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礼义廉耻被看作“国之四维”,是《管子·牧民》篇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国之四维”的治国思想,在后世受到史学家与统治者的重视和重新解读。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作为传统的核心价值理念,“国之四维”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内,并得到更好地弘扬与践行。
关键词:《管子》;礼;义;廉;耻;思想传承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1]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管子》“国之四维”是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在古代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传统的价值观念,《管子》“国之四维”思想在2000多年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得到传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统治者对其进行重申和阐述,以期对当时的社会治理提供借鉴。《管子》“国之四维”思想的内涵和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利用Msatcommander软件对广西地不容的unigene序列进行SSR位点搜索。筛选标准:单碱基重复不予统计,二碱基至少重复6次、三至四碱基至少重复5次、五至六碱基至少重复3次。
一、《管子》“国之四维”思想的原典分析
“国之四维”出自《管子·牧民》篇,在讲述治国之道时,《管子》开篇强调了“国之四维”的重要性:“四维张,则君令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指明治理天下的国君要注重“国之四维”的推广和践行。“四维”的主要内涵是:“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2]
《管子》明确指出,“国之四维”包括礼、义、廉、耻四个方面。有礼,民众做事就会遵守礼节,不会僭越规范;有义,民众做事就会符合社会道义,不会妄自求进;有廉,民众做事就会注重自身检点,不会掩饰过错;有耻,民众做事就会合乎正道,不会趋从于坏人。《管子》把“国之四维”能否得到宣扬践行,提升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这在当时不仅是有远见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具体分析“国之四维”的内容,可以看出,在《管子》的治国理论体系内,“礼义廉耻”的要求和实现的目的各有不同,而又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礼不逾节”,即“礼”可以让人们各守其职,遵守法度;“义不自进”,即“义”可以让人减少奸诈之心,不过度追求功名;“廉不蔽恶”,即“廉”让人品性完美高洁,不包庇坏人恶行,不掩饰过失错误;“耻不从枉”,即“耻”让人有羞耻之心,不与坏人同流合污。
《管子》非常看重以德治国的策略,“国之四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围绕着“国之四维”的要求,《管子》还在《五辅》篇中明确提出“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权修》篇中要求民众“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管子》指出这是治国的根本。在治理齐国的过程中,管仲辅佐齐桓公,推行“复事”“奖励”“处罚”等选拔人才的制度。《管子》主张奖励有德才的人,建议地方官员推荐好义、质仁、慈孝父母又长悌闻于乡里的人。有崇高道德的施行仁义的人,才可胜任国事,获得民众的拥护。反之,《管子》主张处罚那些不慈孝父母、不长悌乡里、骄横浮躁、淫乱施暴、不遵守法令的人。有奖励有惩罚,让民众知道社会风气的导向,这样才可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方法(两层筛分法):选择一个筛盖、7目和18目的两个标准筛及一个底筛,按照从上到下的原则将其放置于振动机上,然后称取试样100.0 g,放置于组合试验筛的顶层筛内,开启振动筛,连续摇筛10 min(或手工筛理将试验筛做平面回转5 min),筛分充分完成后分别收集各层筛上物并称重(精确到0.1 g),计算。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国之四维”是一种道德教育思想,目的是为了实现“王霸天下”。礼、义、廉、耻在促进齐国全民道德教化、凝聚民心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其本质在于通过道德的约束,达到治国的目的。“国之四维”强调的是以德治国,包括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3],这体现出当时统治者已充分意识到“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国之四维”提出的礼义廉耻治国理念,所管辖、约束的对象包括君主、朝廷官员、百姓这三类对象。《管子·牧民》篇指出:“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君主以身作则,身先示范,遵守礼义廉耻的规章制度,为各级官员和全国百姓做出榜样,就会达到国固邦宁的统治目的。《管子·任法》篇认为:“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国家危亡的不祥征兆体现在许多方面,各级大臣们不遵守道德礼义是重要的表现方式。《管子·权修》篇主张:“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普通民众如果丢弃了廉耻之心,根本不可能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4]。在《管子》“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中,上至诸侯王室,下到布衣百姓,都必须践行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
