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钾形态论文-卫迎,洪坚平,乔鹏明,毕升,郭汉清

土壤钾形态论文-卫迎,洪坚平,乔鹏明,毕升,郭汉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钾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枸溶性钾,氯化钾,油菜,品质

土壤钾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卫迎,洪坚平,乔鹏明,毕升,郭汉清[1](2016)在《施用两种钾复混肥对盆栽油菜产量、品质及土壤钾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研究了枸溶性钾复混肥和氯化钾复混肥的施用对盆栽油菜产量、叶绿素、硝酸盐、还原糖及土壤水溶性钾、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钾、全钾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钾复混肥施用后,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果无显着差异;对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大,尤其是油菜生长后期;但是两种肥料的施用可显着提高土壤有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且在同一施肥水平处,枸溶性钾肥处理的4个水平土壤缓效钾含量略高于氯化钾肥的处理,枸溶性钾肥处理的4个水平土壤有效钾含量显着高于氯化钾肥的处理,分别高出26.4mg·kg~(-1)、34.3mg·kg~(-1)、44.9mg·kg~(-1)、71.3mg·kg~(-1),提高了11.9%、15.4%、22.9%、32.5%;枸溶性钾复混肥的施用对土壤全钾无显着影响,氯化钾复混肥施用可显着提高土壤全钾含量。枸溶性钾作为配合肥料使用能完全替代氯化钾。(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欧阳志标,罗建新,王娟[2](2016)在《湖南不同母质植烟土壤钾的形态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湖南烟区4种主要成土母质的16个具有典型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各形态钾的含量与比例。结果表明: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钾素库容量大,但有效钾含量相对较低,说明土壤对有效钾的保持能力有限;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矿物钾数量较少,但非交换性钾和有效钾的含量相对较高;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在钾容量和自身补给潜力有限的情况下,维持了较高的有效钾水平,这可能与钾肥的施用及土壤对有效钾的保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母质发育土壤交换性钾只有27%是有效性较高的非特殊吸附钾,这可能直接限制了土壤短期钾的供应强度。土壤钾素有效性因成土母质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石灰岩发育土壤钾素有效性最高,其次为板页岩、第四纪红土,紫色板页岩最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6年01期)

