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格点资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资料,青藏高原,气温,中国,气象,夏季,气候。
格点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郁珍艳,王皓[1](2017)在《格点资料在城市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浙江省城市增暖的地域差异及其受热岛效应影响的程度,对杭州、宁波、温州3个城市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减少观测资料的非均一性,运用最优插值法将浙江省1971—2010年62个站点资料的信息植入到NCEP月平均温度资料的背景场中,得到格距为5 km的格点资料。研究结果表明:3个城市在近40年表现出明显的增温趋势,城区增温明显快于乡村的。各地区增温率的时空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与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用电量及车辆拥有量等经济数据的分布及变化基本一致。沿海城市温州增温率最小,但城乡差异最明显。同样为沿海城市的宁波,由于经济发展地域差别较小,虽表现最明显的增温,但城市热岛效应最弱。3个城市的热岛效应及热岛增温贡献率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杭州的热岛效应呈春、夏、冬、秋依次减弱的变化规律;温州则呈春、秋、冬、夏依次减弱的变化规律;宁波类似于城市群发展的模式,导致其热岛效应较不明显,以夏季和秋季最强。城市化发展引起的增暖占有较大的比重,杭州和温州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大约有1/3是由城市化引起的,其中杭州夏季热岛增温贡献率达到2/3以上,温州春、夏季热岛增温贡献率均达到43%左右,宁波城市热岛增温贡献率相对较小,夏季的最大,为20%左右。(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许艳,唐国利,张强[2](2017)在《基于均一化格点资料的全球变暖趋缓期中国气温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4年水平分辨率为0.5°×0.5°的均一化气温网格数据,分析全球变暖趋缓期(1998—2014年)中国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98—2014年中国气温上升趋缓明显,与增暖期(1985—1997年)相比,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由升温趋势转为降温趋势,分别为-0.05℃/10a和-0.11℃/10a,而年平均最低气温仍保持弱的上升趋势(0.06℃/10a)。全球变暖趋缓期中国的增暖型发生了显着变化:北方地区由增温趋势转为降温趋势,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则呈现出相对强的增温趋势;从季节来看,冬季降温最强、夏季增温较其他季节偏强,而冬季(强降温)正是中国增暖趋缓的主要贡献季节。增温最强的要素仍然是最低气温。(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7年06期)
奚凤,白玛央宗[3](2017)在《NCEP再分析资料格点数据对青藏高原重要气象要素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NCEP再分分析资料数据丰富,资料年限包括1948年至今,成为目前气象研究、业务应用的重要来源。文章利用GRADS2.1软件编写和读取NCEP资料的gs程序,采用月平均分析和差值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1~2010年30年月平均NCEP资料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气温、气压、感热、潜热、辐射通量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周边地区相比较,高原温度最低;高空(200hPa)高原夏季高压,冬季却并非低压,低空(700hpa),高原夏季为低压控制,10~12月出现高压中心;高原的大气逆辐射全年都为一广大的低值区,高原2~10月起热源作用和11~1月起冷源作用。(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奚凤,白玛央宗[4](2017)在《NCEP再分析资料格点数据对青藏高原重要气象要素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NCEP再分析资料数据丰富,资料年限包括1948年至今,成为目前气象研究,业务应用的重要来源。文章利用GRADS2.1软件编写和读取NCEP资料的gs程序,采用月平均分析和差值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1~2010年30年月平均NCEP资料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气温、气压、感热、潜热、辐射通量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周边地区相比较,高原温度最低;高空(200hPa)高原夏季高压,冬季却并非低压,低空(700hpa),高原夏季为低压控制,10~12月出现高压中心;高原的大气逆辐射全年都为一广大的低值区,高原2~10月起热源作用和11~1月起冷源作用。(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姜贵祥,孙旭光[5](2016)在《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研究中的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1951~2010年PREC、CRU、APHRO和GPCC 4种格点降水资料,通过比较其与中国756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105°E以东)夏季降水变率中的差异,检验和评估了它们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的前3个主要模态分别是以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北与东北南部为核心的经向多中心分布,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特征,且干旱特征较洪涝更明显;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为3~7 a和20~50 a,而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则为准2 a和准10 a。另外,长江与江淮流域和华南地区分别在1970s末和1990s初发生了显着的年代际转变;4种格点降水资料都能很好地再现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特征,但由于GPCC格点降水资料是基于更多的基站观测和更精细复杂的质量控制方案得到的,因此它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姜贵祥,孙旭光[6](2015)在《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研究中的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1951-2010年PREC、CRU、APHRO和GPCC 4种格点降水资料,通过比较其与中国756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105°E以东)夏季降水变率中的差异,检验和评估了它们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的前3个主要模态分别是以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北与东北南部为核心的经向多中心分布,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特征,且干旱特征较洪涝更明显;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为3-7年和20-50年,而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则为准两年和准十年。另外,长江与江淮流域和华南地区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生了显着的年代际转变;4种格点降水资料都能很好地再现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特征,但由于GPCC格点降水资料构建于更多的基站观测和更精细复杂的质量控制方案,因此它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期刊2015-10-14)
