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块论文_王成龙,刘雪松,张梅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北地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华北,地块,磁倾角,沁水,阿拉善,双峰,古生代。

华北地块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龙,刘雪松,张梅生[1](2019)在《华北地块东北缘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孢粉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的孢粉化石,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Abietin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该组合的主要特征为:以裸子类双气囊花粉和海金沙科孢子为主,含一定量裸子类无气囊花粉,未见被子类花粉,孢粉组合特征可与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对比。一些具有早白垩世时代意义的孢粉化石,如Cicatricosisporites sp.,Cicatricosisporites undulates和Cicatricosisporites implexus的出现,表明鹰嘴砬子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根据孢粉化石资料,推测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在鹰嘴砬子组沉积时期古植被面貌以松科和杉科组成的松柏类针叶林为主,林下生长着真蕨类。古气候相当于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远方,胡健民,公王斌,陈虹,董晓朋[2](2019)在《华北中部构造带不同前寒武纪地块主要特征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元古代是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的关键时期,主要体现在由新太古代大陆地壳垂向增生到古元古代侧向增生的转换。华北中部构造带的构造性质是近年来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构造带中段出露恒山、五台和阜平等多个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其中发育多条大型韧性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的主期活动时代均为1. 85~1. 80Ga。本文以这些剪切带为构造边界将变质杂岩划分为恒山地块、繁峙地块、五台地块和阜平地块,并在早期研究中解析了繁峙地块构造挤入事件和阜平地块西部的伸展构造事件,表明这些前寒武纪地块的构造位置在古元古代末前后可能有所不同。结合前人资料,本文对这些地块的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变质作用以及典型构造样式等特征进行详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恒山地块、阜平地块和五台地块共同组成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高级区-绿岩带"的典型壳层结构,而繁峙地块与其他地块具有明显差异,具有外来地块特征。(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栋[3](2019)在《阿拉善与华北地块晚古生代构造关系—来自沉积和物源方面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拉善地块位于华北板块西北端,二者之间以贺兰山相隔。长期以来,关于二者的拼合时限和过程,存在很多观点与争议。以往多数研究认为二者在前寒武纪已完成拼接,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可能持续到晚古生代、乃至中生代。华北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的能源盆地,阿拉善地块东部的巴彦浩特、潮水等盆地在上古生界、侏罗系等层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气发现。探讨阿拉善与华北地块的构造关系,不仅是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也对相关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指示意义。本文在吸收前人成果与认识的基础上,采用沉积学与物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阿拉善地块东部的巴彦浩特盆地、华北地块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以及二者之间的贺兰山地区开展研究。着重对比了3个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沉积特征和物源关系,初步恢复了石炭-二迭纪研究区的古地理和构造面貌。研究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分布广泛,以晚石炭世和二迭世为主,早石炭世沉积主要局限于巴彦浩特盆地中南部;晚石炭-二迭世地层具有区域可对比性。巴彦浩特盆地下石炭统主要分布在南部中卫-红水堡一带,晚石炭-二迭世在区内均有沉积。鄂尔多斯西北缘缺失志留系至早石炭世地层沉积,晚石炭-二迭世地层分布广泛。贺兰山地区零星出露晚石炭-二迭世地层,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牛首山-大罗山以东地区。露头和钻井岩心分析表明,贺兰山地区晚石炭-二迭世主要接受叁角洲相、潮坪相、滨岸相以等为主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并未发育边缘相沉积。推测早二迭世华北海与祁连海相互连通,之后经历了区域性海退过程。对巴彦浩特盆地钻井和周缘露头开展的重矿物组合、古水流以及碎屑锆石定年等物源分析表明,早石炭世,阿拉善地块有来自华北地块的物源信息;晚石炭-早二迭世,巴彦浩特、鄂尔多斯西北部物源组成相似,推测祁连海与华北海可能汇合。综合沉积学和物源分析,认为早石炭世至二迭世,研究区经历了由海侵到海退的沉积演化过程。早石炭世,研究区呈东高西低古构造格局,巴彦浩特盆地率先接受沉积,华北地块西部处于隆起区并为阿拉善地块提供物源供给。晚石炭世,巴彦浩特、鄂尔多斯盆地整体发生沉降,祁连海向北、向东大规模侵入,晚石炭世晚期,祁连海与华北海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局部地区开始贯通并形成受限制的陆表海环境。早二迭世太原组时期,北部的兴蒙海槽和南部的秦岭海槽向华北地块俯冲碰撞,鄂尔多斯盆地发生持续沉降,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西部祁连海与东部华北海汇合。通过对巴彦浩特盆地、贺兰山地区以及鄂尔多斯西北缘晚古生代沉积与物源的分析可知,阿拉善地块与华北板块西部晚古生代具有密切的沉积联系,经历了大体同步的沉积-构造演化,进而指示其间没有大洋分隔,也不是为两侧提供物源的造山带,二者的拼合应在晚古生代之前已完成。