《管子》“国之四维”的提出,有其自身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从齐国文化传统发展来看,“国之四维”是对吕尚礼法思想的继承和传扬;从时代思潮的角度来看,“国之四维”是春秋时代盛行礼治思想的组成部分。自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式微,各诸侯国受到极大冲击,宗法等级制度首当其冲。一些思想家、学者开始进行反思,从而对“礼”给予关注。学者们普遍认识到,西周治国比较稳定,渊源于礼制,即宗法制、等级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礼节仪式比较稳固,并具有很强的约束力。管仲生活于这一时代,自然会受到这股强大“礼”治思潮的影响。《管子》的“国之四维”,既是“礼”治思潮的产物,同时又给予这一思潮以有力的推动[5]。
《管子》“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的治国理论,在齐国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是齐国国势发展强盛的前提和保障。同时,《管子》“国之四维”的治国理论引起了后世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在此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管子》“国之四维”被反复提及和阐释,凸显出其时代价值和意义。
冬季气温低,浓雾弥漫,要避免在大风、大雪、雾露中锻炼。冬天的早晨,由于受冷空气影响,大气上下对流相对较慢,各种工业、生活排出的废气扩散缓慢,室外空气相对污浊,锻炼环境较差,为此,建议选在室内锻炼或在太阳出来后进行锻炼。
二、《管子》“国之四维”思想的后世传承
康熙也专门著文《四维解》[12],维护管子“国之四维”的提法,并针对柳宗元质疑管子提出“国之四维”的观点作出反驳。康熙分析说:“论其统体,人苟能以礼义自守,未有不能以廉耻自防者,则是廉耻即在礼义之中也。而论其节目,人若视廉耻为小节,则已逾礼义之大闲。是言礼义不得不并举廉耻也。”从逻辑包涵关系来看,廉耻包括在礼义之中,而从条目的组成方面来看,礼义必须与廉耻并列。康熙指出,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受到“无礼义”的讽刺,贤者和不肖者反应不同:“今有人焉责人,曰:是无礼义者,则其人之贤者,不能不以动其心,而不肖者,亦或不以介其意矣。”贤者可能会产生情绪的波动,勉励自己进行改善完美;而不肖者可能会不以为然,依旧安于品性不好的状态:“动其心者,则将勉而益进于善;不以介其意者,则将以为固然,而安于不肖之为。”对于受“无礼义”讽刺的人来说,心理的承受度处于能够忍受的状态。
采用吸入药物粒度碰撞器(NGI)体外模拟药物吸入肺中分布,白藜芦醇DPPC脂质粉雾剂在2~7级接收盘中FPF为28.1%,明显高于白藜芦醇原料药13.3%(图4)。普通的原料药无法满足肺吸入要求,需要制备优化的白藜芦醇DPPC脂质粉雾剂,提高肺部沉积率,满足粉雾剂给药要求。
(3) 该3-面为(3,5+,7)-面,由R2.1和R3.6得3-面和面上的3-点最多从7-点拿走的权值为
贾谊特意指出:“《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6]贾谊认为,《管子》提出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非常重要。贾谊以秦王朝为反面事例进行论证:秦王朝不讲求礼义廉耻,君臣关系混乱不堪,六亲之间互相残杀,百姓民众叛离朝廷,前后只用13年的时间,王朝就灭亡了。贾谊认为,结合秦代灭亡的教训与汉初社会的现实情况,统治者必须践行《管子》的“国之四维”观念,改变存在的恶劣社会风俗习惯,这是实现汉王朝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五代时期的冯道,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倒翁”式的人物,早年冯道曾效力于后梁王朝的燕王刘守光,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4个朝代的10位皇帝在位时都曾任要职,并向辽太宗称臣。在这期间,他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等高位。后代史学家在为冯道立传时,从忠君的立场出发,对其评价很低。如北宋欧阳修为他立传,以《管子》“国之四维”的理念,骂他“不知廉耻”,《新五代史·冯道传》云:“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7]冯道作为朝廷高级官员,见风使舵,对国君毫无忠心,晚年自号“长乐老”,真正是寡廉鲜耻的典型。作为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对冯道的评价可谓相当低劣。
而如果有人受到“无廉耻”的嘲弄,强悍者与柔弱者反应也不一样,强悍的人会怒形于色,而柔弱的人内心深处会产生惊惧:“又或责人曰:是无廉耻者,则其人之强者,必拂然怒于其色;而弱者,亦必戄然惧于其中矣。”这两种情感都是内心深处涌起波澜的反应,是勉励人们改劣趋善的良好机会:“怒于色与惧于中者,皆动其心而勉为善者之机也。”
