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流论文_刘启元,郭飚,陈九辉,李昱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幔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幔,岩石圈,重力场,层析,玄武岩,重力,地中海。

地幔流论文文献综述

刘启元,郭飚,陈九辉,李昱[1](2017)在《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拆沉及上地幔流:多尺度地震走时层析成像的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汶川地震成因的广泛深入的研究。Hubbard and Shaw(2009)认为龙门山断裂的变形方式及汶川地震的成因主要是上地壳的缩短,从根本上否定了Royden et al.(2008)提出的汶川地震的主因来自下地壳流导致的地壳垂向增厚。Guo et al.(2013)则根据反射地震的数据认定全地壳尺度的倾斜挤出和水平算短(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4: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期刊2017-10-15)

Mullen,E,K,Weis,D,夏群科[2](2015)在《Cascade弧北部平行海沟的地幔流:来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带是研究地幔对流的重要窗口。二维模型显示,大洋板块俯冲时会因粘滞作用带动上覆地幔,诱发地幔楔流动。而叁维空间中,地震波的各向异性、3D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都显示,俯冲带地幔流动情况非常复杂。由于原始弧岩浆能代表地幔楔的组成,因此可以从弧岩浆地球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化上直接反应地幔楔的流动模式。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者Emily Mullen和Dominique Weis最近重新对Cascade弧北部近平行于弧方向的(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5年03期)

王椿镛,常利军,刘琼林,Lucy,M,Flesch[3](2012)在《华南地块下方活动地幔流的地震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表面最高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表变形。不少学者对两大板块之间南北缩短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对升高地形的重力效应进行了研究和数值模拟。然而,至今人们并未对块体向东挤出和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弯曲变形的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青藏高原东南部与华南地块相邻,(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2》期刊2012-10-16)

G.Stadler,M.Gurnis,C.Burstedde,L.C.Wilcox,L.Alisic[4](2011)在《板块构造与地幔流的动力学:从局部尺度到全球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块构造受控于集中在板块边界的推动力和阻力,然而由观测资料所约束的高精度全球地幔流模型仍面临着计算上的挑战。我们利用最新的自适应网格细化算法,将板块边界的分辨尺度下降到1km,通过分析相接板块的运动,在并行计算机上模拟全球地幔流。在上地幔中,当消减板块向下俯冲时,往往会产生弧后扩张和板片回退现象。下地幔中冷的热异常通过狭窄的高粘性的板块与洋壳相耦合,导致洋壳运动速度的下降。在海沟区域,弯曲岩石层内的粘性耗散占整个岩石层和地幔总耗散的5%至20%。(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1年05期)

胡基伟,杨顶辉,宋海斌[5](2010)在《张裂大陆边缘地幔流模型及其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有台西南、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拥有巨大的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目前海洋深水区油气勘探已经成为新的热点,所以研究张裂大陆边缘的形成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叁次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7)

邓晋福,Martin,F,J,Flower,苏尚国[6](2004)在《地中海地区明显反差的岩石圈变形与岩浆活动的共存: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幔流的响应与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4年参加意大利举行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以及会后参加的野外地质考察期间学习和了解到的许多新成果,阐述了地中海地区明显反差的岩石圈变形和岩浆作用的共存,及其随时间的同步—同方向迁移,提出了陆 陆碰撞过程中地幔流的初步工作模型。(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4年04期)

CecilyJ.Wolfe,杨金玉[7](1998)在《东太平洋海隆MELT实验区域剪切波分解现象的地幔流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剪切波在快速扩张着的东太平洋海隆两侧产生分裂的现象已由MELT(地幔电磁和层析X射线摄影法)实验中的海底地震仪记录上的SKS,SKKS相位所测量到了。快速剪切波的偏振方向与扩张方向相平行,快慢剪切波之间的延迟时间在海隆两侧不对称分布,并且太平洋板块上...(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动态》期刊1998年09期)

