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芪为补气药之首选(论文文献综述)
姜菊玲[1](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郑婉蓉[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张喜奎教授(以下简称导师)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临床病案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导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导师的学术思想奠定基础,为临床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提供新的思路及借鉴。方法:通过对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张喜奎教授门诊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Mircrosoft Office Excel、IBM SPSS Statistic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0诊次处方;男性多于女性,41岁至5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2.使用频率大于5.00%的药物有46味,列为本研究的常用药物,分别为黄芪、茯苓、白鲜皮、泽泻、墨旱莲等。3.药性上,寒、平、温性药物居多;药味上甘味药使用最多;药物归经多归于肾、脾、肝经。使用频率大于5.00%药类共有6类,累计频率达76.18%,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收涩药、止血药,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占总频率的31.26%。4.核心药对有:墨旱莲—女贞子,大黄—附子,三七—白茅根,金樱子—芡实,白鲜皮—蝉蜕等。5.核心处方为:第一组药物: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益智仁、淫羊藿、鸡内金、酸枣仁;第二组药物:大黄、附子、黄芪、杜仲、续断、桑寄生、菟丝子、狗脊、百合、泽泻、茯苓、猪苓、柴胡、石韦、砂仁、陈皮、六神曲、谷芽、麦芽;第三组药物:黄芪、女贞子、墨旱莲、石斛、茯苓、牛膝、芡实、金樱子、白鲜皮、地肤子、蝉蜕、三七、白茅根、地榆;第四组药物: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黄芪、葛根、牡蛎、薏苡仁、天麻、车前子、益母草。结论:1.慢性肾脏病蛋白尿致病因素为风、寒、湿、热、瘀、毒。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病位涉及肺、脾、肾、膀胱等脏腑,本虚以脾、肾二脏的虚损为主。疾病发病传变规律,符合六经辨证。2.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突出扶正,具体治法有补气健脾、固肾摄精,温肾助阳、益气养阴,根据临床不同分型兼以利湿泄浊、祛风解毒、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等。3.用药上,寒温并用,无明显偏性;甘味药以扶助正气;药物多归属肾、脾、肝经。在药类上,主要选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墨旱莲—女贞子,大黄—附子,三七—白茅根,金樱子—芡实,白鲜皮—蝉蜕,麦芽—谷芽等。4.在处方上,以参苓白术散、大黄附子汤、柴苓汤、黄芪二至丸、六味地黄丸、补气通络方为核心处方,根据兼夹病机进行加减。
刘彦彤[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中医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近20年中医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的文献,运用Excel、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等软件进行录入与分析,归纳与总结出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上治疗此病提供一定的指导及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对1999年01月0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的文献进行检索整理,运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编辑与分析,从而得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的用药规律。结果:1.从三大数据库中搜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155篇,涉及中药129种,出现总频次为1506次,方剂129首,22首为常用方剂。2.出现频次最高的前五位中药为:生地黄(87次)、黄芪(85次)、玄参(74次)、麦冬(74次)、当归(72次),共出现392次,占总频次的26.02%。其中生地黄最常用量为15g;黄芪最常用量为30g;玄参最常用量为20g;麦冬最常用量为15g;当归常用量为15g。3.寒性药运用最高,其次为温性、平性、凉性、热性。4.甘味药运用最多,其次为苦、辛、酸、咸、涩、淡。5.入脾经的药物联系最密切,其次为胃、肺、肝、大肠、心、肾经等。6.补虚药为最多用药类型,其中补气药占比最多,依次为补阴药、补血药、补阳药,除补虚药外其他药占比依次为清热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等。结论:1.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最常用生地黄、黄芪、玄参,以益气滋阴、增水行舟为治疗基本用药原则。2.现代医家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多用寒性药;药味以甘、苦味为主,甘能补虚扶正,苦能泻下攻坚。3.最常出现的用药归经主要在脾、胃、肺,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则大便得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是大肠传导糟粕的必要保证。4.现代医家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用药最常用补虚药,以补气滋阴为主,兼配伍清热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体现了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当扶正以祛邪,急则攻下以存阴,缓则补虚以泻实的原则。
