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论文和设计-胡炜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包括压迫器、校正器和牵拉装置,牵拉装置拉扯使压迫器压紧于颈部,压迫器包括固定板、调节螺杆和压板,调节螺杆于固定板上通过螺纹带动压板压迫颈动脉;校正器包括校正板和多个校正杆,校正杆一端与校正板固定,压板上设有多个套管,套管与校正杆相适配,校正杆可穿入套管内;套管和校正杆之间设有锁紧结构,锁紧结构位于各个套管或校正杆上;压迫器、校正器同多个校正杆、套管封闭围合。通过胸侧板和搭接装置将压迫器固定在颈椎的位置,可以有效的将压迫器固定在需要压迫的颈动脉位置;后通过校正器再将压迫器对准的位置进行略微调整,使得压迫器可以对准脖颈侧面处的动脉进行压迫。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迫器(a)、校正器(b)和牵拉装置,所述牵拉装置拉扯使压迫器(a)压紧于颈部,所述压迫器(a)包括固定板(1)、调节螺杆(4)和压板(5),所述调节螺杆(4)于固定板(1)上通过螺纹(b3)带动压板(5)压迫颈动脉;所述校正器(b)包括校正板(b1)和多个校正杆(b2),校正杆(b2)一端与校正板(b1)固定,所述压板(5)上设有多个套管(17),所述套管(17)与校正杆(b2)相适配,校正杆(b2)可穿入套管(17)内;套管(17)和校正杆(b2)之间设有用于锁定二者伸缩活动的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位于各个套管(17)或校正杆(b2)上;所述压迫器(a)、校正器(b)同多个校正杆(b2)、套管(17)封闭围合。

设计方案

1.一种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迫器(a)、校正器(b)和牵拉装置,所述牵拉装置拉扯使压迫器(a)压紧于颈部,所述压迫器(a)包括固定板(1)、调节螺杆(4)和压板(5),所述调节螺杆(4)于固定板(1)上通过螺纹(b3)带动压板(5)压迫颈动脉;

所述校正器(b)包括校正板(b1)和多个校正杆(b2),校正杆(b2)一端与校正板(b1)固定,所述压板(5)上设有多个套管(17),所述套管(17)与校正杆(b2)相适配,校正杆(b2)可穿入套管(17)内;套管(17)和校正杆(b2)之间设有用于锁定二者伸缩活动的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位于各个套管(17)或校正杆(b2)上;所述压迫器(a)、校正器(b)同多个校正杆(b2)、套管(17)封闭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螺纹(b3)和校正螺母(18),所述校正螺母(18)枢接于套管(17)的端部,螺纹(b3)位于校正杆(b2)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的两侧均设有挂孔(16);所述牵拉装置包括位于胸腔侧部的胸侧板(c)和搭接装置(d),所述压迫器(a)和胸侧板(c)通过搭接装置(d)连接,所述搭接装置(d)包括颈绑带(d1)、胸绑带(d3)和搭扣(d0),所述颈绑带(d1)穿入并固定在挂孔(16)内,所述胸绑带(d3)连接胸侧板(c)的侧边部,颈绑带(d1)和胸绑带(d3)通过搭扣(d0)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胸侧板(c)包括外框(c0)和多个肋条(c1),所述外框(c0)由硬质塑料制成,外框(c0)为折弯贴合胸腔侧壁的矩形框结构,外框(c0)包括弧形的顶框、底框和两个笔直的侧框,所述肋条(c1)由弹性橡胶制成,所述肋条(c1)绷紧并连接两个侧框,肋条(c1)沿侧框等距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和胸绑带(d3)之间还设有多个牵拉绳(c2),多个牵拉绳(c2)均匀地与侧框固定,牵拉绳(c2)另一端均固定于胸绑带(d3)上,所述牵拉绳(c2)具有弹性。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孔(16)呈线型,两个挂孔(16)分布于调节螺杆(4)的两侧,挂孔(16)倾斜设置,两个挂孔(16)上方间距大于挂孔(16)下方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内侧还设有压迫垫体(15),所述校正板(b1)内侧还设有校正垫体(b4),压迫垫体(15)和校正垫体(b4)内表面为均为弧形凹面,所述压迫垫体(15)和校正垫体(b4)形状相同。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迫止血器,具体为一种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临床当中动脉穿刺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项常规手段,而动脉穿刺需要的压迫时间长、压力适当等问题,如何做到有效压迫止血,降低并发症,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新问题。在ICU病房,动脉采血做血气分析、动脉血压监测比较常见,而现代国内ICU护士的数量相对不足,护理工作量大,如果采用人工压迫则由于耗时太长会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如果压迫不当会出现血肿、肢体的缺血、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而在颈动脉穿刺手术中,由于颈动脉一般位于正常人的颈椎的两侧,目前临床上难以使用工具进行自动自助压迫,一般都需要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进行压迫,而对于颈动脉的位置,该压迫位置较为苛刻,正常的绷带等均难以进行固定。

