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明中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明代,吴中,松江,骈文,家系,诗坛,左传。
明中叶论文文献综述
余焜[1](2019)在《明中叶异象频发及其因素探微——以成化、弘治时期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异象的出现通常与时下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由此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文化内涵。处于承平时代的成化、弘治两朝,是明代历史上各类异象最为频发的时期,各类天变、物异、神鬼论调纷然杂出。这些异象的出现是天气变异和社会文化变动产生的结果,反之又是明中叶政治气象、时人心态和社会文化变迁最明显的表征。对异象频繁滋生及其促成因素进行探讨,除了自然因素外,我们亦可从中窥见处于明代社会变迁重要时期的成化、弘治两朝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气的特点及其转变。(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贺玉洁[2](2019)在《明中叶江南骈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世以来,凡论骈文者,大多以为骈文至明则了无足观。但明代骈文的创作与批评却有着为人所忽视的丰富性与承上启下的时代性。明代骈文的发展与吴中文学的兴起与繁荣密切相关。作为六朝文学的发祥地,吴中本就奄有六朝之文统。与文学复古运动桴鼓相应,这些学问博雅、文采绮丽的江南士子标榜六朝与骈体,开启了骈文的新纪元。本文拟采取地域文学视角对明中期以吴中为腹地的江南地区骈文做一研究。明代骈文史的建构必须依据文本的探析才能彰显其脉络与意义。本文将以文献考订为基础,努力把个案研究、历史脉络的分析与整体系统的思考相结合,通过微观的探索、宏观的统筹和条理的分梳,在文献细度与文本考证的基础上,对明中叶江南骈文做一系统、深入的探索。全文主体分上、下编,凡六章。上编梳理弘治元年至万历初年这百余年间江南的骈文书写史。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骈文创作置于风起云涌的文学复古思潮之下,侧重探讨创作主体与地域传统、时代思潮之间的多向互动,并按时序将此期骈文创作的发展分为叁章:第一章为树立文统期。弘治至正德年间,以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为代表的吴中骈文作家经过内部的自我变革与主流复古思潮的论辩,在师古与自新的徘徊与蜕变中,最终确立了偏好六朝、不废秦汉的文章观,形成了骈散兼宗的文体观念与文质彬彬的创作理念。第二章为创作繁荣期与价值重理期。正德末至嘉靖中叶,江南地区普遍流行骈文创作,局面繁荣,以黄省曾、皇甫汸为代表的江南文士对骈文的审美追求,已发展为理性的自觉与创作的自信。第叁章为总结新变期。嘉靖后期至万历初年,江南骈文的创作朝向纵深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总结表现为王世贞对弘、嘉以来的骈文创作进行了全面反思与批评,新变则体现在骈文创作的地域范围渐趋扩散以及骈俪技法对其他文体的渗透。下编探索辨体类文章总集与四六选本中的骈文批评。第四章以《文章辨体》、《文体明辨》为中心,力求揭示明代古学复兴前后辨体学视野下骈文的生存背景、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探讨明代骈文选本的兴起。成书于嘉靖末年的《尧山堂偶隽》、万历十五年的《词致录》可分别视为明四六选本的滥觞之作与典型之作,为万历年间江南地区骈文选本的繁荣导夫先路。第六章探究四六启文的繁荣及其社会功能。明中晚期,四六启在社会上的应用越发频繁,且在官场应酬、日常交际中扮演着不可废替的重要角色。选取《古今濡削选章》、《启隽类函》、《四六灿花》为范本加以探讨,以期从中透视出中晚明以四六启文为代表的骈文创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内蕴。总之,明前期文学与文化虽然在整体上呈式微之势,但骈文书写在江南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并随着江南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六朝初唐派的兴起,发展为明代中叶的重要文学现象与江南才子的主要书写手段。