陈鑫[4](2021)在《冠心病心绞痛个人医案诊治规律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搜集与整理当代医家采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技术对医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冠心病心绞痛的虚证主要病机、实证主要病机、常见舌象、常见脉象,中药治疗的应用规律及配伍规律,以期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在中国知网以"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狭窄”、“胸痹”、“心系疾病”等关键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再分别以"医案"、"验案"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检索,时间设为2000年1月-2020年12月,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医案68篇,有效验案共99例,整理归纳后,设计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将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机、证型、治疗原则、舌诊、脉诊、组方等资料规范化后纳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研究,其中包括频数频率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探讨总结。结果:1.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频数统计结果:本次研究记录患者共99名,有性别记录者98名,其中以男性患者居多共58例;有年龄记录者98名,年龄区间为29-82岁,以中老年患者居多。2.病机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病机以血瘀、气虚、痰湿、阳虚为主,其中血瘀频次最高,达77次,占比达29.50%,气虚、痰湿、阳虚频次分别为48次、48次、28次,频率分别为18.39%、18.39%、10.73%,其余依次为阴虚、气滞、湿热、寒凝、腑实、阳亢、气陷。3.(1)舌象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舌象中以色青紫/瘀点瘀斑频次最高,达66次,频率为66.67%,其余依次为红、淡红、淡白;舌形以适中频次最高,频次为83次,频率为83.84%,其余依次为胖大舌、齿痕舌、瘦薄舌;舌苔中以白腻/白滑苔频次最高,达33次,频率为33.33%,其余依次为薄白苔、黄腻苔、白厚苔、薄黄苔、少苔/无苔、黄厚苔、黄白相间苔;舌下络脉迂曲频次为5,频率为5.05%。(2)病机-舌象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结果以阴虚-少苔/无苔相关系数最高。4.(1)脉象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脉象以弦脉、细脉、滑脉、沉脉为主,其中弦脉频次最高,达48次,频率为23.19%,细脉、滑脉、沉脉出现频次分别为40次、30次、28次,频率分别为19.32%、14.49%、13.53%,其余依次为涩脉、缓脉、数脉、结脉、弱脉、迟脉、代脉、短脉、促脉、濡脉、紧脉。(2)病机-脉象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20为原则,结果以痰湿-滑脉相关系数最高。5.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1)中药频数、频率统计:所涉及中药数195味,总方数99首,用药总频次1399次,按频率大于15%的药物进行统计得出高频药物26种,丹参使用频次63次,出现频次最高,药物总频次占比4.5%,方剂中使用频率63.64%,其余依次为甘草、川芎、半夏、瓜蒌、黄芪、茯苓、当归、赤芍、麦冬、薤白、红花、白术、党参、五味子、三七、桂枝、枳壳、郁金、延胡索、陈皮、柴胡、黄连、桃仁、石菖蒲、水蛭。(2)中药性味归经频次、频率统计结果:温性药为195味中药及高频药物的核心药性,其次为寒性、平性;甘味、苦味、辛味药物为195味中药及高频药物的核心药味;心经为高频药物核心归经。(3)中药归类统计结果:195味药物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次分别为322次和251次,频率为23.02%和17.94%,补虚药中以补气药频次最高,达195次,频率为60.56%。高频药物亦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补虚药亦以补气药为主,补气药中以黄芪为主,高频药物活血化瘀药中以丹参为主,黄芪及丹参频次分别为43次、63次。(4)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5类,C1:丹参、麦冬、五味子;C2:枳壳、陈皮、茯苓、党参、白术、甘草、石菖蒲;C3:桂枝、黄芪、延胡索、川芎、赤芍、当归、桃仁、红花;C4:郁金、柴胡、水蛭;C5:半夏、瓜蒌、薤白、三七、黄连。(5)高频药物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得出主要结果:常用药对半夏-瓜蒌、瓜蒌-薤白、五味子-麦冬、当归-红花等;与病机-中药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结果以阴虚-五味子相关系数最高。结论:1胸痹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且胸痹虚证主要病机包括气虚及阳虚,胸痹实证主要病机包括血瘀及痰湿。2舌象中色青紫/瘀点瘀斑、舌形适中、苔白腻/白滑为主。3脉象以弦、细、沉、滑为主。4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虚证核心治疗药物为补虚药,代表药物为黄芪;实证核心治疗药物为活血化瘀药,代表药物为丹参;药物配伍中基础方的应用包括四君子汤、四物汤及半夏瓜蒌薤白汤;五味子-麦冬、瓜蒌-薤白、半夏-瓜蒌、红花-当归等药对为常用配伍药对;阴虚-五味子、阴虚-麦冬、气虚-五味子、气虚-黄芪等为治疗常用证药配伍。
张健[5](2021)在《历代治疗冲任不固证方剂配伍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旨在归纳并分析历代医家治疗冲任不固证方剂的配伍特点。通过收集《中华医典5.0》中治疗冲任不固证相关方剂,对其组方用药进行整理,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探析中医治疗冲任不固证的治疗规律,探求治疗冲任不固证的用药配伍特点。为今后临床中医治疗冲任不固证提供可参考思路,以期临床治疗该病症的水平能有所提高。方法:通过收集《中华医典5.0》中与冲任相关条目,整理相关方剂140首,将其来源、方名、组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V系统中,通过该系统对历代医家各个时期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相关联药物之间的关系,再得出新的药物组合及新处方。结论:历代医家治疗冲任不固证的用药大致分类两个阶段:第一、冲任不固证病机:隋唐—明代中期以肝血亏虚、寒凝经脉为主要病机;明代晚期—近代以气血两虚,固摄失司为主要病机。第二、冲任不固证治法:隋唐—明代中期以养血固冲、温经通脉为要;明代晚期—近代以补气摄血、养血固冲为要。第三、治疗冲任不固证经典药组:隋唐—明代中期以“川芎—当归”、“熟地黄—当归”、“艾叶—当归”、“当归—干姜”为核心药组;明代晚期—近代以“熟地黄—当归”、“白术—当归”、“人参—白术”、“熟地—白芍”为核心药组。
