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土壤论文_吴宇靓,王松,赵元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藏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西藏,矿区,养分,西藏自治区,根瘤菌,青藏高原。

西藏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吴宇靓,王松,赵元艺[1](2019)在《西藏多不杂矿区土壤重金属特征及环境问题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矿产开发前,充分了解矿区的土壤重金属环境特征对矿产绿色开发和合理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位于西藏改则县的多不杂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的重要矿床之一,目前已探明铜资源量达234.44万吨。本文以多不杂矿区为例,在地表选取4条剖面采集了37件土壤样品,开展了重金属元素(Cu、Pb、Zn、As、Cd、Cr、Hg)含量和pH值测试,对其中10件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形态特征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研究了多不杂矿区内地表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污染指数和形态特征,探讨了重金属元素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多不杂矿区地表为碱性土壤,7种重金属元素中,Cu在所有样品中的含量均超过GB15618-1995Ⅲ级标准;Zn、Cd仅有最大值超过Ⅲ级标准;Pb、As、Cr、Hg含量均不超标。单因子污染指数呈现出Cu>Zn>As>Cd>Cr>Pb>Hg的分布特征,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1.60,表明重金属对环境的综合影响程度较高。Cu主要以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存在,分别占48.40%和14.73%,Pb、Zn、As、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分别占90.27%、71.48%、79.59%、86.12%。Cd主要以铁锰氧化态和碳酸盐态形式存在,分别占40.05%和22.42%,Hg主要以残渣态和腐殖酸态存在,分别占40.16%和22.54%。7种重金属元素来源主要有3类:Cu、Zn、Cd、Hg源于黄铜矿的氧化淋滤;Pb、As源于黄铁矿的氧化;Cr源于岩石的自然风化。针对重金属相关的环境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建议。(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边巴卓玛,马瑞萍,卓玛[2](2019)在《不同施氮量下生物菌肥对西藏荞麦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荞麦生育状况、产量和土壤肥力对不同配施处理的响应,设计5个试验处理(A1~A5),来观察荞麦物候期、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A3处理产量最高为2376 kg/hm~2,比A1处理增产14.45%。并且同其他处理相比,A3处理荞麦株高适中、茎秆粗、分节分支数多、单株粒数多,单株粒重和千粒重表现较好。不同施氮量下施用生物菌肥与未施用生物菌肥处理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差异不显着;同清水拌种处理相比,生物菌肥拌种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适宜浓度的生物菌肥拌种荞麦,能够提高荞麦产量,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进而提高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2期)

赵津仪,莽杨丹,袁敏,王威威,薛会英[3](2019)在《西藏佩枯措湖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藏南湖泊佩枯措湖区植被和土壤的调查,分析了环湖周边土壤主要养分元素的分布特征,探讨了佩枯措湖区不同空间的土壤养分状况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佩枯措湖区土壤养分总体为贫瘠,土地的可利用程度不高。除有机质外全部速效及全效养分(P、K、N)皆处于缺乏状况,土壤偏碱性。养分元素空间分布差异大,P、K元素最为缺乏。整个湖区来看,湖尾区域的土壤养分最低。各土层各养分元素含量有差异,速效P、速效K含量随土层深度递减,且上层与中、下层差异显着,其他养分元素随土层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湖中部土壤速效养分(P、K、N)以及全N、有机质含量大于湖尾和湖首。湖尾全(P、K)含量大于湖中。根据研究结果,应根据湖区实际环境情况采用不同手段和措施开展相应的保护工作,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西藏的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9年05期)

强久卓玛[4](2019)在《西藏自治区青稞主产区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稞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主要作物,在拉萨、昌都、山南、日喀则和阿里等地区(市)种植十分广泛。而西藏自治区青稞主产区的土壤肥力决定了青稞的质量和产量,这就需要对青稞主产区土壤肥力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采取施肥对策,从而实现最终的生产目标。(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9年28期)

侯磊,任德智,周尧治[5](2019)在《西藏拉萨河流域草地土壤有机质分布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西藏拉萨河流域典型脆弱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制订该区域生态规划及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拉萨河流域上、中、下游区域共22个调查点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利用CVOR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随着草地健康状况恶化,拉萨河上游区域草地植物所属科数呈一定程度增加;中游区域草地植物所属科、属、种数均呈不同程度减少;下游区域草地、灌丛植物所属科、属、种数无规律性变化;此外,距离居民点越近,草地健康指数越低,居民点5年以下的短期围栏封育未起效果。说明海拔和人类活动均对草地健康有较大影响,可从强化村级管理和提高草地产草量方面进行干预,以提高该区域草地健康水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8期)

