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恐慌论文-贺水金

金融恐慌论文-贺水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融恐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战初期,金融恐慌,程度,原因

金融恐慌论文文献综述

贺水金[1](2018)在《试论全面抗战爆发所引发的金融恐慌》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无人研究全面抗战爆发所引发的金融恐慌问题。该文在深入研读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时人论述及仔细耙梳《银行周报》、《中央银行月报》报道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抗战初期金融恐慌呈现五方面特征:1.债市暴跌;2.汇率贬值;3.拆息飙升;4.存款大量挤提,资本外逃严重;5.上海房地产交易,先萎缩、后繁荣。各地金融影响程度不一。重庆金融几近崩溃,其原因:一是四川金融内生不稳定性所致;二是重庆金融业与工商业、地方财政深度融合带来的后果;叁是金融业经营缺乏稳健性;四是战争加剧了重庆金融枯窘程度。最后,论文认为抗战初期金融恐慌程度被削弱,主要在于:法币政策改变了中国货币供给弹性,当全社会出现系统性危机时,国家银行有能力充当最后贷款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有效地化解金融危机;政府与金融界紧密合作,精准施策;上海金融业行业自律管理和30年代初期建立的风险应对机制,成为抗战初期协助政府化解危机的第二道防线;危机时期国家银行成功地发挥了最后贷款人角色。(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张续[2](2016)在《国民政府时期西南地区金融恐慌及其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前期西南地区由于长期地方军阀混战,滥发纸币,币制紊乱,导致出现地钞泛滥、通货枯竭等货币信用危机,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恐慌局面。对此,国民政府通过取缔地方发行的货币,收销地钞,抑平汇价,统一币制,有效地平定了川渝金融恐慌,是法币政策在全国顺利推行的一次有效预演,同时,较为成功地摆脱了1934-1935年的金融危机,有利于国民政府实现全国金融统制的实施,增强了中央政权对全国金融的控制力,为整个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其中,所隐现的有关政权与金融、金融与财政、中央与地方等几对命题的正确处理既是历史上国民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国家建设不能忽视的现实命题。(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6年03期)

张亚光,朱紫云,周建波[3](2015)在《近代中国金融恐慌的货币因素与政策启示——基于“白银风潮”和“金圆券”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恐慌与市场繁荣往往因货币冲击而起,货币政策也被视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最基本的工具。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1935年与1948年两次重大金融恐慌都与货币因素有关。以往对这两次金融恐慌的发生机理与政策应对的研究已有不少,却鲜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事实上,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和货币学说能够从理论层面对近代中国的金融恐慌进行有效解释,可以进一步厘清这两场危机的发生机理和政府对策中的异同以及其中的关联性。研究表明:1948年的"金圆券"危机正是1935年"白银风潮"的延续,与此同时,货币因素在金融恐慌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固然重要,然而试图利用货币工具来应对危机却十分困难,这是一场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博弈。(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闫立良[4](2015)在《人民币具有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现实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国金融学会邀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和“休克疗法”提出者杰弗里·萨克斯教授做学术报告。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目前全球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货币政策单独实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货币政策目标不应仅关注通胀,(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5-03-25)

莫莉[5](2015)在《金融恐慌渐平息 经济萎靡未到头》一文中研究指出专家表示,过去一年间,俄罗斯金融市场巨幅震荡的主要原因是,在欧美经济制裁不断、能源价格大幅下滑、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但今年以来,这种恐慌情绪已经消退,金融市场回归至相对理性。另外,近来卢布和俄股的出色表现,也与两者在去(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5-03-19)

艾经纬[6](2014)在《金融恐慌与美联储的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总体来说,金融恐慌是由于大家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而引起的。要解释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    如果你看过电影《生活多美好》,你就会知道詹姆斯·斯图尔特在片中扮演的银行家所遭遇的问题之一,就是他的银行面临挤兑威胁。    什么(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14-04-25)

刘遵义[7](2014)在《关注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非理性金融恐慌》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货币危机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印尼卢比大幅贬值。要防止资本外逃、汇率失控、经济受损,最首要的任务是防止印尼国内企业和个人产生非理性金融恐慌。及时、坚决的干预可以发挥作用,然而,干预能够成功的保证是外汇资源必须被外界认同,是极为充足的。(本文来源于《全球化》期刊2014年01期)

周璐瑶[8](2012)在《金融恐慌时期资本管制的历史经验——以大萧条时期中国的币制改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由于是唯一的银本位国家,受到的外部冲击不同于其他国家,直到1934年6月才发生金融恐慌。为了摆脱金融恐慌,政府1935年6月进行了币制改革,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也为此放弃了外汇管制。这场特殊的历史经历表明:外部资本的大量涌入很可能会对一国经济和金融造成不稳定的影响;内部金融体系风险管理机制的缺乏和政府不适当的经济政策也会对一国的经济和金融造成严重的冲击。在今天人民币升值的形势下,仍需以史为鉴,在资本管制上采取适当措施以防范国际资本流入和金融系统监管不善带来的危害。(本文来源于《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肖劼,于冰[9](2009)在《迪拜危机不会酿成全球灾难》一文中研究指出迪拜债务危机虽说发生已经一周了,但对于还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仅仅对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流露出一丝窃喜的投资者来说,刚刚发生的一切让他们至今心有余悸。  在经过由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所引发的第一波全球金融海啸波及后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面对迪拜债务危机(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09-12-05)

孙建华[10](2009)在《中国近代金融恐慌的类型、成因与警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840年后,中国金融业创新和发展的步伐加快,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加大,金融风潮不断爆发,其中尤以银行业危机和外源性金融恐慌为甚。频繁爆发的金融风潮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冲击或伤害。本文对中国近代的金融恐慌进行了分类,总结了金融恐慌的主要成因,将有助于人们以史为鉴,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本文来源于《海南金融》期刊2009年08期)

金融恐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战前期西南地区由于长期地方军阀混战,滥发纸币,币制紊乱,导致出现地钞泛滥、通货枯竭等货币信用危机,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恐慌局面。对此,国民政府通过取缔地方发行的货币,收销地钞,抑平汇价,统一币制,有效地平定了川渝金融恐慌,是法币政策在全国顺利推行的一次有效预演,同时,较为成功地摆脱了1934-1935年的金融危机,有利于国民政府实现全国金融统制的实施,增强了中央政权对全国金融的控制力,为整个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其中,所隐现的有关政权与金融、金融与财政、中央与地方等几对命题的正确处理既是历史上国民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国家建设不能忽视的现实命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融恐慌论文参考文献

[1].贺水金.试论全面抗战爆发所引发的金融恐慌[J].上海经济研究.2018

[2].张续.国民政府时期西南地区金融恐慌及其应对[J].求索.2016

[3].张亚光,朱紫云,周建波.近代中国金融恐慌的货币因素与政策启示——基于“白银风潮”和“金圆券”的比较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

[4].闫立良.人民币具有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现实依据[N].证券日报.2015

[5].莫莉.金融恐慌渐平息经济萎靡未到头[N].金融时报.2015

[6].艾经纬.金融恐慌与美联储的诞生[N].第一财经日报.2014

[7].刘遵义.关注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非理性金融恐慌[J].全球化.2014

[8].周璐瑶.金融恐慌时期资本管制的历史经验——以大萧条时期中国的币制改革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肖劼,于冰.迪拜危机不会酿成全球灾难[N].工人日报.2009

[10].孙建华.中国近代金融恐慌的类型、成因与警示分析[J].海南金融.2009

标签:;  ;  ;  ;  

金融恐慌论文-贺水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