赵迪[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用药规律及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搜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近28年有关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及糖尿病肾病Ⅳ期蛋白尿的相关文献,分析其用药规律,并对比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与糖尿病肾病Ⅳ期蛋白尿的用药差异,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提供文献依据,指导临床用药。材料与方法:1.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中搜索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及Ⅳ期蛋白尿的相关文献并下载。2.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3.建立Excel表,并将所选文献中需要的信息纳入整理,再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分析。4.得出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糖尿病肾病IV蛋白尿的用药频次以及用药规律并对比不同点。结果:1.糖尿病肾病Ⅲ期涉及方剂285首,中药201味。糖尿病肾病Ⅳ期涉及方剂92首,中药151味。前10味高频用药两期共同药物及常用剂量是黄芪30g,丹参、茯苓、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均为15g,泽泻10g,DKD Ⅲ期大黄常用量为6g,Ⅳ期常用量为10g;当归Ⅲ期常用10g或15g,Ⅳ期常用10g。不同用药:Ⅲ期:川芎10g;Ⅳ期白术15g。2.性味归经:Ⅲ期四气排序以温、寒、平为主,Ⅳ期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两期都以甘味药为首,归经Ⅲ期以肝、肾、脾经为主,Ⅳ期以脾、肝、肾经为主。3.药物功效:Ⅲ期主要用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IV主要用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4.通过高频药物网络展示图得出,两期都以参芪地黄汤为基础方。Ⅲ期在此基础上加活血化瘀药(丹参、川芎)、清热药(生地黄)。Ⅳ期在此基础上加活血化瘀药(丹参、当归)、补气药(白术)、利水渗湿药(泽泻)、泻下药(大黄)。高频药对排在前3位的是:Ⅲ期:(1)丹参、黄芪(155次)(2)黄芪、山药(150次)(3)山茱萸、黄芪(143次)。Ⅳ期:(1)黄芪、茯苓(46次)(2)丹参、黄芪(44次)(3)黄芪、当归(37次)。结论:1.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的共同核心药物是黄芪、丹参、茯苓、山药、山茱萸、生地黄、泽泻、大黄、当归,不同药物:Ⅲ期是川芎,Ⅳ期是白术。2.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药物药性以甘温为主,Ⅲ期药物主入肝经,Ⅳ期药物主入脾经。3.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都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不同之处:Ⅲ期兼清热,Ⅳ期兼利水渗湿。与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病机相符。4.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都以参芪地黄汤为基础方。
申梦岚[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规律》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探讨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常用药物类型、配伍规律及角药在大肠癌中的应用。以期获得立足于医案基础上而挖掘出的新知识、新数据和新信息,同时将李仝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深研和推广,更好地服务于病患。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20年11月,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的门诊医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22.0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的常用药物类型;采用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结合对李仝教授本人的访谈,选择出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的常用对药组合和合理的角药配伍。研究结果:1.符合标准的病例共645例,数据库共涉及中药249味,13303频次,出现频数≥50的有62味。利用频次统计,本次医案数据分析共计纳入临床症状数据43种,频次共2140,其中频次排序前十位的分别为疲乏、口干口苦、不寐、手足综合征、腹胀满、食欲不振、腹泻、情绪不佳、出汗多、畏寒。药性分析发现,四气分析中,以温性、平性药物为主,已占据半数之多;五味分析中,以甘味药和苦味药为主。归经分析中,归入肝、脾、胃三经的药物较多。舌苔脉象分布中以舌暗红、苔薄黄、脉弦为主。2.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发现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常用健脾补肾和活血通络类、补气健脾及和胃助运类、益气养阴和清热凉血类、益气解毒和除湿消胀类、化痰祛瘀和交通心肾类、和解表里和调畅气血类、扶助正气和通络剔邪类药物。3.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根据设置的置信度及支持度,得出相关药物组合,并与临床验证,得到常用对药15对如炒麦芽-鸡内金、黄连-肉桂、泽兰-桃仁、生黄芪-升麻、生杜仲-石斛等,角药15对如生黄芪-当归-桂枝、泽兰-半枝莲-桃仁、生黄芪-陈皮-白花蛇舌草、炒麦芽-升麻-茯苓、炒麦芽-枳实-炒白术等。药物配伍以健脾补肾、活血利水、祛瘀通络、补肺化痰、调气理血等药物间的组合为主。研究结论: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多从“湿、痰、瘀、毒、虚”论治;通补兼施,扶正与祛邪兼顾,药物选择以平和之品为主;注重健脾补肾,同时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关系,擅调理脾胃气机,不忘时时顾护脾胃;常从伏邪角度考量,善用虫类药、活血化瘀药搜风剔邪通络;重视气与血的关系,调气理血,和解表里,疏肝解郁。综观分析讨论结果,提炼出治疗大肠癌基本方:生黄芪30g、炒白术15g、当归12g、白芍30g、木香6g、生杜仲15g、生薏苡仁30g、桃仁12g、泽兰15g、炒麦芽15g、白花蛇舌草30g。
