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噬菌体体内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噬菌体,多肽,特异性,膀胱癌,抗体,体内,技术。
噬菌体体内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1](2015)在《应用噬菌体展示肽技术筛选尘螨变应原B细胞表位模拟肽及其体内外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尘螨是引起变应性疾病的主要变应原,用尘螨变应原提取物进行临床检测和特异性免疫治疗应用广泛。然而尘螨提取物受原材料和提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在蛋白成分、含量及纯度等方面差异性大,直接影响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中,我们抛开对变应原本身的研究,用尘螨变应原阳性患者血清中针对尘螨的特异性IgE抗体为钓饵,进行由果到因的反推。通过噬菌体展示随机肽技术进行阴阳双重筛选,得出与尘螨特异性IgE结合的模拟肽。首先用尘螨变应原IgE阴性的过敏患者血清中IgE进行阴性筛选排除IgE保守的重链结合肽,再用尘螨阳性患者血清中IgE为钓饵,得到和IgE抗体高变区结合的尘螨B细胞线性以及构象表位模拟肽库。为了验证筛选的尘螨B细胞表位模拟肽的体内生物学功能,我们利用户尘螨诱发的变应性鼻炎伴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观察所筛选的尘螨B细胞表位模拟肽1,2与3对小鼠模型气道炎症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研制和开发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B细胞表位疫苗提供实验依据。一、与尘螨IgE结合的噬菌体的筛选1、噬菌体的亲和筛选:以尘螨IgE阴性的过敏患者血清IgE为诱饵进行阴性筛选,获得不能结合的噬菌体,然后再以尘螨阳性患者血清IgE抗体为诱饵进行阳性筛选,选出能够结合的噬菌体。在筛选过程中,通过降低钓饵的浓度、减少钓饵与肽库作用时间、增加洗脱强度,去除不能与尘螨IgE结合和与尘螨IgE结合较弱的噬菌体,经叁轮筛选后得到富集程度较高的分别与尘螨IgE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克隆。2、挑选与IgE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克隆:从经过阴性和阳性筛选后的洗脱物中随机挑选出100个噬菌体单克隆,通过ELISA技术进一步鉴定其与尘螨IgE结合的特异性,结果得到84个能与尘螨IgE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3、DNA测序与多肽合成:将84个噬菌体克隆进行DNA测序后,除去相同序列以及克隆无效的序列,最后获得44个噬菌体克隆。将这44个噬菌体单克隆的DNA序列与尘螨主要变应原分子Der p1, Der p2, Der p5与Der p7的叁维结构通过软件比对,将3个特异性强且氨基酸序列与尘螨主要变应原比对性高的噬菌体单克隆合成模拟肽。二、 户尘螨模拟环肽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伴支气管哮喘模型的作用以户尘螨诱导的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的小鼠为模型,观察3个合成模拟肽在体内对变应性鼻炎伴支气管哮喘的干预作用,设正常对照组,变应性鼻炎伴哮喘模型组以及模拟肽干预组1/2/3。100μ1户尘螨提取液滴鼻致敏后,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滴鼻激发,模型组与模拟肽干预组以100μ1户尘螨提取液激发。模拟肽干预组采用合成肽(500μg合成肽+200μ1 PBS)溶液皮下注射连续给药干预(1次/天)4天。再次激发后处死小鼠,进行一系列观察与检测,结果如下:1、模拟肽干预组小鼠的抓鼻、流清涕、打喷嚏的症状明显改善,无口唇发绀、喘气以及呼吸频率加快等症状。2、模拟肽干预组气道阻力较模型组明显降低。3、模拟肽干预组鼻黏膜上皮细胞完整,无柱状和杯状细胞增生,黏膜下层无腺体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仅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模拟肽干预组肺组织血管与支气管炎症浸润明显减少、气道上皮结构好转。4、模拟肽干预组1、2、3鼻黏膜上皮IL-25mRNA、IL-33mRN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模拟肽干预组肺组织中IL-25mRNA、IL-33mRN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5、模拟肽干预组鼻腔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均显着低于模型组。6、鼻腔灌洗液:模拟肽干预组IL-4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干预组2、3 IL-10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干预组3中IL-25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干预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肺泡灌洗液:模拟肽干预组IL-4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干预组1、3 IL-10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干预组IL-25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干预组1、2中IL-33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干预组1、3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7、模拟肽干预组血清户尘螨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而IgG1抗体水平则明显高于模型组。综上所述,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筛选到尘螨B细胞表位模拟肽,且筛选到的模拟肽能显着减轻尘螨诱导小鼠变应性气道炎症的病理损伤,改善症状,有效抑制鼻腔与肺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尘螨特异性IgE水平,提高保护性抗体IgG1水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制和开发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表位疫苗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10-20)