因此,目前临床上急需一种能够压迫颈动脉的医疗辅助器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通过胸侧板和搭接装置将压迫器固定在颈椎的位置,可以有效的将压迫器固定在需要压迫的颈动脉位置;后通过校正器再将压迫器对准的位置进行略微调整,使得压迫器可以对准脖颈侧面处的动脉进行压迫。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包括压迫器、校正器和牵拉装置,所述牵拉装置拉扯使压迫器压紧于颈部,所述压迫器包括固定板、调节螺杆和压板,所述调节螺杆于固定板上通过螺纹带动压板压迫颈动脉;所述校正器包括校正板和多个校正杆,校正杆一端与校正板固定,所述压板上设有多个套管,所述套管与校正杆相适配,校正杆可穿入套管内;套管和校正杆之间设有用于锁定二者伸缩活动的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位于各个套管或校正杆上;所述压迫器、校正器同多个校正杆、套管封闭围合。

优选的,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螺纹和校正螺母,所述校正螺母枢接于套管的端部,螺纹位于校正杆侧表面。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设有挂孔;所述牵拉装置包括位于胸腔侧部的胸侧板和搭接装置,所述压迫器和胸侧板通过搭接装置连接,所述搭接装置包括颈绑带、胸绑带和搭扣,所述颈绑带穿入并固定在挂孔内,所述胸绑带连接胸侧板的侧边部,颈绑带和胸绑带通过搭扣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胸侧板包括外框和多个肋条,所述外框由硬质塑料制成,外框为折弯贴合胸腔侧壁的矩形框结构,外框包括弧形的顶框、底框和两个笔直的侧框,所述肋条由弹性橡胶制成,所述肋条绷紧并连接两个侧框,肋条沿侧框等距排列。

优选的,所述侧框和胸绑带之间还设有多个牵拉绳,多个牵拉绳均匀地与侧框固定,牵拉绳另一端均固定于胸绑带上,所述牵拉绳具有弹性。

优选的,所述挂孔呈线型,两个挂孔分布于调节螺杆的两侧,挂孔倾斜设置,两个挂孔上方间距大于挂孔下方的间距。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内侧还设有压迫垫体,所述校正板内侧还设有校正垫体,压迫垫体和校正垫体内表面为均为弧形凹面,所述压迫垫体和校正垫体形状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通过胸侧板和搭接装置将压迫器进行拉扯,使得压迫器可以固定在颈根部位置,准确的对该部位的颈动脉进行压迫。

二、本实用新型中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无需医护人员持续的进行手动压迫,仅需要将调节螺杆将压板压紧于压迫位置即可完成操作,后续进行适当的看护,有效缓解医护人员的看护疲劳,降低劳动强度。

三、由于胸侧板在拉扯固定压迫器时,会将压迫器朝向下倾斜固定,导致压迫器略微歪斜,因此通过校正器上的校正杆穿入到压迫器的套管内,通过校正器对压迫器进行摆正,使得压迫器可以对准到脖颈侧面的颈动脉,使得压迫器不再局限于压迫脖颈根部,而是针对整个颈部侧面进行压迫,扩大压迫面积,使得压迫位置更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压迫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压迫器的正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压迫器和矫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压迫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压迫器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中压迫器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固定板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中侧胸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中侧胸板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使用流程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中定时压迫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a、压迫器;1、固定板;10、底座;11、面板;12、滑槽;13、锁定槽; 14、导向槽;15、压迫垫体;16、挂孔;17、套管;18、校正螺母;2、滑块; 20、第二卡齿;21、螺纹孔;22、导电体;23、填充体;3、锁定块;30、第三卡齿;31、导向柱;32、弹性件;4、调节螺杆;5、压板;6、驱动器;70、发送触头\/接收触头;71、信号发送模块;72、信号接收模块;90、显示器;91、按键;92、磁性件;