解文晋[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中药复方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检索中药复方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文献(1995年-2020年),运用相对应的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当代医家治疗儿童缓解期哮喘的用药规律,为中国医药在治疗缓解期哮喘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研究方法:1.选取1995年-2020年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中药复方治疗儿童缓解期哮喘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与排除,建立有效的数据库。2.整理出文献中的有效方剂及药物组成。3.采用统计学软件excel2010、中医传承辅助平台、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24.0、对中成药中的中药进行频数、频次分析,且在此基础上对中药的四性、五味、归经及种类进行数据统计。4.对高频中药及中药的种类进行聚类分析,对所有涉及的药物进行关联性规则分析,总结并归纳常用的高频药物组合。5.基于中药的现代药理学功效,分析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中药药理作用的分布。结果:1.种类性味归经规律。在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文献中,共筛选出317首方剂,涉及药物共201味,高于平均频次的中药有48味。在高频中药分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气药,其次为补阳药、利水渗湿药、发散风寒药、祛痰药、活血化瘀药。常用的药物以黄芪最为多见,占组方的65.61%,其次是白术、甘草、茯苓、陈皮、五味子、防风、半夏等。对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统计,四气以温性为主,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温、平、微寒、微温、微寒、寒、凉、大寒;五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分布高低依次为甘、辛、苦、微苦、酸、咸;药物归经的分析显示主要以肺经、脾经及肾经,前五名依次为肺经、脾经、肾经、心经、胃经。2关联与聚类,共寻其特征。将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复方中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规则分析,得到一类药物为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党参等归为益肺健脾类;第二类为淫羊藿、枸杞子、补骨脂等归为滋肾阴补肾阳类;第三类为麻黄、杏仁、紫苏子、葶苈子等为祛痰止咳类;第四类为川芎、丹参、桃仁等为活血化瘀类;第五类为紫河车、蛤蚧、人参为纳气平喘类,体现出益肺健脾补肾、祛痰平喘、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通过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为黄芪-白术以48.90%的支持度,白术-黄芪、甘草以33.12%的支持度,白术-陈皮、甘草、茯苓以23.70%的支持度分别排在2联、3联、4联药物的首位,且上述药物组合以补益肺脾之气为主。还有陈皮-半夏和陈皮-半夏、茯苓组合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分别以支持度29.97%和25.24%的排在前列,体现了健脾祛痰之法。3结合药理证现代用药趋势。基于药理学来分析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中药功效,抗过敏药物和增强免疫力的药频次较高,占总频数的23.58%和22.76%,抗过敏的药有麦冬、茯苓、白术等,增强免疫力的有黄芪、五味子、淫羊藿等。其次是抗炎药物、祛痰药物、止咳药物和平喘药物。结论:1.基于对文献中组方的数据挖掘,现代医家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常用的药物有黄芪、白术、甘草、茯苓、陈皮、五味子、半夏等。文献方剂中多使用补益药、健脾渗湿药、温性药、甘味药、肺经药、脾经药、肾经药,用药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时宜益肺健脾补肾,佐以化痰止咳,活血祛瘀。2.基于聚类关联分析,在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时益肺健脾补肾治其本,常用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加减为基础。祛痰活血治其标,以陈皮、半夏等燥湿化痰,丹参、桃仁等祛瘀行血。3.基于药理分析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中药,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多有补肺健脾和滋肾阴阳的功效,并且运用增强免疫力作用的中药现已成为当医家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用药趋势。
王逗逗[9](2020)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通过对中医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治疗糖尿病相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古今医家运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同时,通过《医方类聚》与《中华医典》对比研究,揭示《医方类聚》作为大型方剂学类书的临床价值。2.通过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揭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2D M)常用清热药种类与配伍规律,常用剂量及针对不同热证证候的常用方药,以期为临床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提供思路与借鉴。