罗俊茜[2](2015)在《噬菌体展示技术体内筛选人膀胱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通过体内筛选的方法得到能够和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特定结合起来的小分子多肽。方法:将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接种于裸鼠体内,制备膀胱癌荷瘤裸鼠模型。经荷瘤裸鼠尾静脉将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注入其体内,筛选可同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噬菌体。经过叁轮体内筛选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噬菌体在体内肿瘤及各组织的分布情况,同时随机挑取叁十个单克隆噬菌体,运用酶联免疫法观察噬菌体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亲和力大小。将阳性表达的噬菌体DNA提取出来,并进行序列测定,推算出插入多肽的氨基酸序列,通过软件库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多肽通过固相合成法合成,并标记荧光素异硫氰酸成为荧光探针。MTT法检测多肽及荧光探针对BIU87细胞的毒性。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术和流式细胞术鉴定荧光探针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的亲和性。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鉴定荧光探针对膀胱肿瘤患者病理组织的特异性。结果:1环七肽库经尾静脉注射入荷瘤裸鼠体内,噬菌体滴度及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着筛选逐轮进行,噬菌体在荷瘤裸鼠的膀胱肿瘤组织中出现明显富集,当筛选到第叁轮结束时,回收率是首轮筛选结束后的4.334×102倍;肝脏与肾脏组织因血管丰富、代谢速度快等特点,可以非特异的吸附大量噬菌体肽库,而膀胱、肺与肌肉组织只有少量噬菌体肽库结合。2体内筛选叁轮结束后,随机挑取叁十个蓝色单克隆噬菌体,利用酶免法初步检测单克隆噬菌体对BIU87细胞的亲和力,结果显示:共有二十四个单克隆噬菌体亲和力≥2,是阳性表达的噬菌体克隆,阳性率达80%,其中有十个单克隆噬菌体亲和力≥5,将其扩增并对DNA进行提取、测序、翻译,共获得叁条序列:CSSPIGRHC(8/10)、CTMSNLKGC(1/10)及CNNVLSQMC(1/10)。将重复率最高的多肽序列CSSPIGRHC命名为NYZL1,运用Ex PASy/Prot Param、NCBI/BLAST等数据库分析,上述序列之间没有同源性,NYZL1与目前所知的基因和蛋白没有发现同源性,且国内外文献均没有相关报道。3固相合成NYZL1及FITC-NYZL1,并与BIU87细胞孵育,PBS作空白对照,观察多肽及荧光探针对BIU87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多肽及荧光探针在~100μmol/L浓度范围内孵育细胞24小时,对BIU87细胞的增殖及活性无影响,同时表明荧光标记物FITC不会破坏多肽NYZL1的分子构象。4将FITC-NYZL1及FITC-sv NYZL1与BIU87细胞孵育,PBS作空白对照,使用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其结合情况,结果表明FITC-NYZL1在BIU87细胞上有高富集荧光亮点,且均匀结合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表明FITC-NYZL1与BIU87细胞具有亲和力和特异性。5将FITC-NYZL1及FITC-sv NYZL1与BIU87细胞孵育后流式细胞仪观察,结果显示FITC-NYZL1与BIU87细胞结合的荧光强度值为53.1925±1.35,FITC-sv NYZL1与BIU87细胞结合的荧光强度值为15.17±1.06,PBS空白对照荧光强度值为6.67±0.10,P<0.01,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表明FITC-NYZL1与BIU87细胞具有亲和力和特异性。6将FITC-NYZL1、FITC-sv NYZL1分别孵育膀胱肿瘤患者病理组织及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石蜡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在膀胱肿瘤组织切片中,FITC-NYZL1组荧光富集度高,平均荧光强度为1974.04±407.57,FITV-sv NYZL1组荧光很弱,平均荧光强度为140.07±178.23,而在癌旁正常膀胱组织切片中,两组荧光显示都很弱,平均荧光强度值分别为349.27±46.29、155.79±143.37,表明FITC-NYZL1能特异性的结合于膀胱肿瘤组织,且亲和力高。结论:本次实验快速有效的构建了BIU87细胞荷瘤裸鼠模型,通过体内筛选获得了能够与膀胱肿瘤细胞特定结合的多肽NYZL1,并进一步证实FITC-NYZL1对膀胱尿路癌细胞及组织的特异性,显示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表面有多肽NYZL1的特异性结合位点。多肽NYZL1可能成为膀胱癌相关抗原的新配体,为诊断早期膀胱癌和靶向性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25)
罗俊茜,张帆,杨晓峰[3](2015)在《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膀胱癌特异性结合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多肽。方法:将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BIU87接种于裸鼠体内,制备膀胱癌荷瘤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然后筛选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特异性结合的含外源多肽的噬菌体,经过3轮体内筛选后,免疫组织化学法及ELISA法鉴定单克隆噬菌体对BIU87的亲和力。提取阳性单克隆噬菌体单链DNA进行测序,并推导出外源多肽氨基酸序列,化学合成多肽、制备分子探针后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术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多肽对膀胱癌细胞和组织的特异性。结果:3轮体内筛选后,噬菌体富集率达到4.334×102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噬菌体肽的含量随着每一轮筛选呈增长趋势,且结合逐渐增强,同时由于噬菌体经肝、肾代谢,可见肝脏结合大量非特异性的噬菌体。ELISA结果显示,随机挑选的30个单克隆噬菌体斑中,有24个阳性噬菌体,其中10个噬菌体对BIU87有较强的亲和力,对其测序并推导出3种多肽序列,重复率最高的序列CSSPIGRHC(8/10)命名为NYZL1。化学合成FITC-C6-NYZL1,通过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术、流式细胞术均证明多肽NYZL1可以特异性结合膀胱癌细胞。结论: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了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多肽NYZL1,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5-15)