(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琪琪,张拴宏[4](2019)在《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广泛分布在华北地块北缘,构成了沿华北地块北缘呈近东—西向分布的上千公里的岩浆岩带。泥盆纪岩浆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布范围不及石炭—二迭纪岩浆岩广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泥盆纪岩浆岩被发现,其构造背景及意义也逐渐引起重视。对华北地块北缘近年来发现的泥盆纪岩浆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表明,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 Ma左右,其中碱性侵入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时代主要集中在400~380 Ma之间,沿华北地块北缘自东向西均有分布;火山岩则主要集中在400 Ma和360 Ma,主要分布在华北北缘东段的赤峰地区。泥盆纪侵入岩在岩石组合上以碱性杂岩及碱性花岗岩为主,其次为二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杂岩。泥盆纪火山岩则以变质流纹质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质玄武安山岩、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为主,总体上具有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及泥盆纪岩石组合、弱构造变形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认为泥盆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地块在晚志留世发生弧—陆碰撞后的伸展背景有关。华北北缘泥盆纪岩浆岩带的形成对于认识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过程、方式及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宋洋[5](2018)在《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以华北地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地下流体监测台网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破坏性地震监测预报的效果与能力十分显着。然而,在井网的建设与运行中也暴露了监测井监管部门层级复杂,监测井结构与质量参差不齐,观测仪器采样率低、数据缺失率高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地下流体在地震监测预报中作用的充分施展。如何选择监测井的点位,如何确定地震引起的监测井水位变化的影响要素,如何对监测井效能进行评估,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当前的形式下,地下流体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基于孔弹性理论与应变模型,以完整的典型构造单元的监测井为研究对象,依托井水位同震响应研究成果,首次尝试采用改进的FCE-AHP方法开展监测井效能定量化评价体系研究。可用于对现有地震地下流体监测井的筛选与评估,也可为在建及计划建设的地下流体监测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同类块体构造单元的相似现象分析也具有借鉴作用。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监测井效能评价方法研究。通过对专家评价法、多目标决策方法(MODM)等7种现阶段主要的综合评价方法的评析与研究,认为改进的FCE-AHP法是最符合监测井效能评价指标特点的评价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计算组合权重,并引入隶属度函数确定模糊关系矩阵,从指标赋权和综合评价隶属度计算两方面对传统方法进行了修正,有效地避免了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2)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强调以井-含水层系统为评价主体,分析了同震与前兆对井-含水层系统的作用过程,根据监测井效能评价的基本原则及评价依据,确立了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的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从观测背景、观测仪器与配套设施以及观测数据质量叁方面,较全面地总结了监测井效能的影响因子及其评价参考值,共计29项。以此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筛选,选取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可量化指标20项。最终确立了多目标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的步骤,并给出了监测井效能评价指标筛选的流程。(3)典型构造单元井水位同震响应规律研究。以华北地块区为典型区进行实例研究,选取地块区161口地下流体监测井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远场大震为触发条件,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探讨华北地块区域大尺度面状井水位同震响应规律。继而探讨不同规模断裂带附近井的响应规律。由于采用分钟值序列数据,该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华北地块区同震水位变化影响要素分析。利用SPSS中的回归分析法确定井水位变化与震中距、震级的关系,采用Matlab对井水位变化进行频谱分析,揭示监测井水位同震响应频段,同时利用Baytap-G程序提取潮汐因子、振幅比与相位差,进而分析地震引起的井-含水层渗透性变化规律,并对地块区不同部位进行响应敏感度空间分析。影响要素分析结果充分体现了同震水位变化的复杂性,利用单一个指标无法真正揭示监测井对应力应变的响应能力。以上研究成果,也为华北地块区监测井效能评价指标的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5)华北地块区监测井效能综合评价研究。结合监测井背景资料缺失情况,计算各指标权重,将同震响应率、同震响应幅度、潮汐因子、距活动断裂带的距离、距干扰源的距离、观测井深度、井径及含水层渗透系数8个最能体现监测井效能的参数,作为典型区监测井效能的综合评价指标。利用改进的FCE-AHP法对具有同震响应的74口"十五"观测井进行评价与等级评定。总体来看,华北地块区地震地下流体水位监测井整体效能偏低,优秀井数量偏少,良好、中等井比重较大。因此,以地震监测预报为目标的地下流体监测井网优化与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监测井效能评价尚处在探索阶段,在本文的评价过程中存在背景资料缺失、指标参数计算干扰因素多等问题,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12期)