b、校正器;b1、校正板;b2、校正杆;b3、螺纹;b4、校正垫体;

c、胸侧板;c0、外框;c1、肋条;c2、牵拉绳;c3、固定环;

d、搭接装置;d0、搭扣;d1、颈绑带;d3、胸绑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包括压迫器a、校正器b和牵拉装置,牵拉装置拉扯使压迫器a压紧于颈部,压迫器a包括固定板1、调节螺杆 4和压板5,调节螺杆4于固定板1上通过螺纹b3带动压板5压迫颈动脉。

牵拉装置包括位于胸腔侧部的胸侧板c和搭接装置d,压迫器a和胸侧板c 通过搭接装置d连接,搭接装置d包括颈绑带d1、胸绑带d3和搭扣d0,颈绑带d1穿入并固定在挂孔16内,胸绑带d3连接胸侧板c的侧边部,颈绑带d1 和胸绑带d3通过搭扣d0可拆卸连接。

如图1所述,在使用时,首先将胸侧板c放置在患者的胸侧方(靠近腋窝处),之后通过搭扣d0扣紧,使得颈绑带d1和胸绑带d3拉紧并扣紧,通过调节搭扣d0上绑带的长度可以使得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适用于不同体型和身高的患者。

如图2所示,压迫器a固定板1内侧还设置有用于贴合颈部皮肤的压迫垫体15,通过压迫垫体15贴合颈部进行支撑,避免整个固定板1压迫整体颈部,造成大脑缺氧,所述压迫垫体15由海绵芯层外包牛皮制成,贴合皮肤后不容易造成红肿瘙痒。

如图3所示,由于压迫器a在受到胸侧板c的拉扯时,拉扯力是朝向胸侧板c倾斜的拉力,因此挂孔16呈线型,两个挂孔16分布于调节螺杆4的两侧,挂孔16倾斜设置,两个挂孔16上方间距大于挂孔16下方的间距,通过挂孔16 的倾斜,使得颈绑带d1拉扯挂孔16时,产生朝向颈部的压力更大(而不是产生更大的朝向肩膀向下的压力),使得压迫器a更贴合颈部,避免压迫器a后翻脱落或直接贴在肩膀上方。

如图11所示,胸侧板c包括外框c0、多个肋条c1、牵拉绳c2和固定环 c3,外框c0由硬质塑料制成,外框c0具有微弱的弹性,可以跟随患者的胸腔形状发生小幅的弹性形变,外框c0为折弯贴合胸腔侧壁的矩形框结构。

如图12,外框c0包括弧形的顶框、底框和两个笔直的侧框,肋条c1由弹性橡胶制成,肋条c1绷紧并连接两个侧框,肋条c1沿侧框等距排列。当外框 c0贴合在患者胸腔侧面时,肋条c1跟随胸腔侧壁形变,以肋条c1接触皮肤的方式取代顶框和底框接触皮肤,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硬物(外框c0)长时间接触皮肤带来的不适和皮肤的压迫性损伤,同时肋条c1可形变使得接触时舒适度更高,而肋条c1之间存在间隙(更透气),可以避免皮肤因长时间接触表面而导致的瘙痒和红肿等不适现象。

多个牵拉绳c2对侧框进行拉扯,牵拉绳c2长度不一,由上至下逐渐变长,使得胸绑带d3在拉扯时,侧框受力更为均匀,避免拉力长时间集中在某处而使得患者胸腔侧疼痛或不适,同时均匀的拉扯力可以使得压迫器a固定更为牢固,放置脱落。

在本申请中,牵拉绳c2具有微弹性,用于辅助拉紧压迫器a,即患者在手臂活动或走动时,若不存在弹性,则压迫器a很容易因为身体的活动而从颈根部脱落,因此微弹性的牵拉绳c2使得患者具有小幅的活动空间,保证了压迫器 a的固定。

牵拉绳c2和胸绑带d3之间还连接有固定环c3,胸绑带d3和牵拉绳c2均与固定环c3连接,通过固定环将胸绑带d3和多个牵拉绳c2进行连接,使得胸绑带d3对牵引绳c2产生的拉力通过固定环c3均匀化,避免牵引绳c2受力不均。

