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普遍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权,普遍性,特殊性,家庭暴力,芝加哥大学,政党,中国。
普遍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朝东,王珅[1](2019)在《纯粹普遍性的现象学澄清》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S是p"的判断形式中"p"的普遍性时会发现一个新的"类对象",其普遍性即较高阶的普遍性。于是,在相关该对象的判断形式"S是p"中就有两个判断核心:一个是"S"中对象的个体核心,即共相(指实在中的普遍物);一个是"p"中对象的总体核心,即普遍性(指超实在的普遍物)。据此,胡塞尔区分了两种意义的普遍性:一是"共相",标示具体物中的共性因素;一是"普遍性",标示观念对象或一个"一般对象"。胡塞尔在《经验与判断》中对"普遍性"的考究,就是以实在中的"共相"建构为始端,从低级的、在构建上简单的"经验性普遍性"向高级形态或普全形态的"纯粹普遍性"的不断迈进。(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帆[2](2019)在《阐释、信仰与普遍性的追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时代的人类学家都希冀找到一些普遍性的规律。通过对社会事实的不同回答,我们会发现不同学者所提出的理论都有其特色。本文以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文化的阐释》、蔡华的《人思之人》以及克利福德·格尔茨为蔡华的民族志《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纳人》所写的书评等材料为核心,对克利福德·格尔茨的阐释理论和蔡华的信仰理论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发现二人的共同主张和分歧,以及二人对人类学未来发展预见的不同旨趣。(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姜晓萍[3](2019)在《在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评《“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郁建兴教授的新作《"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以全球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面临的共同困境:"政府中心主义"治理逻辑作为核心理论问题,通过梳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缘起、进展与成效,"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中国的扩散,以及推动改革的管理保障,提出了"以民众为中心"的公共管理这一"中国方案",并归纳了实现"以民众为中心"公共管理的条件和机制。该书致力于从特殊性的"典型案例"中,寻找普遍性的解决之策,是一部立足中国实践、关照全球问题的学术力作。(本文来源于《公共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朱子聪[4](2019)在《高原反应不属于意外伤害保险赔偿范围》一文中研究指出基本案情唐某某向某保险公司购买了旅行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保险期间为2016年8月20日至2016年9月4日,保险费55.10元。2016年8月27日,唐某某在云南游玩时因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等症状,经诊断为心肌缺血或高原反应,后医疗支出合计765(本文来源于《中国商报》期刊2019-10-31)
何建华[5](2019)在《回答时代之问,回应大众关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蓬勃开展之际,《铁心力量》一书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新思想新理论融入心灵就是铁心。这部新着紧扣时代主题,深入阐释主题教育总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对初心使命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探索;表达了共产党人秉持铁心向党、不忘初(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10-28)
林燕芬[6](2019)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性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各高校在经历了"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后,显着成果已有所体现。如果回头去看学校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后期维护过程,会发现一些普遍性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后续的信息化建设步骤与效果。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指出和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信息化》期刊2019年20期)
廖原[7](2019)在《共同价值的普遍性:法律哲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什么是法哲学,这无疑是研究共同价值观的普遍性问题的前提,问题的起源。这一问题不是一般价值哲学思维的"问题",而是法律哲学的整体和根本问题。(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6期)
张晓玲[8](2019)在《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70年来,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努力促进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显着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走出了一条适合中(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19-09-02)
颜敏,周唯惟[9](2019)在《论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风险的普遍性与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城镇化无疑会使环境风险进一步增加,而环境风险肯定喜欢光顾"穷人"。我们在前人基础上,归纳、提炼出环境风险的技术与社会两方面结构理论,以及环境风险的普遍性和选择性理论,并以之调查分析新生儿父母中纯农户、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叁个群体的环境风险的暴露、识别与防范水平。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环境风险与这叁类群体的关系各有不同,城镇化从总体上能够提高人们避免环境风险的水平,所以我们应对环境风险应采取综合社会与技术的渐进方式。(本文来源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洋[10](2019)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由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以及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办。该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六届,也是这个系列会议的最后一届。会议上,既有专家学者们对墓葬美术宏观历史趋势的讨论,也有对重要美(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08-25)
普遍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时代的人类学家都希冀找到一些普遍性的规律。通过对社会事实的不同回答,我们会发现不同学者所提出的理论都有其特色。本文以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文化的阐释》、蔡华的《人思之人》以及克利福德·格尔茨为蔡华的民族志《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纳人》所写的书评等材料为核心,对克利福德·格尔茨的阐释理论和蔡华的信仰理论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发现二人的共同主张和分歧,以及二人对人类学未来发展预见的不同旨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普遍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朝东,王珅.纯粹普遍性的现象学澄清[J].现代哲学.2019
[2].张帆.阐释、信仰与普遍性的追寻[J].文化学刊.2019
[3].姜晓萍.在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评《“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J].公共管理评论.2019
[4].朱子聪.高原反应不属于意外伤害保险赔偿范围[N].中国商报.2019
[5].何建华.回答时代之问,回应大众关切[N].北京日报.2019
[6].林燕芬.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性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
[7].廖原.共同价值的普遍性:法律哲学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9
[8].张晓玲.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N].学习时报.2019
[9].颜敏,周唯惟.论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风险的普遍性与选择性[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9
[10].周洋.普遍性与特殊性[N].中国文化报.2019