解洪晶,王玉往,孙志远,周国超[6](2018)在《华北地块北缘铅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对华北地块北缘铅锌矿类型、特征、时空分布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探讨了铅锌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通过初步总结认为,该地区铅锌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有SEDEX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沉积改造型、MVT型及复合型等。从形成时间来看,矿床主要形成于中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叁个时期,并在中元古代和中生代达到高峰。中元古代以形成SEDEX型、沉积改造型和MVT型矿床为主,该时期处于被动陆缘基础上发育的裂谷环境;晚古生代产出少量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其形成可能为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蒙古增生褶皱带拼合后的伸展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中生代为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重要成矿期,该时期主要发育陆内构造运动,可能为欧亚构造动力学体系与西太平洋动力学体系复合、迭加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夏冰[7](2018)在《华北地块岩石圈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圈是位于地球最外层由地壳及岩石圈地幔组成的固体圈层,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通过对大陆岩石圈进行岩石学及地球物理综合探索,可以揭示地球自形成以来的演化信息。华北地块岩石圈深部地质过程是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围绕华北地块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结构进行深部地壳岩石捕虏体及地球物理学研究,岩石学研究针对华北地块东南缘不同时代深部地壳捕虏体展开,具体内容包括岩相学、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地球物理学研究内容为,地震学地壳结构构建、热岩石圈地幔结构探究及岩石圈地幔密度计算。限定了华北地块壳幔性质并探讨岩石圈地幔演化的动力学意义。华北地块及周缘广泛出露自古生代至新生代各时期深部地壳捕虏体/捕虏晶。针对深部地壳捕虏体/捕虏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华北地块北缘汉诺坝建立起新生代岩石学地壳结构模型,华北地块南缘信阳建立中生代岩石学地壳结构模型。华北东南缘不同时代火成岩携带大量深部地壳捕虏体,为构建这一区域不同时期深部地壳岩石学结构模型并反演自晚中生代早期以来深部地壳演化提供了可能。徐淮地区的晚中生代早期(~132 Ma)闪长岩中含有大量深部地壳捕虏体,包括石榴辉石岩类、角闪岩类和片麻岩类。捕虏体多呈棱角状至次棱角状,样品大小约为4-10 cm。角闪岩类捕虏体为含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全晶质细粒结构,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含少量石榴子石残留晶、金云母及锆石等副矿物。片麻岩类捕虏体为含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片麻构造,主要矿物为角闪石、斜长石,含少量石榴石等。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表明徐淮地区角闪岩类及片麻岩类捕虏体形成于2.6-2.5 Ga并经历了~1.85 Ga或~2.1 Ga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强烈改造。华北东南缘女山新生代火山岩中深部地壳捕虏体以二辉麻粒岩为主,样品手标本大小为5-15 cm,多数发育有块状或片麻状构造,细粒-中粒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组成矿物为斜长石、透辉石、紫苏辉石、石英,并含有少量Fe-Ti氧化物。捕虏体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表明,酸性麻粒岩形成于新太古代(~2.7 Ga)并在古元古代(~2.1 Ga)遭受变质作用改造;中性麻粒岩在古元古代经历多期热事件(~2.1 Ga及~1.9 Ga);基性麻粒岩主体记录了中生代年龄(140–115 Ma)并保留有少量古元古代-新太古代(~2.5 Ga)继承锆石。所有捕虏体锆石εHf(t)大多表现为负值,并具有较老(太古代)Hf模式年龄。中生代徐淮地区榴辉岩及石榴石辉石岩类捕虏体的出现,揭示了华北东南缘中生代地壳可能>45 km,女山新生代捕虏体则标明现今这一区域地壳厚度~30 km。中生代至新生代地壳厚度显着变化揭示了华北东南缘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地壳改造。由于深部地壳及岩石圈地幔捕虏体/捕虏晶出露多分布于地块边缘部位,难以反应整个华北地块,尤其是缺乏捕虏体/捕虏晶出露的块体内部及西部地块岩石圈结构。揭示整个华北地块地岩石圈性质及其反应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地震学及重力学等地球物理方法成为重要手段。其中地震学人工折/反射剖面在地壳层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且岩石圈地幔结构模型的构建强烈依赖于高精度地壳结构模型。为探明华北地块地壳及岩石圈地幔整体结构,首先利用地震学人工折/反射剖面限定高精度地壳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热岩石圈结构模型并计算岩石圈地幔密度。地震学地壳结构模型NCcrust依据区域内折反射剖面构建,并结合接受函数资料共同限定Moho面深度。该模型分辨率为0.25?×0.25?包括莫霍面深度,沉积层、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厚度及平均P波波速,上地幔顶部Pn波波速并涵盖华北地块及其周边造山带地区(30?-45?N,100?-130?E),分辨率可达0.25?×0.25?。华北地块东部地块Moho面深度为30-35 km平均为33 km,中部带平均Moho面深度为38km,西部带Moho面深度为38-44 km。多数地区沉积层厚度为2-5 km,上中下地壳典型厚度分别为16-24 km、6-24 km及0-6 km。华北地块整体地壳厚度及上中下地壳均有明显的西向增厚趋势,区域内地壳平均P波波速及Pn波波速与地壳构造无明显系统相关性。Moho面深度与地表起伏的强烈线性相关关系指示了区域内地壳均衡。根据华北地区最新地表热流及地壳结构模型NCcrust,探索华北岩石热岩石圈结构。