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河流域论文-崔伟财

白沙河流域论文-崔伟财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沙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OPMODEL模型,白沙河流域,径流模拟,洪水预报

白沙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崔伟财[1](2019)在《TOPMODEL模型在白沙河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龙门山断裂带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山洪灾害严重,本文选取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白沙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以白沙河流域DEM数据为基础提取河网和相应的地形指数ln(α/tanβ),并运用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白沙河流域的居民分布概况,构建TOPMODEL模在研究区的洪水预报水文模型,选取流域内实测逐日平均资料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以洪峰相对误差、峰现时差、确定性系数为指标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率定期和验证期洪水预报合格率均大于60%,平均确定性系数大于0.62,均达到丙级预报精度,满足预报要求,表明TOPMODEL模型适用于白沙河流域洪水径流模拟。(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9期)

董洁平,凌尚[2](2019)在《一维稳态模型与LDC法计算白沙河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白沙河水质污染呈不断上升趋势。对白沙河流域水环境容量进行准确预测,是开展白沙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前提。文章采用一维稳态模型和LDC法分别计算了白沙河流域水环境容量和TMDL,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DC法能够更准确的反应流量与水环境容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预测精度高;在枯水年秋季和特枯年秋冬季,LDC计算结果低于一维稳态模型计算结果,而其余水文年则相反,且差距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为高效利用白沙河流域的水环境容量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1期)

乔建平,王萌,吴彩燕,樊晓一[3](2018)在《汶川地震扰动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以都江堰白沙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风险区划、风险概率、风险受损率、风险防御工程效益4要素,以汶川大地震极震扰动区的都江堰白沙河为研究区,开展了典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风险综合评估研究,建立了综合要素评估模型。评估结果显示,高、较高风险区面积占全区的15.76%;在大暴雨条件下,发生风险的概率>0.85;占全区65%固定资产的风险受损率>1;当进行有效工程治理后风险损失将得到折减,高风险区为37%,较高风险区为32%。综合要素评估法能够更准确预测评估区可能遭受的损失情况,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文静,吴彩燕[4](2017)在《基于GIS的信息量模型的白沙河流域滑坡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沙河流域为例进行了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岩性、高程、坡度和坡向5个评价因子,建立了基于GIS的信息量模型,解决了存在于评价过程中定性因素定量化处理不够客观的问题。用自然断点法将结果划分成20.0%的高危险区、31.0%的中危险区、26.4%的低危险区以及22.6%的极低危险区。经过验证得到实际滑坡危险性程度与评价结果基本相符,表明将GIS与信息量模型用于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向龙,陈宁生,李俊[5](2016)在《震后白沙河、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治理效果分析——以四川都江堰市叁合场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龙溪、白沙河流域泥石流灾害频发,为更好地防治这两个流域的泥石流灾害,评估已有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叁合场沟位于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地震引发沟内山体发生了大规模的滑坡和崩塌,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对叁合场泥石流沟流域现场调查及对该沟"稳+拦"泥石流灾害治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沟防治工程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工程采取的以拦挡为主的治理措施并未取得预期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寿命。针对防治工程的治理现状和震后叁合场泥石流沟的特点,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在该流域治理泥石流灾害时采取以排导工程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工程体系。(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6年23期)

曾特林[6](2016)在《基于GIS的白沙河流域滑坡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是山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现象,随着山区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反复发生、难以治理,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增无减,滑坡防灾减灾成为山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滑坡风险评价由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构成,是科学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受空间数据获取和评估方法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危险性、易损性评价主要存在精细化程度低、主观依赖性强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小流域滑坡灾害着手,通过成灾体系分析,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空间建模等,对白沙河流域进行了基于200×200格网单元的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建立了白沙河流域滑坡危险评价指标体系。从滑坡灾害成灾过程全面考虑影响因子,再进行分类和因子分析,从而得到不冗余而完善的指标系统。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白沙河流域滑坡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利用GIS技术完成危险性区划与统计分析,并使用遥感解译方法对危险评价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3.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白沙河流域的人口数据进行建模,通过野外实地验证其精度,平均误差为10.88%,得到易损性评价中的人口指标;4.分析白沙河流域的人均GDP与其土地利用类型占地面积的曲线关系,择优提取曲线模型,得到易损性评价中的经济指标;5.提出一种改进的函数转换计算易损度值,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计算方法加以验证,得到白沙河流域平均易损度值区间为[0.40,0.99],平均易损度为0.71。利用GIS技术进行了易损性区划和统计分析。6.利用危险性评价结果及易损性评价结果,对白沙河流域滑坡进行了风险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及分析,得到研究区各行政区内不同等级风险度分布面积。其结果对各级政府决策、区域规划、实施防治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6-04-12)

