韬. 江南大学, 2021(01)
- [2]肥胖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和甲状腺功能关系的研究[D]. 史梦丽.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肥胖影响雌性小鼠青春期启动及与Leptin/GnRH关系的实验研究[D]. 李学思.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围绝经期肥胖证素特点与脂肪因子及雌激素受体相关性研究[D]. 赵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宋爱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脂肪因子、基因与早期发育环境互作影响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队列研究[D]. 李戈.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瘦素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的研究[D]. 何梦露.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基于Leptin/JAK2/STAT3通路探讨不同促透剂运用于隔药饼灸对高脂模型兔降脂效应及机制[D]. 廖宗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长期高脂及运动干预对孕鼠与子代生命不同阶段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D]. 朱小烽. 上海体育学院, 2019(12)
- [10]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中SFRP5、ADPN、TNF-α的影响[D]. 高畅. 沈阳体育学院,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