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稳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稳态,社会,社会关系,亚稳态,适切,环境,经济。
社会稳态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梁瑞琴,张海珠[1](2018)在《在“稳态与环境”模块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基于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生物学内容大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总结了教学过程中能够渗透安全教育的内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具体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8年20期)
蒋英州[2](2018)在《内卷与外舒:乡村社会稳态式发展的一种机制解释框架——基于A村的十年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乡村社会特质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于特定乡村社会调查研究形成的解释范式存在某种局限性。一些自然资源不足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止步不前的乡村社会却能长期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需要有新的解释范式来阐释蕴藏其中的机制。通过对A村的长期观察,发现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错运行中,乡村政治精英的内部循环与普通村民的外部流动、乡村公共利益的内向配置与村民的外部收益、乡村社会的内生文化秩序与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的外在强制等因素及其复合形态,展现了乡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主要缘由及其纾解机制。正是乡村社会的这种矛盾与冲突的"内卷-外舒"机制框架的存在,在保障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表现出乡村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与渐进性的特质,也表明国家政策的信息透明及其信息对称可以成为优化基层党委政府国家政策的执行方式与执行技术、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吴钰莹[3](2018)在《在《稳态与环境》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教育是思想传播思想的最佳方式,也是践行的最好途径。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将思维与实践良好的结合,且学科本身就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适合的学科,教材中“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多个章节适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学。本文以新课程实验生物必修叁《稳态与环境》的部分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重点对生物教材中的教育理念加以梳理,党的十九大的突出的核心价值观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文从生态的角度结合课本知识,充分的响应党的号召并剖析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挖掘课本中渗透的价值观体系,系统梳理并融入教学,使得课本教材充分得到利用,并与本世纪新提出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相得益彰,为今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8-06-12)
陆奇斌,张强[4](2016)在《社会组织稳态联盟的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形态联盟是社会组织普遍期待的一种合作形式,其成功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了中国11个省级稳定形态的社会组织联盟。研究结果显示,社会领域也存在一条类似于商业领域的价值链——社会价值链,而社会组织联盟对社会价值链各个环节抗压性的支撑并保证其循环运行,是其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建构了社会价值循环一压力一支撑模型,对稳定形态社会组织联盟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组织联盟治理提供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16年12期)
王瑜希[5](2016)在《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从可能与现实两个角度出发,在探讨社会稳态发展相关理论与社会控制的主体、内容、实体要素及合理模式等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稳态发展的合理模式与保障因素进行了相关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6年26期)
许岗[6](2016)在《机会网络中非稳态社会关系演化与社团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具有社会性的机会网络中,节点间存在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紧密的节点形成社团。社会关系和社团关系是社会性机会网络中消息路由决策的核心依据,研究非稳态社会关系演化和社团划分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在机会网络社会性研究和以社会性为基础的路由策略研究中,大都假设社会关系是稳定的、静态的,以此为基础得到的社团是稳定不变的。但是,在机会网络的实际应用场景中,社会关系和社团关系通常是动态变化的,包括:节点只转发特定类型的消息,由不同类型消息反复交错构成的消息序列在网络中传播时,可用的社会关系和社团关系反复变化震荡,呈现为不稳定状态;节点具有移动性,节点相遇具有随机性,这造成了社会关系和社团关系随时间动态变化;节点间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具有不确定性,以其为基础得到的社团也是不确定的、以概率形式存在的。针对机会网络社会关系和社团关系动态变化的特性,论文分析和解决了在震荡不稳定的、动态演化的机会网络社会关系下划分社团的问题,主要包括叁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首先解决社会关系拓扑结构由于消息敏感而产生的震荡问题,将震荡非稳态社会关系转换为稳态的社会关系;其次,解决随时间动态演化的社会关系不可预测的问题,建立了预测模型,对未来社会关系进行预测;最后,在预测得到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社会关系,并解决了不确定社会关系上无法获得贴近实际的社团的问题。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非稳态社会关系拓扑下的机会网络分层模型。在机会网络中,节点只转发特定类型的消息,不同类型消息在网络中传播时,可用的节点集不同,因此,由不同类型消息反复交错构成的消息序列在网络中传播时,可用的社会关系拓扑结构反复变化,表现为社会关系由于消息敏感而产生震荡不稳定状态,社团划分结果无法重用,增加了划分社团的时间。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机会网络分层模型,消除了社会关系拓扑由于消息敏感产生的震荡不稳定状态,提高社团划分的可重用性,降低了社团划分时间。首先,将机会网络的物理节点集映射为与消息类型匹配的虚拟节点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虚拟机会网络层;然后,在虚拟机会网络层上建立社会关系,此时,消息敏感的社会关系拓扑由震荡不稳定状态转化为稳态;最后,对虚拟层上的社会关系进行社团划分。该模型使得社团划分次数仅仅取决于消息类型的数量,而不会随消息序列中消息数量或者消息类型的交错方式而改变,减少了社团划分的时间。在消息数量相同的条件下,当消息序列中相邻位置消息的类型差异度分别为40%和100%时,采用机会网络分层模型进行社团划分的时间,与在物理机会网络上直接进行社团划分的时间相比,分别减少约58%和89%。2.提出一种机会网络社会关系拓扑动态演化预测模型。机会网络社会关系随时间动态变化,社团划分须等待社会关系建立后才能进行,这增加了社团划分的等待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机会网络社会关系预测模型,准确预测社会关系,为社团划分节约了建立社会关系所需的等待时间,减少了消息转发的准备时间。首先,将机会网络的运行时间分解为等长的时间片,并在时间片内以节点的相遇状态为依据构建节点间的社会关系;其次,在时间片构成的序列中,记录节点对在不同时间片的相遇状态,并构建与时间片序列对应的节点对相遇状态序列;再次,根据上述节点对形成的相遇状态序列样本数据,利用马尔可夫模型为节点对建立相遇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最后,根据本研究提出的社会关系拓扑动态演化预测模型,预测下一个时间片的节点相遇状态。