罗俊茜,张帆,杨晓峰,罗芳,刘杰昊[4](2015)在《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膀胱癌特异性结合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多肽。方法:将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BIU87接种于裸鼠体内,制备膀胱癌荷瘤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然后筛选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特异性结合的含外源多肽的噬菌体,经过3轮体内筛选后,免疫组织化学法及ELISA法鉴定单克隆噬菌体对BIU87的亲和力。提取阳性单克隆噬菌体单链DNA进行测序,并推导出外源多肽氨基酸序列,化学合成多肽、制备分子探针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多肽对膀胱癌细胞和组织的特异性。结果:3轮体内筛选后,噬菌体富集率达到4.334×102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噬菌体肽的含量随着每一轮筛选呈增长趋势,且结合逐渐增强,同时由于噬菌体经肝、肾代谢,可见肝脏结合大量非特异性的噬菌体。ELISA结果显示,随机挑选的30个单克隆噬菌体斑中,有24个阳性噬菌体,其中10个噬菌体对BIU87有较强的亲和力,对其测序并推导出3种多肽序列,重复率最高的序列CSSPIGRHC(8/10)命名为NYZL1。化学合成FITC-C6-NYZL1,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流式细胞术均证明多肽NYZL1可以特异性结合膀胱癌细胞。结论: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了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多肽NYZL1,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靳静[5](2014)在《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ZZ1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内具抗菌活性噬菌体筛选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加剧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这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常规使用抗生素全耐药菌株的出现,使临床医生处于无药可选的困境。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抗菌药物种类非常有限,其中大多数仍是对传统药物的结构修饰物。新型抗生素的研发远远落后于细菌耐药性的变异。人们意识到,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时代已接近终点,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势在必行。噬菌体以其杀菌特异性强,、自然资源丰富、无毒无害以及易于生产和工程改造等优点,为人类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有效手段。然而,用噬菌体防治细菌感染就必须先从环境中分离筛选到能高效杀灭各种致病菌的噬菌体,并对这些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这是决定噬菌体治疗成败的基础和前提。鲍曼不动杆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其耐药性日趋严重,甚至已出现“全耐药”菌株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外对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的研究却非常有限。本文采用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为宿主菌,从环境中成功分离到一株全新的能够高效裂解此菌的噬菌体,命名为ZZl。本文目的是研究噬菌体ZZ1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基因组测序和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同时,通过观察尾静脉注射ZZ1对全身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来评价其应用价值。本文为采用噬菌体制剂防治细菌感染奠定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1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ZZ1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采集污水样品,以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为指示菌分离噬菌体;挑取单个透明噬菌斑,进行多次单斑分离以纯化噬菌体;采用液体增殖和平板固体增殖的方法增殖噬菌体ZZ1;采用PEG8000共沉淀、氯仿抽提的方法浓缩噬菌体ZZ1颗粒;采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噬菌体ZZ1颗粒;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ZZ1形态;通过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ZZ1效价,调查噬菌体ZZ1的噬菌谱,并用通用引物扩增16s rRNA,测序后进行Blastn比对鉴定其宿主种类,绘制噬菌体ZZ1的一步生长曲线,检测噬菌体ZZ1对温度、pH等理化因素的稳定性,测定噬菌体ZZ1杀灭其宿主菌的最佳温度范围。采用MiniBEST Viral RNA/DNA Extraction Kit提取噬菌体ZZ1基因组;用DNase](RNase Free), RNase A (DNase Free)和HindⅢ的酶解作用鉴定基因组类型;用Covaris S220将噬菌体ZZ1DNA随机打成约500bp长的片段,T4DNA Polymerase、 Klenow Fragment以及T4Polynucleotide Kinase进行5’末端的修平和磷酸化, Klenow Fragment exo-进行3’末端加"A", T4DNA ligase连接通用接头、PCR扩增构建噬菌体ZZ1测序文库;Hiseq2000上机测序,Velvet1.2.08进行序列拼接。