田述军,樊晓一[7](2015)在《基于临界雨量的震后泥石流预测预报研究——以白沙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型泥石流是影响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类型,震后几年已经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白沙河流域为例,对比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后泥石流临界雨量条件,震后临界雨量比震前日雨量降低约36.0%~48.8%,小时雨强降低约20.3~52.2%;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5种雨量数据组合条件下的泥石流预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与气象部门紧密结合的当日降雨量泥石流预报等级,对于震后泥石流预测预报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曾晓丽[8](2015)在《基于数值模拟的白沙河流域干沟泥石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沙河流域位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重灾区,2009年7月17日白沙河流域遭遇强降雨,干沟暴发了一次大规模泥石流。在借鉴国内外风险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基础上,调查了白沙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干沟泥石流分区特征,利用FLO-2D软件,结合降雨量数据、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泥石流的各种流变参数,模拟“7.17”干沟泥石流发生时的运动状态,获取流体流深、流速以及堆积情况。模拟结果根据泥石流的勘察报告进行模拟参数的调整,使模拟的结果和泥石流发生的实际情况大致吻合,以此确定干沟泥石流数值模拟流体参数。本文还基于乔建平等提出的以雨强为标准的超越概率统计模型,推算得出重现期为30年、50年、100年和200年的降雨量阈值,得知“7.17”干沟泥石流为重现周期200年的情况。结合重现期为30年、50年和100年的降雨量阈值和“7.17”干沟泥石流反演得到数值模拟流体参数,分成无工程情况和有工程情况,预测干沟泥石流在重现周期为30年、50年和100年降雨情况下泥石流可能影响的范围和堆积情况。本文选取由数值模拟得到的泥石流流深和流速作为危险性评价因子,对不同降雨频率下的干沟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绘制出危险性分区图。在数值模拟得到的危险范围内,结合遥感解译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刘希林单沟易损性评价模型,得到在不同降雨频率下,有拦挡坝工程情况和无拦挡坝工程情况下干沟泥石流易损性评价结果,并绘制出易损性分区图。在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干沟泥石流风险性评价,计算了不同降雨频率下的干沟泥石流风险度,绘制出风险分区图,为当地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为地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4-10)

谢庆裕,吴凡[9](2014)在《粤去年跨市河流水质八成达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日报讯 (/谢庆裕 通讯员/吴凡)“去年全省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2.7%,其中揭阳市达标率为0,茂名市各责任断面水质不同程度下降。”广东省环保厅23日向媒体公布了2013年广东省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状况,为进一步落实(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4-06-24)

熊影,李根生,周宏伟,李明忠,何利君[10](2013)在《白沙河流域叁座地震堰塞湖治理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由滑坡物质堵江造成的堰塞湖是一种典型的次生地质灾害,存在潜在的溃坝风险,必须及时排险。结合都江堰市白沙河无人区的枷担湾、窑子沟和关门山沟3座堰塞湖的治理方案制定,对堰塞湖的安全性评价、工程治理及非工程避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可供类似流域灾害风险识别和治理设计、施工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3年07期)

白沙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白沙河水质污染呈不断上升趋势。对白沙河流域水环境容量进行准确预测,是开展白沙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前提。文章采用一维稳态模型和LDC法分别计算了白沙河流域水环境容量和TMDL,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DC法能够更准确的反应流量与水环境容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预测精度高;在枯水年秋季和特枯年秋冬季,LDC计算结果低于一维稳态模型计算结果,而其余水文年则相反,且差距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为高效利用白沙河流域的水环境容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沙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崔伟财.TOPMODEL模型在白沙河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2].董洁平,凌尚.一维稳态模型与LDC法计算白沙河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J].湖南水利水电.2019

[3].乔建平,王萌,吴彩燕,樊晓一.汶川地震扰动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以都江堰白沙河流域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

[4].文静,吴彩燕.基于GIS的信息量模型的白沙河流域滑坡危险性评价[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

[5].向龙,陈宁生,李俊.震后白沙河、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治理效果分析——以四川都江堰市叁合场沟为例[J].人民长江.2016

[6].曾特林.基于GIS的白沙河流域滑坡风险评价[D].西南科技大学.2016

[7].田述军,樊晓一.基于临界雨量的震后泥石流预测预报研究——以白沙河流域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5

[8].曾晓丽.基于数值模拟的白沙河流域干沟泥石流风险评价[D].西南科技大学.2015

[9].谢庆裕,吴凡.粤去年跨市河流水质八成达标[N].南方日报.2014

[10].熊影,李根生,周宏伟,李明忠,何利君.白沙河流域叁座地震堰塞湖治理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

标签:;  ;  ;  ;  

白沙河流域论文-崔伟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