夏克文[8](1994)在《重力场与地幔流应力场》一文中研究指出视地幔为牛顿粘滞层状流体,根据流体力学导出地幔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并以此通过对重力场和岩石圈底面地幔流应力场的研究,得到两种力场的重要关系,从而获得利用地面或卫星重力资料确定岩石圈底面地幔流应力场的新公式。文中从详细推导到结论分析说明了该公式克服了Runcorn模式的叁个缺陷。(本文来源于《青海地质》期刊1994年01期)

夏克文[9](1993)在《利用卫星重力资料探讨地幔流应力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内部物质密度的分布决定了地球表面及外空的重力场。卫星测量地球重力场包含着地球外部和内部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它有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直接使用重力异常或大地水准面异常;二是由重力球谐系数建立地下流体动力学方程,计算岩石圈底面的地幔流应力场,从应力场的分布探讨板块构造有关问题,文中根据Rapp81卫星重力模型资料,从新的地幔流应力场计算模式出发,实算了中国及邻区岩石圈底面的地幔流应力场。通过分析应力场与区域构造或板内构造的关系,指出了区域构造或板内构造受地幔流应力的控制,地幔流应力是重要的构造驱动力,它为人们探讨地壳构造以及大油气田形成的地质控制因素的力源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石油仪器》期刊1993年04期)

夏克文,潘作枢[10](1993)在《岩石圈底面地幔流应力计算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地幔是牛顿粘滞层状流体出发,根据流体动力学推导出重力扰动位和岩石圈底面地幔流应力场的基本关系;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资料将重力扰动位两个水平导数T_z、T_y,向下延拓到岩石圈底面处,从而得到岩石圈底面地幔流应力计算新模式。(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1993年02期)

地幔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俯冲带是研究地幔对流的重要窗口。二维模型显示,大洋板块俯冲时会因粘滞作用带动上覆地幔,诱发地幔楔流动。而叁维空间中,地震波的各向异性、3D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都显示,俯冲带地幔流动情况非常复杂。由于原始弧岩浆能代表地幔楔的组成,因此可以从弧岩浆地球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化上直接反应地幔楔的流动模式。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者Emily Mullen和Dominique Weis最近重新对Cascade弧北部近平行于弧方向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幔流论文参考文献

[1].刘启元,郭飚,陈九辉,李昱.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拆沉及上地幔流:多尺度地震走时层析成像的结果[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4: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2017

[2].Mullen,E,K,Weis,D,夏群科.Cascade弧北部平行海沟的地幔流:来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证据[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5

[3].王椿镛,常利军,刘琼林,Lucy,M,Flesch.华南地块下方活动地幔流的地震学证据[C].中国地球物理2012.2012

[4].G.Stadler,M.Gurnis,C.Burstedde,L.C.Wilcox,L.Alisic.板块构造与地幔流的动力学:从局部尺度到全球尺度[J].世界地震译丛.2011

[5].胡基伟,杨顶辉,宋海斌.张裂大陆边缘地幔流模型及其数值模拟[C].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叁次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6].邓晋福,Martin,F,J,Flower,苏尚国.地中海地区明显反差的岩石圈变形与岩浆活动的共存: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幔流的响应与表现[J].现代地质.2004

[7].CecilyJ.Wolfe,杨金玉.东太平洋海隆MELT实验区域剪切波分解现象的地幔流解释[J].海洋地质动态.1998

[8].夏克文.重力场与地幔流应力场[J].青海地质.1994

[9].夏克文.利用卫星重力资料探讨地幔流应力场[J].石油仪器.1993

[10].夏克文,潘作枢.岩石圈底面地幔流应力计算新模式[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

论文知识图

因圆l2口困,民t;目60l}m图6国7国4-18 大兴安岭火山岩 Ce/Pb-Ce 变化图岩石圈定义示意图滇西地区新生代多金属成矿模式简图思茅微陆块新生代玄武岩Ta-Th-Hf/3图...雄村矿区火山-侵入岩εNd-I(Sr)

标签:;  ;  ;  ;  ;  ;  ;  

地幔流论文_刘启元,郭飚,陈九辉,李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