2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ZZ1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GeneMarkS软件和fgenesVO软件预测ZZ1的蛋白编码区;采用本地BlastP对所预测到的基因进行功能预测,利用Batch CD-search预测蛋白保守区;用ProtParam tool预测ZZ1蛋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用DNAStar Lasergene7.1软件预测ZZ1基因的GC含量;用在线软件TMpred预测蛋白跨膜区;用Mauve2.2.0和CoreGenes3.5分别在核酸水平以及蛋白水平进行全基因组比较分析;用GenSkew分析ZZ1基因组GC偏移和预测复制起点;用tRNAscan-SE1.21和ARAGORN进行tRNA预测,Blastn对预测的tRNA进行相似性比对;密码子偏嗜性分析采用EMBOSS (6.2.0)软件包中的CUSP和CAI程序。3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ZZ1体内失活因素及体外筛选体内具抗菌活性噬菌体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评价调查小鼠体内影响噬菌体ZZ1活性的因素,包括采用噬菌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是否存在能中和噬菌体ZZ1的天然抗体;观察分析噬菌体ZZ1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明确网状内皮系统对ZZ1活性的影响;比较噬菌体ZZ1在补体灭活血清以及补体未灭活血清中对其敏感宿主菌AB09V的杀灭作用,分析血清补体对ZZ1体内抗菌活性的影响。选择其他4株新分离到的噬菌体(F19、PG3、PG17和L2),体外实验中观察到他们分别可以特异性感染并高效杀灭4株不同的多重耐药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KP-19,阴沟肠杆菌EC3,阴沟肠杆菌EC17和铜绿假单胞菌PA2)。利用血清中噬菌体的杀菌实验从这4株噬菌体中初步筛选出可能具有治疗作用的噬菌体,进一步观察血清中杀菌呈阳性的噬菌体通过尾静脉注射后对全身感染致死量其宿主菌的小鼠的治疗效果,初步评价血清中噬菌体杀菌实验筛选体内具抗菌活性噬菌体方法的效果。结果1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ZZ1的生物学特性噬菌体ZZ1在鲍曼不动杆菌AB09V的菌苔上形成直径为1-2mm的透明噬菌斑,表现出裂解性噬菌体的噬斑特征;透射电镜观察显示ZZ1有一个较长的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头部(约100nm长80nm宽)和一个可以伸缩的尾部(约120nm长),此为有尾噬菌体目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的典型形态;噬菌谱调查结果显示ZZ1对本研究涉及的非鲍曼不动杆菌无裂解作用,仅对2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的3-株显示裂解作用,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这3株宿主菌对ZZ1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B09V.AB0901和AB0902。一步生长曲线显示ZZ1感染AB09V后其潜伏期约为9min,爆发量约200PFU/细胞。理化因素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ZZ1可以耐受较宽的酸碱环境(pH4-9)以及50℃和60℃范围的较高温度。噬菌体ZZ1在35℃~39℃均可保持稳定的最佳抗菌活性,噬菌体ZZ1的基因组核酸不能被RNase A (DNase Free)降解,但可被]DNasel (RNase Free)和HindⅢ降解,因此其基因组核酸类型为dsDNA。对构建好的噬菌体ZZ1基因组测序文库进行双端测序获得总的读长数目为937,400个,平均读长为250bp,最后应用velvet软件拼接出一条长为166,801bp的噬菌体基因组,其两端带有114bp的重复序列。2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ZZ1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ZZ1基因组非重迭序列全长166,687bp,平均GC含量为34.4%,低于鲍曼不动杆菌GC含量(38.9%~39.2%);ZZ1基因组共预测到256个CDS和8个tRNA,基因组平均每lkb编码1.5个基因,基因密度约为93.6%,基因长度范围为34aa~1303aa,平均203aa。256个预测蛋白中,有95个(37.1%)可注释出功能,这些蛋白均是T4-like蛋白,包括36个噬菌体结构蛋白,21个参与DNA复制、重组、修复、包装和加工处理的功能蛋白,11个参与核酸代谢的蛋白,5个参与噬菌体装配调节的蛋白,7个参与转录的蛋白,3个参与翻译的蛋白,3个参与裂解宿主菌的蛋白,5个参与关闭或改变宿主菌代谢的蛋白,2个参与细菌与噬菌体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余2个为移动元件。在161个功能未知的ZZ1预测蛋白中,有37个具有跨膜区,有23个具有保守的结构域。其中ZZ1的CDS011被预测出属多重耐药超家族,其编码的蛋白具有四个跨膜区。此外,在ZZ1的基因组中并未发现其他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噬茵体ZZ1与GenBank中其他4株不动杆菌属噬菌体(Acj9、Acj61、Ac42和133)以及大肠杆菌噬菌体T4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出11组不同长度的局部同线块(local colinear block, LCB),其中有7组LCB (>10kb)为6株噬菌体所共有。BlastP和CoreGenes分析显示:ZZ1的预测蛋白中有110个(占总基因数的43%)与T4蛋白具有显着相似性(Evalue<10-6); ZZ1与Acj9、Acj61、133以及Ac42含有的同源基因总数分别为179、164、157和143个,分别占噬菌体ZZ1总预测蛋白数的69.9%、64.1%、61.3%和55.9%;这些结果表明ZZ1与这5株噬菌体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噬菌体ZZ1属于T4-like噬菌体家族。GC skew预测结果显示ZZ1的复制起点在nt81009,复制终点在nt1。其中复制起点与8个tRNA所在的位置非常接近;ZZ1编码tRNA的种类和数量虽与其他鲍曼不动杆菌编码的tRNA均不同,但其tRNA与他们编码的tRNA却有着不同程度的核酸序列相似性,这些高度保守的tRNA可能具有某些可通过垂直进化遗传下来的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此外,虽然ZZ1编码的tRNA有一半以上(5/8)携带的密码子是噬菌体ZZ1总蛋白高频使用的密码子,但其他4株不动杆菌属噬菌体的tRNA所携带的密码子与噬菌体本身高频使用的密码子一致的并不到总tRNA的50%。