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外官论文_王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外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开元,流流,职官,清官,宋朝,渊源,唐代。

流外官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1](2015)在《宋代流外官的考任与出职》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外官是介于官和民之间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是中国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外官阶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由先秦时期的府史发展而来的,最初与官没有什么区别,秦汉时仍然能较容易地晋身官僚队伍,但从南北朝开始,直到唐宋以后,流外官的地位急转直下,渐渐脱离官员的行列,常与胥吏混称。流外官和胥吏与官员都有很大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很多流外官来源于胥吏,流外官想要有所进取,又需要出职入流,成为流内官员,但叁者之间的界定又并非泾渭分明,弄清叁者的区别对于了解流外官的考任制度、出职制度很有帮助。宋代,流外官广泛设置于中央和地方各州官府之中,负责掌管文书、律讼之类文职工作,且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外官员额设置是不同的。宋代还设置了流外官专门的铨选考课机构——流外铨,流外官分为九品,每品皆有从品,只有考任通过,才能依年劳升迁,为将来的出职入流做准备。高级政府机构的流外官考任升迁比较快,低级流外官则难以升迁,流外官的选拔程序极其严格,资历、学识、举主都成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流外官的出职分为年满出职、比换出职、恩赏出职、推举出职等,只有铨选合格,积劳年满,举主引荐,甚至需要引对,方得注拟,对于出职的年限,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吏人之间差异十分大,多至二叁十年,少至七八年甚至叁五年的情况都存在。流外入流并不意味着立即授官,还要勒留待阙,待阙的期限常常要等待很多年。即使是最终授予官职差遣,不同级别的流外官所授差遣也是差异万千,级别高的如中书堂吏,可以授予朝请大夫之类官职,低级吏人则只能授予簿、尉以下小官。总的来说,流外官出职后所授差遣的级别是逐步下降的,这源自于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对吏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鄙视心理。但毕竟为吏人提供了一条晋升之途,有其历史意义。本文对流外官的考任和出职的详细进程进行探讨,希望能理出一条清晰地脉络线索,对多种考任方式和多种出职制度追根溯源。本文还对流外官的影响和历史意义进行了讨论,流外官来源于胥吏,又是流内官的重要来源,其行为也必然对政府职能机构的运行产生很多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流外官扎实的专业知识促进者国家的正常运转,其固有的腐化本质也使不法行为愈演愈烈,而且,流外官人数的急剧上升使宋代本已严重的冗员问题更进一步。最后,本文还要探讨流外官考任与出职的古今意义,希望能借流外官出职的影响寻找到一些对于今天有益的借鉴,以求古为今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0)

杨恒平[2](2012)在《宋代流外官制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朝流外官制度承因唐制,但与唐朝已有所不同。流外官是指通过铨选考试补正名的京师诸司吏员,其铨选机关是流外铨,隶于吏部。铨选之法与流内铨选相通,铨选对象包括两部分,一是由官吏直接保引,以私名祗役的亲属、子弟,一是州县诸色役人选补至诸司者。流外官任职后,可依例叙理劳考,循资迁补,甚至出职入流,但需要举主保荐,并通过由皇帝主持的引对,且年龄符合规定,方可出职。流外官制度是宋朝官僚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对宋代官冗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12年02期)

赵豪迈[3](2003)在《论唐代流外官考课制度中的几个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外官的考课分为年考和任考。年考是和经济收入及仕途密切相关的。任考是在年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考核合格就可升迁或转迁。流外官的考课是和其迁转有直接关系的 ,流外官入流内叙品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也属于迁转 ,但由于其要求不同 ,且流外官入流内叙品对流外官而言 ,具有质的不同。唐代流外官“八考入流”只是一通称 ,其实际考限不但考劳数 ,而且考劳绩 ,但是只要担任门户官 ,其考满劳数是递加的 ,不会因为任满转选而影响考满劳数(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陶新华[4](2003)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的清浊官、流外官和吏》一文中研究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在制度上严格了清、浊官的区分。北魏的清、浊之别与流内、流外官之别相对应。北魏与北齐、隋朝流外官分等方式基本相似,区别只在于魏分七等,北齐和隋分九等;北周则将流外九等称为九秩,而且分等方式与魏、齐都不同。王朝对于流内、流外官采取不同的对待政策,但是,这种分别有时候不明显,流外官有时享有流内七、八品官的待遇。北朝流外官的构成情况与阶级来源现在只能进行片面的推断。北魏的流内、流外官之分实际就是官与吏之分。(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任士英[5](2003)在《隋唐时期流外官与明清时期吏员的渊源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外官在隋唐时期属于国家职官系列,是“官”身,但其中也包含着“吏”的成分。这一成分到赵宋时期逐渐加大,降至明清,则形成了所谓“未入流”的“吏员”阶层,他们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政治地位与作用具有共同性。这一阶层自隋唐以后到明清时期的嬗递与演变,蕴涵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深刻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隋唐时期流外官及其相关制度时,既应该注意考察其与吏员之间在政治身份上的渊源,又不能不加区别地把它们混为一谈。(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03年01期)

