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乳液聚合论文_崔继元,吝艳辉,刘金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常规乳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液,乳化剂,甲基丙烯酸,动力学,疏水,粒子,纳米。

常规乳液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崔继元,吝艳辉,刘金梅[1](2018)在《常规乳液聚合下提高(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转化率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酸十八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共聚单体,反应型乳化剂MIXSTAR 6550和非反应型非离子乳化剂NOVELUTION 390复配作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研究了乳化剂用量、3种质子[H+]及[H+]浓度对聚合稳定性、丙烯酸十八酯共聚活性及总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型乳化剂MIXSTAR 6550具有将强憎水的丙烯酸高碳醇酯摆渡到乳胶粒或增溶胶束中的能力,同时强的质子[H+]降低了丙烯酸高碳醇酯的活化能,使丙烯酸高碳醇酯在常规乳液聚合条件下可与其他丙烯酸酯共聚。即使丙烯酸高碳醇酯引入量为45%,总单体转化率也可达97%以上,实现了(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在常规乳液聚合下可与其他单体进行理想共聚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8年07期)

张婕妤,刘莲英,杨万泰[2](2010)在《光引发常规乳液聚合制备氨基聚苯乙烯纳米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制备了氨基功能化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首先,采用4-乙烯基苄氯与1,3-丙二胺置换反应制备了含有氨基功能基团的可聚合单体N-(3-氨基丙基)对乙烯基苄基亚胺(CVPD).然后,采用乳液聚合,以苯乙烯(St)和CVPD为共聚单体,水溶性的4-(2-羟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Irgacure 2959)为光引发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乳化剂,经紫外光辐照引发,合成了P(St-co-CVPD)二元共聚物的纳米胶乳.体系的乳化剂用量仅为体系总质量的0.1 wt%~0.8 wt%,远小于常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微乳液体系的乳化剂用量.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DLS)表征了P(St-co-CVPD)纳米粒子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证明了P(St-co-CVPD)纳米粒子上氨基的存在,并通过茚叁酮显色反应定量检测了氨基含量.分别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乳化剂用量以及紫外光强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产物粒子尺寸为30~600 nm,氨基通过共价键连接在粒子上,其含量为1.2×10-5~1.6×10-4 mol/g.该乳液体系聚合反应速率较快,单体转化率在60 min内即可达到80%.所得粒子的氨基含量可以通过单体配比进行调节.粒子尺寸可通过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乳化剂用量以及紫外光强度进行调节.(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粟小理,李慧,李欣欣,王康,韩哲文[3](2007)在《甲基丙烯酸氟烷基酯常规及核壳乳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氟烷基酯(Zonyl TM)、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为原料,分别采用常规乳液聚合和核壳乳液聚合两种方法制备了两组叁元共聚物乳液。系统研究了聚合条件对乳液稳定性和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计算出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68.4 kJ/mol,恒速期反应速率与乳化剂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关系为Rp∝[I]0.66[E]0.8。通过共聚物膜对水接触角的测定,比较了两种聚合方法制备的样品涂膜的表面性能,发现所制备的样品均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氟单体含量相同时,核壳乳液聚合样品的疏水性明显优于常规乳液聚合样品。(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胡军[4](2006)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纳米棒及第四统计理论在无皂乳液聚合和常规乳液聚合中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是指在叁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体积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这使得纳米体系的光、电、磁、热等物理性质与常规块体材料不同,出现许多新奇的特性。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已经制备出了聚合物纳米小球,显示出这种聚合方法在制备聚合物纳米材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利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在反应初期通过通入氧气作为阻聚剂以控制分子量从而制备出了几类聚合物的一维纳米材料,主要工作如下: 1、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根据临界胶束理论,在添加乙醇作为助溶剂的情况下制备出了直径在100nm以内的聚苯乙烯(PS)纳米棒。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PS纳米棒直径在40~80nm,长度在10um以上,有较大的长径比,表面规则; 2、根据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机理,利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直径在200nm以内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丙烯腈(PAN)两类极性聚合物纳米棒。采用TEM观察,PMMA、PAN纳米棒直径在200nm左右,长度为5um,长径比较小; 3、利用选区电子衍射、DSC、XRD等手段表征出所制得的PS、(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6-05-20)

卢志敏,李国明[5](2005)在《常规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常规乳液聚合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单体、乳化剂、引发剂、缓冲剂、温度、搅拌强度以及聚合工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综述。(本文来源于《上海涂料》期刊2005年12期)

陈瑶[6](2004)在《细乳液聚合和常规乳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成核机理、聚合动力学、乳化剂、助稳定剂、引发剂等各方面对细乳液聚合以及常规乳液聚合作了比较,简单的介绍了细乳液目前的研究状况及一些成果.(本文来源于《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常规乳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制备了氨基功能化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首先,采用4-乙烯基苄氯与1,3-丙二胺置换反应制备了含有氨基功能基团的可聚合单体N-(3-氨基丙基)对乙烯基苄基亚胺(CVPD).然后,采用乳液聚合,以苯乙烯(St)和CVPD为共聚单体,水溶性的4-(2-羟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Irgacure 2959)为光引发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乳化剂,经紫外光辐照引发,合成了P(St-co-CVPD)二元共聚物的纳米胶乳.体系的乳化剂用量仅为体系总质量的0.1 wt%~0.8 wt%,远小于常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微乳液体系的乳化剂用量.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DLS)表征了P(St-co-CVPD)纳米粒子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证明了P(St-co-CVPD)纳米粒子上氨基的存在,并通过茚叁酮显色反应定量检测了氨基含量.分别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乳化剂用量以及紫外光强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产物粒子尺寸为30~600 nm,氨基通过共价键连接在粒子上,其含量为1.2×10-5~1.6×10-4 mol/g.该乳液体系聚合反应速率较快,单体转化率在60 min内即可达到80%.所得粒子的氨基含量可以通过单体配比进行调节.粒子尺寸可通过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乳化剂用量以及紫外光强度进行调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常规乳液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崔继元,吝艳辉,刘金梅.常规乳液聚合下提高(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转化率的途径[J].涂料工业.2018

[2].张婕妤,刘莲英,杨万泰.光引发常规乳液聚合制备氨基聚苯乙烯纳米粒子[J].高分子学报.2010

[3].粟小理,李慧,李欣欣,王康,韩哲文.甲基丙烯酸氟烷基酯常规及核壳乳液聚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胡军.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纳米棒及第四统计理论在无皂乳液聚合和常规乳液聚合中应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

[5].卢志敏,李国明.常规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J].上海涂料.2005

[6].陈瑶.细乳液聚合和常规乳液聚合[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论文知识图

一24常规乳液聚合显微镜照片(x40...采用梯度乳液聚合和常规乳液聚合1.1常规乳液聚合的四个阶段:(...一l常规乳液聚合(a)和细乳液聚合...常规乳液聚合反应示意图常规乳液聚合与细乳液聚合

标签:;  ;  ;  ;  ;  ;  ;  

常规乳液聚合论文_崔继元,吝艳辉,刘金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