3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ZZ1体内失活因素及体外筛选体内具抗菌活性噬菌体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评价噬菌体ZZ1对绝对致死量的AB09V感染小鼠无治疗效果(p>0.05)。ZZ1体内失活原因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鼠血清中不存在可中和噬菌体ZZ1的天然抗体,ZZ1的失活与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对噬菌体的清除也无直接关系,但血清补体与AB09V的相互作用完全抑制了ZZ1的吸附活性,这是导致ZZ1在小鼠体内失去抗菌活性的主要原因。因此,体外观察噬菌体在离体组织(如血清、抗凝全血、或其他组织的匀浆)中的抗菌活性可作为筛选体内具抗菌活性噬菌体的有效方法。为初步评价在离体组织中噬菌体杀菌实验筛选体内具抗菌活性噬菌体方法的效果,本实验随机选择了4株新分离到的在体外能高效杀灭其敏感宿主菌的噬菌体(F19、PG3、PG17和L2),在小鼠血清中具有杀菌作用的噬菌体共3株,分别是F19、PG3和PG17。这3株噬菌体对全身感染绝对致死量细菌的小鼠的治疗结果表明,感染小鼠1周内的存活率在F19噬菌体治疗组为100%(8/8),在PG3噬菌体治疗组为87.5%(7/8),在PG17噬菌体治疗组为87.5%(7/8)。3株噬菌体在小鼠各脏器对其敏感宿主菌的杀灭实验结果显示,噬菌体治疗组小鼠各组织脏器含活菌量与无噬菌体治疗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01)。此外,热灭活噬菌体对感染小鼠均无治疗作用(存活率为0%,0/8),小鼠各组织脏器含菌量与无噬菌体治疗对照组相比也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小鼠各脏器活菌数的减少与噬菌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无关。这些结果均证明:3株血清中杀菌呈阳性反应的噬菌体通过尾静脉注射后对全身感染绝对致死量其宿主菌的小鼠具显着治疗效果。此结果初步证实了本研究所建立的在离体组织中噬菌体的杀菌实验筛选体内具抗菌活性噬菌体方法的有效性。结论1.噬菌体ZZ1是一株有尾噬菌体目肌尾病毒科的裂解性噬菌体。鲍曼不动杆菌AB09V是其最为敏感的宿主菌,在其菌苔上形成直径为1-2mm的透明噬菌斑,感染潜伏期为9min,爆发量为200PFU/cell; ZZ1在极端温度和极端pH的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35℃~39℃均可显示最佳的抗菌活性。2.噬菌体ZZ1的基因组为dsDNA,全长166,687bp,平均GC含量为34.4%。含有256个CDS和8个tRNA。能够注释出功能的CDS有95个,他们大多数为病毒结构蛋白和参与DNA复制的功能蛋白。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ZZ1属于T4-like噬菌体家族。3.尾静脉注射噬菌体ZZ1对腹腔感染绝对致死量AB09V的小鼠无治疗效果;补体系统是导致ZZ1在小鼠体内失去抗菌活性的主要原因;体外观察噬菌体在离体组织中的抗菌活性可作为筛选体内具抗菌活性噬菌体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3-01)
李淑杰[6](2011)在《抗PeroxiredoxinⅠ肺腺癌噬菌体抗体的筛选及其在荷人肺腺癌裸鼠体内抑瘤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针对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Ⅰ(PeroxiredoxinⅠ, PrxⅠ)抗原的肺腺癌特异性抗体(抗PrxⅠ抗体)并检测其性能,放射性核素标记抗PrxⅠ抗体后行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及抑制肺腺癌生长作用研究。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噬菌体抗体库的固相消减性筛选1.负性筛选:以正常支气管上皮HBE16细胞对抗体库负性筛选,除去抗体库中非肺腺癌细胞特异性抗体。2.全细胞筛选:以全肺腺癌A549细胞对经正常支气管上皮HBE16细胞负性筛选后的抗体库进行3轮筛选富集,得到肺腺癌A549细胞特异性的抗体。分别在每轮筛选富集前后测抗体滴度,结果显示收获率逐渐升高。3.已知抗原筛选:以PrxⅠ抗原对经肺腺癌A549细胞筛选后的抗体库进行3轮筛选,以获得PrxⅠ特异性抗体(抗PrxⅠ抗体)。分别在每轮筛选富集前后测抗体滴度,结果显示收获率逐渐升高。4.可溶性抗体的表达:制备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证实为阳性噬菌体克隆转染大肠杆菌E.coli HB2151,IPTG诱导培养后纯化,得到纯化的抗PrxⅠ抗体。5.抗PrxⅠ抗体的鉴定:抗PrxⅠ抗体行SDS–PAGE检测,电泳分离得到30ku蛋白条带,此蛋白即为经大肠杆菌E.coli HB2151可溶性表达得到的抗体蛋白;抗PrxⅠ抗体经细胞ELISA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与肺腺癌A549细胞特异性结合。第二部分抗PrxⅠ抗体体外作用研究1.抗PrxⅠ抗体内摄量测定:放射性核素131I经氯胺T法标记抗PrxⅠ抗体并纯化,37℃条件下,标记后的抗体(131I- PrxⅠ抗体)作用于肺腺癌A549细胞。作用后洗涤细胞,再溶解细胞,分别收集洗脱液及溶胞液,测洗脱液及溶胞液的放射性计数。与4℃孵育条件的对照组相比,37℃条件下,抗PrxⅠ抗体能有效结合并进入肺腺癌A549细胞内。2.抗PrxⅠ抗体体外作用:抗PrxⅠ抗体与肺腺癌A549细胞作用72小时后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与对照组相比,MTT检测发现抗PrxⅠ抗体组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流式细胞检测发现,抗PrxⅠ抗体组细胞凋亡率较高。证实抗PrxⅠ抗体有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作用。3.PrxⅠ蛋白表达测定:抗PrxⅠ抗体作用A549细胞72小时后,提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抗PrxⅠ抗体组PrxⅠ蛋白表达水平较低。证实抗PrxⅠ抗体作用细胞后PrxⅠ蛋白表达受到抑制。第叁部分抗PrxⅠ抗体在荷肺腺癌裸鼠模型体内分布及抑瘤作用1.~131I- PrxⅠ抗体稳定性检测: 131I- PrxⅠ抗体经层析柱纯化,叁氯乙酸沉淀法测抗体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率、放射化学纯度及比活度,结果显示标记抗体达到放免显像治疗要求。37℃条件下,131I- PrxⅠ抗体与人血清孵育48小时,放射化学纯度与孵育1小时的比较无明显降低。证明131I- PrxⅠ抗体稳定性较好。