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事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传教事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教事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督教,长老会,湖南,美国,斯托,天主教,景教。

传教事业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史习隽[1](2017)在《徐光启的官界人际网络与在华耶稣会士传教事业的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被誉为"天主教叁大柱石"之一的徐光启入教后不仅自身虔诚奉教、着书译作,更积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及其在官界的影响力为传教士创造有利的传教环境。不论是在世时或去世后,其在官界拥有的人际网络对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的展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以奉教士人为核心,通过其拥有的社会关系不断向外扩散的模式可谓是耶稣会"上层路线"传教方针的重要展开形式之一。(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7年05期)

理雅各,陈义海[2](2016)在《理雅各在牛津大学的演讲——关于西安府景教碑以及当前中国传教事业的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是英国近代着名汉学家、伦敦布道会传教士。1839年开始学习汉语,1840年开始到东方传教。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西方人,曾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28卷),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奖者。1873年回到英国后,理雅各在牛津大学开设汉学讲座。本文便是其1888年3月在牛津大学所作的关于景教碑的演讲,收入其1888年出版的着作《西安府景教碑》。本文详细回顾、评价了各个时期学术界对于景教碑的研究,特别对景教在中国的消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实,考据深刻,结论审慎,是景教研究极其重要的文献。同时,本文还对19世纪中后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作了介绍,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6年03期)

龚春丽[3](2016)在《美国北长老会在湘传教事业研究(1888-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以来,西方各教会相继来华传教,湖南因其地理位置成为各差会广为关注的地区,然而湖南因其保守和排外却是基督教新教进入较晚的地区。美国北长老会是最早到湖南进行传教的新教教会。该会由粤北进入湖南的临武,于1888年建立湖南第一所教堂。此后,北长老会在常德、郴州、衡阳、湘潭、常德、桃源等地不断拓展传教事业。除去直接布道事业外,美国北长老会还创办了教会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这些事业的发展不仅受到美国北长老会传教政策的影响,而且受到了中国以及湖南特殊社会现实的影响。美国北长老会在湘传教事业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并日益走向本土化;其与湖南社会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冲突走向协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美国北长老会在湘传教事业不仅传播了西方的宗教与世俗文化,而且对湖南的政治、教育、医疗、社会救济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响了湖南近代社会的变迁。(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刘洋[4](2016)在《信义会在湘传教事业研究(1902-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信义会是基督教新教的一支,而北欧叁国信义会则是指挪威信义会、芬兰信义会和瑞华信义会。此叁国信义会先后在20世纪初来到中国,并进入华中腹地——湖南进行传教活动。尽管湖南19世纪中期仍封闭排外,但随着20世纪初中国及湖南传教环境的变化,以及各基督教差会试图在华拓展新的传教地的需要,湖南成为了这叁个信义会差会的选择。1902-1937年间,信义会在湘传教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历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起步与开拓时期(1902-1911)、快速发展时期(1912-1922)、发展与受挫时期(1922-1927)、恢复发展与本色化时期(1927-1937)。在此过程中,信义会创办了世俗性事业,如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慈善事业等。在创办各项世俗性事业的过程中,信义会与湖南地方的关系几经变化。而且,信义会对近代湖南教育、医疗等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湖南区域社会变迁。(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张国刚[5](2016)在《利玛窦在广东:传教事业的奠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玛窦从西僧到西儒的变化,反映了耶稣会传教方式的重大改变,即入乡随俗、尊重所在地区的传统;要改造对方,先要尊重和适应对方。这一政策,被康熙称为"利玛窦规矩"。葡葡萄牙人手持保教权的"令箭",驾驶着叁角帆船,来到了远东。在他们的船舰中,一般有3种人,商人、军人、传教士。商人是开拓生意的,军人是征服殖民地并保护商人的,传教士则是归化异教徒的。1578年,年仅26岁的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就是这样从里斯本出发的。5年后,即1583年10月,利玛窦第一次来到广东。(本文来源于《南风窗》期刊2016年02期)

陈才俊[6](2015)在《“福音奋兴运动”与美国对华传教事业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17世纪末至19世纪下半叶席卷欧美的基督新教"福音奋兴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海外传教运动的兴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作为"福音奋兴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国"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在新英格兰地区掀起新的宗教复兴热潮,导致诸多传教机构产生,并最终引发大规模的海外传教运动。1830年代开启的美国对华传教事业,正是此次世界基督新教大宣教运动的一个缩影。(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李铁[7](2014)在《传教事业的世俗化:美北长老会在山东早期活动研究(1861-1900)》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中叶,美北长老会传教士进入山东,开始在齐鲁大地传教的历程。传教士们怀着“拯救”异教徒灵魂的理想来宣扬基督教,现实却迫使他们从事世俗事务。高度世俗化的中国社会影响到传教士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深层次展示了基督教神圣性与世俗化的张力,这既是宗教在近代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更是近代以来中国应对巨大民族危机的结果。传教士们各自就如何缓解这种张力进行探索。在登州府周边传教的倪维思发展了“自养、自传、自治”的叁自理论,并身体力行,但是他的理论却没有得到普遍接受。以狄考文为代表的大多数传教士肯定金钱的积极作用,主张雇佣更多的本地助手协助传教,然后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教会的本地化。相对其他传教士而言,狄考文在教育的专业化上走得更远,他矢志培养一批能够中西贯通的“新士”,但是他又坚决反对教授英语。世俗化同样影响到了差会的医疗事业,乐满道是美北长老会的一位优秀医疗传教士,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乐满道最终没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导师,而是将精力过多倾注在救死扶伤方面,最终引发与差会的矛盾,脱离差会成为专业的医生。事实上,世俗化本身就是教会事业应有的一种属性和维度。近代以来,世俗化在传教事业中逐步彰显出来,既让差会短期内收获了大量的信徒,但也造就不少“吃教者”,甚至“腐蚀”到差会内部,让传教事业遭受各方的批评和质疑;从长期来看,世俗化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科学、医疗等事业的发展,但也给中国本地教会健康发展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10)