华北地块除东部地块北缘燕山造山带,西部地块西缘,中部带南北缘地表热流值具有与部分典型前寒武克拉通地区相一致的较低地表热流值外(一般小于50m W/m 2,局部约为30-40 m W/m 2),包括西部地块在内大部分地区地表热流值均大于60 m W/m 2。与相对较高地表热流值对应的,华北地块热岩石圈厚度较小。东部地块大部分区域,中部带部分区域及西部带东缘这些具有高地表热流值区域,热岩石圈厚度为100-130 km,最薄可至约80 km。东部地块南缘及西部地块西缘具有较低地表热流值区域热岩石圈厚度可达140-150 km,东部地块北缘燕山造山带热岩石圈厚度厚达170 km。岩石圈地幔密度计算依据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模型EGM2008并结合高分辨率地形模型ETOPO1、高分辨率地壳模型NCcrust、热岩石圈地幔厚度模型及地震学岩石圈厚度模型完成。从自由空气重力异常中依次扣除地表起伏、沉积层、Moho面、岩石圈-软流圈界面起伏变化引起的重力异常,得到岩石圈地幔残留重力异常,并依此来推算岩石圈地幔密度。沉积层密度变化于1.80-2.50 g/cm 3,沉积层密度与沉积岩类型密切相关。全地壳密度变化于2.70 g/cm 3及2.78 g/cm 3之间,与沉积层厚度相关并指示了偏中性的全地壳组成。沉积层、Moho面、岩石圈-软流圈界面起伏变化引起的重力异常分别为0到+150 m Gal,-20到-120 m Gal及+50 m Gal到-200 m Gal。热岩石圈及地震学岩石圈结构模型下,岩石圈地幔原位密度均为3.20g/cm 3-3.26 g/cm 3,温压矫正后密岩石圈地幔室温密度均为3.31 g/cm 3-3.41g/cm 3。岩石圈地幔密度计算结果显示,从侧面反映了华北地块岩石圈地幔横向上具有高度不均一性。综合深部地壳岩石圈地幔捕虏体及地球物理学岩石圈结构研究,华北地块深部地壳记载了华北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多期构造热演化事件。虽然南缘深部地壳受中生代苏鲁-大别造山带俯冲碰撞作用发生过增厚减薄,但华北地块地壳整体组成与全球典型太古代克拉通地区具有相似性,受古生代以来多地块俯冲碰撞作用影响有限。此外,华北地块地表热流值、热岩石圈厚度及岩石圈地幔密度揭示了整个华北地块地区岩石圈地幔遭受不同程度的后期改造,其中东部地块受改造较为强烈,西部地块经历过后期改造,但改造范围有限或经历改造后岩石圈地幔再次增厚。华北地块岩石圈地幔经历的不同程度改造可能与周边多块体俯冲碰撞拼合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张琪琪[8](2018)在《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地块北缘毗邻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由于受其北侧古亚洲洋的影响,古生代期间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大陆边缘性质由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晚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而泥盆纪正处于大陆边缘性质的转换时期,因此泥盆纪时期的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是解析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本论文通过对分布于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碱性岩浆岩带进行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体变形等系统研究,对赤峰解放营子地区泥盆纪火山岩的时代、岩石组合及构造变形特征开展了初步研究,取得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华北地块北缘存在一条长约900 km的呈近东西向分布的碱性岩浆岩带,其活动时限主要集中于400–380 Ma之间。2.通过年代学测试识别出一个新的泥盆纪碱性岩岩体(白菜沟岩体),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结果,提出华北北缘泥盆纪碱性岩浆岩主要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3.同期岩浆岩Sr-Nd-Hf同位素结果的显着差异表明泥盆纪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之下存在不均一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泥盆纪碱性岩浆岩主要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表明该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了强烈的陆壳垂向增生。4.结合华北地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性质、北部白乃庙岛弧岩带演化历史及泥盆纪岩体普遍没有变形或者变形极弱这一特征,认为泥盆纪碱性岩浆岩带形成于白乃庙岛弧与华北克拉通北缘在晚志留世发生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5.华北地块北缘赤峰解放营子地区泥盆纪火山岩以变质流纹质火山岩-次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质玄武安山岩、变质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为主,总体上具有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6.赤峰解放营子地区展布一条北东-南西走向的韧性剪切带,强烈变形的变质火山岩及沉积岩总体上具有NEE-SWW走向的缓倾拉伸线理,总体上表现出典型的L型构造岩特征。根据剪切带内岩体变形特征分析,该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晚叁迭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周庭红,黄宝春,贾舒斐,梁雅伦,张东海[9](2017)在《华北地块沁水盆地下叁迭统刘家沟组古地磁倾角浅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华北地块沁水盆地下叁迭统刘家沟组红层样品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磁组构和古地磁学研究,并用E/I(elongation/inclination,Tauxe and Kent,2004)方法对其进行磁倾角浅化的识别与校正,获得刘家沟组红层磁倾角浅化因子f=0.6。岩石磁学结果显示,刘家沟组红层的主要载磁矿物是赤铁矿及磁铁矿,其磁组构具有典型的静水沉积特征。经地层校正后,15个采样点特征剩磁分量的平均(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3: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4: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7-10-15)