论文提出的机会网络社会关系拓扑演化预测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3.提出一种基于社交亲密度的K派系过滤算法。目前,机会网络社团划分都是以节点间存在确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然而,在实际场景下,社会关系是由节点的相遇频率和通信成功率共同决定的,具有以概率形式描述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决在机会网络不确定社会关系中划分社团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交亲密度的K派系过滤算法。首先,根据节点相遇记录和通信记录构建机会网络的不确定社会关系模型;其次,提出了社交亲密度的概念,并根据社交亲密度定义了不确定社会关系中社团的意义;最后,提出了改进的基于社交亲密度的K派系过滤算法,该算法能够对不确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社团划分,得到结构和意义都符合实际的社团。实验结果表明,在机会网络的不确定社会关系上,论文提出的基于社交亲密度的K派系过滤算法与已有的K-CLIQUE算法相比,能够在更多的时间片中(80%)获得合理划分结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3-20)
丁璐璐,徐恺英,盛盼盼[7](2016)在《国际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稳态实现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意义]国际社会中信息流转的失衡或杂乱无序问题始终存在,这必然影响国际格局的稳定。文章旨在构建国际社会信息生态系统,并探究该系统的稳态途径,提出塑造开放稳定的国际社会大环境的路径。[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分析法、图表法等,并结合国际关系学相关理论对国际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稳态实现途径进行探究。[结果 /结论]构建出以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递进形成的国际社会信息生态系统,并将康德文化贯穿于国际社会信息生态系统中来实现其稳态。现有对信息生态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网站等微观信息系统,而针对宏观信息生态系统的研究较为稀少。(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6年05期)
余乃忠[8](2012)在《社会管理模式检讨与“适切”原则——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亚稳态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使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基本态势已从稳定态向亚稳定态转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粗放、被动、无序、低效、线性、一维等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基于"适切"原则的社会管理模式应在社会信仰、协商机制、基层建设、问责制度和网络舆情等方面进行全面转型和创新。(本文来源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张先成[9](2011)在《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目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中,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开放中获得了许多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并在理论上获得了一系列的突破。然而,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上世纪经济学界提出的“社会主义走向何方?”这一问题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西方经济学上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均衡,基于此做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学论证和分析。而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则比较少有论述。其实,“社会主义走向何方?”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态问题,在现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态问题。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明确地提出了经济稳态理论,其包括:经济稳态的内涵、经济稳态的分类、经济稳态的特征以及经济稳态的作用。其次,分析了经济稳态从原始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演化进程。最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1-05-30)
宋振美[10](2010)在《稳态社会对于实现发展的意义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稳态及稳态社会的解析探究了稳态社会能够实现发展之"源";从稳态社会与发展的关系探究了稳态社会能够实现发展之"原"。从稳态社会对社会控制的要求探究了能够实现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社会稳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乡村社会特质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于特定乡村社会调查研究形成的解释范式存在某种局限性。一些自然资源不足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止步不前的乡村社会却能长期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需要有新的解释范式来阐释蕴藏其中的机制。通过对A村的长期观察,发现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错运行中,乡村政治精英的内部循环与普通村民的外部流动、乡村公共利益的内向配置与村民的外部收益、乡村社会的内生文化秩序与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的外在强制等因素及其复合形态,展现了乡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主要缘由及其纾解机制。正是乡村社会的这种矛盾与冲突的"内卷-外舒"机制框架的存在,在保障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表现出乡村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与渐进性的特质,也表明国家政策的信息透明及其信息对称可以成为优化基层党委政府国家政策的执行方式与执行技术、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稳态论文参考文献
[1].梁瑞琴,张海珠.在“稳态与环境”模块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基于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J].中学生物教学.2018
[2].蒋英州.内卷与外舒:乡村社会稳态式发展的一种机制解释框架——基于A村的十年观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吴钰莹.在《稳态与环境》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8
[4].陆奇斌,张强.社会组织稳态联盟的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
[5].王瑜希.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J].中外企业家.2016
[6].许岗.机会网络中非稳态社会关系演化与社团划分[D].内蒙古大学.2016
[7].丁璐璐,徐恺英,盛盼盼.国际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稳态实现途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
[8].余乃忠.社会管理模式检讨与“适切”原则——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亚稳态现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
[9].张先成.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态[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0].宋振美.稳态社会对于实现发展的意义探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