如图4所示,校正器b包括校正板b1和多个校正杆b2,校正杆b2一端与校正板b1固定,压板5上设有多个套管17,套管17与校正杆b2相适配,校正杆b2可穿入套管17内;套管17和校正杆b2之间设有用于锁定二者伸缩活动的锁紧结构,锁紧结构位于各个套管17或校正杆b2上;压迫器a、校正器b同多个校正杆b2、套管17封闭围合。通过校正杆b2对接如套管17内部,使得校正器b和压迫器a可以互相夹持,以保证压迫器a可以准确的对准颈部的侧面,使得原本仅能压迫至颈根部位置的压迫器a角度进行校正,可以对准颈部的侧面,以对准颈侧大动脉进行压迫。若去除校正器b,则压迫位置更大的指向胸侧板c处。

如图4所示,校正器b处还设有校正垫体b4,校正垫体b4与压迫垫体15 相同,均采用海绵外包牛皮,

锁紧结构可以采用齿状的卡接、摩擦锁紧等多种方式,在本实施例中锁紧结构包括螺纹b3和校正螺母18,校正螺母18枢接于套管17的端部,螺纹b3 位于校正杆b2侧表面。在调节位置时,可以通过校正螺母18旋紧螺纹b3,使得校正杆b2位置与套管17位置进行调节,以使得校正器b以夹持颈部的方式,对歪斜的压迫器a进行校正,使得压迫器a压迫角度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压迫器a还具有定时弹起的功能,其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5所示,固定板1表面设有底座10,底座10中部设有滑槽12和滑块 2,滑块2可于滑槽12内上下活动,滑块2中部设有螺纹孔21,调节螺杆4于螺纹孔21内上下调节;滑槽12内对称设置设有锁定机构,通过两个锁定机构将滑块2锁紧在滑槽12中,并保持两边受力均匀。

锁定机构包括锁定槽13和锁定块3,锁定块3表面设有第三卡齿30,锁定块3与锁定槽13之间设有弹性件32,滑块2与第三卡齿30相对的表面设有第二卡齿20,当弹性件32撑开时,锁定块3压紧于滑块2表面,第三卡齿30和第二卡齿20卡接,滑块2被锁定块3卡紧与滑槽12内;

如图6和图7所示,滑块2包括导电体22和填充体23,第二卡齿20位于导电体22上,锁定块3为绝缘体;填充体23固定于导电体22外侧,填充体23 与导电体22共同构成的截面与滑槽12截面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的滑块2为方形,滑槽12截面也呈方形,滑块2于滑槽12内滑动时,受到四周的周向限位,仅能直上直下。

锁定块3设有导向柱31,锁定槽13内设有导向槽14,导向柱31嵌入导向槽14中,弹性件32为柱形螺旋弹簧,弹性件32套设于导向柱31外表面。通过导向柱31和导向槽14实现锁定块3的移动方向的限制,保证其活动为轴向的伸缩活动,同时增加了弹性件32的固定。

底座10上表面为面板11,时间设定模块包括暂停键暂停键、减时键和加时键;

-暂停键,耦接计时模块,用于暂时停止\/恢复计时模块的倒计时时间;

-减时键,耦接计时模块,用于减少倒计时时间;

-加时键,耦接计时模块,用于增加倒计时时间;

显示器90、暂停键、减时键和加时键均位于面板11表面。并且调节螺杆4 垂直于面板11,且调节螺杆4穿入面板11中部。因此医护人员在使用压迫器a,即可在面板上完成以下事项:

1.观察压迫器a剩余的时间;

2.调节压迫器a预设时间;

3.调整压板5的压迫力度,通过旋动调节螺杆4即可。

底座10内还设置有发光LED和报警发声装置,一旦计时完成则提醒患者计时去找医护人员进行下一步操作。

如图7所示,滑块2底部和滑槽12底部之间设有复位机构,复位机构由两个相互排斥的磁性件92制成,磁性件92呈环形。通过环形磁铁产生的排斥力,使得滑块2可以在滑块2解锁时自动向上弹起,达到复位的作用。