尹曜田,金胜,魏文博,叶高峰,董浩[10](2017)在《利用大地电磁法研究克拉通的汇聚与裂解及其资源效应——以华北克拉通北部的五台-恒山-阜平地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内部的五台-恒山-阜平地块既记录了区域前寒武演化历史,又保留了显生宙构造-岩浆-成矿的痕迹,因此对于了解华北克拉通汇聚和裂解及其伴随的资源效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利用一条穿过恒山-五台-阜平的大地电磁剖面及其周边的阵列数据,建立了穿过这叁个(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期刊2017-10-15)

华北地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元古代是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的关键时期,主要体现在由新太古代大陆地壳垂向增生到古元古代侧向增生的转换。华北中部构造带的构造性质是近年来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构造带中段出露恒山、五台和阜平等多个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其中发育多条大型韧性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的主期活动时代均为1. 85~1. 80Ga。本文以这些剪切带为构造边界将变质杂岩划分为恒山地块、繁峙地块、五台地块和阜平地块,并在早期研究中解析了繁峙地块构造挤入事件和阜平地块西部的伸展构造事件,表明这些前寒武纪地块的构造位置在古元古代末前后可能有所不同。结合前人资料,本文对这些地块的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变质作用以及典型构造样式等特征进行详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恒山地块、阜平地块和五台地块共同组成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高级区-绿岩带"的典型壳层结构,而繁峙地块与其他地块具有明显差异,具有外来地块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北地块论文参考文献

[1].王成龙,刘雪松,张梅生.华北地块东北缘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孢粉化石[J].地质通报.2019

[2].赵远方,胡健民,公王斌,陈虹,董晓朋.华北中部构造带不同前寒武纪地块主要特征对比研究[J].岩石学报.2019

[3].王栋.阿拉善与华北地块晚古生代构造关系—来自沉积和物源方面的约束[D].西北大学.2019

[4].张琪琪,张拴宏.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质力学学报.2019

[5].宋洋.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以华北地块区为例[J].国际地震动态.2018

[6].解洪晶,王玉往,孙志远,周国超.华北地块北缘铅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J].地球学报.2018

[7].夏冰.华北地块岩石圈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2018

[8].张琪琪.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9].周庭红,黄宝春,贾舒斐,梁雅伦,张东海.华北地块沁水盆地下叁迭统刘家沟组古地磁倾角浅化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3: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4: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2017

[10].尹曜田,金胜,魏文博,叶高峰,董浩.利用大地电磁法研究克拉通的汇聚与裂解及其资源效应——以华北克拉通北部的五台-恒山-阜平地块为例[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南秦岭各构造—地层小区不同时代细粒...华北及相邻地块现代地壳变动模型(据...秦岭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简图华北地块北部部分中-新生代玄武...震旦纪到早奥陶世秦岭构造模式图(据...南秦岭地区寒武系露头分布及地层分区...

标签:;  ;  ;  ;  ;  ;  ;  

华北地块论文_王成龙,刘雪松,张梅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