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与技术,从生物分类学“属”水平探寻清热药降糖功效的微生物学靶点,以期揭示典型清热药黄连降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古代文献研究,针对《医方类聚·消渴门》全篇及《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相关的方药进行整理。首先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古人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的配伍规律。现代文献研究,采用特定检索式,检索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与中医药治疗T2DM相关的文献,按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次分析方法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的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配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的常用剂量。2.临床研究部分,收集396份赵进喜教授诊治T2DM有效医案。首先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的表述进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并建立医案方剂数据库。继之对患者一般情况、处方中单味药物、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ersion 2.5),以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组方配伍规律。并针对不同热证常用清热药的用药特色及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部分,采用18只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模型小鼠(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采用6只同窝非糖尿病小鼠(db/m小鼠)为正常组。其中黄连组与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浸膏水溶液及二甲双胍水溶液,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纯净水,干预时间为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血糖与体重的变化。于第8周处死前采集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silval32/16sb acteria为物种分类数据库,对样品菌落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与聚类,深入分析肠道菌群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丰度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相关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胃经为主。剂型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麦冬、黄连、知母、生地黄、甘草、石膏、黄芩、地骨皮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黄芩、麦冬,地骨皮、麦冬,知母、黄连、麦冬,麦冬、黄芪、人参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人参。基于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葛根、升麻、茯神、赤茯苓、生姜、竹叶、炙甘草,黄连、天花粉、王瓜根、牡蛎、苦参、鸡内金、铅丹等。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T2DM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为主。剂型以汤剂、胶囊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麦冬、玄参、知母、甘草、赤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生地黄、黄芪,丹参、黄芪,生地黄、丹参、黄芪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生地黄、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基于聚类分析得到5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栀子、黄芩、黄芪、玄参、丹参,玄参、白术、茯苓、山茱萸、泽泻、牡丹皮等。2.现代临床医案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396份医案,含396首处方。症状统计由多到少依次为乏力、口干、不寐、口苦、腰酸等。证候以郁热证、阴虚证、气虚证最多,血瘀证、郁热证次之,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痰热证、湿热证、肝阳证、热毒证)占总证候的50.66%。用药方面,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甘草、夏枯草、赤芍、生地黄、牛蒡子、知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葛根、丹参,地骨皮、荔枝核,地骨皮、丹参、仙鹤草、荔枝核,葛根、丹参、柴胡、黄芩,陈皮、黄芩、半夏等。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丹参、柴胡、黄芩、白芍、黄连、地骨皮、鬼箭羽、荔枝核、仙鹤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地骨皮、仙鹤草、荔枝核、蚕沙等。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4首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麦冬、莲子心、莲子、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三七、茺蔚子、密蒙花等。通过对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用药统计,得到各证候常用清热药,如郁热证常用黄芩、夏枯草、赤芍;阴虚证常用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玄参;热毒证常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黄连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黄连组)血糖指标显着下降,与给予纯净水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模型组)及给予二甲双胍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二甲双胍组)相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3)。