2.抗PrxⅠ抗体体内分布研究:建立荷人肺腺癌裸鼠模型,肿瘤长至要求大小后进行实验。131I- PrxⅠ抗体经尾静脉注射,不同时间处死裸鼠,测肿瘤及组织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同样裸鼠模型不同时间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显像。结果示:131I- PrxⅠ抗体注射后,测瘤/血、瘤/肌肉放射性计数比值逐渐升高,即肿瘤组织对抗体的摄取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多,在第48小时时达到峰值(瘤/血、瘤/肌肉比分别为4.06±0.13、5.17±0.97)。SPECT显像肿瘤显示最清晰出现在第48小时。3.抗PrxⅠ抗体体内抑瘤作用研究:荷肺腺癌裸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131I- PrxⅠ抗体,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31I-IgG,1次/2天,共14次,4周后处死经各组治疗后的荷瘤裸鼠,剥离肿瘤组织,计算抑瘤率。剥离肿瘤组织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131I-PrxⅠ抗体组肿瘤质量及体积较其他2组均有明显减低,抑瘤率56.8%。病理切片HE染色后镜下观察131I-PrxⅠ抗体组可见大片肿瘤细胞坏死,核碎裂、核溶解明显。结论:本研究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已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PrxⅠ抗体,通过抗体的可溶性表达,性能检测,放射性核素标记后,应用于体内外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筛选出抗PrxⅠ抗体,该抗体能与肺腺癌A549细胞特异性结合,有效抑制体外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131I-PrxⅠ抗体荷瘤裸鼠体内研究显示,~131I-PrxⅠ抗体特异性及靶向性较好,得到了满意的体内分布及抑制肿瘤生长的结果,为肿瘤的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1-05-01)
李淑杰,罗弋,庞华,李少林,樊春波[7](2010)在《抗PeroxiredoxinⅠ肺腺癌噬菌体抗体的筛选及其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已构建的肺腺癌相关人源单链抗体库进行筛选,得到抗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Ⅰ(PrxⅠ)肺腺癌单链抗体,评价抗体在动物模型体内分布及靶向显像作用。方法:PCR法检测大肠杆菌TG1中单链抗体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Fv)基因插入率;凝胶电泳鉴定SfiⅠ和NotⅠ双酶切质粒结果;以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在肺癌中高表达的抗氧化蛋白PrxⅠ为靶抗原,对抗体库进行富集筛选。阳性克隆用IPTG诱导表达并检测。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纯化抗体,进行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及SPECT放射免疫显像研究。结果:scFv基因插入率为77%(23/30),双酶切鉴定证实目的条带。通过亲和筛选,肺腺癌单链抗体得到富集,收获率逐轮提高,第6轮是第1轮的180倍。选取10个克隆经ELISA法检测,其中6个克隆与A549细胞呈阳性反应,阳性率60%(6/10)。SDS-PAGE及ELISA检测证实得到人源抗PrxⅠ肺腺癌单链抗体。竞争ELISA显示抗体能有效结合A549细胞。核素标记抗体的放射化学纯度为(95.6±3.7)%,比活度为(2.8±0.2)TBq·g-1。体内分布研究显示抗体与肺腺癌组织有效结合。尾静脉注射48h后,瘤/血和瘤/肌肉放射性比值均达最大值,分别为(4.06±0.13)和(5.17±0.97)%ID·g-1。SPECT示抗体与肿瘤有效结合。抗体注射后48h的T/NT值(3.73±0.20)明显高于12h(1.26±0.15)、24h(2.18±0.16)和72h(2.85±0.18)(均P<0.01)。结论:利用肺腺癌细胞A549和PrxⅠ为靶抗原,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获得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抗PrxⅠ肺腺癌单链抗体。在体内抗体能与肺腺癌组织特异性结合。(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潘琴,石磊,潘雪刁,冯冰虹,巫玮[8](2010)在《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及鉴定肺癌特异性结合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并鉴定与肺癌特异性结合的多肽。方法用肺癌细胞A549接种裸鼠复制荷瘤动物模型,将随机肽库尾静脉注入裸鼠体内,循环15 min后取肿瘤组织中结合的噬菌体,如此进行3轮体内筛选后挑取噬菌体克隆,ELISA初步鉴定噬菌体克隆对肺癌细胞的亲和力、特异性。将阳性噬菌体克隆扩增、测序获得外源多肽氨基酸序列,化学方法合成多肽,鉴定多肽对肺癌细胞和组织的亲和力、特异性。结果ELISA结果显示,随机挑选的20个噬菌体单克隆中,1个对A549具有很强亲和力。测序获得多肽,命名为zp2。化学合成多肽zp2。竞争抑制、细胞免疫荧光和组织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多肽zp2与肺癌细胞A549及肺癌组织特异性结合。结论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与肺癌细胞A549特异性结合的多肽,为肺癌诊断及治疗药物的研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潘琴[9](2009)在《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及鉴定肺癌特异性结合多肽》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致死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之一[1],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两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80%。由于肺癌起病隐匿,肺癌的筛查和治疗方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患者出现症状时多为晚期,预后较差,肺癌的5年存活率仅为13%;80%的患者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而肺癌的早期诊断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达60%~90%[2]。