如图8所示,锁定块3最高处的第三卡齿30表面设有触头70,触头70通过信号传递模块与信号发送模块71\/信号接收模块72连接,本实施例中的信号传递模块可以是导线等能够传导电信号的物质。

如图14所示,压迫器a还包括定时压迫系统和保险系统。

定时压迫系统包括:

-计时模块,耦接驱动器6,用于生成倒计时时间,倒计时完毕生成持续的周期性的活动信号;

-驱动器6,接收到活动信号时用于控制锁定块3与滑块2分离;驱动器6 位于底座10内,驱动器6连接锁定块3,当驱动器6活动时拉扯锁定块3压缩弹簧使第三卡齿30和第二卡齿20分离,滑块2与锁定块3分离,滑块2于滑槽12中自由上下活动;

-时间设定模块,耦接计时模块,用于修改倒计时时间;

-显示器90,耦接计时模块,用于显示倒计时时间。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压迫器a的驱动器6在单次驱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滑块2无法单次完成回弹的情况,或者滑块2在滑槽3中卡住,需要增设一个保险系统,以确保压迫器a在无人监控时,可以完全回弹。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压迫器a还带有保险系统。

保险系统包括:

信号发送模块71、信号传递模块、信号接收模块72和高音报警器;

-信号发送模块71,用于产生查看滑块2是否已完全向上弹出的监测信号;

-信号接收模块72,耦接驱动器6和计时模块,用于接收到监测信号时停止计时模块的活动信号生成;

-信号传递模块,用于监测信号的传递;锁定块3最高处的两个第三卡齿 30上设有发送触头\/接收触头70,信号传递模块连接发送触头至信号发送模块 71,信号传递模块连接接收触头至信号接收模块72。

-高音报警器;耦接信号接收模块72和计时模块,当计时模块倒计时结束后,信号接收模块72未接收到监测信号,则一直持续的发出高音,提醒患者和医患人员及时将压迫器a手动打开,避免压迫时间过长。

如图13所示,本发明中的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使用方法如下:

①首先将胸侧板c放置在患者的胸侧方(靠近腋窝处),让患者夹紧。

②医护人员将压迫器a放置在颈根部位置,使得压板5对准待压迫的颈动脉。

③将胸绑带d3和颈绑带d1上的搭扣d0拉扯并对接,调节搭扣d0处绑带的长度(类似于书包带的调节方式),以病人活动压迫器a不脱落为准,完成预固定。

④通过调节螺杆4向下摁压,将滑块2向下摁压至底部,锁定块3在弹性件32的作用下弹出,锁定块3表面的第三卡齿30接触在滑块2的第二卡齿20 表面对接卡紧(参考图7中右侧的滑块2和锁定块3的接触示意图),使得滑块2无法向上回弹。

⑤通过旋转调节螺杆4下压,使得压板5下压至皮肤表面,对动脉进行压迫,于面板11设定所需的预压时间

⑥当压迫时间达到时,驱动器6带动锁定块3向后拉扯并压缩弹性件32(参考图8);使得两个卡齿分离,锁定块3不再锁定滑块2,滑块2在皮肤组织的回弹力下自动向上回弹;驱动器6持续周期性的抽拉锁定块3,使得滑块2不断上升复位,此时高音报警器报警发出高音。

⑦当滑块2上升过程中,锁定块3上最高处的两个触头70(发送触头和和接收触头)同时接触到滑块2中的导电体22,因此此时的信号发送模块71通过信号传递模块-触头70-导电体22-触头70-信号传递模块同信号接收模块72连通,信号接收模块72收到监测信号表示滑块2已经完全复位,此时驱动器6可以停止运作,则控制计时模块停止发送活动信号,驱动器6停止转动。

⑧信号接收模块72接收到监测信号,高音报警器关闭并切换至低音\/语音提醒,压迫器a内的发光LED以光的形式提醒患者和医护人员动脉压迫已到设定时间,及时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⑨医患人员或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的患者将压迫器a关闭,并取下压迫器a,完成股动脉的压迫。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4171.X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734067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A61B17/12

专利分类号:A61B17/12

范畴分类:申请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第一申请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申请人地址:310002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学士路4号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明人:胡炜;杨湘英;朱明丽;朱英;王剑锋

第一发明人:胡炜

当前权利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代理人:刘玉欣

代理机构:11638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颈动脉校正压迫装置论文和设计-胡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