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藏论文_王树昆

导读:本文包含了稠油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辽河,蒸汽,馆陶,溶剂,原油,辽东湾。

稠油藏论文文献综述

王树昆[1](2019)在《辽河滩海中东部新近系稠油藏富集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总结辽河滩海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油藏特征的基础上,对控制本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本区馆陶组主要发育披覆背斜构造样式,北东向的海南断层和燕南断层是本区的油源断层;沉积环境为广泛作用的河流沉积环境为主,油藏类型主要为受控于低幅断裂背斜和断鼻的稠油和超稠油油藏。该区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构造、通源断裂、相带变化和区域性盖层分布状况等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穆红梅,万云洋[2](2018)在《稠油藏不同开发方式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干预后稠油藏内部微生物群落会发生复杂变化,为进一步明确微生物活性和代谢多样性,选取辽河油田不同开发方式内8口采油井,利用佰珞生态(Biolog-ecology,Biolog-ECO)技术解析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对多聚物类和氨基酸类代谢最显着,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次之,对胺类和酚类化合物代谢程度最低。微生物群落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的趋势为蒸汽吞吐驱(SS)>聚合物驱(PF)>蒸汽驱(SF),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辛普森优势度指数(D)及皮卢均匀度指数(J)的趋势为PF>SS>SF。采样井由水驱(WF)开发转变为PF开发后,微生物群落在油水体系中发生较大变异,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开采方式,表现出较高代谢多样性。SS开发温度梯度范围是46~350℃比SF开发的37~290℃范围更宽泛,意味着微生物可选择适宜的环境生长繁殖,其碳源代谢活性强于其他开采方式。研究表明,SS和PF开发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能力强,其结果为了解复杂稠油藏内部微生物资源和代谢特征以及后续内源激活、功能微生物定向筛培等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资源》期刊2018年02期)

蔡盼盼[3](2017)在《辽东湾地区稠油藏形成和主控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海域,为走滑断裂背景下发育的新生代盆地,含有丰富的稠油资源,但其稠油成因、稠化过程和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确。本论文通过开展该区稠油基本特征、成因及稠油藏成藏主控因素等的研究,对该区稠油进行降解级别的划分,并对稠油藏进行分类并建立了稠油藏成藏模式。利用研究区稠油构造原油物性数据,研究原油的相对密度、粘度、含硫量、含蜡量等特征及分布规律,发现辽东湾地区稠油藏原油主要受到生物降解的影响,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酸值,高胶质,高沥青质,低硫量,低蜡量的特点。根据研究区生物标志化合物对稠油降解级别进行了划分,将稠油降解级别划分成9级,研究区原油降解级别分布范围为1-7级,无8级及8级以上原油。由于此分级标准就此地区而言,所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得该区不同构造,不同层位稠油降解情况一目了然。发现辽东湾地区稠油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南部,LD5-2N、LD6-1、SZ36-1降解程度较高,一些构造正常原油与稠油共存,如JX1-1构造,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稠油降解级别降低。通过对研究区原油特征及地层水的分析,该区稠油主要为生物降解生成的稠油,断层沟通地层水是原油稠化的前提条件,油藏埋深、运移距离及保存条件差是原油稠化的影响因素。根据辽东湾地区稠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因的差异,将其分为两大类稠油藏,一类是边成藏边稠化模式的稠油藏,该类稠油藏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带上,由辽西凹陷和辽中凹陷双向供源,且以辽中凹陷为主,运移距离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开始稠化,到达圈闭形成油藏后,由于其盖层条件差,使得原油进一步稠化。另一类是先成藏后稠化模式的稠油藏,该类稠油藏在成藏过程中,运移距离相对较小,就近聚集,断层对该类稠油藏形成及原油的稠化起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刘昊,程林松,杨志军,黄世军,李春兰[4](2017)在《薄层稠油藏溶剂辅助蒸汽驱产量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生产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将薄层稠油油藏溶剂辅助蒸汽驱生产过程分为蒸汽前缘垂向扩展阶段、蒸汽前缘水平扩展阶段及冷凝水产出阶段.针对每个生产阶段,通过联合质量守恒方程、运动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及溶剂扩散方程得到描述蒸汽前缘扩展和产油量解析模型.能量守恒方程属于典型的第二类Volterra积分函数,首先对其进行Laplace变换;之后运用半解析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将模型的溶剂辅助蒸汽驱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整体误差仅为4%.新模型可以方便简单地分析不同溶剂性能和注采参数对溶剂蒸汽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7年02期)

王冰洁,徐长贵,吴奎,彭靖淞,刘丰[5](2017)在《渤海海域辽西凹陷陡坡带LX构造特稠油藏内部油品品质分布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认识特稠油藏内部油品品质分布及成因在油藏的勘探评价和开发设计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岩石热解-地震多属性联合的方法建立油品品质判别模型,对渤海海域辽西凹陷陡坡带LX构造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的块状特稠油藏内部油品品质进行了叁维空间刻画,结合流体包裹体资料恢复的古流体活动史和储层物性分析结果,对形成油品品质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内部油品品质在垂向上明化镇组油层顶部比底部差,馆陶组油层底部比顶部差;平面上在靠近构造高部位相对较差,在断层附近和油藏边界部位油品品质有所变好。整体上油品品质呈现出环带状分布的特征,这种分布特征与原油的"两期成藏和两次稠化"过程关系密切。早期东营组原油经历了成藏第一期和初次稠化过程;晚期东营组经历了初次稠化的油藏遭受破坏在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再次聚集成藏,并在储层物性越好的层段,由于进一步发生了更强的稠化作用,原油的油品品质也越差。在成藏第二期内,新生成的油品品质较好的原油沿断层和油藏边界充注,导致这些部位的油品品质相对变好,并最终形成现今油品品质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7年01期)