因此,积极寻找肺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是提高肺癌治疗效果的根本所在;同时,对于中晚期肺癌,加速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是克服当前肺癌化疗高毒、低疗效的有效手段。目的:以肺癌细胞A549为研究目标,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与肺癌特异性结合的多肽,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首先,我们将肺癌细胞A549接种于裸鼠体内,待其荷瘤成功并增殖到一定程度,采用体内噬菌体肽库展示技术,将肽库静脉注射入荷瘤裸鼠体内,然后筛选与肺癌组织特异性结合的含外源多肽的噬菌体,经过3轮体内筛选。然后,随机挑取一批第3轮筛选后的噬菌体单克隆,采用ELISA及细胞免疫化学鉴定噬菌体对肺癌细胞A549的亲和力。挑取阳性克隆扩增,按照分子克隆上的方法提取噬菌体单链DNA,送测序公司进行序列测定,根据测序结果获得各噬菌体外源多肽的核苷酸序列,对获得的多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接下来进行多肽的特异性鉴定,首先,通过化学合成多肽并标记荧光FITC。然后,利用荧光标记多肽鉴定多肽与肺癌细胞及组织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体内分布等。利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多肽对肺癌细胞A549、NCI-H1299、肝癌细胞7402、HepG2、肺正常细胞WI-38、肝正常细胞LO2的亲和力。利用组织免疫荧光鉴定多肽对肺癌组织、肺正常组织的结合。利用荧光多肽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实验鉴定多肽在荷瘤裸鼠的靶向性分布。结果:经3轮体内筛选,噬菌体在肿瘤组织中富集了104倍。随机挑取第3轮筛选后的30个噬菌体单克隆,分别命名为phage-1、phage-2、…,phage-30,采用ELISA鉴定噬菌体对肺癌细胞A549的亲和力,成功获得了对A549有较高亲和力噬菌体克隆27个,其中,P/N > 2.5以上的有17个克隆,而在上述17个克隆中,P/N > 3.0的克隆有4个,分别是phage-1、phage-12、phage-14和phage-20,同时,细胞免疫化学鉴定这4个克隆对A549的亲和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AB染色呈显着阳性。将ELISA鉴定后的P/N > 2.5的噬菌体克隆共17个扩增,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获得噬菌体外源多肽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有14个噬菌体克隆分别插入了6条不同的外源多肽核苷酸序列,分别命名为zp1, zp2, zp3, zp4, zp5, zp6,另外还有3个噬菌体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其外源多肽序列丢失(空噬菌体)。测序结果显示多肽zp2重复频率最高,达到50%,且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在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其功能也属未知,故我们拟对多肽zp2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化学合成多肽zp2全长,并标记荧光FITC(zp2-FITC)。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zp2-FITC对肺腺癌细胞A549具有较强亲和力,并且也发现,其对肺鳞癌细胞NCI-H1299同样有较强亲和力,对肝癌细胞7402、HepG2的结合较弱,但对肺正常细胞WI-38、肝正常细胞LO2亲和力不强。组织免疫荧光实验显示,zp2-FITC对临床肺癌组织的结合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裸鼠体内分布实验显示,zp2-FITC在荷瘤裸鼠肿瘤部位分布较多,有较好的靶向性,其次,在肝脏、肾脏组织也有分布,可能与其是主要的代谢器官有关,但是在裸鼠大脑、心脏、肺脏等正常组织未见及分布。结论:(1)成功建立了裸鼠荷瘤模型;(2)利用上述模型,在体内成功筛选出与肺癌组织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3)利用ELISA和细胞免疫化学鉴定出27个噬菌体单克隆对A549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4)经过DNA测序,获得了6条多肽序列,分别命名为zp1、zp2…zp6,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zp2尚未见研究报道,本课题对zp2进行了系统研究;(5)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和组织免疫荧光鉴定了多肽zp2对人肺癌细胞、组织具有较高特异性和亲和力,裸鼠体内分布实验显示多肽zp2具有显着的肿瘤靶向性。(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期刊2009-05-01)
阳艳丽,王自正[10](2008)在《噬菌体展示技术体内筛选小鼠肾脏特异性多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噬菌体随机多肽文库对小鼠进行体内筛选,获得小鼠肾脏血管特异性多肽。方法将噬菌体多肽文库经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循环10 min后进行心脏灌注,收获小鼠肾脏,经过洗涤研磨后得到与肾脏血管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该噬菌体体外扩增后被用于下一轮筛选,叁轮筛选后随机挑取24个阳性噬菌体克隆送测序,并分析这些序列之间的共同序列。结果经过叁轮筛选,特异性结合于小鼠肾脏血管的噬菌体得到富集,测序结果显示多肽序列VSASYHR出现的概率最大(62.5%),其次为GQWGARG(25.0%)。结论利用噬菌体多肽文库对小鼠进行体内筛选可以得到小鼠肾脏血管特异性多肽。(本文来源于《东南国防医药》期刊2008年04期)
