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ulafoy病5例临床及病理观察

Dieulafoy病5例临床及病理观察

一、Dieulafoy’s病5例临床及病理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唐娟[1](2020)在《乳腺外Paget’s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乳腺外Paget’s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又称乳腺外湿疹样癌,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EMPD好发于阴囊、外阴、阴茎、会阴及肛周等部位,主要表现为瘙痒、红斑、疼痛、糜烂、渗液及皮屑等。该疾病早期容易被误诊为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延误治疗。Mohs显微外科手术(MMS)对患者有一定好处,如降低复发率和延长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本研究拟探讨EMPD的临床特点、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EMPD的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9年就诊于我院的41例确诊为乳腺外Paget’s病患者的资料,随访生存状况,分析发病年龄、性别、病程、是否误诊、病灶面积、手术切缘、肿瘤细胞有无浸润、病理切缘是否阳性、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有无附属器官肿瘤与其预后的关系。结果41例患者中男性34例(82.93%),女性7例(17.07%),发病年龄50?85岁。38例(92.68%)接受了手术切除治疗,其中浸润性患者17例(44.74%)。38例手术患者中8例术后出现复发,其中4例死亡。发病年龄、性别、病程、手术切缘对患者生存状况无明显影响(p>0.05),病灶面积较大、病理切缘阳性、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伴有淋巴结转移均可降低患者无病生存期(p<0.05)。结论EMPD常好发于老年男性,具有病程长、易复发、易浸润的特点,因其皮损表现,早期常被误诊为湿疹、皮炎等。治疗首选手术切除,皮损面积大、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肿瘤呈侵袭性生长、远处转移等均为影响肿瘤复发及患者预后的重要高危因素。

刘慧芳[2](2019)在《167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其蠕动性强活动性大;小肠出血不常见约占5%-10%,且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该病的诊疗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存在盲区。本文旨通过对小肠出血的病因及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对小肠疾病的认识,为疾病诊治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科及普外科的167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探讨疾病病因、病变部位、检查方法及治疗方式。结果:167例患者中男性108例,女性59例,男:女=1.83:1,年龄14-96岁,平均(49.10±17.48)岁。病程8小时‐11年,显性出血139例,隐性28例。明确病因的156例患者中病变在空肠者60例,回肠80例,空回肠均受累者16例。小肠出血的病因依次为炎性病变35.33%,肿瘤性病变30.54%,血管性病变17.96%,其他良性病变9.58%,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4.79%,胆/胰源性出血1.80%。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龄组的疾病类型有显着差异(p=0.005,x2=18.355),而疾病类型与性别无关(p=0.343,x2=3.330)。不同检查方法对不同病因小肠出血的检查阳性率存在差异,CT对肿瘤的诊断率为85.1%,CE对血管及炎性病变诊断率分别为69.2%和88.6%,DBE对各种小肠病变的诊断率约66%(但检查例数较少)。7例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或沙利度胺治疗的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患者中6例恢复良好。大多数经内科保守和/或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小肠出血的病因以炎症性病变及肿瘤为主,血管性病变次之。年龄不同,小肠出血的病因构成有差别。不同的检查方法对于小肠出血诊断作用不同。沙利度胺及生长抑素类似物是血管发育不良所致小肠出血患者的一种选择。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反复小肠出血及小肠肿瘤应尽早外科手术干预。

关富,陈钟,卢嘉臻,钟玲,韩忠政,肖尧生,温春虹,张鸣青[3](2017)在《内镜金属夹治疗Dieulafoy病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镜金属夹(TTSC镜夹和OTSC吻合夹)止血术治疗Dieulafoy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6月经内镜金属夹治疗Dieulafoy病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用TTSC内镜夹治疗(TTSC组),7例用OTSC吻合夹治疗(OTSC组)。结果 TTSC组除1例死亡和1例出血复发转外科手术外,其余出院后至今出血均未复发。OTSC组7例患者均止血成功,随访15个月未见出血复发。结论内镜金属夹止血术(尤其是OTSC吻合夹止血术)是一种治疗Dieulafoy病出血有效的微创措施。