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增加,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三组小鼠体重与作为正常组的非糖尿病小鼠相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均=0.000),三组小鼠组间数据则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基于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黄连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在生物分类学“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 丰度增加,而 Fir micutes、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Tenericutes、Deferribacter es丰度降低,提高了 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表现为 Akkermanisia 丰度增加,Alistipes、Blautia、Rosebur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 r、Ruminococcaceae丰度降低。肠道菌群对血糖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kkermansia与血糖呈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6;Q=0.00866)。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多以清热药为主,常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黄连、知母等。与古代医家相较,现代医家治疗T2DM重视应用清热药的同时,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等。2.现代临床案例分析显示,T2DM常见热证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赵进喜教授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夏枯草等。常配合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燥湿化痰等药物与清热药联用。3.实验研究显示,清热药的代表药黄连的降糖机制可能与其增加Akkermansia菌属丰度,降低 Alisipes、Blaut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r、Roseburia、Ruminococcac eae菌属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降低物种多样性有关。鉴于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清热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传统医学在泰国的研究水平相对薄弱,进一步将中医药防治T2DM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泰国,将有利于提高泰国中医诊治T2DM的临床水平。
王一然[10](2020)在《黄芪与三七干预“损伤血瘀证”大鼠IL-1、IL-10、TNF-α的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该研究选用补气药黄芪与活血药三七分别干预损伤血瘀证大鼠模型,根据不同时相IL-1、IL-10、TNF-α三个指标的变化情况,探究黄芪与三七促进损伤修复作用的差异性,并分析修复机制,为损伤血瘀证使用补气药或活血药提供实验基础,同时为临床防治运动创伤及损伤后迁延不愈的治疗难点提供新的用药思路。研究方法:1、选用7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黄芪组、三七组4组,后三组根据1D、3D、5D、7D四个时相各分成4组,共计13组(N=6)。2、采用定量化重力打击法对除空白组之外SD大鼠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对不同分组大鼠进行生理盐水、黄芪、三七混悬液的灌胃干预。3、每天定时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测量伤肢肿胀程度(周径和前后径),于造模后1、3、5、7D对相应大鼠进行骨骼肌取材,采用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骨骼肌IL-1、IL-10、TNF-α的浓度并进行肌肉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研究结果:1、伤肢周径:纵向比较(基于空白组):造模后1D,三组均极明显增加;造模后3D,生理盐水组存在极显着差异(<1D组);造模后5D、7D,生理盐水组仍存在显着差异(<3D组)。横向比较:造模后1D,黄芪组<三七组<生理盐水组(p<0.05);造模后3D,黄芪组<生理盐水组(p<0.01),三七组<生理盐水组(p<0.05)。余不存在差异。2、骨骼肌IL-1浓度:纵向比较(基于空白组):造模后1D,生理盐水组、三七组浓度极显着升高;造模后3D,生理盐水组极显着升高(<1D组),三七组显着升高(<1D组);造模后5D,生理盐水组、三七组显着升高(均<3D组);造模后7D,生理盐水组、三七组均不存在差异;在黄芪组中,不同时相对比空白组均不存在差异。横向对比:各个时相生理盐水组和三七组不存在差异;造模后1D、3D、5D,黄芪组低于同期生理盐水组,差异显着。3、骨骼肌IL-10浓度:纵向比较(基于空白组):造模后1D,生理盐水组浓度极明显升高,三七组浓度显着上升;造模后3D,生理盐水组极显着升高(<1D组);造模后5D、7D,生理盐水组同前差异不明显;余不存在显着差异。横向对比:造模后1D,黄芪组<生理盐水组(p<0.05);造模后3D,黄芪组<生理盐水组(p<0.01),三七组<生理盐水组(p<0.05);余不存在显着差异。4、骨骼肌TNF-α浓度:纵向比较(基于空白组):造模后1D,生理盐水组浓度极明显升高,三七组浓度显着升高;造模后3D,生理盐水组浓度极明显升高(<1D组);造模后5D,生理盐水组浓度明显升高(<3D组);造模后7D,生理盐水组浓度与空白组差异不显着。横向比较:造模后1D,黄芪组<生理盐水组(p<0.05),三七组<生理盐水组(p<0.05);造模后7D,黄芪组<生理盐水组(p<0.05);余不存在显着差异。5、骨骼肌组织病理切片结果:生理盐水1D组肌束紊乱,肌纤维大量溶解、坏死,组织损伤明显;3D、5D组肌束稍紊乱,肌纤维少量坏死;7D组肌束清楚,肌纤维整齐。三七1D组肌束紊乱,肌纤维大量溶解、坏死,对比同期生理盐水组相差不大。黄芪1D组肌束较清楚,肌纤维少量变性、坏死,其余组动物肌肉组织基本正常。