确实,正如毛泽东所提到的,清朝雍正皇帝的确对《管子》“国之四维”理念比较赞同。雍正五年(1727年),礼部以“士人当有礼义廉耻”为论题考试新科进士,对于士子们的答卷,雍正皇帝非常不满意,特意作《谕礼义廉耻辩》[11],对管子“四维论”的内涵进行详尽的辨析和阐述。首先,雍正对“国之四维”进行整体定位:“古人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者,盖天下之大,四海之众,皆范围其中。”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接着从内涵包括的“大”范围和“小”范围对礼义廉耻进行解释。
雍正对“礼”的分析为:“以礼言之,如化民成俗,立教明伦,使天下之人,为臣皆知忠,为子皆知孝,此礼之大者;进退周旋,俯仰揖让,此礼之小者也。”对“义”的分析为:“以义言之,如开诚布公,荡平正直,使天下无党无偏,和衷共济,此义之大者;然诺不欺,出入必谨,此义之小者也。”对“廉”的分析为:“以廉言之,理财制用,崇俭务本,使天下家给人足,路不拾遗,盗贼不生,争讼不作,贪官污吏无以自容,此廉之大者;箪食豆羹,一介不取,此廉之小者也。”对“耻”的分析为:“以耻言之,为人君者宪天出治,诫和万夫,则当以一夫不获为其所耻。为人臣者行义道达,兼善天下,则当以其君不为尧舜为耻。若夫乡党自好,不失言于人,不失色于人,此乃耻之小者耳。”
为什么人们会对“无礼义”和“无廉耻”的评价反应区别如此之大呢?康熙分析原因说:“廉耻之名,视礼义之名为尤切;无廉耻之名,视无礼义之名为尤不可居也。”对普通民众来说,廉耻的名声,比礼义的名声更为重要,寡廉鲜耻的评价,比不讲礼义的评价更为不可取。在结语中,康熙肯定了管子“国之四维”的提法:“故言礼义而并言廉耻,可以警动天下,而兴起其为善去恶之心,是管子之意也。”康熙站在治理国家的立场上,认为礼义廉耻四维并提,可以使天下人警惕防范,在自身修养方面具有祛恶扬善的动机和行为。这可看作管子提出“国之四维”治国的本意。言语之中,康熙帝也认为,如果把礼义与廉耻割裂,认为礼、义、廉、耻不可并称四维,正是给那些不顾廉耻却又伪装履行礼义者以可乘之机,这会极大败坏社会风气。
古代学者中最早引用《管子》“国之四维”的,当推汉代初期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贾谊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贾谊指出,汉初的国家局势并不太平,很多方面出现社会危机和潜在隐患,其中之一即为民俗悖乱,“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社会生活中充盈着目无尊长、毫无忌惮、犯上作乱的恶劣习气。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较好办法,就是确立礼义规范制度。
标准曲线的制作:取芦丁标准液(0.1 mg/mL)0.0、2.0、4.0、6.0、8.0、10.0 mL于6只25 mL比色管中,用70%乙醇补充至12.5 mL,加入1.0 mL 5%亚硝酸钠溶液,静置5 min后加入1.0 mL 10%硝酸铝,6 min后加入5 mL 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摇匀,用70%乙醇稀释至刻度,静置10 min,在510 nm波长下测吸光值,以芦丁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为:y=10.775x-0.0026,R2=0.997。
毛泽东在读《资治通鉴》和新旧《五代史》时,对欧阳修以《管子》“国之四维”思想评价冯道印象深刻。1913年,年轻的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五代纲维横决,风俗之坏极矣,冯道其代表也。宋兴稍一振,然犹未也。逮范文正出,砥砺廉节,民黎始守纲常而戒于不轨。”[8]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考治国的重要问题,如怎样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怎样防止干部腐化堕落,怎样达到长治久安,等等。对此,毛泽东曾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9]1975年,晚年毛泽东在与工作人员谈论《资治通鉴》时,又谈到欧阳修评冯道的这些话。他说:“如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而国家还无法治他们,那非天下大乱不可。”[10]
由上述雍正关于“礼义廉耻”的训话可知,在雍正看来,“礼义廉耻”的内涵,“大”的方面是净化社会风气,使全天下的国君、臣子和百姓各守其职,各尽其能,共建安康大业。“小”的方面而言,是加强自身的品性磨砺,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力争使自身成为修养比较完备的人。因为这次训话主要是针对官吏臣子的,最后雍正强调说:“窥小节而不敢任天下之重,此则细民之行,而非士人之道也。”也就是说,雍正对各级官吏提出要求,积极践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标准和规范,把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而从雍正对礼义廉耻的具体要求来看,雍正是用《管子》“国之四维”理念的“旧瓶”,来装自己教化臣民的“新酒”。
这次她问他:“累不累?”林丹摇头,啄了她的嘴唇一下,她笑着躲。她说:“怎么跟她说的?”说完便是后悔了。“跟她撒了谎,明天回去。”两人都不再说话,五味涌上心头。
在肯定了礼义廉耻四维并提的基础之上,康熙又对“廉”进行了详细阐述。康熙《廉静论》[13]指出“廉”是“四维”之一,对官吏来说,“廉”德非常重要,云:“盖礼义廉耻,《管子》所谓国之四维。夫廉者,四维之一而已矣,然未有秉礼守义知耻而不廉者也。自为吏者有贪私之实,而后重廉洁之名,故尤以廉为贵。”从“廉”的含义和要求来看,为官者必须践行这种德性:“廉则有所不取,有所不取则有所不为,凡无礼无义无耻者,皆所不为者也。吏苟廉矣,则奉法以利民,不枉法以侵民;守官以勤民,不败官以残民。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故吏尤以廉为贵也。”仕宦者能够“廉”而奉法为民,则国泰民安,天下大治。
