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党校山东省277400
摘要:“党建生态”重新审视了党建工作的生态认识、生态关系和生态路径,为党建工作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孕育了新方法。然而,党建生态的实现非一日之功、一己之力所能达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当下“雾霾”之现何尝不是对生态之路继续前行发出的一种警告和续写党建生态篇章的一种渴求呢?
关键词:生态思维;党建工作;新景观
1党建生态的立论之基:厘清党建工作中的“生态隐喻”
自生态思维作为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起,人们对“生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一时间,“生态”在诸如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网络生态等提法中被广泛运用,“生态思维”也如同一条无形的血脉,贯穿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首先,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与“生态”契合。党建工作作为对人这一“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①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离不开自然角度和生态需求层面的剖析和认识,在生态思考中完善思想建党,促进党员生态进化过程。此外,党建工作作为关涉人类生存、演化和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活动,始终无法离开的就是人与自然的生态依存关系,生态环境难题是冲击党员干部的现实问题。
其次,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与“生态”契合。党建工作具有传承历史经典的功能,古代“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是“人类生态文明智慧的一部分”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生态智慧,都是党建工作需批判吸收、提炼整合的对象。自党成立以来,有关生态思想的见解,就一直散落于党的执政纲领、方略、会议、讲话等多种理论和实践形式中。例如,从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到“生态文明”被写入党的执政纲领,继而被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再到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
2党建生态的关系之维:梳理党建工作中的“生态关系”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党建生态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恩格斯曾针对自然生态危机而言道:“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④生态思维是“超越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两极对立”⑤机械思维方式的现代思维方式。一来,“自然”对党建工作主体、对象的身份建构具有重要性。恩格斯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⑥人类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和人自身的再生产都无法脱离自然,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二来,自然环境与资源对党建工作环境、空间的重要性。党建工作环境是工作者对自然资源不断深化和组合配置后的一种表现,“自然”是党建工作者要感知和作用的对象,党建工作空间布局必须重视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人与社会关系”中的党建生态关系。伴随生产条件社会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生态问题使人与社会发展存续受到严重威胁。生态思维是对“单向性”“功利性”传统思维方式的扬弃和创新。党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须在生态思维中梳理党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关系。一来,党建工作主客体和环境受现代社会现实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分层和利益多样化的社会情境,使主客体在集体生活中逐渐被“社会化”,熟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政治生活规范、文化生产传播及科技发展创新等,甚至“平衡利益关系”都成为党员政治素养的考量。二来,党建工作内容和方式作用和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现实和需求。党建工作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导向力、约束力、凝聚力、激发力。若党建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发展速度赶不上或无法满足、甚至脱离社会发展的现实与当下需求,势必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3党建生态的现实之途:拓新党建工作中的“生态路径”
3.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理念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两山辩证统一”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人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重要内容,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断,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改变了长期以来我们把经济作为一个大系统,片面关注供给与需求、生产与生活的平衡,而忽视了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重塑“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大生态观,体现了共创和谐地球家园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跨越西方传统发展道路的陷阱,新理念引领中国发展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境界。
3.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对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经济总量扩张与资源有限供给、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容量不足之间的矛盾的反思,也是正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需求与政府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更是呼应了党的十八大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会上的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进入了具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意义的“十三五”规划,成为新时期我国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的主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从末端治理转向依靠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完整制度体系。十九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而做出一系列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方面的新部署。
结束语
生态思维中的党建工作,呈现出一幅加深新认识、更新新理念、创新新手段的党建生态景观。对党建工作认识的生态寻根,可以厘清党建工作的“生态隐喻”;对党建工作关系的生态寻迹,可以梳理党建工作的“生态关系”;对党建工作路径的生态寻问,可以拓新党建工作的“生态路径”。在党建生态的展现中,可走出一条党建与生态互动双赢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王洲.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6.
[2]张师伟.党内民主与政治生态:民主党派党建的薄弱环节及建设工作抓手[J].理论探讨,2016,06:118-125.
[3]王学伟.构建“六位一体”党建工作生态圈[J].中国邮政,2016,05:54-56.
[4]井红波,刘领,曹诚.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研究——以宿州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03:41-4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