张景舜[6](2019)在《利用蜈蚣草植物修复西藏矿区土壤砷问题可行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砷污染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重金属污染之一,矿区附近的土壤通常会发生砷元素含量超标的现象。西藏矿产资源丰富,现在因开采矿石而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经开始显现,而其中关于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尤其是砷元素超标的问题也渐渐被人们所关注。近些年多位学者使用蜈蚣草作为植物修复土壤砷含量超标问题的手段,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作为一种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土壤中砷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这也为解决西藏地区矿区周边等土壤被砷严重污染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经过对西藏地区自然气候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后,最终得出的结论为:蜈蚣草是较适宜治理西藏土壤砷污染的植物种类。(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曹鹏熙,刘怡萱,许国琪,陈飞飞,郑恒[7](2019)在《西藏那曲地区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重要的特有种和广布种之一,是最典型的垫状植物,其独特的垫状结构和发达的根系为研究植物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相互关系提供了独特的材料。以西藏那曲地区4个样点的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分析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osthoc检验,筛选不同样点根际土壤菌群差异物种,利用CCA典型分析根际土壤菌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并基于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绘制根际土壤菌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Heatmap图。结果显示,4个样点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多样性排序为:SP>BG>ZR>KM,厚壁菌门、变形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是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细菌的主要菌门,占总体细菌相对丰度98. 73%以上; 4个样点根际土壤菌群在Pantoea、Leuconostoc和Lactobacillus上存在显着差异(P<0. 05); CCA典型分析表明,大气温度、速效磷和有机物与菌群相对丰度呈显着相关(P<0. 05),大气温度对菌群相对丰度影响最大(P=0. 001);相关性Heatmap图分析表明,环境因子与18个优势属相对丰度呈显着正相关(P<0. 05),与21个优势属丰度呈显着负相关(P<0. 05)。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究根际土壤细菌在垫状点地梅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5期)

韦泽秀,卓玛,米玛更才[8](2019)在《接种苜蓿根瘤菌对西藏苜蓿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苜蓿根瘤菌接种效果,以未包衣的‘中兰1号’苜蓿为供试苜蓿品种,设计苜蓿根瘤菌拌种、拌土接种方式,以及在拌土、拌种的基础上增施复合菌剂的处理。研究发现:①苜蓿接种根瘤菌对苜蓿株高、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长积累有促进作用;②接种根瘤菌增加苜蓿根瘤菌数量和重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较播前土壤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土壤全磷、全钾含量较播前降低,消耗了土壤中磷钾元素;④在接种根瘤菌的基础上增施复合菌剂(固氮解磷解钾+枯草芽孢杆菌)促进土壤中磷、钾元素的使用,且增加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⑤根瘤菌接种(拌土或拌种)对土壤微生物量C、N都有增加,表明土壤中微生物量和活性都有不同程度增强。由此可得,接种苜蓿根瘤菌促进苜蓿植株生长和根瘤菌的形成,能显着提高苜蓿的固氮能力和固氮潜力,改善土壤营养结构和活性。(本文来源于《西藏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左惠洲,张文磊[9](2019)在《西藏地堡那木岗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评价与找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西藏地堡那木岗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析表明,该地区存在Cu、Au、Ag、Pb、Mo单元素异常和Cu-Pb-Mo综合异常。推断测区北东位置存在NW-SE走向的断裂,南东位置第四系和曲色组地层中富含隐伏的岩浆岩体,矿体遭受较深剥蚀,是典型的Cu—Au—Mo矿化地球化学模式。(本文来源于《矿山测量》期刊2019年04期)

连玉珍,刘合满,曹丽花,韩晓浩,马和平[10](2019)在《西藏林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西藏林芝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八一镇耕地(FL)、蔬菜大棚(VG)、撂荒地(AL)、草地(GL)、次生林地(SF)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级,分析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基本以≥2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大致表现为GL、AL高于VG和FL,表明与农用地(FL、VG)相比,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较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整体表现为0~10 cm>10~20 cm,大团聚体(≥0.25 mm)高于微团聚体(<0.25 mm),并以≥2 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高,碳汇能力较强。结果说明,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较好,草地、林地的开垦行为将导致土壤结构变差。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草地、林地的人为干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发挥土壤"碳汇"功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西藏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荞麦生育状况、产量和土壤肥力对不同配施处理的响应,设计5个试验处理(A1~A5),来观察荞麦物候期、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A3处理产量最高为2376 kg/hm~2,比A1处理增产14.45%。并且同其他处理相比,A3处理荞麦株高适中、茎秆粗、分节分支数多、单株粒数多,单株粒重和千粒重表现较好。不同施氮量下施用生物菌肥与未施用生物菌肥处理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差异不显着;同清水拌种处理相比,生物菌肥拌种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适宜浓度的生物菌肥拌种荞麦,能够提高荞麦产量,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进而提高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藏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吴宇靓,王松,赵元艺.西藏多不杂矿区土壤重金属特征及环境问题防治[J].地质学报.2019

[2].边巴卓玛,马瑞萍,卓玛.不同施氮量下生物菌肥对西藏荞麦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赵津仪,莽杨丹,袁敏,王威威,薛会英.西藏佩枯措湖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J].高原农业.2019

[4].强久卓玛.西藏自治区青稞主产区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对策分析[J].乡村科技.2019

[5].侯磊,任德智,周尧治.西藏拉萨河流域草地土壤有机质分布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6].张景舜.利用蜈蚣草植物修复西藏矿区土壤砷问题可行性探究[J].西藏科技.2019

[7].曹鹏熙,刘怡萱,许国琪,陈飞飞,郑恒.西藏那曲地区垫状点地梅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J].环境生态学.2019

[8].韦泽秀,卓玛,米玛更才.接种苜蓿根瘤菌对西藏苜蓿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西藏农业科技.2019

[9].左惠洲,张文磊.西藏地堡那木岗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评价与找矿预测[J].矿山测量.2019

[10].连玉珍,刘合满,曹丽花,韩晓浩,马和平.西藏林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J].浙江农业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土壤铅背景值图(据西藏土壤研究区土壤锌背景值图(据西藏土壤研究区土壤镉背景值图(据西藏土壤研究区土壤铜背景值图(据西藏土壤研究区土壤砷背景值图(据西藏土壤研究区土壤汞背景值图(据西藏土壤

标签:;  ;  ;  ;  ;  ;  ;  

西藏土壤论文_吴宇靓,王松,赵元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