范永旭[8](2013)在《近代东北地区基督教传教事业经济来源研究(1867-1931)》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力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传教士在东北地区开展包括医疗、教育、文化、传教以及青年会等在内的传教事业的经济来源。文章以基督教传教事业的经济来源为研究对象,除了对基督教在不同阶段的经济来源进行研究外,还介绍了东北基督教教育事业在经济来源上出现的新变化。文章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基督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历程和传教成果进行还原与概述。基督教在我国东北地区经历了初创、挫折和发展的叁个阶段,而在这叁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又伴随着经济来源上的不同困难。第二部分对东北基督教传教事业的主要经济来源进行说明。不同传播阶段的经济来源有着不同的体现,母国教会、国内捐助、基督教信徒以及教会医疗事业的经营共同支撑起基督教庞大的传教事业。第叁部分对东北基督教传教事业经济来源的新变化进行分析。随着基督教在东北地区的深入发展和茁壮成长,在支撑基督教传教事业的经济来源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国内基督徒和地方政府在基督教的进一步发展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督教本土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大势。(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3-05-01)

郑二瑜[9](2013)在《论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彼得·伯驾在华的传教事业》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彼得·伯驾(Peter Parker1804-1888)在华生活二十年,他的活动涉及到了中美外交,宗教,医疗等多个领域,目前,国内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他在华的某一个方面,本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史料,以伯驾的宗教思想为出发点,结合他在华活动对传教事业的影响,进而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论述他在华传教的方式。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伯驾早年接受的宗教教育,进而分析他到华传教的原因,以及他初到中国时对中国的认识。第二部分,论述伯驾医疗传教的原因和其与美部会的冲突。第叁部分,通过分析伯驾早期在华的政治活动来说明这些政治活动对传教事业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分析商业活动和早期的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传教活动的关系,论述伯驾对商业传教的认识,第五部分论述伯驾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总之,伯驾在华,无论是通过医疗活动、商业手段,还是通过政治外交,都饱含了浓厚的宗教热情和传播基督福音的狂热目的,他坚信他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通过基督教才能救中国。他进行的有些活动,在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技术,但是为达到传教目的所采用的方式却不为人所称道,由此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3-03-16)

吴丽平[10](2013)在《公理会传教士牧恩波在华传教事业初探(1917-1939)》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与南京政府的改革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西方教会人士当中,美籍传教士牧恩波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牧恩波(George William Shepherd),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934年,基督教人士与国民政府合作,在江西黎川县组织"江西基督教农村服务联合会",把黎川作为一个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服务实验区,牧恩波被推举为实验区的总干事。抗战爆发后,该实验被迫停止。1936年4月,牧恩波牧师受邀到南京担任新生活运动顾问。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顾问"。在他看来,新生活运动是"一个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使中国的家庭成员获得平等权利的运动,并以此使中国不断进步,获得国际上的平等权"的行动。(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新理论版)》期刊2013年01期)

传教事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是英国近代着名汉学家、伦敦布道会传教士。1839年开始学习汉语,1840年开始到东方传教。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西方人,曾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28卷),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奖者。1873年回到英国后,理雅各在牛津大学开设汉学讲座。本文便是其1888年3月在牛津大学所作的关于景教碑的演讲,收入其1888年出版的着作《西安府景教碑》。本文详细回顾、评价了各个时期学术界对于景教碑的研究,特别对景教在中国的消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实,考据深刻,结论审慎,是景教研究极其重要的文献。同时,本文还对19世纪中后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作了介绍,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教事业论文参考文献

[1].史习隽.徐光启的官界人际网络与在华耶稣会士传教事业的展开[J].史林.2017

[2].理雅各,陈义海.理雅各在牛津大学的演讲——关于西安府景教碑以及当前中国传教事业的前景[J].国际汉学.2016

[3].龚春丽.美国北长老会在湘传教事业研究(1888-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刘洋.信义会在湘传教事业研究(1902-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16

[5].张国刚.利玛窦在广东:传教事业的奠基[J].南风窗.2016

[6].陈才俊.“福音奋兴运动”与美国对华传教事业的兴起[J].宗教学研究.2015

[7].李铁.传教事业的世俗化:美北长老会在山东早期活动研究(1861-1900)[D].山东大学.2014

[8].范永旭.近代东北地区基督教传教事业经济来源研究(1867-1931)[D].辽宁大学.2013

[9].郑二瑜.论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彼得·伯驾在华的传教事业[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0].吴丽平.公理会传教士牧恩波在华传教事业初探(1917-1939)[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

标签:;  ;  ;  ;  ;  ;  ;  

传教事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