同时,通过比对阅览图书的人次和进入电子阅览室的人数可以发现:喜欢上网阅览的人数略少于借阅人数,说明青少年读者对电子阅览的方式接受能力强,兴趣大,由于电子设备的数量以及数据库软件的短缺,限制了使用强度。选择纸质图书的阅读方式更加传统、稳定,更多青少年选择文学类、艺术类以及拼音类的图书,倾向于图画鲜明,色彩丰富的图书,内容以文学创作的为主。原本借阅图书馆与电子阅览分为两个独立空间,改造后合为一体,更加开放,可以使青少年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
“廉”不仅是官吏应遵守的规范,对做学问的人或其他人来说,也一样如此:“善哉,廉静之言,立身行己之大端,制事理物之要道。凡为学者,皆宜然也。”最后康熙真诚地希望:“故愿天下为真廉吏,斯能为真安静之吏。”这是康熙读汉代诏令时发出的感慨。汉诏有云:“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康熙读此,执念于《管子》的“国之四维”有感而发。
《管子》“国之四维”的理念对历代统治者颇有影响,统治者把它看作是净化社会风气、教化民众的重要方式和标准。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创制的作为国服的中山装,也延用了“国之四维”的理念,即中山装前身有四个口袋,代表了“国之四维”,也即《管子·牧民》篇记载的“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14]。中山装的四个口袋,成了《管子》“国之四维”思想传承的另外一种文化载体,是毋忘传统美德的象征。
三、《管子》“国之四维”的现代价值
《管子》“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还具有极强的现代价值和借鉴意义。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网络时代崛起,全球化的交往合作日益密切,在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不同文化的交错激荡,爱国护民、锐意进取、团结互助、科学文明的良好精神风尚是社会的主流风貌,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紊乱,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道德观念甚嚣尘上,权力、金钱、地位成为唯一追求的目标,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被抛之脑后。
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氛围,引导公民道德建设,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时,提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15]
荣辱观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一对基本道德范畴,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管子》“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应用。《管子》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八荣八耻”重在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竞争与协作等各种关系。这其中反映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荣辱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分别体现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的完美结合。学者夏学銮主张,像管子“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这样的传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包涵在内,并且详细分析说,新时代的“礼”,就是礼貌、礼节、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新时代的“义”,就是仁义、仗义、有担当;新时代的“廉”,就是廉洁、清廉、洁身自好;新时代的“耻”,就是懂得羞愧、耻辱、有内疚心[16]。《管子》“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中所包含的文明礼貌、以义制利、清正廉洁、自尊自重等内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好好进行宣传和践行。
与儒家文化比较而言,《管子》的“国之四维”理念,具备以德治国的哲学理论,也具有实践层面的以德治国举措,使《管子》“国之四维”治国理念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富有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管子》“国之四维”思想在发展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其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在当今全球化整体发展的新时代,《管子》“国之四维”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更好地弘扬和践行,这有利于将其丰富内涵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更好地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油助力。
