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震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稳定性,静力,土石,水位,稳定,粘弹性,强度。
抗震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卢明,周勇,岳建国,金斌[1](2019)在《川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深层滑坡抗震稳定性及整治工程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飞凤山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场2#滑坡属多层滑坡,深层滑带位于龙马溪组强风化页岩中,自2013年至2014年间历经数次整治均未达到预期效果,2014年下半年坡体再次发生局部变形,不得已2015年再次进行了综合整治,整治工程采用的地震动水平峰值加速度为0.15g。之后鉴于场地的重要性,中国地震局将该场地的地震动水平峰值加速度由0.15g提高到0.33g,整治工程存在抗震稳定性风险。针对现行规范对核安全边坡抗震稳定性评价方法难以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采用有限差分时程动力分析法对整治后的高边坡进行抗震稳定性评价,同时结合现场监测对边坡进行安全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高边坡在0.33g的地震作用下整体稳定,加固效果良好,为边坡安全评估提供了依据。其研究成果丰富了核安全高边坡抗震加固理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阿布都赛米·阿布都热西提[2](2019)在《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下黏土心墙坝抗震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土软件Geostudio,根据非饱和渗流原理,以某水利枢纽中的黏土心墙土石坝为例,分析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下黏土心墙土石坝上游坝坡渗流特性及抗震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库水位下降速率越大,上游坝坡的孔压力变化越剧烈,安全稳定系数越小;监测点位置越高,孔压越难以达到稳定值。库水位骤降至死水位情况下发生地震时,库水位骤降速率越大,上游坝坡安全系数越小,Newmark位移越大。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管理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张佳华,张标[3](2019)在《基于叁维随机坍塌模型的软岩隧道掌子面抗震稳定性的可靠度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对数螺旋曲线构建了软岩隧道掌子面的牛角破坏模式,利用拟静力法将地震力引入到牛角破坏模式中,考虑岩体参数及荷载的随机性,建立地震效应下软岩隧道掌子面的叁维随机坍塌模型。将极限分析上限法和响应面法有机结合,对软岩隧道掌子面的抗震性进行了可靠度分析。研究表明,支护力、地质强度指标、单轴抗压强度、岩体重度以及地震力对隧道掌子面的可靠度均有显着影响。尤其是水平地震力和竖直地震力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否则会明显高估计算结果,但是在计算精度要求不高的条件下可以忽略其相关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7期)
王平,杜量,李瑞雪,曹海莹[4](2019)在《考虑初始渗流场尾矿坝抗震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始渗流后的尾矿坝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利用数值分析软件,以青龙地区某工程实例为背景建立尾矿坝叁维实体模型。在模拟不同水位下初始渗流后尾矿坝稳定性的基础上,以安全系数为评判标准研究考虑初始渗流场尾矿坝在各因素改变时抗震稳定性。根据模拟结果,构建安全系数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定量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同区域另一尾矿坝进行验证,证明该评价体系直观准确地表达了尾矿坝的稳定性,为其他尾矿坝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质量》期刊2019年07期)
吴平,万燎榕[5](2019)在《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下黏土心墙坝渗透及抗震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土软件Geostudio,根据非饱和渗流原理,以四方井水利枢纽中的黏土心墙土石坝为背景,分析了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下黏土心墙土石坝上下游坝坡渗流特性及抗震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库水位下降速率越大,上游坝坡的孔压力变化越剧烈,安全稳定系数越小;监测点位置越高,孔压越难以达到稳定值。对于下游坝坡而言,孔压力变化相对平缓,监测点距离地下水位越远,孔压越难以稳定,孔压力响应库水位骤降的时间越长;库水位骤降至死水位情况下发生地震时,库水位骤降速率越大,上游坝坡安全系数越小,Newmark位移越大。下游坝坡的安全系数对于骤降速率不敏感,安全系数基本一致,Newmark位移非常接近。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管理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唐洪敏[6](2019)在《基于病害性态的高昌故城抗震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政治、文化、宗教、贸易中心,高昌故城有着相当高的历史、考古和科学价值,在历经宗教冲突、战火毁坏和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阳光曝晒、地震活动、人为破坏以及不科学的保护利用下,遗址逐渐经历多种病害发育到濒临消亡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地处地震多发区和高烈度区使其结构稳定性成为一大隐患。目前土遗址加固保护工程侧重于抢救性工作,缺乏对未来地震影响的考虑,而且对病害的认识局限于静止状态,对病害的演化机制缺乏深入的认识,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和病害作用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对历经病害演化和地震作用下土遗址稳定性的变化缺乏研究。本论文针对上述关键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土力学试验和数值计算、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性地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1)对西北五省大跨度地域分布的“丝绸之路”遗址土开展叁轴剪切试验、轴向压裂试验和动叁轴试验,获取其抗剪、抗拉强度和动应力应变关系、阻尼特性,进而对高昌故城遗址土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经现场勘察测绘并详细统计了高昌故城大型夯土结构遗址群的建筑形制和病害表观特征,以吐鲁番盆地遗址区的环境特征和遗址土的物性参数为基础,根据土体内部组分对环境特征变化的响应规律推断高昌故城的病害演化机制。(2)以高昌故城大型夯土结构遗址群为样本,结合现场勘察测绘的建筑形制和文史资料给出原始几何形状及参数,进而量化各类病害特征量的变化速率;结合数值计算、理论推导得到了典型的失稳模式和病害特征对结构关键部位及整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而厘定了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与病害的作用机制。(3)采用拟静力理论分析方法给出了基于各类病害特征在自重作用下稳定系数和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抗倾覆稳定系数,结合稳定系数和病害性态指标演化参数研究了高昌故城稳定性的变化;研究了典型的本体结构组合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稳定状态和破坏模式,结合历经病害演化下稳定性的变化对高昌故城遗址群的抗震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本论文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丝绸之路土遗址文物地震破坏机理与灾变控制方法研究(51678545)资助,研究成果将为高昌故城加固保护工程进行全面论证和整体规划产生积极意义,为西北土遗址抗震防灾和加固防护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9-04-01)
