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民粹派论文_王楠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俄国民粹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民粹派,俄国,文学,农民,本位,列宁,主义。

俄国民粹派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楠[1](2018)在《列宁与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论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快速阶段。俄国思想界就俄国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尤以列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同俄国民粹派的系列论争最为典型。本文通过全面解读列宁与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论争的相关着作、文稿及书信等历史文献,着重评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辨析列宁与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论争的产生背景、核心内容及观点差异。二者围绕俄国是否存在社会分工、是否存在必需市场、产品价值如何实现,特别是俄国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等问题展开论战,并呈现出逻辑起点、世界观、方法论与阶级立场的差异。其次,在探讨列宁与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论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论争的历史贡献和局限。论争的贡献在于解决了俄国思想界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知模糊问题,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同时,通过考察论争的具体过程,发现论争的局限在于未能客观看待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以及民粹派脱离社会实际空谈理想的社会制度。最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尝试探究论争的当代价值和启示。深挖列宁与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系列论争可以防范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筑牢思想基础;亦可透过经济现象揭示生产关系实质,明确社会主义本质;同时有助于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审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启示来看,研究论争也将有助于我们正视生产力发展水平,借鉴资本主义合理因素,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正确处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总而言之,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解读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列宁与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比较研究,尝试理清二者资本主义观的发展脉络,把握二者理论的本质内涵,并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给予客观评价。(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吴思如[2](2017)在《俄国民粹派文学的语言特点——以民粹派作家兹拉托夫拉茨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兹拉托夫拉茨基是19世纪着名的民粹派作家,他的作品渗透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本文通过分析兹拉托夫拉茨基的主要作品,探寻民粹派文学民俗化语言风格及其背后的政治深意,解读形象化的农民话语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及其中蕴含的创作意图,揭示民粹派文学在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4期)

李瞧瞧[3](2013)在《俄国民粹派文学概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民粹派文学是19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继承了俄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记录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巨变以及平民知识分子(“新人”)的成长和奋斗,积极地表达了民粹主义思想和理论。民粹派文学拥有一支特殊的创作群体——平民知识分子,格列勃·乌斯宾斯基、扎索津斯基、兹拉托甫拉茨基、纳乌莫夫、卡罗宁-彼得罗帕甫洛夫斯基是这个群体的优秀代表。本文结合民粹派文学诞生的社会思想背景,立足文学作品,对民粹派文学的的主题和特色展开研究,由绪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民粹派文学的概念,回顾了它在中俄以及欧美文学界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阐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正文共分叁章。第一章由两个小节组成。分别阐释了民粹派文学诞生的社会和思想背景。第二章按照民粹派文学两大主题分为两节,分别是“农民与农村生活”和“‘新人’的成长与奋斗”,依据主题类别对文学作品进行归类和梳理。第叁章分为叁节。从体裁、主人公、语言叁个方面对民粹派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第一节指出民粹派作家偏爱小型叙事体裁,并指出叁点原因,第二节概括了民粹派文学的主人公特色,第叁节分析了民粹派文学语言的叁个特点:民俗化、寓意性和对话的大量使用。结语部分对民粹派文学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进行了总结,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指出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04-17)

吴素珍[4](2013)在《19世纪俄国民粹派政治运动转型原因试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粹派在19世纪俄国历史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领导的政治运动在俄国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后期更是走上了无政府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道路。本文将从民粹派自身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来试着分析俄国民粹派政治运动转型的原因,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民粹派。(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3年03期)

许传华[5](2012)在《俄国民粹派文学的语言诉求——以民粹派作家扎索季姆斯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俄国民粹派作家扎索季姆斯基的作品为例,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民粹派文学的语言特点和深层语义建构,解读民粹派文学二元化的语言审美价值诉求,发掘民粹派文学的创作特点和农民本位意识,进而阐释民粹派文学在语言方面对俄国文学发展的贡献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王思涛[6](2012)在《论列宁对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俄文版《资本论》的翻译者,俄国民粹主义者只看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方面的揭示,却没有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科学分析与判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意义被遮蔽了。俄国民粹主义者以俄国独特传统——农村村社制度为傲,认为俄国由于其特殊性能够摆脱传统所累,绕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不是如民粹主义者所言,是阻碍社会主义到来的幽灵,相反是社会主义创造性的而非破坏性的历史前提。二者在资本主义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其身后折射出的是不同世界观的理论指导。研究列宁对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批判,不仅具有浓厚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党史文苑》期刊2012年18期)

许传华[7](2012)在《俄国民粹派文学的农民本位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民粹派作家将自己的创作定位于农村题材,采用农民喜闻乐道的话语,描绘出诸多"新农民形象"。民粹派作家此举源于民粹主义的农民本位意识,他们立足于功利主义的审美理念,创造出了民粹派文学的类型化人物形象。(本文来源于《俄罗斯学刊》期刊2012年04期)