郝丽,孙丹雄[4](2016)在《少见病因引起的咯血19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咯血是呼吸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多系统病引起,病因繁多,据统计,有100种以上的疾病可导致咯血[1]。约有30%的患者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有学者称之为隐源性咯血[2]。咯血病因的鉴别不易,临床工作中,有时难以确定其原因。近些年来,我院收治的一些咯血患者,其病因较少见,容易漏诊误诊,为提高临床医生对咯血的少见病因的鉴别诊断水平,我们回顾性分析这些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邓梨平[5](2011)在《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变的诊治中的价值和优劣性。方法以我院2003年至2010年收治的55例Dieulafoy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10例,年龄54.2±10.4岁。全部病例于治疗前进行评价。无胃镜诊治的禁忌症者,先行胃镜检查;胃镜确诊者采用胃镜下肾上腺素注射止血法。有胃镜诊治禁忌症者或胃镜不能确诊者行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造影检查确诊者直接行血管栓塞术。对胃镜下治疗后再发出血者行血管栓塞术,对1次血管栓塞术后再发出血者亦再行血管栓塞术。对两种检查及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诊断结果通过胃镜检查或/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Dieulafoy病55例,其中92.7%(51/55)行胃镜检查,胃镜诊断符合率90.2%(46/51)。76.4%(42/55)行血管造影,造影诊断符合率83.3%(35/42)。经卡方检验,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果2.1胃镜下治疗(46例):胃镜诊断符合Dieulafoy病46例均行胃镜下治疗,成功止血率为17.4%(8/46),止血失败率为82.6%(38/46),其中死亡2例,转外科手术3例,其余33例行血管造影栓塞治疗。胃镜下治疗术后第1天出血13.0%(6/46),第2天出血32.6%(15/46),第3天以后出血37.0%(17/46)。胃镜下注射止血治疗暂时止血率高,再发出血率亦高,再出血高峰在第2-3天。2.2血管栓塞术(42例):本组血管栓塞治疗42例,其中胃镜下治疗后再发出血33例,胃镜诊治禁忌症者4例,胃镜检查阴性者5例。血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95.0%(40/42),止血失败率为5.0%(2/42),其中死亡1例,转外科手术1例。2.3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胃镜下治疗成功止血率为17.4%(8/46),血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95.0%(40/42),经卡方检验,两种治疗方法止血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血管造影和胃镜对Dieulafoy病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2.血管栓塞术对Dieulafoy病的止血疗效优于胃镜下注射止血。

赵晓红,赵永庆[6](2010)在《Dieulafoy’s病的诊治》文中指出目的总结Dieulafoy’s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复习近年有关Dieulafoy’s病的文献,综述成文。结果 Dieulafoy’s病临床少见,近年来发病率增加,由于急诊胃镜检查的开展,对本病的认识已大大提高。结论 Dieulafoy’s病又称粘膜恒径动脉畸形破裂出血,以突然发生、反复发作性大量呕血,常伴有休克而又无相关病史为特点。该病死亡率高。胃镜为首选和主要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有内镜治疗、血管栓塞及手术。

张朋彬,王雷,凌贤龙,赵晓晏[7](2009)在《内镜下应用血管夹治疗Dieulafoy’s病》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镜下血管夹治疗Dieulafoy’s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内镜下血管夹治疗Dieulafoy’s病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7例首次止血成功,再出血1例,手术1例,死亡1例。结论内镜下血管夹疗法是一有效治疗Dieulafoy’s病出血的手段。

冯明玉,尉迟敏[8](2009)在《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临床表现与胃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临床与胃镜特点。方法对15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的临床与胃镜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15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中。男女比例为4.1:1。平均年龄53.8岁。合并有慢性病史者占46.7%,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有不同程度饮酒史者占40%。临床上以突发性、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为主要特点。病灶位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范围内占60%。胃镜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胃镜表现是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黏膜缺损,黏膜缺损的中央可见突出的小动脉,或于裸露血管上可有血痂、渗血或见搏动性出血。结论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是引起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出血的原因之一,该病好发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区域。诊断Dieulafoy病有一定难度,易漏诊或误诊。