李秀双,师江澜,王淑娟,田霄鸿[3](2016)在《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层化现象)的影响。【方法】以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连续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为对象,并以临近葡萄园土壤为对照。比较2种土壤不同土层(0~5,5~15,15~30cm)速效钾及其3种组分(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全钾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中各形态钾的层化比率和相关性。【结果】经过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0~5cm土层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有提高;在5~15和15~30cm土层中,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降低。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的层化比率总体高于葡萄园土壤。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粮田土壤与葡萄园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差异不大。粮田土壤速效钾与其各组分、非交换性钾、全钾相关性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但与矿物钾相关性不显着;葡萄园土壤速效钾与其各组分和非交换性钾相关性达极显着水平,但与矿物钾、全钾相关性不显着。【结论】整体看,秸秆还田在维持土壤钾有效成分与全钾之间的显着相关关系和协调土壤各形态钾的含量及空间分布方面,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施用化学钾肥,对粮田和葡萄园土壤矿物钾及全钾含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刘丽平,孟亚利,杨佳蒴,胡伟,周治国[4](2014)在《不同施钾处理对棉田土壤钾素形态与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长江流域棉区2个土壤肥力不同的试验地点,研究施钾量与施钾时期对棉田土壤钾素形态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一次性基施钾量的增加,2个试验点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和缓效钾含量均显着增加,矿物钾含量变化不显着;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与全磷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增施钾肥促进土壤脲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提高,但高钾处理(300kg K2O/hm2)显着抑制其活性,施钾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影响。施钾显着提高植株钾素累积量、生物量及皮棉产量。在150kg K2O/hm2施钾量下,分期施钾处理(50%基施+50%初花期追施)的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皮棉产量均与一次性基施处理没有显着差异;而在300kg K2O/hm2施钾量下,分期施钾处理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一次性基施。2个试验点均以基施150kg K2O/hm2+追施150kg K2O/hm2处理土壤肥力与棉花产量最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张亦驰,李林,史喜林,刘淑霞,高强[5](2013)在《土壤钾素形态及有效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概述了土壤钾素的形态、不同形态钾的有效性、钾在土壤中的转化、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的影响,指出了不同钾素形态之间的转化速率是影响土壤供钾能力的主要因素,今后应该加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钾素转化动力学以及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占丽平[6](2013)在《作物种植对土壤钾素形态转化、运移及供应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钾素在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及维持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钾素资源相对短缺,开展土壤的供钾能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盆栽试验和分室根箱试验,分析了作物种植对土壤钾素形态转化、运移及供钾能力的影响,揭示根际土壤的供钾特性,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钾素调控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施钾条件下(NP处理),潮土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和吸钾量最高,黄褐土次之,红壤最低;施钾条件下(NPK处理),3种土壤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无显着差异,但作物吸钾量为黄褐土>潮土>红壤。整个轮作期,红壤、黄褐土和潮土NPK处理的作物生物量较NP处理分别增加55.6%、45.2%和23.2%,作物吸钾量分别增加368.8%、166.8%和74.5%。轮作前季(黑麦草季),NP处理的3种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和交换性钾含量均降低,潮土非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红壤和黄褐土非交换性钾含量在前期变化不大,中期有升高的趋势,后期显着降低;NPK处理的土壤钾含量均高于NP处理,且各种形态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NP处理基本相同。轮作后季(水稻季),NP处理的3种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变化不大,交换性钾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非交换性钾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PK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在水稻生长前期明显升高,中期下降,后期有略微上升,水溶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在不施钾条件下,轮作期内各土壤钾素消耗量较大,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降低,并促进了非交换性钾的释放;施钾能提高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并向非交换性钾方向转化,施钾对黑麦草和水稻有显着增产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供钾水平。2、通过生物钾素耗竭处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3种土壤,即红壤、黄褐土和潮土的固钾和释钾特性。结果表明:钾素耗竭土壤的固钾量和固钾率显着高于基础土壤,不论钾素耗竭与否,在外源钾加入浓度为160mg/kg~4000mg/kg范围内,土壤固钾量均随着外源钾加入浓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土壤的固钾能力依次表现为红壤>黄褐土>潮土;钾素耗竭土壤固钾量和固钾率明显高于基础土壤,在外源钾加入浓度为160mg/kg~4000mg/kg范围内,钾素耗竭处理的红壤、黄褐土和潮土固钾量分别平均提高185.5mg/kg、168.7mg/kg和168.7mg/kg,固钾率分别平均提高14.0%、12.4%和12.7%,说明钾素耗竭使土壤的固钾能力提高。土壤的固钾率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和K+饱和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在1.0mol/L HNO3连续浸提条件下,无论钾素耗竭与否,3种土壤的累积释钾量高低依次为潮土>黄褐土>红壤,这与土壤的固钾量顺序相反。1.0mol/L NH4OAc连续浸提条件下,无论钾素耗竭与否,3种土壤的累积释钾量高低表现为黄褐土>潮土>红壤。钾素耗竭土壤的累积释钾量明显低于基础土壤。长期不施用钾肥会导致土壤钾素的严重耗竭,耗竭后的土壤固钾能力增强,会使得后面施入钾肥的当季利用效率降低,而且耗竭后的土壤释钾能力降低,从而降低土壤钾素的植物有效性。3、作物种植条件下,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含量显着降低,随着吸钾强度的增加,根区土壤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转化,同时,非根区土壤的水溶性钾、速效性钾、缓效性钾和2mol/L冷硝酸钾向根区运移;距离根区越近,非根区钾素运移量越大。吸钾强度增加,非根区土壤钾素的运移距离增加,低吸钾强度时,红壤、黄褐土、潮土的水溶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5cm和5cm,速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5cm、6cm和5cm,缓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3cm、1cm和5cm,2mol/L冷硝酸钾的运移距离均为5cm;中吸钾强度时,红壤、黄褐土、潮土的水溶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7cm和6cm,速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7cm和6cm,缓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均为5cm,2mol/L冷硝酸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6cm和5cm;高吸钾强度时,红壤、黄褐土、潮土的水溶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7cm、7cm和8cm,速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7cm、7cm和8cm,缓效性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5cm和6cm,2mol/L冷硝酸钾的运移距离分别为6cm、7cm和7cm。(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涛,王景明,吴建富,卢志红,肖青亮[7](2013)在《长期定位施肥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81-2010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钾养分相等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料长期配合施用可以明显提高双季水稻产量,增产幅度达6.67%~23.29%(2010年),同时还能提高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以紫云英(早稻基肥)+沼肥(晚稻基肥)+化肥效果最明显,而对土壤缓效钾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早、晚稻季产量和年总产量与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均呈极显着直线相关(r=0.9887**、0.9883**和0.9885**);与土壤交换性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显着直线相关(r=0.9050*、0.9048*、0.9049*和0.9325*、0.9322*、0.9324*);与土壤缓效钾含量均呈显着抛物线关系(r=0.9391*、0.9398*和0.9395*)。(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3年01期)