刘灿,吴志强[7](2019)在《混凝土衬砌土质隧洞抗震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混凝土衬砌隧洞抗震设计主要采用拟静力法,存在无法考虑地震动作用对衬砌隧洞的影响。为了分析混凝土衬砌后的土质隧洞动力响应,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某土质深埋衬砌隧洞进行了动力计算。结果表明:①在地震作用下,抗震性差的衬砌隧洞周围土体单元塑性区向45°发展,在隧洞破坏时塑性区范围不断增大,而抗震性能较好的衬砌隧洞周围土体塑性区在地震时程中变化不大。②在地震作用下,衬砌及周围土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且随着地震时程的延长,应力集中范围逐渐增大。隧洞位移最大点出现在底拱和两拱脚位置。衬砌应力集中现象出现在顶拱和两侧拱脚处,周围土体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顶拱及底拱处。(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3期)
邓凌谨,刘文劼[8](2019)在《压实条件及细粒含量对回填土抗震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压实条件与细粒含量对土抗震稳定性的综合影响,对不同级配的土开展了循环荷载叁轴试验,探讨了含水率、干密度、饱和度对其不排水动强度的影响规律及机理,分析了不同细粒含量压实土所呈现的动强度特征差异,并引入以压实度和饱和度为自变量的方程来定量表述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压实能量下,达到最大干密度的土并不一定具有最大的不排水动强度,对于细粒含量较大的土,动强度由压实度和饱和度同时决定,而对于细粒含量较小的土,动强度基本只受压实度的影响;利用动强度预测方程可以在不掌握击实曲线的前提下预测压实土的不排水动强度,为抗震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汪仕情,郭永刚[9](2019)在《ABAQUS在水利水电工程抗震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地区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兴建的一大批高坝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有效减轻下游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但西部地区处在烈度地震带上,这些大坝一旦由于地震灾害发生溃坝将严重威胁到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抗震分析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文章结合实际工程在ABAQUS中开发了用于动力分析的粘弹性模型以模拟土体的实际特性,对西藏某水电站土石坝进行了系统的动力分析。结果合理准确,计算结果说明ABAQUS经二次开发后可用于土石坝的动力分析,同时ABAQUS在数据前后处理高效、计算精度高、模拟计算水利水电工程问题等方面能力强的特点,为水电工程土石坝的动力抗震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选择的手段,并且可以较好的反应水电工程土石坝的实际应力和变形规律。(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徐惠民,高玉峰,柴永进,王景全,邹德高[10](2018)在《坝顶开裂和水位骤降对土坝抗震稳定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病险土坝在地震高烈度地区的抗震稳定性十分重要,坝顶裂缝和库水位骤降是引起土坝失稳的主要形式。文章依托山东临沂龙潭水库土坝工程,利用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SLOPE/W,基于拟静力法分析了土石坝坝顶出现裂缝和库水位骤降情况下的地震稳定性。坝顶开裂对土坝上、下游坝坡抗震稳定性影响显着,坝顶拉裂缝的存在使其抗震稳定性比未破坏时的安全系数降低超过80%。对比下游坝坡抗震稳定性,发现坝顶开裂对上游坝坡抗震稳定性影响更加明显,且极易发生局部破坏。库水位骤降后,土坝上游坝坡地震稳定性急剧降低,相对未破坏时其安全系数下降70%左右,严重影响土坝抗震性能。建议实际工程需要重点排查坝顶开裂情况,对于震后土坝应避免立即采取排空库水位措施,以免余震对水位骤降后的上游坝坡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8年11期)
抗震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岩土软件Geostudio,根据非饱和渗流原理,以某水利枢纽中的黏土心墙土石坝为例,分析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下黏土心墙土石坝上游坝坡渗流特性及抗震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库水位下降速率越大,上游坝坡的孔压力变化越剧烈,安全稳定系数越小;监测点位置越高,孔压越难以达到稳定值。库水位骤降至死水位情况下发生地震时,库水位骤降速率越大,上游坝坡安全系数越小,Newmark位移越大。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管理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震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卢明,周勇,岳建国,金斌.川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深层滑坡抗震稳定性及整治工程效果评价[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2].阿布都赛米·阿布都热西提.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下黏土心墙坝抗震稳定性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
[3].张佳华,张标.基于叁维随机坍塌模型的软岩隧道掌子面抗震稳定性的可靠度分析(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4].王平,杜量,李瑞雪,曹海莹.考虑初始渗流场尾矿坝抗震稳定性分析[J].工程质量.2019
[5].吴平,万燎榕.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下黏土心墙坝渗透及抗震稳定性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6].唐洪敏.基于病害性态的高昌故城抗震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9
[7].刘灿,吴志强.混凝土衬砌土质隧洞抗震稳定性分析[J].人民黄河.2019
[8].邓凌谨,刘文劼.压实条件及细粒含量对回填土抗震稳定性的影响[J].水运工程.2019
[9].汪仕情,郭永刚.ABAQUS在水利水电工程抗震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西藏科技.2019
[10].徐惠民,高玉峰,柴永进,王景全,邹德高.坝顶开裂和水位骤降对土坝抗震稳定性影响[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