江南骈文书写的繁荣引发了对骈文理论的重新董理,推动了骈文选本的编撰潮流,这些共同奠定了明清两代骈文发展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子初[3](2019)在《明中叶心学《左传》研究中的二趋向——以季本、湛若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中叶心学在《左传》研究上有季本、湛若水代表的两种倾向,季本发展了王守仁直觉解经的观点,将《春秋》看做孔子脱离旧史的独创,以自己设定的孔子直书标准去取左氏其事其义;湛若水将《春秋》看做旧史的标题,继承《左传》史学义例的部分而排斥其引申字例的部分,在叙事上呈现左氏叙事和义理为本并重的二元倾向。二人以《左传》解经的不同路径是其心学观点的反映。心学在《左传》解经上的分歧体现出,以史解经既是《春秋左传》学发展的方向,同时其自身也需要义理以外的科学方法的更新。(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Z1期)
邓庆平[4](2019)在《边军与明中叶北部边镇的社会秩序——以《赵全谳牍》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隆庆和议"是明蒙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重大事件,作为开放互市和交换把汉那吉的条件,明廷得到了俺答汗缚献的"中国叛逆"赵全等人,《赵全谳牍》正是明廷对诸犯的审讯记录。谳牍对赵全等人身份和出边经过的记述,展现出明中叶大同一带边军的生存境遇和生计活动。边镇地区复杂的军事体制、边军身份和族群界限的流动性、长期存在的明蒙私市贸易传统、边军的生存困境、秘密宗教的民间传播,构成了明中叶北部边镇社会秩序和结构性问题的主要内容。抛开传统的游牧民族南侵与明蒙关系的解说框架,以上内容也是理解明代"北虏"问题不可或缺的区域社会历史脉络。(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周潇[5](2018)在《李攀龙对明中叶山东诗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攀龙是继边贡之后的又一位山东籍文坛巨匠,作为"后七子"诗社领袖,他对嘉靖后期山东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通过结识志同道合的山东进士,推动了第二次复古运动的诞生;二是积极奖誉揄扬济南同乡,促进了"历下诗派"的兴盛;叁是一批私淑瓣香或交往唱和的文人士子宗尚其主张,壮大了复古力量,扩大了复古运动的影响。最终在嘉靖后期诗坛上,一批优秀的山东诗人崭露头角,绽放异彩,也使山东在北方诗坛的地位日益显要。(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康格温[6](2018)在《江南为何会在明中叶兴起筑园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明初的严格规定,明中叶后政令逐渐松疲,在商业发达、以奢侈相竞的社会氛围中,兴筑园林逐渐蔚为一时风尚。如《万历野获编》中记:都下园亭相望,然多出戚畹勋臣以及中贵,大抵气象轩豁,廓庙多而山林少,且无寻丈之水可以游泛。……豪贵家苑囿甚伙,并富估豪民,列在郊诉杜曲者,尚俟续游。盖太平已久,但能点缀京华即佳事也。由"园亭相望"句,可推知当时园林的兴盛繁多,而其中的筑园者(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8年22期)
何朝晖,李萍[7](2018)在《明中叶刻书的劳动力配置、刊版效率与刻工工作方式——以顾氏奇字斋《类笺唐王右丞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嘉靖间无锡顾起经奇字斋刻《类笺唐王右丞集》,保留了关于刊刻进度、生产周期、雇佣劳动力等方面的丰富信息。论文以该书为例,探讨了明中叶书籍刊刻中不同工种的配置比例,书版的刊刻效率,以及刻工的工作方式。认为书中保留的印刷劳动力信息虽然较为完整,但并不能体现当时典型的劳动力配置比例;刻书过程中刊版效率存在较大波动,但部分刻工在全力投入的阶段刊版效率与其他文献的记载大体吻合;奇字斋与刻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是松散的,刻工同时还为其他出版者工作,刻工承接刻书任务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该书提供的信息可一窥明中叶刻书作坊运作的方式与刻工的从业状态。(本文来源于《大学图书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邱永志[8](2018)在《国家“救市”与货币转型——明中叶国家货币制度领域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前,称量银已在明中叶的中国社会渐成广泛流通之势,这首先应归因于国家货币制度和祖例政策的接连失败,但其背后有着显见的市场机制。