研究结论:1、黄芪和三七早期干预以后,都能起到减小大鼠肿胀周径和前后径峰值、加速肿胀消失、促进损伤恢复的作用;黄芪的干预效果强于三七。2、黄芪和三七通过抑制TNF-α、IL-1的免疫介导作用来实现免疫调节、降低免疫炎症反应的目的;黄芪抑制免疫炎性的作用效果优于三七。3、通过黄芪与三七对于损伤修复的疗效对比,发现灌胃黄芪混悬液疗效明显优于灌胃三七混悬液,提示损伤血瘀证早期使用补气药进行治疗可能具有良好疗效,对比单纯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可能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和更好的临床疗效。4、在防治损伤血瘀证方面,使用补气药黄芪可能优于活血药三七,其背后的机制可能与中医气血津液理论高度相关,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对于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只有做到“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弘扬中医药科学。
二、黄芪为补气药之首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为补气药之首选(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
6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时间范围 |
3 文献类型 |
4 检索策略 |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文献类型 |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
3 证型频次分布 |
讨论 |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关联规则分析 |
讨论 |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
3 本研究的特点 |
结论 |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分析 |
讨论 |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
附录二 |
附件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案资料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病案纳入标准 |
1.4 病案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案信息收集、预处理 |
2.2 中药名规范化处理 |
2.3 录入信息及建立数据库 |
2.4 数据挖掘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
3.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
3.3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3.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讨论 |
1 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用药规律分析 |
1.1 性味归经 |
1.2 药物功效 |
1.3 核心药对 |
1.4 核心处方 |
2 张喜奎教授对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认识 |
2.1 病发之先,固邪已伏 |
2.2 实邪为患,贯穿始末 |
2.3 脏腑辨治,脾肾相关 |
2.4 发病传变,不越六经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中医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冠心病心绞痛个人医案诊治规律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本研究不足之处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综合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历代治疗冲任不固证方剂配伍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冲任不固证历史文献研究 |
1.1 冲任不固证的源流 |
1.1.1 冲脉、任脉生理功能 |
1.1.2 冲任不固证概念 |
1.2 历代医家冲任不固证的学术思想 |
1.2.1 秦汉时期 |
1.2.2 隋唐时期 |
1.2.3 宋金元时期 |
1.2.4 明代 |
1.2.5 清—近代 |
1.3 冲任不固病因病机 |
1.4 冲任不固证常见疾病 |
第二部分 历代医对冲脉不固证治疗方剂分析 |
2.1 方药研究设计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2 文献收集 |
2.2.1 收集对象 |
2.2.2 研究范围 |
2.3 治疗冲任不固证方剂纳入标准 |
2.3.1 研究标准 |
2.3.2 纳入标准 |
2.3.3 排除标准 |
2.4 数据规范化 |
2.5 数据分析系统 |
第三部分 历代医家治疗冲任不固证方剂分析结果 |
3.1 方剂分布分析 |
3.2 历代医家治疗冲任不固证用药分析 |
3.2.1 隋唐—明代中期用药分析 |
3.2.2 明代晚期—近代方剂用药分析 |
3.2.3 历代医家用药总体比较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冲任不固证以气血亏虚为本 |
4.2 冲任不固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
4.3 冲任不固证治疗以补血药、补气药为核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用药规律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
1.1 古代文献研究 |
1.2 现代医家对大肠癌治疗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高危因素 |
2.3 西医治疗 |
3 数据挖掘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处方来源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信息规范化处理 |
1.7 建立数据库、数据量化处理 |
1.8 聚类分析、关联规则 |
1.9 分析数据库中的药物组合 |
2 研究结果 |
2.1 聚类分析 |
2.2 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3.1 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常用药物类型 |
3.2 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常用药物组合 |
3.3 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典型验案举隅 |