张韶光,郭世洲,原禄双[9](2008)在《胃Dieulafoy病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Dieulafoy病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病机制,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经内镜、手术或病理确诊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确诊为Dieulafoy病的住院患者急诊胃镜检查治疗15例,手术治疗4例,死亡1例,其余患者出血停止后出院。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是Dieulafoy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内镜诊断和治疗是Dieulafoy病诊治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安全方便,创伤小;手术对Dieulafoy病的治疗仅适用于多次内镜治疗无效及诊断未明而大量反复出血患者。

刘德良[10](2008)在《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Dieulafoy病变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可危及患者生命。内镜下皮圈套扎(EBL)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EBL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已成为内镜治疗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一种选择。本研究旨在评价EBL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临床与内镜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将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内镜下皮圈扎(EBL组,n=21)或硬化剂注射治疗(EIS组,n=16)。EBL组采用多连发套扎设备,通过负压抽吸,使Dieulafoy病变及其周围组织吸入套扎帽内,然后释放弹力皮圈进行套扎止血。EIS组选用5%鱼肝油酸钠或1%乙氧硬化醇,绕Dieulafoy病变周围或正对出血点进行注射止血。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对EBL组与EIS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临床特点本组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中,男30例,女7例,男女比为4.3:1。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52.7岁。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者占45.9%(17/37),长期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有不同程度饮酒史者占37.8%(14/37)。临床上以突发性、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为主要特点,其中表现为呕血伴黑便者占75.7%(28/37),单纯呕血者占16.2%(6/37),单纯黑便或便血者占8.1%(3/37);伴有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为37.8%(14/36)。2.发病部位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中,23例病灶位于胃,9例位于胃肠吻合口,4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位于食管,分别占62.2%、24.3%、10.8%及2.7%。其中位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范围内占51.4%(19/37),位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占24.3%(9/37)。提示Dieulafoy病变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范围内,其次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3.内镜特征Dieulafoy病变呈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粘膜缺损者占89.2%(33/37),其大小介于2~3mm之间,边界清晰,周围无明显的炎症改变,粘膜缺损的中央可见突出的小动脉,或于裸露血管上可有血痂、渗血或见搏动性出血;病灶呈现为孤立性小圆锥状息肉样病变者占5.4%(2/37);病灶呈现为来源于正常粘膜的动脉喷射性出血者占2.7%(1/37);病灶呈现为正常粘膜中可见新鲜的点状血凝块附着占2.7%(1/37)。4.内镜诊断的结果37例Dieulafoy病变中,病灶形态典型、达到内镜诊断标准者35例。病灶不典型、呈圆锥状息肉样改变者2例,采用硬化剂注射针对病变进行诊断性穿刺而确诊,并得以及时进行内镜治疗。5.EBL组与EIS组的内镜治疗结果EBL组平均每例使用1个皮圈(范用1~2个),EIS组平均每例使用3.9ml硬化剂(范用3.0~5.0ml);EBL组的套扎组织在内镜治疗后3~7天内脱落,局部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其直径明显小于EIS组[(8.3±1.0)mm比(13.8±3.2)mm,P<0.005];EBL组早期止血率、远期止血率和转外科手术率均与EIS组相似(分别为95.2%比87.5)%,100%比87.5%,0比12.5%;均P>0.05),但再出血率显着低于EIS组(4.8%比37.5%,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比较,均差异无显着性(分别为4.8%比6.3%,0比0;均P>0.05)。结论1.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跨度大,多见于50岁以上。2.腐蚀性药物、饮酒及患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可能为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易患或加重因素。3.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临床上以突发性、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为主要特点,常伴有失血性休克。4.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可分在胃、胃空肠吻合口,十二指肠及食管。除了好发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区域外,也好发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胃空肠吻合口。Dieulafoy病变可能是一个既可先天形成,又可后天获得的疾病。5.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内镜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内镜表现为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粘膜缺损,其大小介于2~3mm之间,边界清晰,周围无明显的炎症改变,粘膜缺损的中央可见突出的小动脉,或于裸露血管上可有血痂、渗血或见搏动性出血。6.在缺少其它有效诊断手段的情况下,在做好内镜治疗准备的同时,对病灶不典型者进行诊断性穿刺是诊断Dieulafoy病变的一个简易方法,有助于患者得以及时治疗,消除再出血。7.EBL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操作简单,止血效果与EIS相似,但再出血率较EIS明显降低。因此EBL是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理想方法。