王芬,曹杰,李腹广,唐浩鹏[7](2013)在《多套格点降水资料在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06年云南及周边地区148个测站月降水资料(简称为STN)与APHRO(日本APHRODITE高分辨率逐日亚洲陆地降水数据集)、GPCC(全球降水气候中心的月降水合成数据)、CRU(英国East Anglia大学提供的月降水要素数据集)、CMAP(雨量资料与卫星估计及NCEP/NCAR再分析降水场合并分析月数据)、GPCP(全球降水气候中心研制的全球陆地雨量计观测分析月数据)5套格点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及周边地区气候特征。结果表明:5套格点降水资料空间分布与STN基本一致。EOF第1模态空间场分布也表明:这5套格点降水资料与STN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但5套格点降水资料在滇南、滇西北、滇川黔交界的3个区域的分布与STN有较大不同,各套资料的EOF第1模态时间序列、与STN的相关系数及均方根误差均随时间不同呈较为一致的波动性;在降水空间分布、相关系数及均方根误差3个方面,APHRO适用性最好,GPCC次之,CMAP与GPCP无明显差别,CRU最差,其中APHRO,GPCC在对降水估计偏低,CRU对降水估计总体略高,CMAP略低,GPCP对降水估计则明显偏高。(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任余龙,石彦军,王劲松,张宇,王式功[8](2012)在《英国CRU高分辨率格点资料揭示的近百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英国East Anglia大学CRU高分辨率地面温度格点资料和EOF,REOF及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近百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空间一致性是高原气温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高原气温在空间分布上还存在东西、南北反相结构.利用方差最大化旋转可将高原气温变化分为高原中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南部区及东部区.近百年来高原气温处于上升通道,气候倾向率约为0.07℃/10 a,经历了四次冷暖交替的时期:1901-1930年为冷期;1931-1950年为暖期,气温显着升高;1950年开始一直到1980年前后,高原气温总体变化比较平稳;而从1980年至今,高原的气温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高原气温的变化主要以准60年周期为主,同时还有30年准周期振荡,存在多个突变点.高原各个区域近百年来气温都处于上升状态,青藏高原中部区气候倾向率达0.065℃/10 a,西部区上升趋势最显着,气候倾向率达0.128℃/10 a,北部区为0.108°/10 a,南部区为0.015°/10 a,东部区为0.022℃/10 a,且大部分区域都通过α=0.01的信度检验.各区域有不同的温度变化特征,中部区和北部区相似,而东部区正负交替比较频繁.(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张翠艳,白雪[9](2012)在《基于EC850PHA温度格点资料实现锦州地区温度预报自动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C850PHA温度格点资料,采用SPSS数学处理软件,找出锦州地区未来7天日最高和日最低气温与EC850PHA温度格点资料的多元线性方程,从而做出预报,通过VB编程,实现自动预报未来7天锦州地区日最高、日最低气温的目的,从而减少预报气温的主观性,以便提高温度预报准确率。(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2年06期)
罗坚,赵苏璇,姜勇强[10](2011)在《气象格点资料的准无损压缩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格点数据是气象资料存储交换的重要形式,资料量的爆炸性增长给数据的存储、传输带来了巨大压力。采用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构造了气象格点资料的准无损压缩方案,对位势高度、经向风、纬向风及温度4个要素,分别按照3种精度对压缩效果进行了对比,并对该方案在要素场的直接分析和作为初始场进行模式积分两类应用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大幅度提高气象格点数据的压缩效率,由此带来的压缩损失非常小,无论是用于数据的直接分析、诊断计算还是模式积分,其误差是可以接受的。该方案能提高气象海量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效率,为提供快速气象数据响应和预报服务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数据采集与处理》期刊2011年03期)
格点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61—2014年水平分辨率为0.5°×0.5°的均一化气温网格数据,分析全球变暖趋缓期(1998—2014年)中国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98—2014年中国气温上升趋缓明显,与增暖期(1985—1997年)相比,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由升温趋势转为降温趋势,分别为-0.05℃/10a和-0.11℃/10a,而年平均最低气温仍保持弱的上升趋势(0.06℃/10a)。全球变暖趋缓期中国的增暖型发生了显着变化:北方地区由增温趋势转为降温趋势,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则呈现出相对强的增温趋势;从季节来看,冬季降温最强、夏季增温较其他季节偏强,而冬季(强降温)正是中国增暖趋缓的主要贡献季节。增温最强的要素仍然是最低气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点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1].刘敏,郁珍艳,王皓.格点资料在城市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7
[2].许艳,唐国利,张强.基于均一化格点资料的全球变暖趋缓期中国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7
[3].奚凤,白玛央宗.NCEP再分析资料格点数据对青藏高原重要气象要素特征的分析[J].西藏科技.2017
[4].奚凤,白玛央宗.NCEP再分析资料格点数据对青藏高原重要气象要素特征的分析[J].西藏科技.2017
[5].姜贵祥,孙旭光.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研究中的适用性[J].气象科学.2016
[6].姜贵祥,孙旭光.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研究中的适用性[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2015
[7].王芬,曹杰,李腹广,唐浩鹏.多套格点降水资料在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对比[J].应用气象学报.2013
[8].任余龙,石彦军,王劲松,张宇,王式功.英国CRU高分辨率格点资料揭示的近百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张翠艳,白雪.基于EC850PHA温度格点资料实现锦州地区温度预报自动化[J].现代电子技术.2012
[10].罗坚,赵苏璇,姜勇强.气象格点资料的准无损压缩方法[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