4 结论 |
5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基于数据挖掘对中药复方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支气管哮喘中西医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古今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消渴相关文献综述 |
2 现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综述 |
3 泰国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 |
2 糖尿病与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
3 肠道菌群诱发糖尿病的机制 |
4 治疗糖尿病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5 黄连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6 泰国传统草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文献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的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医籍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临床研究 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机制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泰语版) |
附录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汉语版)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黄芪与三七干预“损伤血瘀证”大鼠IL-1、IL-10、TNF-α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损伤血瘀证的认识 |
2.1.1 中医学认识 |
2.1.2 西医学认识 |
2.1.3 损伤后迁延不愈为治疗难点 |
2.2 早期课题组开展的研究情况 |
2.2.1 损伤血瘀证与血液、血管类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呈阴性 |
2.2.2 免疫改变是损伤血瘀证的主要病理变化 |
2.2.3 损伤血瘀证实验模型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动物 |
3.3 实验材料 |
3.3.1 动物饲养环境与材料 |
3.3.2 实验基础、造模、测量、取材材料 |
3.3.3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
3.3.4 骨骼肌ELISA检测材料 |
3.3.5 肌肉组织病理检测材料 |
3.4 实验方法 |
3.4.1 实验动物分组 |
3.4.2 实验动物造模 |
3.4.3 实验药物制备及给药 |
3.4.4 实验动物取材 |
3.5 观察指标 |
3.5.1 一般情况 |
3.5.2 伤肢肿胀程度(周径和前后径) |
3.5.3 骨骼肌ELISA检测结果 |
3.5.4 肌肉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
3.6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伤肢肿胀程度测定 |
4.2.1 基线资料对比 |
4.2.2 造模前后周径对比 |
4.2.3 造模前后前后径对比 |
4.3 大鼠骨骼肌ELISA测定结果 |
4.3.1 IL-1 |
4.3.2 IL-10 |
4.3.3 TNF-α |
4.4 大鼠肌肉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实验分组的讨论 |
5.1.1 实验组黄芪的研究 |
5.1.2 阳性对照组三七的研究 |
5.1.3 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的设置及意义 |
5.2 大鼠肿胀程度变化分析 |
5.2.1 伤肢周径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2 伤肢前后径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大鼠骨骼肌免疫测定结果分析 |
5.3.1 IL-1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2 IL-10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3 TNF-α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4 黄芪、三七干预机制总结 |
5.4 大鼠肌肉组织病理切片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基于中医气血津液理论浅析“损伤血瘀证”中治疗新思路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附件 |
9.1 缩略词对照表 |
9.2 实验照片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黄芪为补气药之首选(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用药规律[D]. 郑婉蓉.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便秘中医用药规律[D]. 刘彦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冠心病心绞痛个人医案诊治规律文献研究[D]. 陈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历代治疗冲任不固证方剂配伍特点研究[D]. 张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用药规律及对比[D]. 赵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仝教授治疗大肠癌用药规律[D]. 申梦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基于数据挖掘对中药复方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用药规律研究[D]. 解文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D]. 王逗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黄芪与三七干预“损伤血瘀证”大鼠IL-1、IL-10、TNF-α的对照研究[D]. 王一然.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