作为先秦时期的著名典籍,《管子》提出一系列国家治理方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理念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管子》“国之四维”的治国方针,对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发展强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后,历代统治者、学者等纷纷对“国之四维”思想进行辨析,并依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国之四维”思想重新解读,其中欧阳修、康熙帝、雍正帝、毛泽东等的阐析对后世影响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国之四维”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思想鲜明体现出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并凝聚、承载着人民大众的精神信仰和奋力追求[17]。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新世纪的今天,《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思想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德性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2] 赵守正.管子注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1.
[3] 张立文.《管子》道德和合新释[J].中国哲学,2010(2):6-18.
[4] 肖述剑.礼义廉耻哲学思想及其当代论域[J].求索,2013(7):116-117.
[5] 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104-105.
[6] 贾谊.贾谊集·贾太傅新书[M].长沙:岳麓书社,2010:130.
[7] 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611.
[8] 任继昉.毛泽东学生时期文稿详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9.
[9] 盛巽昌.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9.
[10] 时鉴.听毛泽东讲中国[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317.
[11] 萧奭.永宪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422.
[12] 《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一九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0:371-372.
[13] 章梫.康熙政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273-274.
[14]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555.
[15] 《“八荣八耻”学习讲话》编写组.“八荣八耻”学习讲话[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
[16] 夏学銮.“国之四维”论的当今价值[J].人民论坛,2012(28):7.
[17] 耿振东.四维不张,国乃灭亡[N].光明日报,2017-02-09(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19)05-0036-05
收稿日期:2019-04-20
基金项目:山东社科规划项目“管子治国理政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7CLSJ03);山东高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管子治国理政智慧的历史维度研究”(J17RA071)。
作者简介:张艳丽(1978-- ),女,山东金乡人,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齐鲁地方文化研究。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9.05.114
〔责任编辑:朱 根〕
标签:四维论文; 礼义廉耻论文; 礼义论文; 廉耻论文; 雍正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法家论文;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论文; 山东社科规划项目“管子治国理政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7CLSJ03) 山东高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管子治国理政智慧的历史维度研究”(J17RA071)论文;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