正统中后期,在经历了之前政府的大力救钞举措后,宝钞在低值层面稍有起色,但正景之际的政治变乱严重冲击了宝钞体制。与此同时,铜钱与实物货币实际并主要支撑着基层的市场交易。然而,明廷囿于祖宗成例依然限制并打压铜钱,国家认可的制度性货币逐步陷于真空状态。随着商业的恢复和市场的拓展,长期通货紧缩的局面无法避免。面对市场上通货不足的局面,国家与市场俱做出了反应。国家"救市"的做法为:先解禁铜钱,而后整顿钱钞法,禁止私铸,乃至不断重开铸局,却连连受挫。市场的反应则步步先于国家:民间挑拣私铸之风很早兴起,物价逐步抬升,继而私铸钱泛滥成灾、难以禁治。劣币竞择的格雷欣法则现象在景泰至嘉靖时期的中国社会达到了极致性的呈现。最终,源于民间的稳定通货白银因需求进入市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之势。行钱地区多出现"银进钱退"的现象,但并未完全替代铜钱;未行钱地区,白银及多种实物货币充斥。货币流通在地域上依然呈现分割化、细碎化等欠深度整合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王照宇[9](2018)在《明中叶古书画鉴藏家华夏家系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夏是明代中叶的江南古书画鉴藏大家,因其藏品数量丰赡,且质量较高,又与当时名流多有交谊,时有"江东巨眼"之誉。限于史料所限,华夏的生卒年及其家系等问题一直混淆不清,难以厘清。本文借助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地方文献《华氏文库》系列影印家谱丛书以及华氏后人捐献的文物等材料,对于华夏的家系、生卒年以及家庭等问题进行研究,厘清了与华夏有关的基本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叶晔[10](2018)在《严嵩与明中叶上层文学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前享有很高文学声望的诗人严嵩,身后因其奸臣的政治身份,在明代文学史中处于失声的状态。其实,严嵩的文学研究价值,并不在具体的诗歌造诣,而在他作为正德文坛新秀和嘉靖文坛领袖,在整个明中叶上层文学秩序变动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于重新认识奸臣与诗人这两种身份的典型意义。他早年游离于茶陵派与"前七子"之间的文学经历,为他晚年持文柄及处理台阁与"后七子"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而他晚年对"文柄"与"史权"的态度,又迥异于徐阶、王世贞等人的常规思维。但他对日渐勃兴的公众文学世界中庶民书写之力量,未有足够的重视,以致一些异见文人借戏曲、小説等俗文学的书写,绕过传统的史官之笔,完成了对严嵩奸臣形象的塑造。此为文学媒介变革对古代上层文学秩序与权力的重大冲击,嘉靖、万历年间正是关键之节点。(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史论丛》期刊2018年03期)
明中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世以来,凡论骈文者,大多以为骈文至明则了无足观。但明代骈文的创作与批评却有着为人所忽视的丰富性与承上启下的时代性。明代骈文的发展与吴中文学的兴起与繁荣密切相关。作为六朝文学的发祥地,吴中本就奄有六朝之文统。与文学复古运动桴鼓相应,这些学问博雅、文采绮丽的江南士子标榜六朝与骈体,开启了骈文的新纪元。本文拟采取地域文学视角对明中期以吴中为腹地的江南地区骈文做一研究。明代骈文史的建构必须依据文本的探析才能彰显其脉络与意义。本文将以文献考订为基础,努力把个案研究、历史脉络的分析与整体系统的思考相结合,通过微观的探索、宏观的统筹和条理的分梳,在文献细度与文本考证的基础上,对明中叶江南骈文做一系统、深入的探索。全文主体分上、下编,凡六章。上编梳理弘治元年至万历初年这百余年间江南的骈文书写史。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骈文创作置于风起云涌的文学复古思潮之下,侧重探讨创作主体与地域传统、时代思潮之间的多向互动,并按时序将此期骈文创作的发展分为叁章:第一章为树立文统期。弘治至正德年间,以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为代表的吴中骈文作家经过内部的自我变革与主流复古思潮的论辩,在师古与自新的徘徊与蜕变中,最终确立了偏好六朝、不废秦汉的文章观,形成了骈散兼宗的文体观念与文质彬彬的创作理念。第二章为创作繁荣期与价值重理期。