任士英[6](1995)在《唐代流外官制研究(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章唐代流外官的铨选制度——"流外铨"一、何谓"流外铨"唐代流外官的铨选制度称为"流外铨".这是相对流内官的铨选制度——"流内铨"而言的.据《唐六典》载:"其应选之人,以其未入九流,故谓之流外铨,亦谓之小铨".所谓"未入九流",亦即《旧唐书》所言"在九流之外".另外,流(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期刊1995年00期)

任士英[7](1995)在《唐代流外官制研究(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章唐代流外官的铨选制度——“流外铨”一、何谓“流外铨”唐代流外官的铨选制度称为“流外铨”.这是相对流内官的铨选制度——“流内铨”而言的.据《唐六典》载:“其应选之人,以其未入九流,故谓之流外铨,亦谓之小铨”.所谓“未入九流”,亦即《旧唐书》所言“在九流之外”.另外,流(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第六辑)》期刊1995-06-30)

任士英[8](1995)在《唐代流外官的管理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流外官的管理制度任士英引言隋唐时期,因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与叁省六部为主体的行政格局相适应,确立了完整的职官制度。其表征之一,乃是承魏晋南北朝以来职官分流的趋势,正式形成了相互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流内、流外两大职官系统,并为赵宋以后职官制度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1995年01期)

任士英[9](1990)在《唐代流外官制研究(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论唐代流外官制度,在我国史学界是一个未被重视的研究课题。据笔者寡闻所及,除某些论着偶有提及外,仅见近期发表的论文一篇。在日本虽然至迟六十年代初就有涉及,七十年代着名学者日野开叁郎在在其巨着《唐代租调庸之研究》(Ⅱ课输篇上)中又吸收以往成果,对此作了较详的叙述,但由于作者致力(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期刊1990年00期)

任士英[10](1990)在《唐代流外官制研究(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论唐代流外官制度,在我国史学界是一个未被重视的研究课题。据笔者寡闻所及,除某些论着偶有提及外,仅见近期发表的论文一篇。在日本虽然至迟六十年代初就有涉及,七十年代着名学者日野开叁郎在在其巨着《唐代租调庸之研究》(Ⅱ课输篇上)中又吸收以往成果,对此作了较详的叙述,但由于作者致力(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第五辑)》期刊1990-06-30)

流外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宋朝流外官制度承因唐制,但与唐朝已有所不同。流外官是指通过铨选考试补正名的京师诸司吏员,其铨选机关是流外铨,隶于吏部。铨选之法与流内铨选相通,铨选对象包括两部分,一是由官吏直接保引,以私名祗役的亲属、子弟,一是州县诸色役人选补至诸司者。流外官任职后,可依例叙理劳考,循资迁补,甚至出职入流,但需要举主保荐,并通过由皇帝主持的引对,且年龄符合规定,方可出职。流外官制度是宋朝官僚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对宋代官冗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外官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浩.宋代流外官的考任与出职[D].上海师范大学.2015

[2].杨恒平.宋代流外官制度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2012

[3].赵豪迈.论唐代流外官考课制度中的几个相关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

[4].陶新华.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的清浊官、流外官和吏[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5].任士英.隋唐时期流外官与明清时期吏员的渊源关系[J].河北学刊.2003

[6].任士英.唐代流外官制研究(下)[J].唐史论丛.1995

[7].任士英.唐代流外官制研究(下)[C].唐史论丛(第六辑).1995

[8].任士英.唐代流外官的管理制度[J].中国史研究.1995

[9].任士英.唐代流外官制研究(上)[J].唐史论丛.1990

[10].任士英.唐代流外官制研究(上)[C].唐史论丛(第五辑).1990

论文知识图

唐代的服饰制度-唐代金冠唐代的服饰制度-唐代彩绘武官俑唐代的服饰制度-唐代彩绘文官俑服饰风俗-图7 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袒胸露腹的...唐代的服饰制度-唐代金冠銙-唐代金带饰(带扣、銙、铊尾) (吉林和龙...

标签:;  ;  ;  ;  ;  ;  ;  

流外官论文_王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