李鹏[8](2011)在《俄国民粹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民粹派是近代俄国史上一个代表农民小生产者利益的政治团体。其名称来源于19世纪70年代俄国平民知识分子所掀起的“到民间去”运动。俄国民粹派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对近代俄国的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系统地研究近代俄国民粹派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深化对民粹主义概念和相关理论的理解,可以进一步探讨它对俄国社会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主义运动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也可以为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转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执政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设性的意见。本论文主体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方面的内容,在总体上对文章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二部分俄国民粹派的理论主张,先对俄国民粹派作了简单概述。接着详细论述了俄国民粹派的理论渊源:斯拉夫思想、赫尔岑等人的“村社”社会主义思想、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俄国民粹派的叁个理论流派:拉普洛夫派、巴枯宁派和特卡乔夫派;指出俄国民粹派理论主张的核心是村社问题,实质是以俄国独有的村社对抗资本主义的挑战,把俄国的村社理想化,把俄国的农民及其价值浪漫化,是一种幻想超越具体历史形态的理想主义,最大的局限性是其历史观上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和空想成分。第叁部分俄国民粹派的政治实践,集中叙述了俄国民粹派掀起的“到民间去”运动和运动失败后的一系列恐怖暴力活动,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到民间去”运动的四个重大意义和恐怖暴力活动的局限性是将反对专制制度的“天然同盟——工厂主、地主和城市自治活动分子吓跑,使斗争脱离了人民群众,最终不可避免走向失败”第四部分则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对俄国民粹派和民粹主义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几点认识:俄国民粹主义是近代俄国现代化转型的产物;俄国民粹主义是近代俄国社会民主化运动的产物;俄国民粹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有重大影响。最后得出应该理性对待民粹主义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1-06-01)

许传华[9](2011)在《俄国民粹派文学研究现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民粹派文学是俄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得到俄国学者、欧美斯拉夫学者和中国学者的关注。在俄罗斯,对民粹派文学的研究比较充分,主要是从文学、美学、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展开的;在欧美斯拉夫学界,对民粹派文学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体系,只是经由史学或者社会政治学等学科交叉进行的;与国外的民粹派文学研究相比,中国学界的民粹派文学研究尚显不足,这种研究的不足与民粹派文学的美学价值、史料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是不协调的。(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罗丽平[10](2010)在《俄国民粹派“村社社会主义”理论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民粹主义是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什么是民粹主义?”这一问题并没有达成共识1,且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以民粹主义的“始祖”——俄国民粹主义为研究起点,将俄国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来看,主要分析俄国民粹主义的“村社社会主义”思想,包括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俄国革命民粹派(拉甫罗夫、巴枯宁、特卡乔夫)的村社理论,进而理清他们围绕俄国非资本主义道路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间的通信与论战,兼论马克思晚年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和恩格斯晚年对俄国社会问题的阐述。本文希望通过对俄国民粹主义自身理论的阐述和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评述两个角度来比较全面地展现俄国民粹主义关于俄国非资本主义道路可能性的思想,剥除笼罩在其上的意识形态迷障,重新认识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地位,特别是要搞清楚资本主义哪些是可以超越的,哪些是不可以超越的,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0-04-01)

俄国民粹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兹拉托夫拉茨基是19世纪着名的民粹派作家,他的作品渗透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本文通过分析兹拉托夫拉茨基的主要作品,探寻民粹派文学民俗化语言风格及其背后的政治深意,解读形象化的农民话语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及其中蕴含的创作意图,揭示民粹派文学在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俄国民粹派论文参考文献

[1].王楠楠.列宁与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论争研究[D].江南大学.2018

[2].吴思如.俄国民粹派文学的语言特点——以民粹派作家兹拉托夫拉茨基为例[J].北方文学.2017

[3].李瞧瞧.俄国民粹派文学概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4].吴素珍.19世纪俄国民粹派政治运动转型原因试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

[5].许传华.俄国民粹派文学的语言诉求——以民粹派作家扎索季姆斯基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

[6].王思涛.论列宁对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J].党史文苑.2012

[7].许传华.俄国民粹派文学的农民本位意识[J].俄罗斯学刊.2012

[8].李鹏.俄国民粹派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11

[9].许传华.俄国民粹派文学研究现状述评[J].西伯利亚研究.2011

[10].罗丽平.俄国民粹派“村社社会主义”理论述评[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论文知识图

屠拉第,菲利波-屠拉第布拉戈耶夫,迪米特尔-布拉戈耶夫1927年-凡宰地和萨珂(右),巴金称他们为自己...列宁伏尼契和《牛虻》1927年-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

标签:;  ;  ;  ;  ;  ;  ;  

俄国民粹派论文_王楠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