薛刚[8](2012)在《烟草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品种间差异及对根际土壤钾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含量与吸收土壤钾营养有很大关系,目前烟草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总量的测定方法较少,影响了烟草根际营养学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对水溶液中有机酸总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良,并对5个不同烟草品种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总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烟草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总量与土壤钾形态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改良后的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反应条件的测定,确定方法最佳的反应条件,并对乙酸、苹果酸、柠檬酸标准溶液进行了测定,证明该方法对一元有机酸和多元有机酸均有较高的相关系数,较高的回收率,以及较低的检出限,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点,适用于水溶液中有机酸含量的测定。2.各个品种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含量在不施钾条件下比正常施钾条件下高,高钾品种的根系分泌有机酸含量都比低钾品种高,且根系分泌物有机酸含量与根际土壤缓效钾含量成反比,说明在缺钾胁迫下,根系通过分泌较多有机酸来缓解胁迫危害,高钾品种对土壤钾营养的活化利用较高。3.各个品种根系活力在不施钾条件下比正常供钾条件下低,高钾品种的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在缺钾胁迫影响下增高较多。说明缺钾胁迫影响并阻碍了根系的正常吸收和运转能力,高钾品种受缺钾逆境影响小,低钾品种受缺钾逆境影响大;高钾品种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能够缓解缺钾胁迫带来的危害,增强高钾品种根系在缺钾逆境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抗逆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张磊,付明鑫,曾胜和,高志建[9](2009)在《新疆土壤钾素形态转化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钾在地壳中的丰度位居第7位。其含量以元素钾计为0.06%~6.00%,平均为2.57%。大多数矿质土壤含钾在0.5%~2.5%之间,平均1.16%左右。受成土母质的影响,新疆土壤钾素含量较高,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疆钾肥的施用属于空白。但随着(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科技》期刊2009年06期)

李芳林,郝明德,李燕敏,高长青[10](2009)在《黄土高原旱区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钾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后土壤中特殊吸附性钾(SAK)和非特殊吸附性钾(NSAK)储量增加,但水溶性钾(WSK)和非交换性钾(NEK)则有明显的下降,单施N水溶性钾下降了48.24%,单施P下降32.32%,NP配施和NPK配施分别下降10.61%和17.93%,非交换性钾降幅为8.56%~24.91%。增施钾肥可以缓解因长期施肥作物生长所携出的钾素,增加耕层土壤中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及特殊吸附性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对速效钾的重要性依次为WSK>NSAK>SAK>NEK,土壤速效钾与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呈显着相关,与特殊吸附性钾和非交换性钾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土壤钾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集湖南烟区4种主要成土母质的16个具有典型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各形态钾的含量与比例。结果表明: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钾素库容量大,但有效钾含量相对较低,说明土壤对有效钾的保持能力有限;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矿物钾数量较少,但非交换性钾和有效钾的含量相对较高;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在钾容量和自身补给潜力有限的情况下,维持了较高的有效钾水平,这可能与钾肥的施用及土壤对有效钾的保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母质发育土壤交换性钾只有27%是有效性较高的非特殊吸附钾,这可能直接限制了土壤短期钾的供应强度。土壤钾素有效性因成土母质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石灰岩发育土壤钾素有效性最高,其次为板页岩、第四纪红土,紫色板页岩最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钾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卫迎,洪坚平,乔鹏明,毕升,郭汉清.施用两种钾复混肥对盆栽油菜产量、品质及土壤钾形态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欧阳志标,罗建新,王娟.湖南不同母质植烟土壤钾的形态与特征[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

[3].李秀双,师江澜,王淑娟,田霄鸿.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刘丽平,孟亚利,杨佳蒴,胡伟,周治国.不同施钾处理对棉田土壤钾素形态与土壤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

[5].张亦驰,李林,史喜林,刘淑霞,高强.土壤钾素形态及有效性的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2013

[6].占丽平.作物种植对土壤钾素形态转化、运移及供应能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

[7].李涛,王景明,吴建富,卢志红,肖青亮.长期定位施肥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3

[8].薛刚.烟草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品种间差异及对根际土壤钾形态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2

[9].张磊,付明鑫,曾胜和,高志建.新疆土壤钾素形态转化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新疆农垦科技.2009

[10].李芳林,郝明德,李燕敏,高长青.黄土高原旱区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有效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

标签:;  ;  ;  ;  

土壤钾形态论文-卫迎,洪坚平,乔鹏明,毕升,郭汉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