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中“新定义”问题的类型及教学策略

中考数学中“新定义”问题的类型及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浙师大附属秀洲实验学校314000)

摘要:近几年嘉兴中考对于“新定义”类型的问题要求较高,而学生往往对于这类问题感到畏惧。本文以“新定义”问题的概念以及特征为出发点,把这类题型分为四种类型。教学时从概念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转化迁移→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现学现用的能力,以及类比和转化思想。

关键词:“新定义”;策略;迁移;阅读理解

“新定义”问题是近几年嘉兴中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它是基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及应该具备的能力,通过新定义的方式隐藏问题本源,要求学生在理解新定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从而灵活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现学现用的能力。“新定义”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改变了学生解题的思维方式,而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由于突出了理解定义的内在含义、问题迁移转化等重要环节,所以学生往往遇到“新定义”问题感到畏惧,故教师在教学“新定义”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策略。

一、“新定义”问题阐释

1.“新定义”问题的概念

“新定义”问题是指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呈现给学生没有见过的新运算、新符号、新图形、新变换、新函数等,或将一些能与初中知识相衔接的高中“新知识”,通过阅读材料呈现给初中学生,让他们将这些“新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正确理解其内容、思想和方法,把握其本质,通过类比、猜想、迁移来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现学现用,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新定义”问题的特征

“新定义”题型特点突出、取材广泛,材料源于课本又有创新,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辨别判断能力以及生活经验是否丰富等,而且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此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达到从预设到生成的跨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实现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结合,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还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成为经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亮点,在复习中应重视学生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定义”问题的类型

1.规律题型中的“新定义”

规律型试题是给定一系列有规律的数字、代数式、等式或一组图形(图案),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猜想期中蕴含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题。

3.探索题型中的新定义

探索题型主要特征是问题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解法的灵活性。给出一个教材之外的新定义的概念或者新定理,让解题者理解信息,转化信息,类比信息,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

(1)定义一种新图形

例:(2015年嘉兴)类比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凸四边形叫做“等邻边四边形”。

①概念理解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添加一个条件使得四边形ABCD是“等邻边四边形”。请写出你添加的一个条件。

②问题探究

小红猜想:对角线互相平分的“等邻边四边形”是菱形.她的猜想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如图2,小红画了一个Rt△ABC,其中∠ABC=90°,AB=2,BC=1,并将Rt△ABC沿∠ABC的平分线方向平移得到,连结,.小红要是平移后的四边形是“等邻边四边形”,应平移多少距离(即线段的长)?

③应用拓展

如图3,“等邻边四边形”ABCD中,AB=AD,∠BAD+∠BCD==90°,AC,BD为对角线,AC=AB.试探究BC,CD,BD的数量关系.

(2)定义一个新的点

例:如果点的坐标满足,那么称点P为和谐点。请写出一个和谐点的坐标:.

4.阅读材料题型

阅读材料题型以内容丰富、构思新颖别致、题样多变为特点。知识的覆盖面较大,它可以是阅读课本原文,也可以是设计新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内容、方法和思想,然后在把握本质,理解实质的基础上作出回答。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应透彻理解所学内容。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更要掌握在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定义一种新的函数

例:(2016年北京一模)如图,点与分别是两个函数图像C1与C2上的任一点.当时,有成立,则称这两个函数在上是“相邻函数”,否则称它们在上是“非相邻函数”。例如,点与分别是两个函数与图像上的任一点,当时,,通过构造函数并研究它在上的性质,得到该函数值的范围是,所以成立,因此这两个函数在上是“相邻函数”。

①判断函数与在上是否为“相邻函数”,并说明理由。

②若函数与在上是“相邻函数”,求的取值范围;

③若函数与在上是“相邻函数”,直接写出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定义一种新的边缘概念

例:(2015年河南)如图,边长为8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以点C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点P是抛物线上点A、C间的一个动点(含端点),过点P作PF⊥BC于点F。点D、E的坐标分别为(0,6),(-4,0),连接PD,PE,DE.

①请直接写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小明探究点P的位置发现:当点P与点A或点C重合时,PD与PF的差为定值.进而猜想:对于任意一点P,PD与PF的差为定值.请你判断该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③小明进一步探究得出结论:若将“使△PDE的面积为整数”的点P记作“好点”,则存在多个“好点”,且使△PDE的周长最小的点P也是一个“好点”.请直接写出所有“好点”的个数,并求出△PDE的周长最小时“好点”的坐标.

2.教学策略

“新定义”问题解题思维过程相比常规问题要复杂,主要是加工信息和转化迁移这两个重要环节,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新定义”问题教学中可细化为“阅读→理解→转化”三个重要环节来讲解。

(1)阅读——提取信息

通过仔细阅读新定义的概念,提取出概念中的关键词,用笔把关键词圈出来,明确它“新”在哪里,揭开新问题的面纱,并据此联想其产生的根源,

(2)理解——以旧引新

根据提取的信息,借组已有的认知,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来分析新定义,通过类比的思想尝试架设新、旧知识相同的桥梁,并能有效对比新、旧知识的区别。

(3)转化——迁移应用

找准新、旧知识结合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新定义的规则,借助已有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技能来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转化思想。对这一新知深刻理解后,可以进行拓展应用。

之和为3。

新定义型特点鲜明,内容丰富,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虽然它的构思巧妙、题意新颖、隐蔽性强,到处都体现出新意,它考查学生综合的数学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能力,尤其侧重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此类题目能够考查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对于这类“新”型题,我们应仔细阅读材料,找出相关的信息,正确理解定义,联想不忘依据。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探索归纳推理,从而发现解题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俞欣.五年考一题[J].学周刊,2012(5).

[3]侯绳纲.初中数学经典题解题方法与技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4]徐守军.“新定义”题型的求解策略[J].中学数学研究,2010(12).

[5]王飞兵.阅读理解——类比联想——迁移转化[J].中学数学教育,2015(12).

标签:;  ;  ;  

中考数学中“新定义”问题的类型及教学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