王冰洁,徐长贵,吴奎,张如才,郑彧[6](2016)在《辽东湾坳陷LX油田浅层特稠油藏成藏过程及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LX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复杂的油藏模式,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储层和包裹体等地质资料,在研究原油来源的基础上,恢复了该区东营组的成藏时期,并对成藏期内原油油品性质的变化及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浅层辫状河道沉积储层与含油性的分析,建立了浅层特稠油藏的成藏过程及模式,结果表明:(1)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成藏与深层东营组油藏破坏相关,东营组储层在早期(28~25 Ma,东营组沉积末期)成藏并发生初步生物降解作用以及原油演化过程中,密度先增大、粘度后增大的性质使得油品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变差,降低了对盖层条件的要求,为晚期(5~0 Ma)原油在盖层条件极差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储层中成藏创造了必要条件;(2)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辫状河道砂体纵向迭置关系与原油遭受的边充注边降解的过程共同形成了含油饱和度及油品性质在垂向上的旋回性,这与储层岩性的旋回性相对应,基于此建立了浅层油气充注模式,解释了现今特稠油垂向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6年03期)

江文祥[7](2016)在《辽河油田稠油藏筛选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辽河油田稠油热采的技术发展现状,为今后稠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孙希利,张俊[8](2015)在《超深超稠油藏实现有效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西北油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揭示了超稠油致黏机理,丰富了稠油胶体体系理论,发明的高效复合降黏剂攻克(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5-01-29)

刘贵满,张世民,李军辉[9](2014)在《Ⅱ类稠油藏蒸汽驱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锦45块是典型的μ类稠油油藏,单层厚度薄、隔夹层多、非均质性严重,同时存在活跃的边底水。2008年在该块实施了μ类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试验,已经高效运行6年时间。期间,针对油藏基础条件差所带来的如井网不能满足提液要求、纵向层间受效差异大、平面波及不均等开发矛盾,形成井网重组、强采、分采、压裂引效、闪蒸控制以及调驱等综合配套调控技术,保证了试验高效运行,相对转驱前,单井日产油提高3.5倍,年产量提高9倍,关键指标达到甚至超过μ类油藏蒸汽驱水平,为稠油转蒸汽驱开发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4年30期)

万云洋,穆红梅,洪宁,杨建平,王宏远[10](2014)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研究稠油藏微生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油田等重稠油藏在当前开中采副产硫化氢浓度很高,对环境和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实验室针对性的首次提出生物量热劈(BTDS)次生硫化氢的成因机理,分析稠油藏内微生物量群落多样性和丰度。本文分别采集水驱(WF)、化学驱(CF)、蒸汽吞吐(SS)、蒸汽驱(SF)、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不同驱替方式区域原油和地层水样品60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快速分析复杂地层条件下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图1)表明,长期(≥10年)SS开发(9号),多样性减少,优势菌发育;SS开发转SAGD开采(17和18号),多样性明显,总DNA为11~32.5μg/L。SF开发对微生物影(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期刊2014-08-04)

稠油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工干预后稠油藏内部微生物群落会发生复杂变化,为进一步明确微生物活性和代谢多样性,选取辽河油田不同开发方式内8口采油井,利用佰珞生态(Biolog-ecology,Biolog-ECO)技术解析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对多聚物类和氨基酸类代谢最显着,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次之,对胺类和酚类化合物代谢程度最低。微生物群落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的趋势为蒸汽吞吐驱(SS)>聚合物驱(PF)>蒸汽驱(SF),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辛普森优势度指数(D)及皮卢均匀度指数(J)的趋势为PF>SS>SF。采样井由水驱(WF)开发转变为PF开发后,微生物群落在油水体系中发生较大变异,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开采方式,表现出较高代谢多样性。SS开发温度梯度范围是46~350℃比SF开发的37~290℃范围更宽泛,意味着微生物可选择适宜的环境生长繁殖,其碳源代谢活性强于其他开采方式。研究表明,SS和PF开发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能力强,其结果为了解复杂稠油藏内部微生物资源和代谢特征以及后续内源激活、功能微生物定向筛培等应用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稠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树昆.辽河滩海中东部新近系稠油藏富集规律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

[2].穆红梅,万云洋.稠油藏不同开发方式地层水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J].生物资源.2018

[3].蔡盼盼.辽东湾地区稠油藏形成和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4].刘昊,程林松,杨志军,黄世军,李春兰.薄层稠油藏溶剂辅助蒸汽驱产量预测模型[J].计算物理.2017

[5].王冰洁,徐长贵,吴奎,彭靖淞,刘丰.渤海海域辽西凹陷陡坡带LX构造特稠油藏内部油品品质分布及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

[6].王冰洁,徐长贵,吴奎,张如才,郑彧.辽东湾坳陷LX油田浅层特稠油藏成藏过程及模式[J].现代地质.2016

[7].江文祥.辽河油田稠油藏筛选技术研究[J].石化技术.2016

[8].孙希利,张俊.超深超稠油藏实现有效开发[N].中国石化报.2015

[9].刘贵满,张世民,李军辉.Ⅱ类稠油藏蒸汽驱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化工管理.2014

[10].万云洋,穆红梅,洪宁,杨建平,王宏远.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研究稠油藏微生物多样性[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2014

论文知识图

伦坡拉盆地构造位置及地质简图(DeCe...技术路线图红星梁稠油藏成藏事件图(西伦...红星梁稠油藏西伦3井地层压力...注泡沫后与无措施的水侵速度对比油气田构造区域位置图

标签:;  ;  ;  ;  ;  ;  ;  

稠油藏论文_王树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