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甲酯化大豆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油,甲酯,环氧,催化剂,脱臭,氢氧化钾,甲基丙烯酸。
甲酯化大豆油论文文献综述
姚敏,王燕娣,卢美贞,计建炳,刘学军[1](2019)在《PdMoP/γ-Al_2O_3催化剂上大豆油甲酯加氢脱氧制备烷烃类生物柴油》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iMoP浸渍液中添加乙二醇(EG)的方式制备了不同EG含量的NiMoP(x)/Al_2O_3催化剂,为研究EG及其含量对该系列催化剂催化性能和活性相结构的影响,用二苯并噻吩(DBT)和喹啉(Q)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的加氢脱硫(HDS)和加氢脱氮(HDN)性能。结果表明,在EG添加量较低的情况下(EG/Ni物质的量比分别为0、0.5、1、2、3),EG能够明显提高催化剂对DBT和Q的HDS和HDN活性,其中,HDN活性提高幅度大于HDS,且随着EG含量提高,催化剂的HDS和HDN活性进一步提高。通过TEM分析和XPS分析可知,EG有助于增加催化剂中MoS_2颗粒的堆积层数和片层长度,且随着EG含量增加,堆积层数和片层长度都有所增加;EG有助于提高Mo表面原子浓度,对Ni表面原子浓度影响较小,但明显提高了Mo和Ni硫化程度。TG表征说明,EG在氧化铝和催化剂表面存在多种相互作用方式,并且存在与活性组分相互作用的耐高温有机物种。(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李坚,唐宝坤,任强,汪称意[2](2018)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环氧大豆油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氧大豆油(ESO)和丙烯酸为原料、叁苯基膦为催化剂,合成了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AESO);其次,通过大单体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环氧大豆油共聚物。通过FT-IR、1 H NMR、GPC、DSC、TGA、拉伸和冲击性能测试分析了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环氧大豆油接枝共聚物,发现环氧大豆油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有较好的增韧作用;随着AESO的引入,改性后PMMA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冲击强度最大提高了3倍左右,这主要是由于环氧大豆油的引入可以明显的降低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另外,共聚物较纯PMMA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曹秀丽,王赛丹,李肖,江振西,任保增[3](2017)在《响应面试验优化大豆油甲酯合成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油和甲醇为原料,KOH为催化剂,采用响应面法对大豆油甲酯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反应物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为影响因素,大豆油甲酯的产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油甲酯的最佳合成条件为:醇油摩尔比为5.5∶1,催化剂用量为大豆油质量的1.08%,反应温度为61.6℃,反应时间为60 min。此条件下大豆油甲酯的产率为94.02%,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大豆油甲酯的一些性能接近矿物油,以其部分或全部取代矿物油制备环保型大豆油墨具有极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刘文晋,王红宁,陈若愚[4](2015)在《硅铝柱撑磷酸锆的合成及在大豆油甲酯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模板剂导向组装的方法制备了硅铝柱撑磷酸锆.对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硅铝柱撑结构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材料中铝分别以四面体与八面体的形式嵌入在柱撑结构的内部和层板表面.通过大豆油甲酯的环氧化反应考察了所得硅铝柱撑磷酸锆的催化性能,其催化选择性可达91.7%.反应历程的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层板柱撑结构使大分子的反应物能与层间活性位充分接触.硅铝柱撑磷酸锆的酸位特点及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表明,铝源的引入提高了柱撑材料的Lewis酸含量,改善了柱撑磷酸锆对大豆油甲酯环氧化的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袁岢[5](2015)在《Br?nsted酸离子液体催化油酸甲酯环氧化及大豆油异构醚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油是出色的绿色润滑油材料,针对其热氧化稳定性和低温性能差的缺点进行改性可以拓宽其作为绿色润滑油基础油的应用范围。Br?nsted酸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已成功用于众多有机催化反应,在替代均相和非均相催化剂方面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利用自制的磺酸基(-SO3H)功能化Br?nsted酸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对植物油环氧化和异构醚化改性进行研究,以提高植物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以及低温性能,并为开发植物油改性新工艺提供一个绿色环保的途径。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油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产物环氧化率的四个主次因素:双氧水用量>甲酸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得到了Br?nsted酸离子液体[HSO3-(CH2)3-mim][HSO4]催化环氧化反应的最优条件:n(30%双氧水):n(C=C)=2.6,n(甲酸):n(C=C)=0.7,催化剂用量4%,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合成的环氧油酸甲酯酸值为0.32 mg KOH/g,碘值为7.2 g I2/100g,环氧化率高达83.4%。Br?nsted酸离子液体催化剂与产物易分离,易回收,且稳定性好,循环回收的第6次,仍然可以使产物的环氧化率保持在80%左右。在不同醇油比的条件下,用不同链长脂肪醇对大豆油进行异构醚化改性。分析了异构醚化大豆油的FTIR、1H NMR及热重,并测定了其倾点和粘度指数。结果表明,异构醚化改性过程不仅发生了环氧键的开环反应,还伴随了叁酰甘油酯的酯交换反应;醇油比为5:1时,甲醇、正丁醇和异辛醇异构醚化开环完全所用时间较醇油比为2:1时要短,分别为5 h、6 h、8 h;异构醚化大豆油的低温性能和热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反应醇油比为5:1的异构醚化大豆油具有更好的低温性能。其中异辛醇异构醚化大豆油的低温性能和热稳定性能最佳,测得其倾点为-18℃,粘度指数为111,热分解起始温度为415℃,改善了大豆油的低温特性和热稳定性,拓宽了大豆油作为绿色润滑油基础油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8)