正德末至嘉靖中叶,江南地区普遍流行骈文创作,局面繁荣,以黄省曾、皇甫汸为代表的江南文士对骈文的审美追求,已发展为理性的自觉与创作的自信。第叁章为总结新变期。嘉靖后期至万历初年,江南骈文的创作朝向纵深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总结表现为王世贞对弘、嘉以来的骈文创作进行了全面反思与批评,新变则体现在骈文创作的地域范围渐趋扩散以及骈俪技法对其他文体的渗透。下编探索辨体类文章总集与四六选本中的骈文批评。第四章以《文章辨体》、《文体明辨》为中心,力求揭示明代古学复兴前后辨体学视野下骈文的生存背景、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探讨明代骈文选本的兴起。成书于嘉靖末年的《尧山堂偶隽》、万历十五年的《词致录》可分别视为明四六选本的滥觞之作与典型之作,为万历年间江南地区骈文选本的繁荣导夫先路。第六章探究四六启文的繁荣及其社会功能。明中晚期,四六启在社会上的应用越发频繁,且在官场应酬、日常交际中扮演着不可废替的重要角色。选取《古今濡削选章》、《启隽类函》、《四六灿花》为范本加以探讨,以期从中透视出中晚明以四六启文为代表的骈文创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内蕴。总之,明前期文学与文化虽然在整体上呈式微之势,但骈文书写在江南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并随着江南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六朝初唐派的兴起,发展为明代中叶的重要文学现象与江南才子的主要书写手段。江南骈文书写的繁荣引发了对骈文理论的重新董理,推动了骈文选本的编撰潮流,这些共同奠定了明清两代骈文发展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中叶论文参考文献
[1].余焜.明中叶异象频发及其因素探微——以成化、弘治时期为中心的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贺玉洁.明中叶江南骈文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王子初.明中叶心学《左传》研究中的二趋向——以季本、湛若水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
[4].邓庆平.边军与明中叶北部边镇的社会秩序——以《赵全谳牍》为中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周潇.李攀龙对明中叶山东诗坛的影响[J].东方论坛.2018
[6].康格温.江南为何会在明中叶兴起筑园风尚[J].意林文汇.2018
[7].何朝晖,李萍.明中叶刻书的劳动力配置、刊版效率与刻工工作方式——以顾氏奇字斋《类笺唐王右丞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
[8].邱永志.国家“救市”与货币转型——明中叶国家货币制度领域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
[9].王照宇.明中叶古书画鉴藏家华夏家系考[J].中国美术研究.2018
[10].叶晔.严嵩与明中叶上层文学秩序[J].中华文史论丛.2018
论文知识图
![5一, 8 =明 > 仇英 5清明上河图 6 卷 (...](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072655.nh0163&suffix=.jpg)
![越州本《周礼疏》刀法对比](/uploads/article/2020/01/05/79c6e877dbbbbd93c894a59c.jpg)
![1.口安政文《黄巧楼立轴》(上海博物...](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5305176.nh0014&suffix=.jpg)
![明中叶长叁角地区主要商路图](/uploads/article/2020/01/05/a2f1db98e1068c51435536ab.jpg)
![潜口民宅-歙县古民居](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R20081200200048710001&suffix=.jpg)
![明中叶后军费支出在中央政府支...](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JJXU2010030030014&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