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分析论文-田陆,刘卓民

火焰分析论文-田陆,刘卓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火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炉,终点控制,火焰,光强

火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田陆,刘卓民[1](2015)在《基于炉口火焰分析的转炉终点预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转炉炉口的火焰信息和熔池碳含量及温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实时采集转炉炉口火焰光强和图像信息,可以对熔池碳含量和温度进行预报。基于光电技术、机器视觉和冶金原理的火焰分析技术在钢厂得到了应用,使用效果表明,当终点碳含量<0.15%,控制范围为±0.02%时,碳命中率大于90%,温度控制范围为±15℃时,温度命中率大于90%,这一技术对提高中小转炉控制水平、提升钢材产量和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21)

贾涛[2](2013)在《应用原子吸收—火焰分析法检测鱼粉中铅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环境的污染,铅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在,动物体内的铅有90%来自饲料或食物。由于铅有蓄积作用,因此引起各国卫生部门的重视,所以对铅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海洋水污染严重,致使鱼粉中铅含量有升高的趋势,文章就此对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鱼粉中的铅含量进行探讨,经过试验证明,此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标准曲线的r值可达到0.9999,测定回收率≥97.80%。(本文来源于《饲料与畜牧》期刊2013年05期)

李政[3](2011)在《预混火焰分析系统开发及反应工况对碳烟结构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烟颗粒危害人类健康和污染环境,碳烟颗粒的形成机理始终是燃烧科学研究中的中心课题之一。通过利用缸内取样和各种分析检测技术,我们对柴油机缸内碳烟的演化过程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缸内高温高压和不稳定非均质的燃烧过程,对于其实际形成机理和工况对其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基础性研究和量化分析。因此本文在国外文献调研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预混燃烧分析系统,可以实现对预混燃烧产物进行全面的实验分析;并利用建立的燃烧分析系统研究了预混甲烷火焰温度和燃空当量比对基本碳烟颗粒粒径、团聚颗粒分形维数和基本碳烟颗粒纳米结构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以Mckenna燃烧器为目标火焰源的燃烧系统。可以实现稳定的预混层流燃烧火焰;可以精确的调节燃空当量比和稀释比;可以精确的调节取样火焰高度。并建立了可以对火焰各位置温度进行精确测量的高温热电偶测温系统。2,建立了一套新型的Thermophoretic Sampling Particle Diagnostic(TSPD)系统。该TSPD系统可以水平多点定位,而且定位更精确,动态响应速度、加速度和速度更为优越。建立了毛细管稀释取样系统并且对火焰各位置点的燃烧产物进行了稀释取样初步实验。3,不同发展阶段的碳烟颗粒呈现不同的形貌特征;团聚态碳烟颗粒随着火焰高度增加尺寸增大,分形维数减小。不同高度取样观察到的初生碳烟颗粒粒径基本不变;基本碳烟颗粒粒径随火焰高度增加从~10nm增加到~30nm。随着碳烟成熟的过程,碳烟颗粒的纳米结构变得更为有序,微晶长度明显加长。4,随着火焰温度升高,基本碳烟颗粒粒径减小,团聚态碳烟颗粒分形维数减小,表明高温环境下碳烟颗粒团聚的更松散。随着火焰温度升高,碳烟微晶加长且更直,层间距减小。这说明随着火焰温度的升高,碳烟颗粒的纳米结构组织趋向于变得更有序和氧化活性更低。5,随着燃空当量比增加,基本碳烟粒子粒径增大,团聚形成的团聚碳烟颗粒包含基本粒子数目增多,团聚态碳烟颗粒分形维数减小。随着燃空当量比增大,碳烟颗粒的微晶加长,曲率减小,层间距减小。这些结果表明,相同的高温环境中,大燃空当量比产生的碳烟颗粒的纳米结构更加有序和趋向石墨化。(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1-12-01)