林跃华,龙清平,聂建华[6](2015)在《大豆油甲酯合成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以大豆油和甲醇为原料,在催化剂M作用下合成大豆油甲酯的方法。通过优化油醇比、催化剂M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找出大豆油甲酯合成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油醇比为1∶4;催化剂M用量为1.6%,反应温度为67℃,反应时间为1 h,目标产品大豆油甲酯产率达90%以上,粘度为5~10 c P。所得产品能满足大豆油墨需要的良溶剂的要求和油墨配方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06期)
马磊,杨天奎,夏萍,申万岭,闫晓松[7](2015)在《固体酸催化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和浸渍法制备了SO2-4/TiO2-SiO2固体酸催化剂,利用其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进行甲酯化。研究了TiO2-SiO2载体焙烧温度、浸渍用硫酸浓度、浸渍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用量、醇油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为载体焙烧温度550℃,浸渍用硫酸浓度2.5 mol/L,浸渍时间12 h,催化剂用量5%(以大豆油脱臭馏出物质量计),醇油比1.5∶1(甲醇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体积质量比),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4 h。在最佳条件下,酯化率达到96.5%。(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5年03期)
朱云,丁红梅[8](2014)在《大豆油脂肪酸甲酯化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氧化钾-甲醇甲酯化是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的常用衍生方法。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以大豆油中亚油酸为主要考核目标,同时,观察其他主要脂肪酸含量变化,研究氢氧化钾-甲醇法甲酯化的优化条件。(本文来源于《福建分析测试》期刊2014年03期)
朱云,丁红梅[9](2014)在《大豆油脂肪酸甲酯化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氧化钾-甲醇甲酯化是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的常用衍生方法,通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以大豆油中亚油酸为主要考核目标,同时观察其他主要脂肪酸含量变化,研究氢氧化钾-甲醇法甲酯化的优化条件。(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食品工业》期刊2014年01期)
林文,丁朝中,陈乐清,史益强,王志祥[10](2013)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的甲酯化是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天然生育酚的重要的前处理步骤。对甲酯化反应的催化剂进行了优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油比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及极差分析得到该反应的最优条件。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酯化率为97.53%,α-生育酚回收率达99.97%。(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13年08期)
甲酯化大豆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环氧大豆油(ESO)和丙烯酸为原料、叁苯基膦为催化剂,合成了环氧大豆油单丙烯酸酯(AESO);其次,通过大单体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环氧大豆油共聚物。通过FT-IR、1 H NMR、GPC、DSC、TGA、拉伸和冲击性能测试分析了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环氧大豆油接枝共聚物,发现环氧大豆油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有较好的增韧作用;随着AESO的引入,改性后PMMA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冲击强度最大提高了3倍左右,这主要是由于环氧大豆油的引入可以明显的降低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另外,共聚物较纯PMMA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酯化大豆油论文参考文献
[1].姚敏,王燕娣,卢美贞,计建炳,刘学军.PdMoP/γ-Al_2O_3催化剂上大豆油甲酯加氢脱氧制备烷烃类生物柴油[J].燃料化学学报.2019
[2].李坚,唐宝坤,任强,汪称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环氧大豆油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曹秀丽,王赛丹,李肖,江振西,任保增.响应面试验优化大豆油甲酯合成工艺[J].大豆科学.2017
[4].刘文晋,王红宁,陈若愚.硅铝柱撑磷酸锆的合成及在大豆油甲酯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
[5].袁岢.Br?nsted酸离子液体催化油酸甲酯环氧化及大豆油异构醚化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6].林跃华,龙清平,聂建华.大豆油甲酯合成工艺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5
[7].马磊,杨天奎,夏萍,申万岭,闫晓松.固体酸催化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5
[8].朱云,丁红梅.大豆油脂肪酸甲酯化条件的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14
[9].朱云,丁红梅.大豆油脂肪酸甲酯化条件的研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4
[10].林文,丁朝中,陈乐清,史益强,王志祥.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J].化工时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