二、Dieulafoy’s病5例临床及病理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eulafoy’s病5例临床及病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外Paget’s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乳腺外Paget's病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167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病程及临床特征
    3.2 疾病病因及病变部位
    3.3 小肠疾病与性别、年龄关系
    3.4 不同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分析
    3.5 治疗方法及预后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内镜金属夹治疗Dieulafoy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手术器械
    1.4 内镜下治疗方式
    1.5 随访
2 结果
3讨论

(4)少见病因引起的咯血1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5)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仪器设备与材料
    3. 方法
结果
    1. 诊断结果
    2. 治疗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1 Dieulafoy 病变胃镜诊治图像(图 1 .)
    2 Dieulafoy 病变介入诊治图像(病例一:图 2 .-图 3.)
    3 Dieulafoy 病变介入诊治图像(病例二:图 4.-图 7.)
    4 Dieulafoy 病变介入诊治图像(病例三:图 8.-图 10.)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Dieulafoy’s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2 发病机理
3 临床表现
4 病理
5 诊断
6 治疗
    6.1 内镜治疗
    6.2 血管栓塞治疗
    6.3 手术治疗

(7)内镜下应用血管夹治疗Dieulafoy’s病(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器械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胃Dieulafoy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特点
    1.3 病灶特点
2 治疗与结果
3 讨论
    3.1 命名
    3.2 发病机制
    3.3 病理组织学
    3.4 诊断
        3.4.1 内镜为诊断
        3.4.2 超声内镜
        3.4.3 血管造影
        3.4.4 同位素扫描
        3.4.5 手术探查
    3.5 治疗
        3.5.1 内镜治疗
        3.5.2 栓塞治疗
        3.5.3 手术治疗

(10)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主要器械与药物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断与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主要的临床与内镜特点
    2.2 EBL组与EIS组治疗结果的比较
    2.3 EBL组与EIS组内镜治疗后局部粘膜改变及比较
    2.4 EBL组与EIS组并发症及预后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学习期间的主要业绩

四、Dieulafoy’s病5例临床及病理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外Paget’s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唐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2]167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临床诊疗分析[D]. 刘慧芳.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3]内镜金属夹治疗Dieulafoy病的疗效分析[J]. 关富,陈钟,卢嘉臻,钟玲,韩忠政,肖尧生,温春虹,张鸣青.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03)
  • [4]少见病因引起的咯血19例临床分析[J]. 郝丽,孙丹雄. 云南医药, 2016(06)
  • [5]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D]. 邓梨平. 南华大学, 2011(03)
  • [6]Dieulafoy’s病的诊治[J]. 赵晓红,赵永庆. 中外医疗, 2010(35)
  • [7]内镜下应用血管夹治疗Dieulafoy’s病[J]. 张朋彬,王雷,凌贤龙,赵晓晏. 中国内镜杂志, 2009(11)
  • [8]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临床表现与胃镜分析[J]. 冯明玉,尉迟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06)
  • [9]胃Dieulafoy病的诊治[J]. 张韶光,郭世洲,原禄双. 中国医药导报, 2008(05)
  • [10]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D]. 刘德良. 中南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Dieulafoy病5例临床及病理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