噬菌体体内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通过体内筛选的方法得到能够和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特定结合起来的小分子多肽。方法:将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接种于裸鼠体内,制备膀胱癌荷瘤裸鼠模型。经荷瘤裸鼠尾静脉将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注入其体内,筛选可同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噬菌体。经过叁轮体内筛选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噬菌体在体内肿瘤及各组织的分布情况,同时随机挑取叁十个单克隆噬菌体,运用酶联免疫法观察噬菌体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亲和力大小。将阳性表达的噬菌体DNA提取出来,并进行序列测定,推算出插入多肽的氨基酸序列,通过软件库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多肽通过固相合成法合成,并标记荧光素异硫氰酸成为荧光探针。MTT法检测多肽及荧光探针对BIU87细胞的毒性。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术和流式细胞术鉴定荧光探针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的亲和性。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鉴定荧光探针对膀胱肿瘤患者病理组织的特异性。结果:1环七肽库经尾静脉注射入荷瘤裸鼠体内,噬菌体滴度及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着筛选逐轮进行,噬菌体在荷瘤裸鼠的膀胱肿瘤组织中出现明显富集,当筛选到第叁轮结束时,回收率是首轮筛选结束后的4.334×102倍;肝脏与肾脏组织因血管丰富、代谢速度快等特点,可以非特异的吸附大量噬菌体肽库,而膀胱、肺与肌肉组织只有少量噬菌体肽库结合。2体内筛选叁轮结束后,随机挑取叁十个蓝色单克隆噬菌体,利用酶免法初步检测单克隆噬菌体对BIU87细胞的亲和力,结果显示:共有二十四个单克隆噬菌体亲和力≥2,是阳性表达的噬菌体克隆,阳性率达80%,其中有十个单克隆噬菌体亲和力≥5,将其扩增并对DNA进行提取、测序、翻译,共获得叁条序列:CSSPIGRHC(8/10)、CTMSNLKGC(1/10)及CNNVLSQMC(1/10)。将重复率最高的多肽序列CSSPIGRHC命名为NYZL1,运用Ex PASy/Prot Param、NCBI/BLAST等数据库分析,上述序列之间没有同源性,NYZL1与目前所知的基因和蛋白没有发现同源性,且国内外文献均没有相关报道。3固相合成NYZL1及FITC-NYZL1,并与BIU87细胞孵育,PBS作空白对照,观察多肽及荧光探针对BIU87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多肽及荧光探针在~100μmol/L浓度范围内孵育细胞24小时,对BIU87细胞的增殖及活性无影响,同时表明荧光标记物FITC不会破坏多肽NYZL1的分子构象。4将FITC-NYZL1及FITC-sv NYZL1与BIU87细胞孵育,PBS作空白对照,使用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其结合情况,结果表明FITC-NYZL1在BIU87细胞上有高富集荧光亮点,且均匀结合于细胞质与细胞核中,表明FITC-NYZL1与BIU87细胞具有亲和力和特异性。5将FITC-NYZL1及FITC-sv NYZL1与BIU87细胞孵育后流式细胞仪观察,结果显示FITC-NYZL1与BIU87细胞结合的荧光强度值为53.1925±1.35,FITC-sv NYZL1与BIU87细胞结合的荧光强度值为15.17±1.06,PBS空白对照荧光强度值为6.67±0.10,P<0.01,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表明FITC-NYZL1与BIU87细胞具有亲和力和特异性。6将FITC-NYZL1、FITC-sv NYZL1分别孵育膀胱肿瘤患者病理组织及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石蜡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在膀胱肿瘤组织切片中,FITC-NYZL1组荧光富集度高,平均荧光强度为1974.04±407.57,FITV-sv NYZL1组荧光很弱,平均荧光强度为140.07±178.23,而在癌旁正常膀胱组织切片中,两组荧光显示都很弱,平均荧光强度值分别为349.27±46.29、155.79±143.37,表明FITC-NYZL1能特异性的结合于膀胱肿瘤组织,且亲和力高。结论:本次实验快速有效的构建了BIU87细胞荷瘤裸鼠模型,通过体内筛选获得了能够与膀胱肿瘤细胞特定结合的多肽NYZL1,并进一步证实FITC-NYZL1对膀胱尿路癌细胞及组织的特异性,显示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IU87细胞表面有多肽NYZL1的特异性结合位点。多肽NYZL1可能成为膀胱癌相关抗原的新配体,为诊断早期膀胱癌和靶向性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噬菌体体内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浩.应用噬菌体展示肽技术筛选尘螨变应原B细胞表位模拟肽及其体内外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2].罗俊茜.噬菌体展示技术体内筛选人膀胱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肽[D].山西医科大学.2015
[3].罗俊茜,张帆,杨晓峰.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膀胱癌特异性结合肽[C].第十四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论文集.2015
[4].罗俊茜,张帆,杨晓峰,罗芳,刘杰昊.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膀胱癌特异性结合肽[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
[5].靳静.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ZZ1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内具抗菌活性噬菌体筛选方法的建立[D].郑州大学.2014
[6].李淑杰.抗PeroxiredoxinⅠ肺腺癌噬菌体抗体的筛选及其在荷人肺腺癌裸鼠体内抑瘤作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
[7].李淑杰,罗弋,庞华,李少林,樊春波.抗PeroxiredoxinⅠ肺腺癌噬菌体抗体的筛选及其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8].潘琴,石磊,潘雪刁,冯冰虹,巫玮.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及鉴定肺癌特异性结合肽[J].免疫学杂志.2010
[9].潘琴.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及鉴定肺癌特异性结合多肽[D].广东药学院.2009
[10].阳艳丽,王自正.噬菌体展示技术体内筛选小鼠肾脏特异性多肽[J].东南国防医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