王大庆,高惠临,董玉华[4](2006)在《天然气管线泄漏射流火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天然气输送管线失效泄漏时会形成气体射流,如果在泄漏裂口处被点燃,则将形成射流火焰。火焰的强烈热辐射严重威胁到周围人员和财产的安全。为此,在对大量试验结果和相关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平截头圆锥体来近似描述射流火焰的形貌,给出了火焰的几何基本参数的计算公式。在预测火焰的热辐射时,将火焰中心模拟成一个点源,提出了热辐射强度的简便计算方法。此外,结合具体实例,根据自编软件计算了不同风速条件下射流火焰的几何尺寸、离管线泄漏点不同距离处的热辐射强度以及人体感觉疼痛所需时间,并利用概率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在一定暴露时间下人员受伤害的几率以及人员和建筑物的安全距离。结果表明,射流火焰长度随风速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离火焰中心距离的增加,热辐射强度大大降低,而造成人体伤害所需时间延长。所给出的数学模型和热辐射强度的计算方法,为输气管线的优化设计和风险后果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6年01期)

陈引禄[5](2002)在《WLD-1型动态火焰分析仪填补了国内空白》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2年 1月 30日 ,由陕西省电力公司组织并主持对西北电研院研制的《WLD - 1型动态火焰分析仪》项目进行了技术验收。经专家鉴定 ,认为该项目设计思想独特新颖 ,具有创新性 ,填补了国内空白 ,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WLD - 1型动态火焰分(本文来源于《西北电力技术》期刊2002年01期)

谢述初,叶复汉[6](1985)在《分子发射腔分析——一种新的火焰分析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发射腔分析(缩写为MECA)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火焰发射分析技术,它提供了一个分析微克级或微升级样品的灵敏、快速、重复性好和具有多方面用途的方法,可应用于金属、非金属及同、液、气体样品,其中有些是用常规火焰光度技术不能分(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通报》期刊1985年01期)

何徐[7](1982)在《激光电离帮助火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康乃尔大学和国家标准局火焰研究中心分别创新同一种基于激光的火焰分析方法。这个方法的思想是:首先用激光辐照来电离火焰中的分子,然后收集产生出来的电子和离子。电离程度和激光吸收程度有关。通过对一段波长的激光进行观察,可以得(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1982年09期)

邓勃[8](1980)在《一种新的火焰分析技术——分子发射腔分析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发射腔分析(Molecular EmissionCavity Analysis,缩写为 MECA)是英国伯明翰大学贝尔彻(R.Belcher)等在1973年首先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火焰分析技术。分子发射腔分析是将试样引入到一个碳制或金属制空腔内,此腔置于氢气-氮气-空气火焰中,靠火焰加热蒸发试样,并且激发分子发射分子光谱。(本文来源于《分析仪器》期刊1980年03期)

胡丰[9](1977)在《火焰分析法测定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及其新进展(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光谱分析法的一个分支——火焰分析法,是利用火焰的热能,使样品中待测元素原子化。包括:受火焰热能激发的火焰发射法;火焰中基态原子对光源特征辐射产生吸光的原子吸收法;以及吸收了光能的基态原子发射荧光的原子荧光法叁种。图1显示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光谱。火焰发射光谱较复杂,而原子吸收线仅是其中少数谱线,原子荧光的谱线数最少。火焰发射法和原子吸收法擅长测定痕量碱金属;原子吸收(本文来源于《盐湖科技资料》期刊1977年Z1期)

火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环境的污染,铅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在,动物体内的铅有90%来自饲料或食物。由于铅有蓄积作用,因此引起各国卫生部门的重视,所以对铅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海洋水污染严重,致使鱼粉中铅含量有升高的趋势,文章就此对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鱼粉中的铅含量进行探讨,经过试验证明,此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标准曲线的r值可达到0.9999,测定回收率≥97.8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田陆,刘卓民.基于炉口火焰分析的转炉终点预报技术[C].“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2].贾涛.应用原子吸收—火焰分析法检测鱼粉中铅的含量[J].饲料与畜牧.2013

[3].李政.预混火焰分析系统开发及反应工况对碳烟结构特性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1

[4].王大庆,高惠临,董玉华.天然气管线泄漏射流火焰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6

[5].陈引禄.WLD-1型动态火焰分析仪填补了国内空白[J].西北电力技术.2002

[6].谢述初,叶复汉.分子发射腔分析——一种新的火焰分析技术[J].分析测试通报.1985

[7].何徐.激光电离帮助火焰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2

[8].邓勃.一种新的火焰分析技术——分子发射腔分析的进展[J].分析仪器.1980

[9].胡丰.火焰分析法测定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及其新进展(一)[J].盐湖科技资料.1977

标签:;  ;  ;  ;  

火焰分析论文-田陆,刘卓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